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的吃喝:小飯桌上的文人八卦,匡超人的真面目

匡超人二赴杭州,本是要投奔在衙門做事的潘三的。不想潘三出差不在,去找當年的恩人馬二先生,結(jié)果他也回處州去了。
匡超人無奈,便去找在路上結(jié)識的景蘭江,正巧看到景蘭江和另外兩個帶方巾的人——一個麻子,一個胡子,款款走來。
景蘭江給匡超人介紹,麻子叫支劍峰,胡子叫浦墨卿,都是和他一起作詩的朋友。景蘭江很是熱情,對三人說“良朋相遇,豈可分途?何不到旗亭小飲三杯?”
“旗亭”就是路邊小酒店,唐朝詩人有著名的“旗亭畫壁”的典故。
于是三人隨便進了一家街邊小店,
“景蘭江叫了一賣一錢二分銀子的雜燴,兩碟小吃——那小吃,一樣是炒肉皮,一樣就是黃豆芽。拿上酒來?!?/span>

看來詩人們都沒什么錢,要的菜很便宜也很簡單,真是小吃。他們一邊吃酒一邊聊,匡超人初來乍到,輕易不開口,但支劍峰和浦墨卿這兩位都十分善談。浦墨卿聊起了一件趣事:
杭州城內(nèi)有位大名士叫趙雪齋,不久前他家中來了一位客人,是浙江的知縣黃公。說來也巧,這位黃公與趙雪齋竟是同年同月同日同一個時辰出生的,今年都59歲了。然而這倆人的人生境遇卻是大相徑庭:
趙雪齋生了兩個兒子,四個孫子,與老夫人都健康,然而身為讀書人,卻始終沒能考中進士,一生都平民布衣;
那位黃公呢,他科場順利,早早考中了進士,當官做了知縣。只是可惜個人生活不順,在30歲那年妻子去世,至今一個兒女都沒有。
聊完這段八卦,浦墨卿給在座的三位出了一道選擇題:你們說,黃公功成名就卻無兒無女,半生寂寞;趙老爺子子孫滿堂卻獨缺一個進士,哪一個好?若是讓你選擇,二者不能兼得,你愿意做哪一個?

這實在是個兩難選擇,三人都頓時沉默不語。
匡超人被指名先答,他說,他寧愿做趙雪齋,哪怕沒有功名也要子孫滿堂;
聽了匡超人的回答,出題人浦墨卿說,作為讀書人,考中進士是目標,不能中進士是一生之憾!我要做黃公,哪怕孤身一人也很好;
緊接著支劍峰答題,他說還是做趙雪齋好,他不是進士,他的兒子可以考進士啊,那還不是一樣嗎!
浦墨卿說,那可不一樣,兒子的進士是兒子的,無論如何算不到老子頭上。
景蘭江一直沒有說話,這時他問大家,你們說,考中進士是為名呢還是為利呢?
大家異口同聲說是為名——天下人都知道,考中進士是名利雙收。但讀書人在人前都恥于談利,都假裝不圖利,實在是虛偽得很。
景蘭江道,既然大家都覺得考進士是為名不為利,那答案就呼之欲出了。你看那沒中進士的趙先生,人家才華橫溢,所寫的詩遍及各處詩選,名氣大得很。如此,還考什么進士?。?/span>
景蘭江說完這番話,自己“哈哈大笑”,其他三人也跟著捧場說,說得好,說得暢快!然后一起干杯,結(jié)束了這場小小的飯局。

這4位都不是進士,支劍峰是鹽務的巡商,景蘭江不過是一個開頭巾店的小商人,這二人已經(jīng)沒了考取進士的希望,所以他們才選擇做趙雪齋,熱衷于寫詩當“名士”。浦墨卿和匡超人都是秀才,還有機會考進士,所以浦墨卿選擇要做黃公。
匡超人本是個見識不多的貧苦少年,初時受到馬二先生的教導,后來又被李本瑛提攜,便一心一意要走科舉之路。這道選擇題,他被第一個點名答題,完全就是信口而說。此刻聽了景蘭江這一番高論,只覺人生別有天地,原來讀書還可以做詩出名……此后的一段日子,他便跟著這些“名士”們混,學會了做詩,參加了他們的“西湖詩會”,無比熱鬧。
這就是匡超人,他完全就是一張白紙,空生了一個聰明絕頂?shù)念^腦,卻沒有任何主見,沒有任何思想。跟著誰便學誰,跟誰混久了就成為誰的模樣。
他聽過馬二先生的一番教導,回家便開始刻苦讀書;遇到李本瑛賞識,又努力走科舉之路。現(xiàn)在他身邊是景蘭江這一干人,他便忙著去做詩當名士。此后不久,潘三回來,他又跟著潘三混,“包攬詞訟”、做槍手替人考試……再后來他被李本瑛召到京城,學了一身官派,停妻再娶,忘恩負義,大言不慚。
這一頓街邊小吃,他們喝了很多酒,我們也終于明白了匡超人的真面目。
匡超人的故事在進京考取教習后結(jié)束,但愿此后歲月,他能遇到一個德高身正之人,也許,他還有變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