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性干預——你真正了解孩子嗎?
在與家長的日常溝通中,老師經(jīng)常會收到類似的提問:
我們孩子總是學不會,有什么好的方法嗎?
我們孩子是不是不行啊,我教不下去了?
老師,孩子不愿意學習,一學習就哭鬧怎么辦啊?
老師,我只要一教孩子脾氣就上來了,他也學不進去,怎么回事呀?

出現(xiàn)這些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家長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這里的合適的方法指的是適合您自己孩子的方法,不是看著別人用這個方法管用我也拿來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我們都知道,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獨特的個性。那我們在教孩子技能的時候,針對不同的孩子就要使用不同的方法。
假如孩子學習點數(shù),孩子比較喜歡汽車,那我們就可以使用小汽車教點數(shù)。有的孩子比較喜歡吃巧克力豆,那我們就可以使用巧克力豆進行訓練。
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可能是因為您并沒有完全了解自己的孩子。您可能特別了解孩子的吃穿住行,以及孩子的一個眼神、一個細微的小動作,您就知道孩子想要什么。但當您跟孩子做訓練時,孩子出現(xiàn)不配合的情況,您不知道怎么去處理,結果關系鬧得很僵。您可能就會懷疑自己了解不了解眼前的孩子。

那我們如何做到真正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呢?
對孩子有正確認知
1、首先,了解孩子的發(fā)展水平。全面的技能評估是發(fā)展干預計劃的前提。通過老師專業(yè)的評估,我們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能力。那我們也要及時地與老師做好溝通,制定出符合孩子當前能力水平的干預計劃。
2、了解孩子的特點。比如說孩子的泛化能力比較弱,我們教授孩子認識名詞卡片蘋果,回到家他就不認識真實的蘋果,日常中就要多創(chuàng)造機會泛化孩子在學校學到的技能。
有的孩子對于抽象的事物不敏感,包括顏色、形狀、數(shù)字之類的,怎么教授都教不會。假如孩子很喜歡玩搶椅子,那我們就可以選擇各種顏色的彩虹糖進行搶奪的游戲,讓孩子聽指令去搶xx顏色的彩虹糖,孩子不僅玩了很喜歡的游戲又習得了技能。
3、了解孩子的偏好。一般小齡的或者是心智水平發(fā)展不足的孩子會在感知覺方面有偏好。那我們就可以針對孩子的特點來選擇強化物。比如觸覺敏感的孩子喜歡爬呀爬、撓癢癢的強化。而有些視覺偏好的孩子,可能喜歡圖畫書、看動畫片的強化。前庭失調的孩子可能喜歡轉圈圈活動。

孩子對某類主題感興趣。有的孩子比較喜歡豬豬俠、熊大熊二的主題活動。那我們就可以玩角色扮演的游戲,把目標加入到游戲中。
觀察孩子喜歡的細節(jié)。比如孩子喜歡地鐵某個細節(jié),那我們在講社交故事的時候,就可以加入孩子喜歡的地鐵元素。
學齡前的孩子大部分時間是在玩的。我們孩子在做訓練提升技能的同時,要給予孩子玩的時間。事實上,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孩子的學習速度會更快一些。
我們還要讓孩子去接觸新的環(huán)境、新的事物。去各種不同的場所、接觸各種不同的事物以及帶孩子旅游等活動,都會為孩子在后期的學習中埋下鋪墊。通過感官真實地感受過的事物,印象才會更深刻,更加能夠加快孩子的學習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