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之拜占庭帝國(第三期)
希拉克略王朝
一、希拉克略

推翻昏君
(一)575年希拉克略出生于卡帕多西亞的一個亞美尼亞家庭,可能有帕提亞人的血統(tǒng)。602年百夫長福卡斯推翻莫里斯一世成為拜占庭皇帝,福卡斯在位的8年間不得人心,許多名門貴族和官員百姓遭到??ㄋ沟臍埧釟⒙?。608年北非總督、希拉克略之父老希拉克略發(fā)動起義,一路攻克埃及、西西里島和塞浦路斯,直逼君士坦丁堡。610年希拉克略率軍攻克君士坦丁堡,??ㄋ贡幌@寺蕴幩?。此時老希拉克略去世,眾人推舉功勞最大的希拉克略為帝。
軍事改革
(一)薩珊人趁拜占庭帝國內(nèi)亂時占領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亞美尼亞、小亞細亞、兩河流域等地,615年薩珊人攻陷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卡爾西頓,直接威脅海峽對面的君士坦丁堡,斯拉夫人和阿瓦爾人也開始入侵拜占庭帝國,希拉克略遣使向庫思老二世求和時又被拒絕。為應對危機希拉克略開始對拜占庭軍隊實行改革,將全國劃分為若干個軍區(qū),每個軍區(qū)都加強機動作戰(zhàn)和防御力量。軍區(qū)制的實質就是地方軍事長官兼有行政管轄權,實際上全國都處于軍事管制之下。由于拜占庭帝國四周容易遭受外族入侵戰(zhàn)爭早已成為國家和政府的經(jīng)常性職能,軍區(qū)制對拜占庭帝國來說是必然的趨勢。
(二)為解決財政不足的危機希拉克略頒布軍事屯田制,將戰(zhàn)亂時期沒收貴族的土地和田產(chǎn)分封給服軍役的官兵,官兵所得的份地既可世襲也可轉讓,但轉讓份地時必須將軍役義務一起轉讓給繼承人。希拉克略規(guī)定士兵戰(zhàn)時作戰(zhàn)、平時耕地,按時向政府交納規(guī)定的賦稅可以免除徭役,不僅解決了財政危機也促進了小農(nóng)經(jīng)濟發(fā)展。
伊蘇斯之戰(zhàn)
(一)603年薩珊皇帝以為自己的岳父莫里斯一世復仇為由向福卡斯宣戰(zhàn),薩珊人先后奪取達拉、馬爾丁、阿米達、卡萊和埃德薩等拜占庭人在兩河流域的城鎮(zhèn),613年薩珊人拿下巴勒斯坦和敘利亞,615年薩珊人拿下安卡拉、尼科米底亞、羅德島和卡爾西頓,直逼君士坦丁堡。薩珊皇帝庫思老二世為了徹底消滅宿敵還聯(lián)系多瑙河以北的阿瓦爾人,阿瓦爾人從匈牙利平原上一路南下洗劫巴爾干大半地區(qū),甚至對君士坦丁堡本身都構成威脅。



621年希拉克略整頓內(nèi)務完畢后開啟自己的重整河山之旅,622年希拉克略親率大軍離開君士坦丁堡前往海峽對岸的比提尼亞的皮萊,然后抵達提馬塔駐軍。自打拜占庭帝國建國以來沒有一個皇帝御駕親征,希拉克略的壯舉顯然是讓軍隊想起愷撒帶領士兵跋山涉水的光榮時刻,從而激起士兵們保衛(wèi)家園的斗志。

希拉克略計劃從小亞細亞半島東北部的本都地區(qū)占領亞美尼亞,再以此為根基入侵米底和兩河流域,這樣的戰(zhàn)略相當于擯棄敘利亞和埃及于不顧,直接進攻薩珊王朝的心臟地帶,從而將戰(zhàn)火引入敵人的腹地。薩珊將領沙赫巴勒茲早已意識到拜占庭人可能會從亞美尼亞進攻薩珊王朝,派部分軍隊占據(jù)本都通往亞美尼亞的所有關隘和道路,希拉克略轉而從卡帕多西亞往南直抵伊蘇斯所在的奇里乞亞門,沙赫巴勒茲得知情報后率領主力部隊與拜占庭人交戰(zhàn)。


沙赫巴勒茲將全軍駐扎在伊蘇斯北部的群山中,在太陽升起前將全軍排為兩列,前排為鐵甲騎兵、后排為隨時跟進的步兵。在黎明時薩珊人從山上沖鋒而下,這些從頭到腳覆蓋鐵甲的罐頭騎兵從山上沖下來時會將毫無準備的烏合之眾沖垮,但在希拉克略這種非等閑之輩上卻不能奏效。


希拉克略將全軍分為五排,第一排為手持長矛和盾牌的重步兵,第二排為手持標槍、盾牌和身背長劍的重步兵,他們都是肉搏的好手;后三排為弓箭手、投石兵和標槍手等輕步兵,騎兵被希拉克略安排在預備隊位置。


由于伊蘇斯的地形狹窄雙方只能正面硬碰,拜占庭重步兵成功抵擋住薩珊鐵甲騎兵的沖擊,雙方開始進行肉搏戰(zhàn)。隨著太陽的升起自西向東發(fā)起進攻的薩珊人被太陽發(fā)出的耀眼光芒影響,希拉克略開始讓全軍進行佯裝后撤,薩珊人貿(mào)然地進行追擊。直射的陽光不僅讓薩珊人在追蹤過程中拉長了隊列,還妨礙薩珊人的及時調(diào)整,整支大軍的秩序開始陷入混亂。希拉克略開始讓大軍停止后撤并開始反攻,毫無約束、猝不及防的薩珊人僅僅在遭到拜占庭人第一波打擊下就崩潰,前排騎兵的混亂又加劇后排步兵的動蕩,很多薩珊人逃往奇里乞亞和卡帕多西亞交界的山地中。



拜占庭人一路追擊薩珊人,將他們逼至懸崖邊,薩珊人紛紛向拜占庭人投降,薩珊薩珊中的輜重財物也被拜占庭人收入囊中,這也標志薩珊人以失敗告終伊蘇斯之戰(zhàn)。薩珊人雖然慘敗但在整體實力上并未受到影響,沙赫巴勒茲成功逃回薩珊王朝,繼續(xù)被庫思老二世委任。希拉克略因阿瓦爾人的壓力而被迫返回君士坦丁堡,臨走前留下重兵守衛(wèi)伊蘇斯。

阿里奧維特戰(zhàn)役
(一)624年希拉克略率軍占領薩珊王朝西北邊疆的阿特洛帕特尼,然后進軍至拜火教的重要圣地——甘扎克,不知所措的薩珊人沒經(jīng)大規(guī)模抵抗就放棄甘扎克,拜占庭人將甘扎克的5萬居民變賣為奴隸,直至冬季才撤回高加索的阿爾巴尼亞地區(qū)。

惱羞成怒地庫思老二世連續(xù)派三路大軍討伐駐扎在高加索的拜占庭人,沙赫巴勒茲率領一路大軍從敘利亞北部的重鎮(zhèn)尼西比斯出發(fā)后經(jīng)阿特洛帕特尼直接北上高加索,沙欣率領一路大軍從比特利斯關隘出發(fā)后向東跟蹤拜占庭人,沙赫拉普拉干率領一路大軍堵住拜占庭人的后路。由于拜占庭帝國在幼發(fā)拉底河以東的領地早已喪失殆盡致使孤軍深入的拜占庭人無法獲得后方支持,很顯然庫思老二世是將拜占庭人圍堵在高加索山麓。

