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生卒年不詳)
字中玉,隴西人,唐朝宗室、宰相,襄邑恭王李神符五世孫。
李石出身于唐朝宗室大鄭王房,進士及第,早年曾入李聽幕府,擔任節(jié)度從事,后歷任鄭滑行軍司馬、工部郎中、刑部郎中、太原節(jié)度副使、給事中、京兆尹、戶部侍郎、判度支。
甘露之變后,李石拜相,授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他極力穩(wěn)定政局,與宦官斡旋,引起仇士良的不滿。開成三年(838年),李石在上朝途中遇刺,遂以使相出鎮(zhèn),充任荊南節(jié)度使。擔任河?xùn)|節(jié)度使時,因不能平定河?xùn)|之亂,被部將驅(qū)逐。
會昌四年(844年),李石改任太子少傅,分司東都。李石病逝后,追贈尚書右仆射。
李石是元和十三年(818年)進士,后成為涼國公李聽的幕僚,隨李聽歷任四鎮(zhèn),擔任節(jié)度從事。他擅長辯論,精于吏術(shù),常在李聽外出征伐時,主持后方事務(wù)。
太和三年(829年),李石擔任鄭滑行軍司馬,并奉李聽之命入朝奏事,因應(yīng)對條理分明,得到唐文宗的賞識。后來,唐文宗擢升李石為工部郎中、判鹽鐵案。
太和五年(831年),李石改任刑部郎中。不久,令狐楚出任太原節(jié)度使,奏請李石為節(jié)度副使。太和七年(833年),唐文宗又把李石征回朝中,授為給事中。
太和九年(835年),李石被拜為京兆尹,后又改任戶部侍郎、判度支。同年十一月,甘露之變失敗,宰相李訓(xùn)等人被殺。李石被授為同平章事,成為宰相,又加朝議大夫,仍舊管理度支事務(wù)。
當時,宰相屬下的南衙吏卒多數(shù)都在甘露之變中被殺,江西、湖南兩道觀察使便進獻大量衣服、糧食,以便宰相招募吏卒。李石上奏道:“宰相輔佐天子、管理群臣,如果忠正無私,自有神靈庇佑,刀兵也難以傷害。如果心懷奸邪,即使有護衛(wèi)在側(cè),也會被鬼神誅殺。兩道所進獻的衣糧,請陛下退回,南衙只需金吾侍衛(wèi)便可?!碧莆淖诓杉{。
同年十二月,中使田全操、劉行深巡邊返回,揚言要在回京后屠殺朝臣。百官驚駭惶恐,百姓也喧鬧不休,無賴之徒便趁機作亂。鄭覃勸李石出外暫避,李石道:“如今情勢尚未可知,宰相應(yīng)坐鎮(zhèn)城中,或可平息事態(tài)。如果真有災(zāi)禍,又怎能逃過?”他鎮(zhèn)靜自若,照常處理公務(wù)。長安亂狀最終在傍晚得以平息。
后來,唐文宗又問宰相鄭覃:“你認為我可以和漢朝哪位君主相比?”鄭覃稱其是漢文帝、漢宣帝一類的中興之主。唐文宗嘆道:“我怎能與他們相比。”李石見文宗意志消沉,便激勵道:“陛下所問,鄭覃所答,都不正確。陛下坐擁四海,年富力強,應(yīng)以堯舜為目標,怎能認為自己連文宣都不如呢?陛下只要立志高遠,國家興旺便大有希望。”
開成元年(836年),李石加拜中書侍郎、集賢殿大學(xué)士,并領(lǐng)鹽鐵轉(zhuǎn)運使。這時,昭義節(jié)度使劉從諫上表,彈劾宦官擅殺宰相之罪,仇士良等人這才有所收斂。同年四月,宰相在紫宸殿奏事,卻有謠言傳出,認為文宗準備讓宰相指揮軍隊對抗宦官。唐文宗在李石的建議下,召聚宦官、宰相,讓他們當面解釋事態(tài),消除宦官的疑心。
甘露之變后,唐文宗受制于宦官。李石輔佐朝政,不顧自身安危,申張皇綱,欲收回威權(quán),引起仇士良的嫉恨。
開成三年(838年)正月初五,李石在上朝途中遇刺,被冷箭射傷,縱馬奔回府邸,在臨近坊門時又遇刺客伏擊。幸虧馬匹受驚逃逸,刺客砍中馬尾,李石這才得以幸免。唐文宗聞訊驚駭,遣中使慰問,并賜金瘡藥,又派六軍士卒三十人前往護衛(wèi)。
