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讀《靈魂與心》

2023-08-18 09:13 作者:helloemmanuel  | 我要投稿

《靈魂與心》是我近期讀到過的給我的啟發(fā)最大、視角最新穎、內涵最深刻的哲學類書籍。從另一個角度說,這本書給我的啟發(fā)不僅僅停留在哲學的思考(具體而言,就是對于生與死、靈魂和肉體、理性和經(jīng)驗的關系),還觸及到整個中國自古以來在家庭、社會和國家組織,人際關系、政治制度和宗教的廣闊領域。換言之,《靈魂與心》不僅僅可供對生死觀、祭祀和喪葬以及二元論等哲學領域感興趣的讀者閱讀,對于生活在當今時代,一個仍然深受農(nóng)耕和儒家文化影響的社會中的、有時難以理解本國社會和家庭如此緊密的關系和組織形式的每一個人來說,都值得一讀。

所謂“靈魂”與“心”,其實是兩種很不一樣的認識自我構成的觀點?!办`魂”代指的是——靈魂與肉體相分離,肉體可以滅失,但是靈魂可以在來世或者另一個世界達到永生不朽觀念;而“心”則代指無獨立存在的不朽靈魂,而有人心(包括語言和文字的情感表述)永存的觀念。以靈魂與心為基礎所形成的來世觀念和現(xiàn)世觀念,標注了中西方兩種文明長達數(shù)千年在組織形態(tài)、宗教信仰、社會結構和處世模式上的鮮明差異。傳統(tǒng)的受宗教影響的西方人更注重自身靈魂的永存,傾向于棄絕外力的干擾和負擔。并由此產(chǎn)生理性和經(jīng)驗的分歧,唯心和唯物的分歧等等。而中國的文化則告訴人們,自身的生存必須依靠身邊的人、社會關系和整個群體,因此自從一開始,中國人就自發(fā)建立牢固的同盟和社會結構,無論是借助血緣、地緣還是其他可借助的一切因素。這分野主要存在于兩方面:第一是重個人和重集體的分野,第二是來世和現(xiàn)世的分野。

作者認為這樣的分野取決于兩種文明所處的環(huán)境和原始的生存方式。一者(指起源地希臘)身處復雜的地形和環(huán)境,不利于一統(tǒng)的社會形態(tài)形成,同時鼓勵定居者冒險和施展自身的力量;另一者則身處廣闊的平原沃野,通過廣泛的合作形式謀求生存。這樣的分別融入了定居者的精神、信仰和行為。那么來世觀念和現(xiàn)世觀念的區(qū)別由哪里產(chǎn)生呢?作者提出這可能是追求人生意義的必然要求。如果其人在世上,更注重自我的利益和價值,假設沒有來世,則人生的意義就極大的縮減了。有了來世,今世的作為成了積累,成了行善。從根本上說,這還是在重個人和重集體的差異上產(chǎn)生的。

這引起我的第一個困惑:如果追求個人的獨立和價值的處事方式和為社會做貢獻只能通過來世觀念調和的話,對于當今時代生活在這個社會的人來說,似乎很難生發(fā)維護自身權利,追求人格獨立的動力。我常常見到子女長大后父母面臨 一項抉擇:是讓子女追求更富足的生活而離開自己,還是留在自己身邊而放棄物質條件的提高呢?作者在最后部分解答了這個疑惑,即中國的歷史文化(或者說信仰)教育我們要更加注重精神和心靈世界(這個世界是與我們本體相對更密切的,相反地,西方文明更加重視物質世界,據(jù)作者,這可能來源于多個世界并行的來世觀念傳統(tǒng)),因此在這個抉擇當中當然要選擇后者。作者隨后還有所補充,對照了當今強調的“新”“創(chuàng)造”、“前進”“方法論”“欲望”的概念與中國傳統(tǒng)的“秩序”“養(yǎng)育”“歸宿”“工夫”“情感”等等理念不相合。據(jù)作者說,這樣理念的差異,就是當今社會一味西化,丟棄與民族歷史文化和精神基因相契合的生活方式的明正。其中談到如今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事物正在控制人類,社會單單強調方法和結果而非功夫,以及人人都進入快速涌動的浪潮當中而輕視歸宿這些問題,我是深感認同的。尤其是不斷前進這一點,與奧克塔維奧·帕斯在《印度札記》中描述的,西方的時間觀念之論頗為符合。這兩本書寫作的時代都是在二戰(zhàn)結束不久,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時代和新的媒體崛起的時代,對于“快”的擔憂,現(xiàn)在還一直持續(xù)著?;\統(tǒng)一點來說,這可能也是當今中國在家庭、社會和更大范疇上出現(xiàn)失調的重要原因。再擴大一步說,全世界或多或少都在面臨這樣的問題。