希拉克略的部眾雖然精悍但規(guī)模卻遠遠不及薩珊人,僅沙欣率領的3萬人就超過希拉克略的全部人馬,倘若還要分兵與其他方向的敵軍正面相抗稀缺的軍力必將被敵人進一步削弱,最后陷入敵人的致命合圍。希拉克略絕非是在逆境中束手無策的庸才,他很快根據(jù)戰(zhàn)場形勢制定出利用內(nèi)線優(yōu)勢的逐個擊破戰(zhàn)略。625年希拉克略利用敵方三位將領的爭相建功心理用反間計誘使沙赫拉普拉干和沙欣前來追擊,自己則讓全軍移動到亞美尼亞的重鎮(zhèn)——提格蘭諾塞爾塔,然后突然調(diào)頭反擊,已拉開距離的沙赫拉普拉干和沙欣因彼此首尾不能相顧而被拜占庭人趕入附近的溝壑,沙赫拉普拉干和沙欣的軍隊受到重創(chuàng)。
(二)素以老奸巨猾、擅長伏擊和運用詭計著稱的沙赫巴拉茲因在追擊行動中也十分謹慎而沒有調(diào)入希拉克略的陷阱,只要覺得沒有必勝的把握就不輕易地發(fā)動進攻,在得知希拉克略繼續(xù)向東進入亞美尼亞腹地后沙赫巴拉茲在追蹤時表現(xiàn)得更加仔細小心。拜占庭人渡過阿拉克西斯河后渡過通過凡湖以東的阿帕胡尼克到達當?shù)氐男℃?zhèn)赫爾奇蒙克,在那里進行駐扎,沙赫巴拉茲抵達凡湖正北的阿里奧維特后兩軍以凡湖為斜邊互呈直角對峙。狡猾的沙赫巴拉茲注意到孤軍深入的希拉克略想要與后方建立直接聯(lián)系必然會經(jīng)過小鎮(zhèn)阿爾契什,只要在那里提前設下埋伏就會讓通過該鎮(zhèn)的羅馬人遭到沉重的打擊,為此沙赫巴拉茲精挑6000名戰(zhàn)力卓著的鐵甲騎兵埋伏在阿爾契什,余下仍然停留在阿里奧維特。希拉克略通過間諜獲知沙赫巴拉茲的計劃,準備趁薩珊人立足未穩(wěn)之際先發(fā)制人,由于阿里奧維特在戰(zhàn)前屬于拜占庭帝國所以拜占庭人知道己方駐地和敵營之間有小道連通,為了達成進攻的突然性拜占庭人還在夜里出動,此舉更是擊中不擅夜戰(zhàn)的薩珊人軟肋。

希拉克略嚴格地執(zhí)行《戰(zhàn)略》中的夜襲要點,在黎明前2小時終止行動進行休息,并集中在敵營外1-2羅里的曠野上,這樣既能保持戰(zhàn)斗前的隱蔽性又能輕易地投入全部力量進攻。希拉克略為針對薩珊軍隊中的精銳挑選20000精銳士兵擔任主攻任務,沙赫巴拉茲因從未料到到拜占庭人會在天寒地凍的惡劣天氣下發(fā)難而沒有提前安排崗哨查探,以致于拜占庭人輕而易舉地摸到眼皮子底下。拜占庭人排列成多個筆直的小編隊,在聽到總攻信號后迅速干掉少量哨兵,抵近大營附近時發(fā)射箭矢和標槍殺傷那些還在帳篷內(nèi)熟睡的薩珊人。一些拜占庭弓箭手點燃箭矢射向薩珊人的糧秣輜重,大火立馬蔓延至整個營寨,許多薩珊人遭烈焰吞噬。

希拉克略讓步兵屠戮那些尚能負隅頑抗的敵人,同時讓全軍最精銳的鐵甲騎兵包抄營地,殺掉那些逃出來的漏網(wǎng)之魚。當初沙赫巴拉茲將營寨設立在阿里奧維特附近高地上是為自己能夠居高臨下觀察形勢,如今卻因地勢狹隘無法容納大規(guī)模隊列,希拉克略深諳莫里斯兵法讓全軍從三個方向包圍敵營,故意留下一個逃生要道。薩珊人為了逃命再也顧不得拼死一搏,結果除沙赫巴拉茲的500名侍衛(wèi)頑抗到底其余普通士卒紛紛潰逃,身在大營的沙赫巴拉茲被迫逃跑,到第二天的太陽高升時這支曾對希拉克略構成重大威脅的軍隊不復存在。

(三)主營的覆滅也宣告薩珊人的伏擊戰(zhàn)術破產(chǎn),希拉克略在搞定第一個目標后直撲尚未做好準備的阿爾契什伏兵,拜占庭人并不急于攻堅,而是不停地向城內(nèi)投入火把。希拉克略再次包圍阿爾契什的三個方位,獨留一路讓對方逃離,此舉也自然加速守軍的崩潰,留在阿爾契什的6000薩珊守軍也遭到與阿里奧維特同僚的相同命運。這一仗下來薩珊人損傷2萬人,幸存者也大部分淪為俘虜。

薩魯斯河戰(zhàn)役
(一)取得大勝的希拉克略嘗試將阿里奧維特城消化為反攻薩珊人的穩(wěn)固基地,但因缺乏后方的支援和當?shù)赜H薩珊的勢力不斷反抗而只能西撤??此茡p失慘重的沙赫巴拉茲還能依靠附庸的幫助收攏潰兵,并繼續(xù)接收庫思老二世的強大后援,等到實力稍有復原時就繼續(xù)對拜占庭人發(fā)起追擊。

希拉克略計劃從亞美尼亞的山間小道直取幼發(fā)拉底河以西的塔蘭頓,再向北穿越卡帕多西亞山區(qū)后直奔能連通君士坦丁堡的黑海。由于沿途存在許多資源貧瘠的崇山峻嶺而不能支撐大軍補給,因此希拉克略不得不前往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北部,再從阿米達向西渡過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后直達東南部的奇里乞亞,利用地中海完成海運補給。此舉也必然給予薩珊追兵足夠的反應時間,盡管拜占庭人只用7天時間就從凡湖行至底格里斯河北岸,但仍然無法擺脫薩珊斥候的追蹤。

沙赫巴拉茲不斷派小股精銳抄近路去騷擾拜占庭人,當拜占庭人路過馬提洛波利斯和阿米達時薩珊斥候早已在幼發(fā)拉底河畔守候多時,由于兩岸都是崇山峻嶺拜占庭人只能從先前架設的浮橋通過,薩珊人只是稍加拆毀就逼迫拜占庭人繞遠路去尋找其他渡口。薩珊斥候還在拜占庭人的備用線路布滿各類障礙,以至于拜占庭人耽擱不少時間,而沙赫巴拉茲始終不率主力部隊進行追擊。
(二)4個月后拜占庭人終于到達奇里乞亞境內(nèi)的薩魯斯河河岸,當拜占庭人渡河后忙于尋找當日的扎營位置時薩珊追兵突然降臨,拜占庭人連燒毀浮橋的時間都沒有,只能依托地利修筑橋頭堡,以最機械的方式阻止薩珊人渡河。

向來缺乏攻堅能力的薩珊人只能在對岸徘徊,如意算盤落空的沙赫巴拉茲只好讓主力部隊在在河岸附近扎營,做出長期對峙的姿態(tài)。沙赫巴拉茲還讓全軍裝出一副因長途奔襲而疲憊不堪的示弱姿態(tài),不僅嚴禁士兵擅自向橋頭堡出擊,還在遭遇羅馬小分隊襲擊后佯裝撤退。

這種誘騙的策略讓拜占庭人放松警惕,許多拜占庭士兵渴望主動過橋發(fā)起進攻,雖然希拉克略禁止部眾擅自過河挑釁,但因自己未能堅決毀掉橋梁導致許多不聽指揮的士兵蜂擁擠向對岸。沙赫巴拉茲發(fā)現(xiàn)過河的拜占庭人仍能保持良好的行軍秩序,為進一步削弱對方體力沙赫巴拉茲讓全軍放棄營寨,佯退至遠離河岸的山谷中。沙赫巴拉茲早已在那里安排大量伏兵,只等拜占庭人自投羅網(wǎng)。原本還算整齊的拜占庭人抵達山谷附近時開始出現(xiàn)松動,整個隊列都在移動中變得松垮無序,當拜占庭人進入山路要道間時薩珊伏兵當即截斷拜占庭人的后路,原本假裝逃亡的薩珊也調(diào)頭去夾擊拜占庭人。沙赫巴拉茲先讓弓箭手發(fā)生密集箭矢,等到拜占庭人體力耗盡時派精銳鐵騎進行沖擊,拜占庭人因兩側被山谷所阻而無法逃脫戰(zhàn)場,許多人因此當場喪命。

