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15個謠言害了不少人,很多人還在信!
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是不能再常見的慢性病了,但依舊存在不少謠言和誤區(qū),很多人還在信!今天我們就匯總了15個謠言,千萬別再信了!
關于高血壓的5大謠言
1. “平時沒有不舒服,不需要測血壓”
沒有不舒服,也可能存在高血壓,定期測量血壓反而有助了解健康狀況。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心內科主治醫(yī)師李彬2021年在人民日報健康號“北中醫(yī)東方醫(yī)院”刊文談到,高血壓的癥狀因人而異。有些患者只要血壓高于正常,就會有頭暈、頭痛等不適癥狀出現(xiàn);有一小部分患者血壓高于正常,卻沒有任何不適。
2. “發(fā)現(xiàn)高血壓,就得吃一輩子的藥了”
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七醫(yī)學中心心血管內科主任醫(yī)師和渝斌2017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表示,對于初發(fā)的一級以下或輕度增高的高血壓患者,可以靠飲食和運動控制血壓。
對于二級三級以上的高血壓患者,單純靠飲食和運動是遠遠不行的,必須要在醫(yī)生指導下服用降壓藥。在非藥物療法的基礎之上再加藥物治療效果才會更好。
非藥物治療措施包括:控制體重;限鹽攝入;戒煙;避免情緒波動;合理運動。
3. “多年高血壓突然下降,是好事,說明恢復了”
2022年3月“廣東省中醫(yī)院慢病管理平臺”公眾號分享了一個病例,患高血壓11年的張女士(化名)血壓控制得一直不好,但近幾天血壓突然變得正常,她以為痊愈了,開心得不得了,但沒多久就感覺胸悶,到醫(yī)院檢查確診心梗。
醫(yī)生解釋,這是由疾病導致的“血壓正常”,是因為高血壓造成了明顯的心臟損傷,使心臟沒有“力氣”泵出更多的血液,心輸出量下降造成的低血壓。會造成腦、腎以及心臟本身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不足,這種情況比高血壓還要危險。
4. “服藥后血壓平穩(wěn)了,可以停藥了”
吉林大學第二醫(y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yī)師王珺楠2019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表示,高血壓患者堅持長期服藥,不可擅自停藥或減藥。高血壓到了三級就需要長期服用降壓藥。
用藥后如果血壓降到正常,并不意味著高血壓被治愈了,而是降壓藥物起了作用。如果此時停藥或減藥,過不了多久血壓就會發(fā)生反跳,血壓就會恢復甚至超過之前的水平。
此外,在正確規(guī)律地應用降壓藥物的同時,也應控制體重、適度運動、低鈉低脂飲食、戒煙限酒、穩(wěn)定情緒、保證營養(yǎng)等,既可以提高降血壓效果,又可以最大程度上減少降壓藥的使用劑量。④
5. “高血壓要趕緊降,降壓越快越低越好”
河南省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心內科主任醫(yī)師孫俊華2019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表示,血壓是逐漸升高的,降壓也要逐漸下降。除了高血壓危象等緊急情況需要緊急降壓外,不建議快速大幅降壓,應平穩(wěn)而逐步降壓。否則會引起腦灌注不足等。
對高血壓急癥,24-48小時內把血壓緩慢降至160/100毫米汞柱即可,一般不需要靜脈用藥。
關于高血脂的5大謠言
1. “降血脂就要少吃肉,或者一點肉都不吃”
高血脂并不是少吃肉這么簡單。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心血管科主任徐浩2015年在一場活動上介紹,針對不同類型的高血脂人群,飲食也要做不同的調整。
第一類是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偏高的患者。這類患者除了要少吃肉、少吃油膩的以外,還要注意少吃動物內臟以及蛋黃、蟹黃、魚子等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食物。
第二類是膽固醇不高但甘油三酯偏高的患者。這類患者多見,日常飲食除了注意少吃油膩的以外,還要特別注意控制好主食以及甜食的攝入量。同時,也要注意減肥和控制體重,控制血糖,盡量戒酒。⑥
2. “堅持吃素食,就可以避免高血脂”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臨床營養(yǎng)科主任陳超剛2016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談到,很多人認為常吃素一定能降脂,其實不然。
一般素食中的脂肪含量不高,但如果進食過多,而活動量又少,同樣會導致總能量超過機體需要,最終導致肥胖。而且脂肪含量低,并不表示熱量低,素食中的面條、餅干、米飯等主食,熱量并不低,作為烹調油的植物油能量也不低。此外,花生、瓜子等堅果類食物,能量也較高。
許多素食者主食吃得較多,炒菜油放得多,經常吃堅果、餅干類零食,飲用含糖飲料等飲食習慣,都可能是肥胖和高血脂的誘發(fā)因素。
3. “膽固醇高不能吃雞蛋黃”
據(jù)洛陽網2022年7月報道,河南洛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內分泌科住院醫(yī)師王鴿鴿介紹,雞蛋營養(yǎng)豐富,但常有人擔心它的膽固醇含量高,其實,每天吃一個雞蛋不會導致膽固醇升高。
