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城市搬一次家,錢包和半條命都沒了

“樹挪死,人挪活”這句老話,這屆年輕人大概是不信的。
要說信,也只信前半句。
就拿Vista新垣結衣來說吧,盡管每年冬天都要抱怨陽臺漏風、墻角發(fā)潮,卻從來都沒有動過“換個地方住”的念頭。
原因也很簡單,就算在租房軟件上刷到心儀的房子,但只要一想到搬家的工程量,實在是頭都大了。
對于獨自居住在大城市里的年輕人來說,每次把自己的全部家當挪到新的地方,都可以說是人生的一次苦修;
更別提在步步是坑的搬家行業(yè)現(xiàn)狀下,無論是貨比三家的細心,還是無可挑剔的耐心,都無法避免自己在一次浩大的“遷徙”過程中心力交瘁。
就算前一陣子,號稱全程不用動手的“日式搬家”,成為了不少精致男孩女孩們的心之所向。

然而很多體驗者的反饋卻再次證明了,這不過又是一場“幸福生活觸手可及”的幻夢。
01
“直線距離兩棟樓,
我卻丟了半條命”
只要吃過搬家的苦,就絕對不想經(jīng)歷第二次。
無論是一洗澡就漏水的衛(wèi)生間、三天兩頭過來找麻煩的房東,還是半夜蹦迪的室友,都很難在這場心理拔河中輕易占據(jù)上風。
前段時間,我的某位朋友在糾結良久后,放棄了一份能讓自己的月收入上漲50%的工作;
僅僅是因為他半個月前剛剛和女朋友一起搬進了新的房子,而那份工作的上班地點卻遠在30公里之外。

搬家作為一項以“運輸”為主的活動,最讓人頭疼的當然是東西太多。
盡管平時總把“租房就是斷舍離”掛在嘴邊,但每次下決心要搬家,那兩個小小的行李箱依然顯得杯水車薪。

當精致麗人們收拾自己堆積如山的衣服和化妝品時,一定曾經(jīng)許愿過得到赫敏那個有空間延展功能的串珠小包,往里隨便一塞就能輕松帶走。

而狂野男孩們也都夢想著暫時化身奇異博士,只要畫一個圈,就能把自己閃著酷炫光芒的電腦主機安全轉(zhuǎn)移。
之前王勉在《脫口秀大會》里聲情并茂地表演了一個被女朋友甩了的腹黑男青年;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那句“你一個人把五個行李搬下八樓”。

而比5個行李更慘的是,總有些東西讓你覺得帶走不值得,丟掉又可惜。
有網(wǎng)友充滿感情地描述:“搬家前一天我用櫥柜里的土豆裝滿了3個購物袋,突然回憶起了童年跟爸媽去趕集的時光?!?/p>
沒吃完的大米、沒喝完的桶裝水、雙十一買的幾大箱衛(wèi)生紙……放在廚房里是滿滿的安全感,搬家時就成了雞肋。

當然,盡管搬家從字面意義上是強調(diào)“搬”這個字,但最煩人的步驟反倒是整理和包裝。
洗漱用品要防塵、電子產(chǎn)品要防震,搬個樂高更是擔心它分分鐘“心碎一地”。

偏偏這屆年輕人的愛好還特別多,買的時候燒錢,搬的時候費勁兒。
有熱愛收集盲盒手辦的網(wǎng)友說,自己連包裝盒都不敢丟,就為了搬家時能夠方便運輸;
不過考慮到大部分包裝盒可能比本體還脆弱,運到地方多半也要傷痕累累。