(三)與此同時沙赫巴拉茲不忘去控制橋梁,提前派出預留的人馬去河口爭奪橋梁,一旦完全鎖死那里薩珊人的勝利便唾手可及。希拉克略看到對岸的部下陷入絕境后便毫不猶豫地率領所有留守兵力進行救援,這支人數(shù)不算多的援軍都是能以一當十的鐵甲騎兵,希拉克略本人更是擁有萬夫不擋之勇,一下把橋上的薩珊武將斬于馬下。恐慌的薩珊人在橋上狹窄的空間內(nèi)前后擠成一團,不一會希拉克略將橋上缺乏準備的薩珊人全部肅清,隨后撲向山谷中的薩珊主力。

薩珊主力因全神貫注地盯著伏擊圈而沒有注意到希拉克略率領援軍到來,首先遭殃的是外圍的薩珊輕裝弓手,他們既缺乏有效防的護裝備又無法抵擋騎兵的沖擊,從而迅速陷入混亂局面。部分慌不擇路的幸存者將將恐慌情緒散布到附近的薩珊友軍中,薩珊主力竟被區(qū)區(qū)數(shù)十名逃兵攪亂,薩珊包圍圈開始產(chǎn)生缺口。希拉克略與伏擊圈內(nèi)的拜占庭人夾擊一側的薩珊人,另一側的薩珊人只能與拜占庭人正面硬碰。希拉克略故意顯露出自己的紫袍吸引薩珊武將前來挑戰(zhàn),然后又將他們挑落馬下,薩珊人因希拉克略的勇悍而產(chǎn)生混亂,沙赫巴拉茲只能鳴金收兵。

(四)沙赫巴拉茲即使使出大量的計謀也終究不能殲滅勇猛的拜占庭人,更無法阻止希拉克略的撤退計劃,加上沙赫巴拉茲率先選擇放棄自然是戰(zhàn)役的失敗方。薩珊人征用的北伊朗和高加索山區(qū)的步兵是薩珊王朝最好步兵的力量,但他們與拜占庭步兵正面火拼中時依然難以堅持許久,這也顯露出薩珊人偏重騎兵、輕視步兵所帶來的結構性惡果。拜占庭步兵雖然衰落但面對戰(zhàn)斗力更差的薩珊步兵還是有把握的,薩珊騎兵與拜占庭騎兵相比卻沒有以前的優(yōu)勢了。
君士坦丁堡戰(zhàn)役
(一)由于拜占庭帝國在戰(zhàn)略層面的失誤與縱容導致東部地區(qū)的防御總是支離破碎,當內(nèi)部紛爭還沒有解決時外部強敵又趁火打劫,??ㄋ怪畞y和希拉克略起義時期拜占庭帝國在兩河流域北部的要塞迅速被薩珊人攻克,接著亞美尼亞和卡帕多西亞也被薩珊人攻陷。拜占庭人一面忙著平息內(nèi)斗一面向東部派出部隊進行支援,在蓄勢待發(fā)的薩珊人面前拜占庭人一潰千里,比提尼亞、羅德島、小亞細亞、敘利亞、埃及、巴勒斯坦和卡爾西頓接連陷落。君士坦丁堡內(nèi)的軍民可以隔海望見薩珊人的錦旗,君士坦丁堡和周圍的希臘、色雷斯成為待宰的羔羊。

拜占庭帝國因敘利亞和埃及的陷落而損失大量的糧食供應,希拉克略只能通過發(fā)行新的小額貨幣來重振財政,并用辭退多余官員和抄家等手段搜集軍費。好消息的是教會在危難的時刻向希拉克略捐出大量的資金,先前薩珊人進入耶路撒冷破壞基督教的圣物,這些舉動讓教會難以忍受,從而大力資助希拉克略的反攻行動。教會融化教堂內(nèi)一切金屬禮器鑄成金幣資助希拉克略,數(shù)萬名教徒也參軍保衛(wèi)國家,希拉克略率領這些教徒奪回巴勒斯坦。

(二)面對拜占庭帝國的強勢反撲庫思老二世預感自己的偉業(yè)受到威脅,拉克略的軍事天賦和麾下軍隊的戰(zhàn)斗意志超乎了薩珊人對過往拜占庭軍隊的認識,庫思老二世為了保住敘利亞和埃及將戰(zhàn)火引入小亞細亞,同時聯(lián)絡北方的游牧民族。來自內(nèi)亞的阿瓦爾人控制著眾多斯拉夫部落和保加爾人,他們的領地從東方的烏克蘭平原延伸到西面的匈牙利和德意志東部,整個拜占庭帝國的北方邊境都籠罩在阿瓦爾人的陰影下,這也讓他們成為庫思老二世的最佳拉攏對象。

614年薩珊人開始煽動阿瓦爾人入侵巴爾干半島,阿瓦爾人和那些斯拉夫附庸席卷色雷斯和馬其頓等地的多個據(jù)點,若薩洛尼卡城堅守那么阿瓦爾人早就殺到君士坦丁堡城下。624年在亞洲作戰(zhàn)的希拉克略不得不返回歐洲和阿瓦爾人談判,希拉克略向阿瓦爾人繳納20萬金幣和貢獻人質后就勸退了阿瓦爾人。當庫思老二世再次面臨希拉克略的強勢反撲時決定自己在亞洲拖住希拉克略,然后再煽動阿瓦爾人南下入侵拜占庭帝國。626年阿瓦爾人派出8萬大軍再次南下,他們采用繞城和劫掠郊野的方法直抵君士坦丁堡門,沿途的拜占庭城市竟然沒有一個敢出城截擊阿瓦爾人。阿瓦爾人并非只是會騎馬射箭的游牧民族,他們的工程師能夠建造手拉式投石機,還用斯拉夫人打造的攻城塔和戰(zhàn)船進行攻堅戰(zhàn)。

三面環(huán)海的君士坦丁堡自建城以來就以易守難攻就以易守難攻,歷任拜占庭皇帝都會在此花費大量力氣營建防御設施。狄奧多西二世令建造的陸上城墻就是君士坦丁堡最堅固的防線,高12米、厚5米的城墻外部包裹精心切割的石灰?guī)r塊,整個狄奧多西城墻分布著96座高20米的塔樓,這些六角形或八角形的防御塔樓彼此間隔55米,恰好是古代大部分弓弩的有效射程,任何進攻一座塔樓的敵人都會面臨至少兩座臨近塔樓的火力壓制。

狄奧多西城墻本身還設有雙側結構,內(nèi)墻之外的20米還有矮一截的外墻防御,這些高5.8米、厚2米的第一道防線也有96座防御塔樓,由于外墻矮于內(nèi)墻殺入這里的敵人很快會面臨后方防線的連續(xù)還擊。在外墻之外15米還有深10米、寬20米的護城河,護城河內(nèi)側還有高1.5米的防御胸墻,可以供守軍阻擊那些填埋河道的敵人。

在攻城火炮成熟之前這樣的防御幾乎是無懈可擊的,盡管阿瓦爾人帶著公元7世紀的攻城器械,其技術未必比得上拜占庭人掌握的技術。阿瓦爾人的投石機簡便而迅速,只需要幾個部件就能夠組裝戰(zhàn)斗,但在射程方面卻沒有優(yōu)勢可言。拜占庭守軍使用的弩炮雖然威力比不上投石機,但在射程上卻不吃虧,弩炮在城墻上進行居高臨下的射擊則效果更佳。