對于僅膽固醇偏高的人,還是建議每天吃一個雞蛋。根據(jù)《中國居民膳食營養(yǎng)指南(2022)》,建議吃雞蛋時不要丟棄蛋黃。
4. “高血脂就是甘油三酯高,就是血黏度高、血流緩慢”
北京地壇醫(y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yī)師王清河2016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談到,血脂是血中所含脂質的總稱,主要包括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引起嚴重危害的主要是膽固醇異常,尤其是LDL-C(低密度脂蛋白)過高。甘油三酯的增加倒是未顯示與冠心病、缺血性心血管病的相對風險增加相關。所以,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才是目前最重要的血脂檢測指標,而非甘油三酯。
5. “血脂高一點,沒事的,不用管”
不少人檢查發(fā)現(xiàn)自己的血脂指標只是超出正常范圍一點,覺得沒什么關系而不吃降脂藥,甚至飲食也不忌口。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醫(yī)療中心主任陳慶瑜介紹,這個想法是不對的。如果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即使血脂只偏高一點,甚至在驗單的正常范圍偏高,也需要在醫(yī)生指導下,考慮是否服用降脂藥物。因為,慢性代謝病本身也會對血管內皮造成損傷,導致動脈硬化,而血脂輕度增高,則加快加重這種損傷。
如果只是單純性血脂偏高,雖然短期內不會造成動脈硬化,但長期偏高,日積月累,最終也可能造成血管的堵塞。
關于高血糖的5大謠言
1. “沒有三多一少癥狀,不是糖尿病”
“三多一少”是熟知的糖尿病典型癥狀,即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輕。然而,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yī)師李延兵2019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談到,事實上90%的糖尿病患者早期缺少這些癥狀,而僅表現(xiàn)出疲勞、乏力,或出現(xiàn)視物模糊、傷口久治不愈等非典型癥狀。建議35歲以上人群每年查一次餐后血糖。
尤其是一旦有以下癥狀中的一兩種,需盡快去醫(yī)院抽血檢查:
(1)經常疲倦、乏力、虛弱、頭暈者;
(2)皮膚干燥瘙癢,用止癢藥無明顯好轉者,
(3)尤其是女性外陰瘙癢經抗炎、抗真菌治療無效者;
(4)皮膚易患化膿性囊腫、癰、癤、瘡等且不易治愈
(5)以及久治不愈的傷口感染或手術傷口不易愈合者;
(6)皮膚感覺異常者,四肢麻木、感覺遲鈍,
(7)有蟻爬感、套狀感覺異常,燒灼痛、針刺痛等;
(8)近期視力迅速下降或有霧狀感,白內障進展迅速者;
(9)不明原因的肢端潰爛、壞疽者;
(10)經常有心慌、手抖、出冷汗等低血糖反應者或常有空腹感。?
2. “糖尿病肯定是吃糖多,少吃甜食就能不得糖尿病”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yī)院內分泌科主任康志強2019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談到,糖尿病的“糖”并非指的是甜食中含的“糖”。即使平時少吃甜食或者不吃甜食,但長期進食一些主食,如米飯、面條、饅頭等淀粉類食物,甚至吃多了含糖分高的水果,都有可能發(fā)生血糖異常升高,甚至誘發(fā)糖尿病。
糖尿病病因眾多且復雜,血糖不僅會受到遺傳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還會受平時飲食習慣、生活習慣、情緒波動及其他疾病干擾。
3. “需要打胰島素就意味著到病重了”
河南鄭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內分泌科主任劉龍誕2018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談到,胰島素并不是“老”病人的專利,也并不一定需要終身使用,一定要根據(jù)病情,該用則用,不要錯過胰島素使用的最佳時機。
4. “得了糖尿病要盡量少吃、不吃主食”
北京天壇醫(y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yī)師方紅娟2019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談到,糖友如果不吃主食,胰島就會處于“停工”狀態(tài),會影響胰島的正常功能,如果又突然吃主食,就會導致胰島素分泌過剩,過剩的胰島素并沒有發(fā)揮作用,然后會產生胰島素抵抗,血糖就會出現(xiàn)波動。
還有些糖友為了控制餐后血糖,每天只吃很少的主食,甚至有的患者不吃主食,久而久之,就會導致糖的供應不足,只能靠分解脂肪來提供能量,就會引起血中酮體升高,最終可導致酮癥酸中毒。
糖友應考慮粗細搭配,比如一份粗糧搭配兩至三份細糧,可以在某一頓飯按照這個比例吃,也可以三頓飯中一頓粗糧一頓細糧交替著吃。
5. “吃好降糖藥就行,不改生活習慣也能降血糖”
純依賴藥物治療糖尿病,是一種片面的做法。一般癥狀較輕的糖友,通過飲食、運動就可控制病情。只有飲食、運動治療不能有效降糖時,才考慮藥物治療。但在藥物治療的同時,仍需繼續(xù)堅持飲食調理和適當運動。單純依賴藥物是不可能達到良好控制目標的。
文章來源: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