李石遇刺的消息傳開,京師震動,百官都不敢上朝,最后入朝者只有九人,十余日后方才恢復(fù)正常。李石恐懼,數(shù)次上表辭位。唐文宗無奈,只得改任他為金紫光祿大夫、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江陵尹、荊南節(jié)度使。李石赴任時,唐文宗并未為他設(shè)宴餞行,京城士人都寒心不已。
李石到荊南后,辭讓中書侍郎之職,加拜檢校兵部尚書。開成五年(840年),唐武宗繼位,又加李石為檢校尚書右仆射。
會昌三年(843年),唐武宗征討昭義節(jié)度使劉稹。李石因曾任河?xùn)|節(jié)度副使,熟諳北邊軍政,被任命為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太原尹、北都留守、河?xùn)|節(jié)度使,封隴西縣伯。當時,王逢所部駐扎于榆社,奏請增兵,朝廷便命李石派河?xùn)|軍赴援。李石只得召回橫水戍卒一千五百人,由別將楊弁統(tǒng)領(lǐng),支援王逢。
十二月二十八日,橫水戍卒到達太原。李石因府庫不足,不能按慣例每人賞賜二匹絹帛,只得動用私產(chǎn),但每人仍只得一匹。此時已近年關(guān),士卒都欲正旦之后再行,但監(jiān)軍呂義忠卻發(fā)牒文催促,引起士卒不滿。楊弁知道城中空虛,便欲趁機作亂。
會昌四年(844年)正月,河?xùn)|軍亂,驅(qū)逐李石。朝廷只得改任河中節(jié)度使崔元式為河?xùn)|節(jié)度使,并讓李石以太子少傅之職分司東都事務(wù)。
會昌五年(845年),李石被授為檢校司徒、東都留守、判東都尚書省事、畿汝都防御使。
李石去世時,終年六十二歲,追贈尚書右仆射。
甘露之變后,以仇士良為首的宦官氣勢大漲,對宰相也多有欺壓,常提及李訓(xùn)、鄭注之事,意欲折辱朝臣。李石與鄭覃反問道:“京師之亂,是李訓(xùn)、鄭注引起的。但李訓(xùn)、鄭注又是何人引薦的?”仇士良無言以對,氣勢稍有收斂。
劉昫:①李訓(xùn)之亂,人情危迫,天子起石于常僚之中,付以衡柄。石以身徇國,不顧患難,振舉朝綱,國威再復(fù)。②開成之始,帝道方淪,石于此時欲振頹緒,幾嬰戕賊,可為咄嗟。多僻之時,止堪太息。
宋祁:周之卿士,周、召、毛、原,皆同姓國也。唐宰相以宗室進者九人。林甫奸諛,幾亡天下。李程和柔,在位無所發(fā)明。其余以材稱職,號賢宰相。
王夫之:甘露之變,殺生除拜皆決于中尉,文宗不得與知,而李石、鄭覃于其時受宰相之命,二子病矣!君子之進退,必以其正;其以身任國家之大政也,必以其可為之時。血濺于獨柳之下,而麻宣于殿陛之閑,二子者,譽望素隆,而何為其然邪?曰:此未可以為二子病也。夫二子于此,雖欲辭相而義之所不許也?!蚨又芟辔欢晦o,非乘閑以希榮,蓋誅夷在指顧之閑而有所不避也。六巡邊使疾驅(qū)人京,聲言盡殺朝士以恐喝搢紳,李石安坐省署以弭其暴橫。于斯時也,石固以腰領(lǐng)妻孥為社稷爭存亡,為衣冠爭生死,可不謂忠誠篤悱、居易俟命之君子乎?江西、湖南欲為宰相召募衛(wèi)卒,而石不許,刺客橫行,刃及馬尾,固石所豫知而聽之者也。薛元賞之能行法于神策軍將,恃有石也;宋申錫之枉得以復(fù)伸,覃為之也。止滔天之水者,因其潰濫而徐理之,卒之仇士良之威不敢逞,文宗得以令終,而武宗能弭其亂,自二子始基之矣。皎皎硁硁之節(jié),惡足為二子責邪?唐無靜正誠篤之大臣,李石其庶幾乎!覃其次矣。
蔡東藩:訛言再起,覃且欲趨而避之,幸李石從容坐鎮(zhèn),始得無事,鐵中錚錚,唯石一人。
李石著有《開成承詔錄》二卷?!度莆摹穭t收錄有其表文一篇:《請停江西湖南兩道所進衣糧表》。
祖父:李堅,官至虢州刺史。
父親:李鵬(一作李明),官至盛唐縣令。
兄弟:李福,曾任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