雙方僅在遠程武器對攻階段就長達一個多月,由于射程相仿對精確度的考驗就顯得更為重要,拜占庭弩炮在這方面無疑是有優(yōu)勢的,阿爾瓦人的拋石機僅僅是破壞城墻結構、壓制守軍火力。阿爾瓦人因需要耗費大量的體力驅動重石而疲憊不堪,而拜占庭人因只需進行省力的裝箭和拉弦的工作而節(jié)省不少體力,而且阿爾瓦人的投石機沒有摧毀君士坦丁堡城墻的能力,這就讓僅僅12000人的守軍有效地擋住了8萬進攻者。阿爾瓦人還嘗試用裝有輪子的攻城塔去強攻城墻,結果抵達第一道城墻時就被塔樓上射來的火箭摧毀。有限的攻城塔只能為阿瓦爾人開辟幾條狹窄的進攻通道,拜占庭人可以通過各城墻與塔樓間的通道迅速調(diào)集重兵防御,因而能輕松遏制敵軍的勢頭。


(三)君士坦丁堡的百萬人口規(guī)模非常容易遭受饑荒威脅,一旦糧食的供應出現(xiàn)困難守軍的戰(zhàn)斗力和士氣都會大打折扣。然而無論是薩珊人還是阿瓦爾人都無法截斷君士坦丁堡的海洋供給線,君士坦丁堡自建城以來就有控制附近海區(qū)的重任,通過掌控地中海和黑海之間的海域享受四方運來的糧食供給,當埃及落入薩珊王朝手里時烏克蘭地區(qū)的糧食就從黑海不斷向君士坦丁堡輸入。薩珊王朝因只控制波斯灣、亞丁灣和印度洋各地而沒有多少海軍部隊,當薩珊人進攻羅德島時依靠的是強征來的船只,等到阿爾瓦人圍攻君士坦丁堡時才開始打造大量的戰(zhàn)艦進行救急,缺乏造船技術薩珊人不可能在一個月內(nèi)打造大量的戰(zhàn)艦,在君士坦丁堡圍攻戰(zhàn)的前一個月里薩珊人幾乎是一個旁觀者。如果薩珊人擁有渡過海峽的能力早就在君士坦丁堡展現(xiàn)優(yōu)越的攻城技巧,他們不僅能制造強大的塔樓和攻城錘,還在挖掘地道的方面非常出色,這樣的技能遠比只會用投石機阿瓦爾人還要有效。

拜占庭海軍艦隊牢牢的控制住馬爾馬拉海的各口岸,不僅確保糧食能源源不斷運輸,還能讓薩珊人只能作壁上觀。阿爾瓦人的海軍力量只有斯拉夫人的一些小船,他們的船不僅小且性能很差,海戰(zhàn)技巧也幾乎沒有。拜占庭海軍的輕型羅德蒙戰(zhàn)艦盡管取消古典時代的戰(zhàn)船撞角也可以利用加速度去撞翻斯拉夫人的小船,拜占庭海員比斯拉夫人更懂得如何在顛簸的平臺上保持穩(wěn)定性,還處于部落階段的斯拉夫人也沒有匹敵拜占庭人的遠射弓弩,最終斯拉夫艦隊一敗涂地。


完成船只籌集的薩珊人渡海而來,他們比斯拉夫人更不懂得海戰(zhàn),大量來自內(nèi)陸和山地的薩珊人被搖曳的船只晃得頭暈眼花,當薩珊戰(zhàn)艦被拜占庭戰(zhàn)艦擊沉時不通水性的薩珊人也鮮有生還機會,就這樣薩珊人的進攻嘗試也化為泡影。

(四)阿瓦爾人仍在陸上進行猛攻,他們低效的手段無法對君士坦丁堡的城防體系造成有效的破壞,斯拉夫人和薩珊人的海戰(zhàn)失敗也讓拜占庭守軍根本不用抽調(diào)有限的正面防御力量。1個月后阿瓦爾人在吃光當?shù)氐难a給品后陷入餓肚子的境地,只能離開戰(zhàn)場。身在卡爾西頓的沙赫巴勒茲因不幫助對岸的阿爾瓦人而受庫思老二世的猜忌,生性多疑的薩珊皇帝秘密派接替沙赫巴勒茲的將領處決他。這位接替沙赫巴勒茲的將領落入身在亞洲戰(zhàn)場的希拉克略手中,希拉克略派使者將從這位將領搜來的書信轉交給沙赫巴勒茲,沙赫巴勒茲立即背叛庫思老二世,帶著麾下占據(jù)敘利亞和埃及,成為割據(jù)一方的軍閥。

縱觀整場攻防大戰(zhàn)拜占庭守軍的優(yōu)勢首先來自君士坦丁堡本身的優(yōu)越地理位置,規(guī)模巨大的阿瓦爾人因缺乏海軍只能從有限的陸地進攻,數(shù)量優(yōu)勢被大大削弱。對岸缺乏海軍的薩珊人因被一灣淺淺的海峽阻隔而只能干著急,這就是沙赫巴勒茲為什么沒有行動的原因。拜占庭守軍的更多優(yōu)勢則來自他們的先進技術,古典時代的先輩們遺留下的城防技術一次次幫助守城者化險為夷,在5世紀基本完工的城墻不僅可以經(jīng)受住7世紀敵人的攻擊,還可以在千年里承受住各類新式火炮的摧殘,倘若不是拜占庭帝國的科技水平陷入停滯很難想象這座城市的防御系統(tǒng)會被升級到什么程度。阿瓦爾人從東方帶來的依靠人力、而非技術的手拉式投石機無法奈何君士坦丁堡的城防體系,甚至連低于君士坦丁堡防御等級的城市也無法進行有效的破壞。

尼尼微戰(zhàn)役
(一)625年希拉希拉克略將實力強大的北高加索蠻族可薩人拉攏至己方陣營,可薩人是西遷的回紇人中的一支。公元5世紀時北魏大破高車,許多回紇部落被迫西遷,沒走的回紇人成為葛薩部。626年君士坦丁堡戰(zhàn)役進行時希拉克略贈送西突厥首領統(tǒng)葉護可汗大量珍貴的禮物,并將拜占庭公主尤多西婭·艾彼法尼婭許配給統(tǒng)葉護可汗,作為回報統(tǒng)葉護可汗派4萬大軍侵擾薩珊王朝北疆。


627年希拉克略獲得可薩人的支援后前往高加索戰(zhàn)區(qū),此時西突厥人正在猛攻第比利斯,拜占庭-可薩聯(lián)軍和西突厥人在半年內(nèi)肅清高加索內(nèi)的薩珊駐軍和親薩珊勢力,兩路大軍兵鋒直指薩珊王朝的北方要地——阿特洛帕特尼。聯(lián)軍一度殺至米底名城??税退{,然后希拉克略決定南下美索不達米亞,繼續(xù)把戰(zhàn)火引至薩珊王朝的經(jīng)濟重區(qū)。
(二)聯(lián)軍從拉萬杜茲隘口進入查馬伊塔地區(qū),然后向西翻越扎格羅斯山脈的峻嶺后渡過大扎布河到達位于平原地帶的尼尼微附近。

聯(lián)軍的舉動讓泰西封當局非常震驚,深怕自己的京畿核心遭兵禍毀滅,庫思老二世已經(jīng)派沙赫拉普拉干率軍與聯(lián)軍交戰(zhàn),無奈沙赫拉普拉干只有1000騎兵而擋不住聯(lián)軍的行動。由于庫思老二世與沙赫巴拉茲的關系決裂導致薩珊王朝失去幾乎所有能征善戰(zhàn)的部隊,面對這種無兵可遣的情況庫思老二世只能將王室直屬的精銳部隊送往前線,庫思老二世因出于懦弱和推卸責任考慮而出于懦弱和推卸責任考慮,轉而任命水平二流將領拉赫扎德赫擔任指揮官。