喜歡買紙質(zhì)書的人可能又是另一種煩惱。
畢竟不管這些書在書架上顯得有多么輕薄,一旦把它們滿滿登登地塞進紙箱子,殺傷力就相當于一塊鐵。
更別提那些真正的“大件”——
有人聽信了“生活不是租來的”之類的鬼話,買了能夠提升睡眠質(zhì)量的可回彈床墊,誰知要打包帶走的時候,卻是疊不起來又捆不結實;
還有游戲愛好者美滋滋地買了酷炫的電競椅,結果發(fā)現(xiàn)這玩意的不規(guī)則形狀+超級重底盤,讓自己起碼多付了搬家?guī)煾?00塊。
要我說,只要折騰這么一次,保證你再也不想追求什么“想去哪兒就去哪兒”的自由。
最終對于“居住”這件事只有一個再直白不過的需求——那就是能不搬,就不搬。
02
搬家就是過五關斬六將
年輕人抱怨搬家難,但這總不能怪他們東西買太多。
畢竟本來就是個誰干誰頭疼的苦活,只不過大城市獨居青年的搬家頻率更高,所以情緒也就更集中,
再進一步說,跟在老家生活的人相比,他們既沒有父母和親戚幫忙,也沒有充足的空閑時間;
想要在繁忙的996工作間隙,獨自完成找房、收拾、打包、搬家、重新安置這一系列工作,本身就更加困難。

據(jù)某位在上海的網(wǎng)友抱怨,因為自己的工作常常周末要加班,每次換房子都至少要請上1天假。
“前一晚自己裝箱打包到深夜,第二天跟著搬家?guī)煾蹬苌吓芟隆:貌蝗菀装嵬炅?,打掃衛(wèi)生、拆箱歸位又要花上好幾天?!?/p>
想想也挺慘的。
明明工作日每天10點之后到家就已經(jīng)夠疲憊了,好不容易到了周日還要灰頭土臉地折騰個沒完。
當然,這還沒有提到最大的坑——搬家公司。
有時候我都會想,如果把搬家?guī)煾岛脱b修師傅湊在一起搞個“坑人battle”,也不知道誰更勝一籌。
幾乎每一個搬過家的年輕人都曾經(jīng)歷過師傅的現(xiàn)場加價。要么是進小區(qū)搬運的路程費,要么是老式住宅的“上樓費”,要么是大件家具的“超規(guī)費”。

平心而論,與開著貨車拉東西相比,“把東西搬上車”的確更加費時費力,根據(jù)實際情況加價也合情合理。
但讓人崩潰的是,很多時候明明已經(jīng)事先確定好了價格,結果搬到一半?yún)s突然被加錢。
單價通常也不高,但單位卻精確到“每人每米”,往往是還沒等反應過來,大把大把的人民幣就花出去了。

今年5月就曾經(jīng)有大V爆料,在平臺上預約搬家工人,結果到了新家小區(qū)門口卻被臨時加價到了5400元,差點就要原地卸貨;
也有人抱怨,自己明明已經(jīng)向搬家公司支付了大件家具的費用,卻依然會被到場的搬家工人索要“超規(guī)費”,給公司打電話投訴還被工人“踹了一腳”。
這時候有人說了,小公司不靠譜,那么找大公司能不能好一點呢?
答案是,其實也沒什么用。
一個原因是搬家行業(yè)屬于公認的搜索引擎競價排名的重災區(qū),在信息真假混雜、山寨遍地的情況下,你根本不知道哪個才是真正的大平臺。
今年7月,歌手吳虹飛就曾爆料被搬家公司宰了將近2萬塊。
根據(jù)她的說法,搬家公司的前期報價只有1千多元。結果搬完后憑空冒出了1萬5的人工服務費不說,就連車輛遲到的時間和工人出去吃晚飯的時間也統(tǒng)統(tǒng)被算在內(nèi)。

根據(jù)后續(xù)的調(diào)查,這家公司不止存在購買競價廣告的問題;
而且還“巧妙”地盜用了另一家知名搬家公司名稱的核心關鍵詞,造成了“李鬼變李逵”的假象。

