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臘八粥”,臘八我們還吃什么?
作者:萬俟鴻銘
百難疢災(zāi)舊歲去 萬福重瑞臘八來
(疢:chèn,古代指發(fā)燒等熱?。?/p>
臘八節(jié),即每年農(nóng)歷十二月八日,由來歷史悠久。
早在先秦,我國一些地方已有與“臘”相關(guān)的臘祭的習(xí)俗。節(jié)期在臘月,具體日期并不固定。據(jù)西漢戴圣所編的《禮記·郊特牲》輯錄,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p>
宋元時期,臘八的節(jié)日民俗已逐漸固定,吳自牧撰《夢粱錄》卷六載:“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shè)五味粥,名曰‘臘八粥’”。

到了清代,雍正三年,世宗將北京安定門內(nèi)國子監(jiān)以東的府邸改為雍和宮。每逢臘八日,在雍和宮內(nèi)萬福閣等處,用鍋煮臘八粥并請來喇嘛僧人誦經(jīng)。然后將粥分給各王宮大臣,品嘗食用以度節(jié)日。《光緒順天府志》又云:“每歲臘月八日,雍和宮熬粥,定制,派大臣監(jiān)視,蓋供上膳焉。”


上面的引文,有一個繞不開的主題——節(jié)日美食。中國,作為一個古老的吃貨國度,好日子不搭配好吃的,那將了無意趣~
在這片幅員遼闊、地大物博的土地上,豆腐腦常有咸甜之爭、餃子皮仍有方圓之辯,由“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的祭祀用品演化而來的臘八的美食自然也是因地而化、“姿態(tài)萬千”的了。
安徽省黟縣地區(qū),用上等小黃豆做成豆腐,并切成圓形或方形的塊狀,然后抹上鹽水,在上部中間挖一小洞,放入適量食鹽,置冬日溫和的太陽下慢慢烤曬,使鹽分逐漸吸入,水分也漸曬干,即成臘八豆腐,成品色澤黃潤如玉,入口松軟,味咸帶甜,又香又鮮,既可以單獨(dú)吃,也可與肉類同炒、同燉。招待貴賓時,黟縣人還將其雕刻成動物、花卉,澆上麻油,拌上蔥姜蒜等佐料,配成冷盤,成為酒宴佳肴。?

陜西省渭北一帶的澄城地區(qū),以面和各種豆類(紅豆為主)為原料,面需做成韭葉面(韭菜葉的寬度相等的面條)備用;紅豆提前泡一晚,臘八這天用來熬湯,待水開時轉(zhuǎn)小火至紅豆熟透,中火煮面。同時熟油將蔥花爆香,面煮好后將蔥花油潑入鍋中,就是臘月初八早上村頭大家圪蹴著吃的熱辣辣的臘八面了。

青海西寧,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jīng)一夜文火煮熬,便是一碗香噴噴的麥仁飯。
在品類豐富的濃濃的飯香中,人們寄寓著來年的五谷豐登的愿望,年的腳步,悄然臨近了。

在眾多臘八美食中,最為大家熟知的莫過于臘八粥了。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煮,后經(jīng)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
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薄堆嗑q時記》里則稱“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diǎn)染”。
在過去,人們在臘月初七晚上就開始洗米、泡果、撥皮、去核,半夜時分開始用微火燉,直到第二天清晨,臘八粥才能熬好了。而今天,我們可以借助現(xiàn)代技術(shù)的力量,只需一個可以設(shè)置定時的電飯煲,加入提前兩個小時泡好的紅豆、綠豆、蓮子、糯米、黑米、花生、小米、紅棗、枸杞、桂圓等食材,選擇煮粥模式,定好時間,便可與家人擁著暖暖的電熱毯或暖氣片,享受一份熱乎的“年夜預(yù)熱”了。


此時,你從一個包裝精美的禮盒里拿出一對御守,點(diǎn)上一對香薰蠟燭,添上兩句喜慶話,給這頓溫馨的聚餐更上一層吉祥溫柔的氣氛,拉近心與心的距離——這些,國家寶藏.萬福重瑞新春禮盒已為您準(zhǔn)備好了~

除了以上提到的,禮盒里還有春聯(lián)、窗花、福字、紅包等紋樣頗具創(chuàng)意又風(fēng)雅傳統(tǒng)的小禮品為年的味道增光添彩,一鍵解決你的送禮難題。

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
今日,合聚萬物而祭祀天地,愿來年疫氣退散,國泰民安。

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快把這份祝福帶回家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