拉赫扎德赫早年在沙赫巴拉茲麾下?lián)我?,也有一些軍事?jīng)驗,但面對突如其來的重大責任還是超越拉赫扎德赫應有的能力水準。拉赫扎德赫派斥候探查對手時發(fā)現(xiàn)希拉克略因獲得可薩人和西突厥人的支援而漲到9萬之眾,人數(shù)僅有12000人的拉赫扎德赫開始在敵營所在的河流下游3英里處修筑堡壘,拉赫扎德赫多次寫信催促庫思老二世派遣更多的援軍前來支援,企圖用長期消耗的戰(zhàn)略將聯(lián)軍困死在尼尼微。倘若上述策略能夠順利實施那么對遠道而來的希拉克略無疑會受到的沉重打擊,幸運的是庫思老二世在這個關鍵時刻對自己任命的主將失去信任,以解除職務等恐嚇手段威脅拉赫扎德赫立即發(fā)兵交戰(zhàn),只給拉赫扎德赫3000鐵甲騎兵。

拜占庭人在一次偵察中俘虜多名薩珊將官,他們因經(jīng)受不住嚴刑拷問而將庫思老二世支援拉赫扎德赫3000援軍的情報透露給希拉克略,希拉克略決定在薩珊援軍到達前向拉赫扎德赫發(fā)起進攻,被庫思老二世威逼的拉赫扎德赫只能硬著頭皮接受聯(lián)軍挑戰(zhàn),雙方在尼尼微城外15英里處的空曠原野進行決戰(zhàn)。希拉克略將全部步兵以密集方陣的形式部署在中軍,其中披甲持盾的重步兵位居第一線,彎弓搭箭的輕裝射手位居第二線,最精銳士兵位居第三線;希拉克略將全部鐵甲騎兵安排在預備隊位置,普通騎兵分布在全軍的兩翼。拜占庭人從突厥人引入的馬鐙技術讓騎術本不不嫻熟的拜占庭人在混戰(zhàn)中可以獲得更大的穩(wěn)定性,等于變相削弱薩珊人的非對稱優(yōu)勢。拉赫扎德赫將重步兵布置在第一線,將裝備復合弓的射手布置在第二線,將騎兵分布在兩翼,最精銳的不死軍騎兵擔任全軍的總預備隊。薩珊軍隊中來自高加索、里海南岸的步兵在訓練、裝備和戰(zhàn)術都勝過兩河流域的步兵,不比對方的步兵弱。

希拉克略自恃兵力優(yōu)勢讓全軍直接發(fā)起進攻,拉赫扎德赫讓弓箭手阻滯對手的攻勢,由于開戰(zhàn)的時間是薄霧籠罩的日出時分微弱的陽光不足以穿透戰(zhàn)場上薄霧,薩珊人被這些自然屏障限制視野,導致薩珊人的箭雨失去了準頭,聯(lián)軍因此能輕松靠近薩珊人。當雙方步兵進行肉搏戰(zhàn)時拉赫扎德赫派兩翼的騎兵包抄敵人,拜占庭騎兵因裝備馬鐙而能發(fā)揮應有的戰(zhàn)斗力,再加上西突厥人和可薩人的騎兵支援讓數(shù)量很少的薩珊騎兵立馬潰敗,聯(lián)軍騎兵開始包抄薩珊人。

原本被拜占庭人輕視的薩珊步兵在戰(zhàn)斗中表現(xiàn)得異常頑強,由于拜占庭步兵經(jīng)歷漫長的退化在很多方面都不如古典時代的先輩,反倒是薩珊北部的山區(qū)士兵依舊保留著古樸的希臘化和波斯傳統(tǒng),不僅會投擲密集標槍還會使用堅固的盾墻抵擋沖鋒,就連迂回突擊的聯(lián)軍騎兵也被薩珊步兵驅逐出去。希拉克略利用騎兵數(shù)量的優(yōu)勢讓騎兵不停地包抄薩珊人兩翼,拉赫扎德赫嘗試派不死軍騎兵抵擋敵方騎兵的包抄,即使受過刻苦的訓練不死軍騎兵能戰(zhàn)勝拜占庭騎兵,也打不過強大的西突厥騎兵和可薩騎兵,不死軍騎兵立馬就敗下陣來。

聯(lián)軍騎兵繼續(xù)襲擊薩珊人側翼,這時的薩珊人雖然一支奮死抵抗但薩珊陣線早已千瘡百孔,經(jīng)過11個小時的慘烈搏殺后薩珊人全面潰敗,聯(lián)軍擊斃6000名敵軍、俘虜4000名敵軍,拉赫扎德赫也戰(zhàn)死,只有少量的薩珊騎兵突圍成功。聯(lián)軍洗劫庫思老二世的王宮——達斯塔格德,掠奪300噸黃金和大量珍寶,庫思老二世開始重整力量保衛(wèi)泰西封。聯(lián)軍因納拉萬河上的橋梁倒塌而無法通往泰西封,西突厥人和可薩人在掠奪大量的財富后回師,希拉克略則率領自己的人馬去奪回失去的土地。

(三)628年早已厭倦窮兵黷武政策的薩珊人推翻庫思老二世后擁立他的兒子卡瓦德二世為帝,卡瓦德二世將庫思老二世處死后與希拉克略求和,將薩珊人占領拜占庭帝國的土地全部還給拜占庭帝國,除了沙赫巴勒茲占領的敘利亞和埃及外拜占庭帝國在東方失去的土地全部奪回。628年卡瓦德二世遭遇謀殺,卡瓦德二世的7歲兒子阿爾達希爾三世被貴族推上王位,割據(jù)一方的沙赫巴勒茲萌生出篡位之心,并對希拉克略說如果拜占庭人幫助自己登上薩珊王位后將埃及和敘利亞地區(qū)還給拜占庭帝國,希拉克略答應幫助沙赫巴勒茲。幾個月后沙赫巴勒茲在希拉克略的幫助下攻破泰西封,阿爾達希爾三世在城破后被殺,作為約定沙赫巴勒茲將埃及和敘利亞還給拜占庭帝國。沙赫巴勒茲完全低估薩珊家族在波斯人中的巨大號召力,在篡得王位的同時沙赫巴勒茲將自己置于廣大波斯人的對立面上,因此沙赫巴勒茲登基稱帝后反對者是層出不窮。沙赫巴勒茲也深知其中的危險而在次出行必定帶百名護衛(wèi)跟隨,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自己會死在這些侍衛(wèi)之手,沙赫巴勒茲的侍衛(wèi)法魯赫因不滿沙赫巴勒茲奪取薩珊王權的非法行徑而密謀聯(lián)合一些人刺殺他,當沙赫巴勒茲外出游獵歸來時法魯赫找到機會,按照薩珊王室慣例皇帝出行時全副武裝的侍衛(wèi)會提前被安排在道路兩邊,當沙赫巴勒茲騎馬經(jīng)過法魯赫面前時一堆侍衛(wèi)紛紛向沙赫巴勒茲投擲手中的長矛,沙赫巴勒茲命喪當場,僅僅在位兩個月,卑路斯二世被薩珊貴族擁立為帝。
雅穆克戰(zhàn)役
(一)7世紀初的阿拉伯半島正處在原始氏族部落解體、階級社會形成的大變革時期,由于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等因素造成阿拉伯半島內(nèi)社會經(jīng)濟、政治發(fā)展極不平衡。阿拉伯半島的主要居民是以游牧為生的阿拉伯貝都因人,他們因逐水草而居而成許多氏族部落,各氏族部落不僅割據(jù)一方還經(jīng)常為爭奪牧場、水源、土地發(fā)動戰(zhàn)爭。570年麥加萊什部落的哈希姆家族誕生一位名叫穆罕默德的男孩,610年穆罕默德創(chuàng)立伊斯蘭教,612年穆罕默德在麥加進行傳教活動,不久在麥加建立以烏瑪為形式的政教合一的政權,穆罕默德成為麥地那宗教、政治、軍事和司法的最高領袖。

