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2個字,暗藏職場無窮的妙用!
一件事情在沒有決定以前,我們要很虛心地聽大家的意見,做完決定以后就不許有不同的意見,這要分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沒有做決定,只有一個議題,我把議題拋出來。這個時候所有人有什么意見都可以說,不管對的錯的好的壞的,你都不能拒絕。說完了,我認為還不夠,再想,那就叫做腦力激蕩。
想好了,再也沒有了,好,你們大家說哪個比較好,我是最后決定的,不是最先決定的。領(lǐng)導是最后決定的人,不是最先決定的人。然后你覺得聽來聽去就這個好,那我們就決定這樣,還有沒有不同的意見?沒有,那從此就不許再有不同的意見了。
如果環(huán)境有變化再來說現(xiàn)在環(huán)境有變化了,我們原來的決定是不是還可行?如果不可行,怎么調(diào)整。不是改變,而是調(diào)整。然后大家同意就調(diào)整了,這樣還有什么事情做不好?
大家很專心投入,很喜歡動腦筋,可是要合理地節(jié)制自己。要尊重別人,不能說你們不聽我的,我從此就不講了,這是不對的。也不能說我講的話,你們都不能講相反的意見,這個更差勁。
這樣慢慢可以形成一個共識,一句話就講完了,大家好商量。我其實不太贊成用溝通這兩個字,我比較喜歡用商量這兩個字。
中國人很好商量,大家多商量,凡事好商量,商量出一個結(jié)果來,這就是我們自己的話,誰都聽得懂。
現(xiàn)在不是,要溝通,溝通好做決策,搞得大家不曉得你在講什么,我覺得很奇怪,溝通是沒大沒小才叫溝通,商量是有大有小的。上面對下面人可以說,沒關(guān)系大家放輕松一點,但是下面的人還是要保持本分,不能逾越本分。

開會的時候,領(lǐng)導叫你說你才說,領(lǐng)導不叫你說,你多半不會說,我們很少像西方說我有意見。領(lǐng)導幾個人他看到,他老不問你,就表示根本不想聽你的話,你還舉手說我來,那你自找死路。
中國人最高明的就是會發(fā)出一個信息告訴領(lǐng)導,我是有意見的,但是我不會說。我不會說不是怕說,不是不敢說,不是不愿意說,而是不知道你希不希望我說。
你認為我該說的我就說,你認為我不要在這里說的,我就不要說,我尊重你,那領(lǐng)導最高興了。他也會看,他自己有斟酌,你這個意見,最好不要在這里說,等等到我辦公室單獨對我說。
那你不得了,一個人做到開會不說話,然后那個領(lǐng)導趕快宣布散會,然后把你一個人請進去,把門關(guān)起來,密談半小時,你官運最亨通。你還要在那里舉手爭取發(fā)言權(quán),不是很幼稚嗎?
我們中國人很重視默契,默契是說不出來的,只能憑感覺。中國人一定要養(yǎng)成反應很快,要養(yǎng)成察言觀色,要養(yǎng)成隨機應變,就是因為我們隨時都會用到。
什么叫管理,管理有什么功能?管理有什么目的?這些都要建立共識,不能各說各話。
其實要養(yǎng)成共識有好幾個辦法,第一個就是你把你的書放在桌子上。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干部最好奇的就是領(lǐng)導看什么書,他們也會買一本偷偷看,那你就達到建立共識的目的了。
不一定要開會來宣布告訴大家這樣那樣,你慢慢去體會,中國人對正面來的信息多半是抗拒的,對道聽途說的反而都很相信,你有沒有這種感覺?
你看當汽油告訴你不會漲價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快要漲價了,只要是華人地區(qū)都是這樣,他如果不打算漲價,干嗎跟你講不會漲價呢?
中國人有一句古話叫此地無銀三百兩,就是有銀你怕人家來挖,才會豎一個此地無銀三百兩,一挖下去果然不多不少,三百兩。中國人有五千年的歷史,養(yǎng)成了很多說不出來的習慣,沒有辦法改,你現(xiàn)在只好順著他。
你要用動作來讓大家感受到你是有誠意的,而不是嘴巴一直講,你越講人家越不相信。任何事情,你只要把它處理得很合理,其實都是很有功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