另一方面,年輕人的搬家受規(guī)模所限,本身也是掣肘多多。
畢竟居住面積就擺在那里,也少有柜子、沙發(fā)等大型家具。就算有心找正規(guī)大公司,要么是自己嫌價格太貴,要么是對方嫌利潤少不愿意接。
或許是因為不需要太多技能,工人的流動性又強,搬家行業(yè)總給人感覺處在一種薛定諤的蠻荒狀態(tài):
東西會不會丟?會不會壞?會不會被加錢?似乎全靠年輕人為數(shù)不多的運氣。

最后也只能默默給自己打氣:
“師傅不靠譜就自己多留個心眼多出出力氣,可千萬不要遇到什么幺蛾子?!?/p>
03
“我,當代游牧民族”
去年開始,國內(nèi)一些平臺和公司紛紛推出“專業(yè)人士打包,全程不用動手”為賣點的日式搬家服務,價格通常在2-8千元之間。
然而無論是專門做“日式搬家”的公司,還是推出類似服務的平臺,似乎都沒能滿足年輕人的“體面”。
它們大多勾勒出了一幅令人向往的圖景——訓練有素的整理師把物品分門別類地打包進特制的運輸箱,而顧客只需負責在一旁圍觀并表示驚嘆。

沒有灰頭土臉,沒有滿頭大汗,沒有勾心斗角。
于是也毫無意外地,被越來越多的精致男孩女孩列入“等我有了錢也要享受一次”的夢想清單。

然而在很多視頻博主的體驗視頻中,所謂的“專人打包”只是比普通搬家多纏了一層保鮮膜。
專職的整理師更像是從前的搬家?guī)煾祿Q了件工裝,分類整理也不過是把東西扔進紙箱的另一種說法。

尤其是幾乎沒有一家公司能夠做到拆包復原——明明花了幾倍的價格買服務,最終還是要跟一屋子滿是灰塵的紙箱面面相覷。
當然,“能坑就坑”的問題也依舊存在。
比如規(guī)定按照箱子的數(shù)量收費,那就盡可能多裝幾個箱子。
一個打包箱里有一半空著都算是良心商家,甚至還有直接把舊鞋盒,甚至要扔的垃圾都一股腦裝進去的案例。
說到底,國內(nèi)的大部分所謂日式裝修,本身就是一種“降級”過的產(chǎn)品。
幾千塊一次的搬家費用雖然也很“敗家”,但似乎也是努努力就能夠到的程度。
然而在曾經(jīng)火爆一時的那個日本搬家公司的視頻中(也是年輕人想象中的日式搬家),全套的搬家服務需要整理師、司機、保潔阿姨等多個工種配合完成;

而搬空一間面積不大的住宅收費依然在1萬元錢以上——這還是建立在日本樓房少(無需上樓)、相關職業(yè)培訓成熟、住宅標準化程度高的基礎上。
可以想見的是,這套流程如果照搬到國內(nèi),價格只會更高。
尤其是對于一年換幾次房子的年輕人來說,它可能才是真正的“生活奢侈品”。
事實上,在大城市獨居的年輕人,擔憂的不止是居無定所,更是過程中的狼狽。
很多人雖然嘴上調(diào)侃自己是“21世紀成吉思汗”,但每次換房子時的兵荒馬亂,事實上都在強調(diào)著“你無法掌控自己生活”這件事。
他們對搬家的種種期待,與其說是懶,倒不如說這是在試圖部分奪回對生活的控制力。
換句話說,如果能夠沒有波折、沒有慌亂的“遷徙”到另一個房子里,似乎就在向自己證明——
即使我無法在這座城市里扎根,但也能讓每次告別都顯得體面。
只可惜,所謂的“體面搬家”,或許注定是人們想象中的美夢。
無論是不夠完善的配套服務,還是缺乏監(jiān)管的行業(yè)現(xiàn)狀,都讓年輕人離心目中那個光鮮安穩(wěn)的生活遙遙無期。
那些關于“拖著幾個行李箱穿越大半個城市”的抱怨,或許只是一個顯性的側(cè)面。
畢竟,能讓年輕人感到無所適從的,又豈止搬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