為鞏固麥加政權穆罕默德組織穆斯林武裝,這支武裝基本由阿拉伯騎兵組成。624至627年間穆斯林武裝經(jīng)過白德爾之戰(zhàn)、吾侯德之戰(zhàn)和壕溝之戰(zhàn)基本消滅麥加貴族的反抗勢力,630年穆罕默德逼迫麥加的所有貴族接受伊斯蘭教,并讓麥加貴族承認穆罕默德的先知地位。631年阿拉伯半島各部落相繼信奉伊斯蘭教,承認穆罕默德的領袖地位,至此穆罕默德統(tǒng)一阿拉伯半島。632年穆罕默德病逝,他的女婿艾布·伯克爾繼位。
(二)艾布·伯克爾率領阿拉伯人踏上對外擴張的征途,當時阿拉伯人面臨的對手有兩個,一個是拜占庭帝國,一個是薩珊王朝,這兩個帝國都處于衰落的節(jié)點,尤其是薩珊王朝已經(jīng)處于滅國的邊緣,艾布·伯克爾將擴張的第一個目標瞄準實力較弱的拜占庭帝國。阿拉伯人對拜占庭帝國和薩珊王朝的了解程度要遠遠高于兩大帝國對他們的了解,由于阿拉伯人長期作為雙方的傭兵參與拜占庭-薩珊戰(zhàn)爭而十分熟悉他們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這種寶貴的經(jīng)驗也為阿拉伯人的擴張奠定了基礎。拜占庭人一直將防御重點放在敘利亞北部對抗薩珊王朝,對南方的阿拉伯人毫無防備,這也為戰(zhàn)爭的失敗埋下伏筆。633年艾布·伯克爾讓將領哈立德率3萬大軍橫穿沙漠遠征美索布達米亞,634年哈立德在艾季納代因戰(zhàn)役中擊敗拜占庭的邊防部隊,635年哈立德占領敘利亞的大馬士革。
(三)636年希拉克略讓大將瓦漢率5萬大軍增援敘利亞,自己則坐鎮(zhèn)安條克,哈立德決定先退出大馬士革以避其鋒芒,然后采取誘敵深入的策略讓拜占庭人因遠道而來而產(chǎn)生疲憊,當拜占庭人被哈立德引誘至雅穆克河畔時哈立德立即列陣迎戰(zhàn)。冒著酷暑前進的拜占庭人在阿拉伯輕騎兵地不斷騷擾下導致抵達戰(zhàn)場時已經(jīng)疲憊不堪,而以逸待勞的阿拉伯人卻戰(zhàn)意高漲。拜占庭全軍分為四隊,前兩隊為騎兵、后兩隊為步兵,沒有設立預備隊。在這樣的布置下拜占庭步兵主要依靠弓箭和標槍等投射武器進行作戰(zhàn),而不是以步兵方陣的近戰(zhàn)優(yōu)勢擊潰對手,準備利用騎兵力量來完成制勝一擊。連年的戰(zhàn)亂和受創(chuàng)的國力并不能讓拜占庭帝國支撐一支足夠強大的騎兵力量,拜占庭騎兵雖然學習波斯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一些特點,但也只學得了些皮毛。阿拉伯全軍也分為四隊,第一隊為劍盾步兵,第二隊為長矛步兵,第三隊為弓箭手,哈立德將四分之三的騎兵放置在第四隊,剩下的四分之一的騎兵作為預備隊。阿拉伯軍隊中的騎兵并不是自己的強項,相比拜占庭騎兵而言他們更適應阿拉伯地區(qū)的氣候,阿拉伯因長期作為拜占庭帝國和薩珊王朝的雇傭軍而非常熟悉對手的套路。

第一天拜占庭人發(fā)起試探性進攻,但未突破阿拉伯步兵的防線。第二天拜占庭人從兩翼包抄阿拉伯人,試圖利用數(shù)量優(yōu)勢展開的正面寬度包圍人數(shù)偏少的阿拉伯人,哈立德讓騎兵預備隊解除拜占庭人對左右兩翼的包圍。第三天拜占庭人將主攻方向放在阿拉伯右翼,哈立德讓預備隊和左翼騎兵夾擊拜占庭右翼,同時讓右翼騎兵側擊拜占庭左翼,哈立德再次挫敗拜占庭人的包抄企圖。第四天拜占庭人繼續(xù)主攻阿拉伯右翼,同時在阿拉伯正面進行強攻,哈立德將騎兵預備隊分為兩路進行支援,拜占庭的正面和左翼在騎兵預備隊的夾擊下付出慘重的傷亡。第五天雙方休戰(zhàn),哈立德將騎兵預備隊集中在右翼,準備對拜占庭左翼發(fā)起總攻,同時趁夜派一支騎兵分隊占據(jù)雅穆克河渡口,以截斷拜占庭人的后路。第六天雙方展開決戰(zhàn),哈立德趁雙方步兵相持時讓右翼對拜占庭左翼發(fā)起總攻,瓦漢打算抽調(diào)一部分右翼騎兵支援左翼,他的援軍尚未部署完畢時拜占庭左翼被阿拉伯人擊潰,阿拉伯右翼開始與己方步兵夾擊拜占庭中軍。打算支援左翼的拜占庭騎兵因受到敗兵的沖擊而潰逃,拜占庭右翼因被瓦漢抽走一部分人馬導致實力削弱,也被阿拉伯人擊潰,阿拉伯左翼也過了夾擊拜占庭中軍。拜占庭中軍在夾擊的情況下被迫后撤,他們在雅穆克河畔時遭到阿拉伯的騎兵分隊夾擊,拜占庭中軍在四面的夾擊下?lián)p失慘重,瓦漢也死于亂軍之中。

