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拍不出來,卻讓韓國拍出來了
今天要介紹的這部電影真的很可惜。
當(dāng)然,并不是說這部電影拍得不好看而可惜。
而是,可惜這部根據(jù)我國著名作家創(chuàng)作的小說改編的電影,竟然不是我們拍出來的。
先一起看看電影吧——《許三觀》
故事發(fā)生在上個世紀(jì)60年代的韓國一個農(nóng)村,
許三觀(河正宇 飾)對同村賣爆米花(原著是賣油條)的村花許玉蘭(河智苑 飾)一見鐘情。
礙于許玉蘭的男朋友是何小勇,許三觀也只能壓抑著自己的情感,畢竟,何小勇是一個混混頭子。
想要娶許玉蘭需要很多很多的錢,畢竟,許玉蘭作為村花是村里無數(shù)男人的夢中情人。
這時候同鄉(xiāng)出了個主意,可以去賣血,一升血就抵得上他們辛苦勞作一個月的工資。同鄉(xiāng)還有“妙招”,只要抽血前喝下八杯水,就可以多賣一些血。
許三觀太需要錢了,他太喜歡許玉蘭了。為此,他選擇了賣血。
就這樣,許三觀賣血換到了錢,用金錢攻勢拿下了許玉蘭。
婚后的二人幸福美滿,還有了三個兒子。
不過村里卻議論紛紛,說大兒子一樂并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何小勇的。畢竟,一樂長的和何小勇太像了。
這讓許三觀坐立不安,也讓他對妻許玉蘭和大兒子一樂的感情產(chǎn)生了變化……
萬萬沒想到,后續(xù)接二連三的變故讓許三觀不得不一次次賣血。
直到,掏空他軀殼中的最后一滴血……
這部電影改編自我國著名作家余華的小說《許三觀賣血記》,之所以在我國一直不能改編成電影,也有很多小說中涉及特殊歷史的原因。
姜文也曾經(jīng)持有這個小說改編權(quán),但是很可惜后續(xù)無端擱淺。
最終被韓國買下了小說版權(quán)并改編成了電影于2015年上映。
《許三觀賣血記》帶有濃重的余華個人特色,他的作品里往往有著對人性接近獸性的洞悉、對現(xiàn)實生活深刻透徹的感悟,這也讓他的小說如返璞歸真般,充滿簡潔卻又深刻的魅力。
最最重要的是余華的小說往往是扎根于歷史背景,例如《活著》、《兄弟》等作品就帶有明顯的時代性。
而《許三觀賣血記》這部韓國改編電影在剝離了原著的歷史背景再創(chuàng)作后雖然也好看,但是終究不是那味了。
許三觀作為一個農(nóng)民本來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般土里刨食、看天吃飯。要求也不高,無非是“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要溫一溫”。
可當(dāng)一道道坎攔在許三觀這個老實巴交的農(nóng)民身上時,無異于千斤重?fù)?dān),萬般無奈之下只能一次次的賣血。
社會底層的愚昧無知,就只能一次次“出賣生命”的方式來“延續(xù)生命”,用自己的血和透支生命換取活命的食物和繼續(xù)活著。
這本身就是一個頗為荒誕卻又頗為荒涼的死循環(huán),不賣血,會死。賣血,也會死。仿佛一只勤懇的老牛一般,出賣了所有的氣力還要奉上血肉,直到榨干所有。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無論原著還是電影都是大團圓結(jié)局。
也許,這就是余華和《許三觀賣血記》留給我們最后的希望和溫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