上述舉例是說明西方文化對于中國社會的影響,可以說是中國人趨向西方的進程,其中固然有直接的文化交通、戰(zhàn)爭等等演進的因素,但是我個人以為,從基本上說,是中國(包括除了西方和中國以外的世界)很大程度上采納了一種新的生存和思維模式。再追溯一下,可能從科學(或者說純粹的理論研究)傳入的時候這一進程就開始了。對于純粹的物質世界進行研究,這是不契合中國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的。中國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總歸要落到人身上,無論是科學、哲學還是其他的學問。因此放肆一點說,中國所有的學問都是或者部分是社會學(這一點再書中其實也有論及,就是中國的哲學思想總是與政治并行這一基本的特性)。讓中國人接受這一轉變,離不開世界市場和國際競爭,顯然這些要素是中華帝國此前非常生疏的概念,然而等到要面對它們的時候,整個國家完全無法抵抗。想象這一過程:重個人、重來世的觀念引導對另一個世界(即上述純粹的物質世界)的和探索,這樣的研究深刻而具有顛覆性,它的成果借助追求物質進步轉化成科技,科技再借助割裂和對抗的觀念轉化成武器和戰(zhàn)爭,粉碎了一個長期以來依靠著和上述所有東西背后的觀念截然不同的理念運行的社會。這其中有一項:為什么對于純粹物質世界的研究能夠具備如此重大的影響力,并且正是這一影響力親自影響甚至徹底改變了另一個與之持有不同信念的社會?換言之,為什么不是反過來呢?也許答案正在于這兩種信念自從誕生之日起就服務于不同的使命,在西方社會中,強調個人、來世和分離;而在中國社會,強調的是群體、現(xiàn)世和統(tǒng)一。

看起來西方社會對于中國社會的影響雖然有其明顯的歷史標志,但是其背后的道理依舊有些微妙。但是反過來,西方社會被中國的思想影響這一過程最晚也要到啟蒙運動時期,并且這一進程并沒有前一種進程激烈和顯著,因為這是一個被動和主動的問題。

上述的是個人在閱讀這本書中所提到的思想影響和演進部分時,產(chǎn)生的對當今的我們的兩難之思考。除了思想的演進、影響甚至互相征服之外,作者還提到思想融合之過程。即中國傳統(tǒng)哲學強調的心與心的照映和連通,具有很強的融合力量,以至于佛教和基督教先后傳入中國之后,都實現(xiàn)了在儒家(或者說中國傳統(tǒng)哲學)框架下的本土化。

除此之外,作者還提及兩種不同文化和社會內部對于生存相關的思想的演進。在中國,先后有道家、墨家、佛家和基督教等等與儒家相對的思想。道家不尊崇鬼神觀,并且強調一小群體,在世道混亂,大群體分崩離析時便會興起,而社會穩(wěn)定時則逐漸式微。因此,由方術演進至科學(即盛行利用鬼神直到技術的觀念)也未能成就;墨家尊崇鬼神,但是強調一大群體,不過由于沒有專設的祭祀場所訓練人與鬼神交流而失敗;佛家則無鬼神的觀念,強調的是輪回和跳出輪回,以及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所謂“業(yè)”。據(jù)作者,這是一種消極的思想,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的積極作為的思想。從讀者的角度看,似乎也是如此。這又是一個疑問:印度社會與中國社會相比,同樣存在很大的差異;但是與西方社會相比起來,似乎又更為相似。二者的區(qū)別在于,一個擁有很長時間的統(tǒng)一歷史,另一個則很少處于統(tǒng)一時代。一個是重當世的積極作為,一個是重來世的“不造業(yè)”;從印度教來講,印度教也有鬼神。而基督教由于強調對上帝的愛高于一切,也不為多數(shù)人所接受,因此也未能流行。