已經(jīng)無力回天的希拉克略被迫率殘部撤退,當希拉克略撤退至敘利亞邊界時突然放聲痛哭,仰天長嘆道“美麗的敘利亞永別了”。638年阿拉伯人占領巴勒斯坦,640年阿拉伯人占領整個敘利亞,642年阿拉伯人占領埃及,645年阿拉伯人占領利比亞。641年希拉克略在拜占庭帝國丟城失地的情形下去世,臨終前讓自己的兩個兒子——希拉克略二世和康斯坦丁三世為共治皇帝。
二、君士坦丁三世
(一)君士坦丁三世是希拉克略的長子,641年希拉克略去世,君士坦丁三世奉命與弟弟希拉克略二世為共治皇帝。3個月后君士坦丁三世去世,希拉克略二世成為拜占庭帝國唯一的皇帝。
三、希拉克略二世
(一)希拉克略二世是希拉克略的次子,641年希拉克略去世,希拉克略二世奉命與兄長君士坦丁三世為共治皇帝。3個月后君士坦丁三世去世,希拉克略二世成為拜占庭帝國唯一的皇帝。太后馬爾緹娜迫害君士坦丁三世的支持者,軍事長官瓦倫丁和菲拉格利烏斯等大臣攜君士坦丁三世的兒子君士坦斯二世逃至卡爾西頓,瓦倫丁煽動軍隊逼迫馬爾緹娜任命君士坦斯二世為共治皇帝,不甘失敗的馬爾緹娜同時任命君士坦斯二世和她自己的兩個兒子——瑪麗努斯和大衛(wèi)為共治皇帝,這下徹底激怒君士坦斯二世和軍隊。元老院召開會議宣布廢黜希拉克略二世,將希拉克略二世和馬爾緹娜流放至羅德島,宣布君士坦斯二世為新任皇帝。642年希拉克略二世和馬爾緹娜神秘去世。
四、君士坦斯二世
太后亂政
(一)君士坦斯二世是君士坦丁三世之子,641年君士坦丁三世神秘去世后馬爾緹娜開始亂政,利用太后的權威排除異己,軍事長官瓦倫丁發(fā)動叛亂擁立君士坦斯二世為帝。4個月后元老院廢除希拉克略二世,并將希拉克略二世和馬爾緹娜流放,承認君士坦斯二世的帝位。642年希拉克略二世和馬爾緹娜神秘去世,馬爾緹娜亂政宣告結束。
丟城失地
(一)644年君士坦斯二世派瓦倫丁率軍對阿拉伯人進行反擊,但被阿拉伯人擊敗。瓦倫丁害怕因為戰(zhàn)敗失去巨大的權勢而召集愿意追隨他的軍隊發(fā)動叛亂,要求君士坦斯二世任命自己為共治皇帝,大部分軍隊因君士坦斯二世均受元老院、教會、民眾均擁戴而不支持瓦倫丁,瓦倫丁被自己的部下殺死。642年阿拉伯將領阿慕爾·本·阿斯占領埃及和利比亞,645君士坦斯二世年在收到許多埃及人民的求援信后決定派將領曼努埃爾率軍南下埃及,阿拉伯哈里發(fā)奧斯曼·伊本·阿凡派阿穆爾抵御拜占庭人。646年拜占庭人因規(guī)模不足、補給線漫長而在尼基昂被阿拉伯人擊敗,拜占庭人只能帶著大批埃及難民北撤。
(二)646年北非總督格里高利自立為帝,阿拉伯人趁亂入侵北非,647年阿拉伯將領阿布達拉伊本薩阿德在蘇菲圖拉戰(zhàn)役擊敗格里高利,拜占庭官員根納迪烏斯自立為總督,宣布效忠君士坦斯二世后抵抗阿拉伯人。根納迪烏斯繳納33萬索麗德的貢金后阿拉伯人撤退,665年君士坦斯二世罷免根納迪烏斯。648年君士坦斯二世頒布《信仰模式法令》,下令不再堅持基督一志論的官方地位,同時禁止對任何基督神性問題的討論,然而強制禁止并未解決宗教分歧。649年基督教徒馬丁未得拉文納總督奧林匹斯同意的情況下就任羅馬主教,馬丁還召集105名小教區(qū)神職人員召開拉特蘭會議,在會議中譴責君士坦斯二世禁止人們討論神學問題。君士坦斯二世派奧林匹斯去羅馬捉拿馬丁,奧林匹斯卻和馬丁聯(lián)手叛亂,653年新任總督迪奧多利平息叛亂,奧林匹斯和馬丁以叛國罪被流放到克里米亞。隨著叛亂被鎮(zhèn)壓強制的言論管制開始起效果,宗教爭論開始消停下來。
(三)647年阿拉伯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一世率軍攻克小亞細亞的凱撒利亞,進一步進攻阿莫里昂時被拜占庭人擊退。647年阿拉伯人占領亞美尼亞,656年亞美尼亞人因阿拉伯帝國征收的稅負太過沉重而向拜占庭帝國求援,君士坦斯二世派遣軍隊協(xié)助亞美尼亞人起義,拜占庭人成功將亞美尼亞西部并入帝國版圖。
船桅之戰(zhàn)
(一)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的大舉擴張讓拜占庭帝國措手不及,東部各省的居民也因連年征戰(zhàn)增加的賦稅而怨聲載道,于是阿拉伯人只花很短的時間就將富庶的巴勒斯坦、埃及和敘利亞收入囊中。阿拉伯人繼續(xù)派兵襲擾小亞細亞半島和高加索地區(qū),同時發(fā)展全新的海軍部隊以準備封鎖愛琴海,如果計劃成功阿拉伯人可以將拜占庭帝國與亞洲邊區(qū)完全割裂。阿拉伯埃及總督阿卜杜拉·本·賽爾德在亞歷山大港等主要港口打造戰(zhàn)艦,依靠大量投誠的埃及海員幫助很快就完成阿拉伯帝國歷史上第一支正式的海軍部隊。655年準備就緒的200艘阿拉伯戰(zhàn)艦從埃及出發(fā),由于此前阿拉伯人占領塞浦路斯、羅德島和克里特島而沒有遭到拜占庭艦隊的攔截,阿卜杜拉·本·賽爾德等上層誤以為己方已經(jīng)成功握有制海權,然而拜占庭人早有準備,利用更加豐厚的基礎擴編出大規(guī)的模艦隊。

阿拉伯艦隊推進至小亞細亞半島西南部的呂基亞海岸時500艘拜占庭戰(zhàn)艦也靠近那里,不一會拜占庭艦隊發(fā)現(xiàn)阿拉伯艦隊,此時阿拉伯人正忙于打劫呂基亞海岸上的鳳凰港,有半數(shù)的阿拉伯人在船上,當發(fā)現(xiàn)規(guī)模龐大的拜占庭戰(zhàn)艦朝自己靠近時便慌忙登船逃離。剛剛起步的阿拉伯海軍將領因普遍不信任埃及海員而不愿在單艘船上安排太多劃槳,對比拜占庭戰(zhàn)艦中上下兩排布置的船槳這些阿拉伯戰(zhàn)艦少之可憐,因此阿拉伯戰(zhàn)艦的速度非常有限,被拜占庭艦隊追上,阿拉伯人意識到自己無力脫逃后不得不返身迎戰(zhàn),選擇以背靠海岸的方式迎敵。
(二)初涉大海的阿拉伯人也并非全無優(yōu)勢,阿拉伯海軍決策層認為海戰(zhàn)制勝的關鍵還是在于近距離搏殺,因此阿拉伯戰(zhàn)艦普遍被非常高大以便士兵能在激戰(zhàn)中居高臨下,阿拉伯工程師還特意將弩炮和投石機等重型武器安裝在戰(zhàn)艦上,為了在近戰(zhàn)開始前盡可能地多殺傷對手,此外還有不少的阿拉伯水手曾在拜占庭艦隊中服役。在拜占庭人看來在海上活動的阿拉伯人更像一群海盜,何況拜占庭艦隊的規(guī)模是阿拉伯的2倍,即便逐船消耗都能順利贏下。然而拜占庭海軍的真實優(yōu)勢遠沒有他們自己所想的那樣巨大,數(shù)個世紀以來拜占庭人因為了節(jié)約成本而不斷將戰(zhàn)艦做輕型化處理,這是與整個地中海鮮有能與拜占庭人抗衡的力量有關。除保留象征性的撞角和輕型護板外拜占庭人幾乎拆除所有能增加作戰(zhàn)優(yōu)勢的裝置,常被部署在船艏的弩炮和較大的載臺也被拆除。拜占庭戰(zhàn)艦上的重步兵數(shù)量迅速下滑,幾乎退化到完全靠弓箭手提供輸出的尷尬地步,拜占庭海軍將領們也更加醉心于做緊密的隊列調(diào)整,期望以更高的駕船技術逼迫對手就范。

