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策(五)感應嘉惠,專心與論樂。
20220707,儒鼎南風,會報的內容。專心與論樂。
? ?上一周是講到,治安策(四)感應與教訓。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span>興發(fā)就是一種交感。孟子繼承了,進一步闡發(fā),這「人皆有之,不學而能」的門道。歷來有賢哲,同感發(fā)現。賈太傅說,「哀樂之感,禍福之應也?!?/span>
仁者,必要誠心不自賊,明白不欺人,便能夠上道不遠。文字是人為的假象,社會上有人事的造作。如果沒有意涵,那只是符號,如果沒有仁義,那就是野獸。
天旋地轉,物換星移,時勢變化,人事代謝,如何清明?
「身在萬物中,心在萬物上?!?/span>白沙子曾經這樣教導,自得之道。
曾子曰:「敢問圣人之德,無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span>由此可知,圣德嘉于孝。
曾子有「嚙指痛心」,與「殺豬買肉」的范例。身體血肉受之于母親,精神心志受之于父親,世人皆是如此。易經說卦中說:「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是人的情感健全,便可以周詳轉譯天地訊息。
夏日炎炎,輕松一點。明代開國之前,有個人四十多歲了,在自己的家鄉(xiāng)青田里,寫了許多寓言故事。選了兩篇,與感應有關。一篇名為專心,一篇名為論樂。所謂感應的門道,可以在環(huán)境中體現,也可以在人士中實踐。
故事一,「專心?!?/span>
貓頭鷹飛起來了,就表示要起大風了,螞蟻搬家了,就表示要下雨了。難道是因為它們,有非凡的感知嗎?是因為,它們想得到的,沒有比安康,來得更迫切了,所以專心誠意,感知至一的原因。知曉風云將起,雨水將臨,這是由于它專心的緣故。
又知曉旱澇的,沒有誰能比過農夫;了解水草的,沒有能比得過馬匹;感知寒暑的,沒有能比得過昆蟲。因此,讓失去腳的人看守宮門,讓盲人掌管音樂,這是取他們專心的長處。
魯國有一個善講易經的人,百家的訓詁、疏義,沒有不能背的,但讓他解譯,卻都不中地。吳國有一個醫(yī)生,讓他談病癥,就與人相反,但是請他治病,卻沒有治不好的。所以說,志誠,心就明了。比如,貓頭鷹能預知風,螞蟻能預知雨,這是它們用心專一的結果。 ”
故事之后可以思索。用心專一,就是一種選擇。你的選擇,引導你的焦點,你的焦點,培養(yǎng)你的功夫。物理知識,與專業(yè)技術,這兩項都要,持續(xù)積習,才會成熟可用。
而對于學文,只是要說清楚,便可以發(fā)明感應。而且,學文是感發(fā)天地人情,健全三觀,落實八德的事情。不是指語言工具的學習。對于道理的感悟,仁愛的體驗,就必須要,「心誠求之」,才會有「雖不中不遠矣」的效果。
故事二,論樂。
熊父居住在楚國時,有所見所聞必定說出來,不等楚王問他。等他到了宋國,宋王即使問他,也不說。有人問他說:“宋王對待熊先生,不比楚王的情薄,而先生有的肯說,有的不肯說,不也奇怪嗎?”
熊父說:“你也曾經學過音樂了吧。鼓鐘懸掛起來了,用琴瑟同它和聲,用笙磬為它間奏,用棁聲來開始,用敔聲來停止,然后八音和諧,而簫韶雅樂成功。
現在陳列箏、筑、笛、缶,用鐃鈸相間,用羯鼓伴和,即使有鳴球磬管,難道可以亂奏嗎?
又春雷,如果不在驚蟄時節(jié)打響,卻在夏至時后狂作,那氣候就會有大變化了。雄雞如果不在黎明時候報曉,而在半夜打鳴,那人們聽到之后,就被搞糊涂了。
論樂的故事之后,我們也都知道。社會交際中,常常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的。明白人講明白話,糊涂人講糊涂話。聰明的可以裝糊涂,叫作大智若愚。糊涂的硬要裝聰明,就會有兩種現象。在于小處小用的,那就是一種笑話,要是大處大用的,那就是一種禍害。
雖然,路途中會有高低風雨,但是,一定要活得明白。天地人心,見微知顯,由誠感應,禍福自來。積善便能承福,央害就會成災,花果如同根本,怎么可以不謹慎呢?
端正的誠心,感應便會清楚,如此一來,便獲得一種護身的平安符。樂自心中來,作動合身,適能裁量,如此一來,便是一種寧靜祥瑞。
承上周,感應與教訓,藉由,「郁離子」的兩個選題,從自然與人事的狀況中,來清楚,現象與本質的關聯。
以上今天儒鼎會報。身之所行,常在己心。祝福學伴們,天人感應,知行合一。以上練習,某某某,感謝師長學伴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