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之戰(zhàn):馬超集結十萬關西精兵,為何仍然敗給曹操?
東漢建安十六年,也就是211年,曹操以討伐張魯為名,派出軍隊向關中進軍。這引起了關中諸將的恐慌,他們集結在了一起,在韓遂、馬超的率領下,擁兵十余萬,抗拒曹操的大軍。于是,曹操與馬超之間爆發(fā)了潼關之戰(zhàn)。然而,手握精兵強將的馬超卻并沒有取勝,反而被曹操打得大敗,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一、曹操避實擊虛,偷渡蒲阪
馬超在起兵后,與關中諸將集結了十萬大軍,“同據(jù)河、潼,建列營陳”,打算憑借潼關天險,來與曹操對抗。曹操自然知道潼關易守難攻,關西軍驍勇善戰(zhàn),于是他采取了避實擊虛的方法,一面派曹仁率軍在潼關與馬超對峙,吸取關西軍的注意力,同時叮囑他輕易出戰(zhàn);另一方面曹操派徐晃、朱靈率領四千人“夜渡蒲阪津,據(jù)河西為營”。
之后,曹操親自率領大軍從潼關東面的渡口北渡黃河,與徐晃的軍隊會合。這樣一來,曹操從容地進入關中,避開了潼關天險。同年九月,曹操“多設疑兵,潛以舟載兵入渭”,從而渡過渭水,深入關中腹地??墒牵懿賲s只守不攻,拒絕與馬超展開正面交戰(zhàn),“超等數(shù)挑戰(zhàn),又不許”。久而久之,關西軍的后勤補給就出現(xiàn)了問題。

二、關西軍缺乏統(tǒng)一指揮、離心離德
關西軍雖然人數(shù)眾多,且驍勇善戰(zhàn),但他們是由馬超、韓遂等十個大大小小的軍閥組成的。面對曹操的威脅,他們才共同起兵,組建了一個松散的軍事聯(lián)盟。馬超雖然厲害,但盟主卻是韓遂,諸將之間各懷心事、離心離德,而且缺乏統(tǒng)一的指揮。在這種情況之下,關西軍的戰(zhàn)斗力自然要大打折扣。
早在曹操偷渡蒲阪之前,馬超就意識到了危險,他曾向韓遂建議,“宜于渭北拒之,不過二十日,河東谷盡,彼必走矣?!笨墒琼n遂卻說:“可聽令渡,蹙於河中,顧不快耶!”馬超的計劃雖然沒有得逞,但曹操聽到后,就意識到馬超是個危險的敵人,當即說道:“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睂Υ撕≌J為,“關西之兵最為精強,而破于操者,法制不一也”。

三、曹操使用反間計
就在曹操避而不戰(zhàn)、關西軍離心離德之際,曹操又采納了賈詡的計策,采用反間計,在馬超與韓遂之間制造矛盾。曹操在與韓遂交談時,“交馬語移時,不及軍事,但說京都舊故,拊手歡笑”。之后,曹操又在給韓遂的書信上“多所點竄,如遂改定者”。久而久之,馬超對韓遂越來越不信任,雙方的矛盾逐漸激化。
之后,曹操突然發(fā)起挑戰(zhàn),“先以輕兵挑之,戰(zhàn)良久,乃縱虎騎夾擊,大破之”。最終,十萬關西軍遭到慘敗,成宜、李堪被殺,韓遂、馬超逃往涼州,楊秋逃往安定,關西聯(lián)盟頃刻間土崩瓦解。曹操乘勝進軍,一舉平定了關中地區(qū)。這一戰(zhàn)對三國歷史影響深遠,曹魏拿下關中地區(qū),增強了自身的實力,同時讓諸葛亮北伐的戰(zhàn)略規(guī)劃難以成功。
參考資料:1.《三國志》;2.《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