拜占庭兩翼的艦隊利用數(shù)量優(yōu)勢實施包圍,企圖將背靠海岸的阿拉伯艦隊封鎖在那里。拜占庭將領為了不留空隙用鐵鏈將有船只按分隊相互綁定,確保包圍陣列的嚴密性,實際上拜占庭人失去本方戰(zhàn)艦的機動性優(yōu)勢,反而更利于阿拉伯人的強硬打法。身處險境的阿拉伯人也將所有船只相互綁定為一個巨大的橫隊,徑直向拜占庭中路沖鋒,阿拉伯人在戰(zhàn)艦啟動時用拋石機和弩炮轟擊拜占庭戰(zhàn)艦,當雙方靠近時船上的阿拉伯弓箭手投射密集箭矢、投矛和標槍橫掃甲板。對面的拜占庭人因只配有輕型鎖子甲或只有單純裝備盾牌而被阿拉伯人的幾輪遠程攻擊打懵,拜占庭人因阿拉伯戰(zhàn)艦高大而無法有效地還擊,此時拜占庭中路的艦隊被阿拉伯艦隊的巨大鉤爪勾住,士氣大振的阿拉伯人紛紛縱身從高處的甲板躍下,然后利用自己的步兵優(yōu)勢占據(jù)一個個拜占庭戰(zhàn)艦。拜占庭兩翼的戰(zhàn)艦因害怕高聳的阿拉伯戰(zhàn)艦而斬斷鐵鏈逃跑。這時風暴來臨,運載大型攻城器械的阿拉伯戰(zhàn)艦因重心不穩(wěn)而大量傾覆,無法立即乘勝追擊,拜占庭艦隊也因風暴的影響而不敢進行反敗為勝的策略。無論如何拜占庭人的地中海霸權已被徹底打破,鳳凰港之戰(zhàn)的潰敗無疑是為阿拉伯人打開通往帝國中樞的大門。
(三)船桅之戰(zhàn)之后君士坦斯二世改進拜占庭海軍的裝備配置,加大船體和加強遠程的打擊能力,避免發(fā)生肉搏戰(zhàn)。656年阿拉伯帝國發(fā)生內(nèi)戰(zhàn),哈里發(fā)奧斯曼·伊本·阿凡遇刺身亡,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即位為哈里發(fā),野心勃勃的穆阿維葉一世對此非常不服而發(fā)動叛亂,因此阿拉伯人停止對拜占庭帝國的擴張。661年穆阿維葉一世取得內(nèi)戰(zhàn)勝利,君士坦斯二世以慶祝穆阿維葉一世取得政權為由與穆阿維葉一世進行和談,雙方在短時間內(nèi)沒有進行戰(zhàn)爭。
軍區(qū)制改革
(一)659年至661年間君士坦斯二世開啟大規(guī)模的內(nèi)政改革,即著名的軍區(qū)制改革。君士坦斯二世將敘利亞的難民安置在皮西迪亞和卡帕多西亞地區(qū),并給他們分配土地,將他們變?yōu)檗r(nóng)兵,任命他們的指揮官代管地方行政事務,在此地建立東方軍區(qū)。君士坦斯二世將亞美尼亞難民安置在本都和亞美尼亞西部,在那里建立亞美尼亞軍區(qū)。君士坦斯二世將殘余的中央軍安置在比提尼亞,在那里建立奧普提瑪頓軍區(qū)。君士坦斯二世將巴爾干軍民安置在呂底亞地區(qū),在那里建立色雷斯軍區(qū)。君士坦斯二世在帝國各地建立大量的要塞,還建立5個國家倉庫以存儲和統(tǒng)一糧草和裝備的調(diào)配,各軍區(qū)各有一座倉庫、中央有一座倉庫。
(二)君士坦斯二世對央政府進行精簡,將原來的2500名官員精簡至600人,以便高效運轉。君士坦斯二世設立首席大臣以便統(tǒng)一管理財政事務,取代原有的財政大臣、圣庫伯爵、皇家私產(chǎn)伯爵。君士坦斯二世設立郵政大臣,管理信息與情報事務及其相關設施的建設與維護,如道路、驛站、間諜部門等。君士坦斯二世設立軍需大臣以便統(tǒng)一管理軍隊人事,取代近衛(wèi)軍長官負責的軍隊后勤??偫泶蟪既员痪刻顾苟蓝槲墓僦?,司法大臣仍被君士坦斯二世定為帝國的最高司法長官,新的五首相構成中央政府的核心。新政府的構架大大簡化拜占庭帝國的官僚體系和軍事體系,也大大提高拜占庭帝國的行政管理和軍事響應的效率,官職的減少和權力的集中破壞拜占庭帝國體制的穩(wěn)定性,地方管理中的軍政合流最為明顯。
死于謠言
(一)663年君士坦斯二世前往南意大利征戰(zhàn)倫巴德人,迅速收復塔蘭托、路特拉、卡拉布里亞和撒丁島,但在攻打貝內(nèi)文托和卡普阿過程中失敗。君士坦斯二世長期停留在西西里島的敘拉古,不久有謠言稱君士坦斯二世準備遷都敘拉古,君士坦斯二世被謠言鬧得失去人心,最終被自己的隨從刺殺。668年眾人擁立君士坦斯二世兒子君士坦丁四世繼位。
五、君士坦丁四世
(一)君士坦丁四世是君士坦斯二世之子,668年君士坦斯二世長期享樂于敘拉古的生活而遭到人們的不滿,幾名叛亂的士兵將君士坦斯二世刺殺,身在君士坦丁堡的君士坦丁四世被眾人推舉為皇帝。
(二)674年阿拉伯哈里發(fā)穆阿維葉一世率軍圍攻君士坦丁堡,阿拉伯人強攻四年也沒有攻下君士坦丁堡。678年拜占庭人用希臘火擊潰圍城的阿拉伯人,希臘火是一種火焰噴射器,以后就成為拜占庭人的獨門暗器。拜占庭人乘勝出擊在安納托利亞擊敗阿拉伯人,暫時解除阿拉伯人的威脅。
(三)680年君士坦丁四世召開第三次君士坦丁堡會議,再次確認加采東宗教會議的決議,并宣布基督教一性論是異端,此后帝國境內(nèi)大部分的一性論教徒都被驅逐,被驅逐的教徒投奔到埃及科普特教會區(qū)。685年君士坦丁四世因飲食不當突發(fā)痢疾,最終死于腹瀉,他的16歲兒子查士丁尼二世繼位。
六、查士丁尼二世
(一)查士丁尼二世是君士坦丁四世的兒子,685年君士坦丁四世英年早逝,僅16歲的查士丁尼二世繼承這份龐大的家業(yè)。查士丁尼二世繼位之初阿拉伯人愿意與拜占庭帝國和平相處,然后查士丁尼二世把精力放在巴爾干半島上,688年查士丁尼二世對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區(qū)發(fā)動大規(guī)模進攻,奪回斯拉夫人占領的薩洛尼卡。查士丁尼二世強迫斯拉夫人向拜占庭帝國俯首稱臣,又把大批斯拉夫人遷移至小亞細亞地區(qū),讓他們恢復那里的生產(chǎn)、經(jīng)濟和國防。查士丁尼二世的移民政策不僅強加于斯拉夫人,還強加于居住在敘利亞邊境的馬爾代特人。馬爾代特人世代居住在大山里,對各處山隘險要了如指掌,經(jīng)常幫助拜占庭帝國抵御阿拉伯人的入侵,當阿拉伯帝國與拜占庭帝國議和之后查士丁尼二世便將馬爾代特人遷往內(nèi)地和沿海。查士丁尼二世還把一大批塞浦路斯人遷到基齊庫斯附近,并在那里建立新城,取名為查士丁尼城。這樣一來塞浦路斯的許多城鎮(zhèn)荒廢,島上的許多居民因不愿離開故土家園而在遷徙中紛紛逃亡。查士丁尼二世的移民政策雖然是出于國家利益的考慮,但給這些地區(qū)的人民造成巨大的災難,許多平民對查士丁尼二世不滿。
(二)691年阿拉伯人入侵拜占庭帝國,斯拉夫人集體叛變投奔阿拉伯帝國,查士丁尼二世被迫與阿拉伯人議和。在宗教方面查士丁尼二世采取與羅馬教皇對抗的政策,甚至派人到羅馬城準備拘捕羅馬教皇圣塞吉阿斯一世,這一做法激怒意大利民兵發(fā)動叛亂保護羅馬教皇,查士丁尼二世被迫停止拘捕羅馬教皇的行動。查士丁尼二世的剛愎自用危害貴族和人民的利益,他身邊的兩位近臣——斯蒂芬和塞奧多布斯更是為虎作倀、殘忍貪婪,對自己的政敵一概采取無情的鎮(zhèn)壓態(tài)度,監(jiān)牢里關滿了各類人犯。曾經(jīng)在征服亞美尼亞戰(zhàn)爭中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利昂提烏斯也因圖謀不軌罪入獄,利昂提烏斯因此對查士丁尼二世恨之入骨,發(fā)誓要尋機報復。
(三)由于軍事上的需要查士丁尼二世重新起用利昂提烏斯,這對利昂提烏斯來說是個復仇的好機會。695利昂提烏斯在希臘軍區(qū)發(fā)動叛亂,一路攻至君士坦丁堡,不滿查士丁尼二世統(tǒng)治的軍民開城迎接利昂提烏斯。利昂提烏斯找到查士丁尼二世后將他押到競技場,當著千千萬萬民眾的面割掉查士丁尼二世的鼻子,不久利昂提烏斯將查士丁尼二世流放至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亞半島,705年查士丁尼二世殺回君士坦丁堡再次復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