在西方,宗教的作用和地位受到了科學的削弱??萍己涂茖W深刻揭示和顛覆了諸如人類起源、物種進化和天體運動等宗教關注和賴以解釋其世界觀的核心問題,動搖了宗教的根基。當然,無可否認的是,當今宗教的精神仍然在西方社會持續(xù)產(chǎn)生影響,正如受到類似沖擊的中國社會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堅守儒家傳統(tǒng)和儒家精神一樣,宗教改革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說回傳統(tǒng)的西方處事模式的變更,想到此前外媒觀察到的一個趨勢:更多的年輕人傾向于與父母住在一起,這似乎能反映出有些深層次的變化。宗教地位的下降,來世觀念的式微,對人生意義重新的追尋,對物質和精神的再取舍等等。另外說到宗教自身的道德約束和教化作用,對一個高于自身力量的尊崇所起到的何種影響,當宗教不再占據(jù)中心地位,可能帶來沖擊,但法律填補了這一位置。另外關于西方,還存在一個問題。心理學所研究的“心”和本書標題所談及的“心”迥然不同。中國的“心”是人心、仁心,是承載正義和善的器皿,或者說是這些的傳遞者和守護者。然而西方的心理學,研究的是個人的情感和內心世界。這好比中國畫和油畫,都體現(xiàn)的是群體和個體的分別。再說回個體與集體的話題,利己行為在物質上比群體行為積累得更為豐富;在精神上,似乎對于個體的關注也更好地解釋了人的內心世界。這好像又能牽扯到一個視角的問題。

上述的所有感悟似乎已經(jīng)偏離了作者原本想要探討的主題,然而對于我個人來說,能從另一個角度看待中西方文化差異和演進,也算是一個很大的收獲。兩種文化之間的分歧似乎正在縮小。但是就一方而言,中國社會在某種程度上正在經(jīng)歷西方社會此前有過(有些現(xiàn)在依然存在)的進程,問題是處在西方社會的框架下,自有一套延續(xù)下來的行為、信仰或者其他的東西來應對;而處在中國社會的框架下,這些問題是很系統(tǒng)性和外部性的。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都面臨著與傳統(tǒng)大相徑庭的形勢,面臨用傳統(tǒng)的思維無法解決的問題。如前所述,作者在幾十年前觀察到的一些新的趨勢,如今依舊是一道坎。要處理這些問題(例如家庭),或者是拋棄傳統(tǒng),或者是部分拋棄傳統(tǒng)。要想單憑傳統(tǒng)解決問題,可能是為形勢(外部和內部的)所不允許的。

最后的最后,記下我很欣賞的兩個比喻。其一是對人的記憶猶如樂譜,一旦記下樂譜,就能重新還原一個人的精神和靈魂(說的是載體,比如語言文字的問題);另一個是將中國比作一個長壽的老人,對于老人,我們應當懂得去問他長壽的方法。


讀《靈魂與心》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浮梁县| 邻水| 太仆寺旗| 富阳市| 镇宁| 克拉玛依市| 闻喜县| 五莲县| 商南县| 辽源市| 南华县| 兰考县| 东明县| 沁源县| 浦东新区| 饶平县| 疏勒县| 夏津县| 黄大仙区| 莱州市| 旬邑县| 正定县| 收藏| 长岛县| 兰坪| 留坝县| 浦北县| 吉隆县| 万荣县| 陇西县| 花莲市| 吴桥县| 隆德县| 罗田县| 颍上县| 台江县| 德格县| 阿拉尔市| 政和县| 澜沧| 遂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