原平也有一座趙武靈王廟
來源:原平故事 特約作者:張璐

“趙武靈王廟”,我只知道代縣趙村有一座,兩年前曾去過。后聽說原平也有趙武靈王廟,一下引起我的興趣。
翻閱《原平縣志》上面記載:“紫荊山,位于縣城東北,蘇龍口鎮(zhèn)三碰村東南與五臺交界處,因山中盛長紫荊條,故名。山麓曾建有趙武靈王廟?!?/p>
乾隆《崞縣志》載:“紫荊山,東北三十五里,趙武靈王廟在焉?!币陨搅簽榻?,一半屬于代縣,一半屬于原平。

正月的一個下午,想去探訪一下這座趙武靈王廟。導航山碰村,顯示五十公里,一個多小時,驅車出發(fā)。當進入皇家莊后,路是想象不到的難走,天陰沉沉的,跟著導航一直向山里前進,開始飄起了雪花,山里山外的氣候真是差異太大。兩個小時后到達目的地,能見度很低,下車觀看四周全是大山,不見村莊,不見人。我正納悶,怎么這么安靜。一邊繼續(xù)往前走,忽然聽到狗叫聲,也許我的來訪打破了平日的繁華或寂靜。這時走出來一位大叔,我上前詢問趙武靈王廟怎么走?!斑@天氣可不敢上去,會迷路的,好天氣也得走三個小時,再說你們找不到路”。大叔的話讓我有點失望,但為了安全,只能放棄上山的念頭。但還不死心,一直問長問短,加上天氣有點冷,大叔好心的讓我們進家坐,為了多知道些關于趙武靈王廟的內(nèi)容,我們跟著大叔走近院子,屋里的大嬸聽見有人,說:“哪里來的客人?”進屋后大嬸熱情的給我們倒水,瓜子、花生放到我們面前,山里人的淳樸厚道屬實讓人感動。

大叔名叫張全軍,是村里的養(yǎng)殖戶,村子早搬遷了,現(xiàn)在村里只有他一戶人家。
“為啥叫山碰村?”
“三座大山中間夾的一個村。”
大叔說山上的廟都不存在了,最早建的龍王廟,后來才建起趙武靈王廟。現(xiàn)在山頂只有幾通石碑。很少有人上去,因為路不好走,他放羊時常走。隨即大叔給我們講起了有關紫荊山上“龍王廟”的傳說。
傳說一:最早準備在章腔溝底建廟,木料都已備好,一天放羊人把羊群趕到溝底飲水,放羊人睡著了,醒來后發(fā)現(xiàn)木料不翼而飛,羊群也不見了,急忙順著羊蹄印找,一直找到紫荊山上,原來三四百只羊把木料馱到山頂,羊全部臥于此地,人們發(fā)現(xiàn)紫荊山上有一片樹林,樹林中間有一片寬敞的空地,很適合建廟,于是決定在此建起了“龍王廟”,并起名此山為“羊馱山”。山上曾經(jīng)還有神仙洞,和羊馱山背靠背,當時每年有廟會,后來人們嫌“羊馱山”俗氣,改名為”紫荊山”。
附近的百姓有句諺語:“紫荊山上發(fā)云彩,山下必定要下雨。”可見龍王廟庇佑著這一方水土的百姓。再后來,建起趙武靈王廟,后來被日本人燒毀。

傳說二:當時紫荊山上有種紅錢樹,廟前有一顆松樹,又高又粗,兩個人一起都抱不住,樹形有三層,好像三層樓房一樣高。代縣某一老財,想占為己有,頭一天上山燒香敬紙,祭拜后準備砍掉,第二天帶人上山后,看到樹上纏著一條紅蛇,嚇得不敢上前,祈禱一番便帶人下山了,可見這條蛇有多大。
傳說三:是大叔親身經(jīng)歷過的故事,他18歲那年,和爺爺一起上山砍“條子”編籮筐。路過龍王廟歇腳時,準備附近再砍一些,他看到一根像椽一樣的紅錢棒,決定扛回家,剛伸手去搬,一個蛇頭站了起來,仔細一看,是一條紅蛇,嚇得爺爺拉著他就往山下跑,邊跑邊說“龍王在此”。
傳說四:趙家灣的一戶老財人家,由于天旱一直沒雨,他便拿著繩子上山找龍王爺,上山后拿繩子盤住龍王的脖子說:再不下雨和你拼命。中午時分,果真下起了雨,但這場雨只下在老財家,從房頂?shù)臒焽韫噙M去,越下越大,直至房屋坍塌,全部淹沒,一夜之間家里要啥沒啥。村里人都說是他惹怒了龍王爺。
雖然這些故事都來自民間的傳說,但充分說明原平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重要基地。有機會我一定要親自上山看個究竟!
特約攝影 張璐
特約
作者

張璐,70后,繁峙人,現(xiàn)居住于原平。中國著作權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新聞時訊通訊社特約記者,山西省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攝影旅游網(wǎng)原平站站長,忻州市數(shù)碼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原平市攝影協(xié)會會員,繁峙攝影協(xié)會會員。喜歡用鏡頭記錄生活,留住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