《舊唐書·李石傳》:石,元和十三年進士擢第,從涼國公李聽歷四鎮(zhèn)從事。石機辯有方略,尤精吏術(shù),藩府稱之。自聽征伐,常司留使務(wù),事無不辦。
《舊唐書·李石傳》:太和三年,為鄭滑行軍司馬。時聽握兵河北,令石入朝奏事,占對明辯,文宗目而嘉之。府罷,入為工部郎中,判鹽鐵案。
《舊唐書·李石傳》:五年,改刑部郎中。由兵部郎中令狐楚請為太原節(jié)度副使。七年,拜給事中。
《新唐書·李石傳》:令孤楚節(jié)度河?xùn)|,引為副使。入遷給事中。
《舊唐書·李石傳》:九年七月,權(quán)知京兆尹事。十月,遷戶部侍郎,判度支事?!猿h郎加朝議大夫,以本官同平章事,判使如故。
《舊唐書·李石傳》:江西、湖南兩道觀察使以新經(jīng)訓(xùn)、注之亂,吏卒多死,進官健衣糧一百二十分,充宰相募召從人。石奏曰:“宰相上弼圣政,下理群司。若忠正無私,宗社所祐,縱逢盜賊,兵不能傷;若事涉隱欺,心懷矯妄,雖有防衛(wèi),鬼得而誅。臣等愿推赤心以答圣獎。孟軻知非臧氏,孔子不畏匡人。其兩道所進衣糧,并望停寢,依從前制置,只以金吾手力引從?!笨芍?。
《舊唐書·李石傳》:其年十二月,中使田全操、劉行深巡邊回,走馬入金光門。從者訛言兵至,百官朝退,倉惶駭散。有不及束帶、襪而乘者。市人叫噪,塵坌四起。二相在中書,人吏稍散。鄭覃曰:“耳目頗異,且宜出去?!笔唬骸笆聞莶豢芍?,但宜堅坐鎮(zhèn)之,冀將寧息。若宰相亦走,則中外亂矣。必若繼亂,走亦何逃?任重官崇,人心所屬,不可忽也。”石視簿書,沛然自若。京城無賴之徒,皆戎服兵仗,北望闕門以俟變。內(nèi)使連催閉皇城門,金吾大將軍陳君賞率其徒立望仙門下,謂中使曰:“假如有賊,閉門不晚。請徐觀其變,無宜自弱?!标瓮矸蕉?。是日,茍非石之鎮(zhèn)靜,君賞之御侮,幾將亂矣。
《新唐書·李石傳》:帝嘗顧?quán)嶑唬骸榜弦樱敓o妄,試諭我猶漢何等主?”覃曰:“陛下文、宣主也?!钡墼唬骸扒彝?!”石欲強帝志使不怠,因曰:“陛下之問而覃之對,臣皆以為非。顏回匹夫耳,自比于舜。陛下有四海,春秋富,當觀得失于前,日引月長,以齊堯、舜,奈何比文、宣而又自以為不及。惟陛下開肆厥志,不以文、宣自安,則大業(yè)濟矣?!?/p>
《舊唐書·李石傳》:開成元年,改元,大赦。……尋加中書侍郎、集賢殿大學(xué)士,領(lǐng)鹽鐵轉(zhuǎn)運使。
《資治通鑒·唐紀六十一》:昭義節(jié)度使劉從諫上表請王涯等罪名,且言:“涯等儒生,荷國榮龐,咸欲保身全族,安肯構(gòu)逆!訓(xùn)等實欲討除內(nèi)臣,兩中尉自為救死之謀,遂致相殺,誣以反逆,誠恐非辜。設(shè)右宰相實有異圖,當委之有司,正其刑典,豈有內(nèi)臣擅領(lǐng)甲兵,恣行剽劫,延及士庶,橫被殺傷!流血千門,僵尸萬計,搜羅枝蔓,中外恫疑。臣欲身詣闕庭,面陳臧否,恐并陷孥戮,事亦無成。謹當修飾封疆,訓(xùn)練士卒,內(nèi)為陛下心腹,外為陛下藩垣。如奸臣難制,誓以死清君側(cè)!”……時士良等恣橫,朝臣日憂破家。及從諫表至,士良等憚之。由是鄭覃、李石粗能秉政,天子倚之亦差以自強?!河?,上御紫宸殿,宰相因奏事拜謝,外間因訛言:“天子欲令宰相掌禁兵,已拜恩矣。”由是中外復(fù)有猜阻,人情洶洶,士民不敢解衣寢者數(shù)日。乙丑,李石奏請召仇士良等面釋其疑。上為召士良等出,上及石等共諭釋之,使毋疑懼,然后事解。
《新唐書·李石傳》:始,訓(xùn)、注亂,權(quán)歸閹豎,天子畏逼,幾不立。石起為相,以身徇國,不恤近幸,張權(quán)綱,欲強王室,收威柄,而仇士良疾之。
《舊唐書·李石傳》:三年正月五日,石自親仁里將曙入朝,盜發(fā)于故郭尚父宅;引弓追及,矢才破膚,馬逸而回。盜已伏坊門,揮刀斫石,斷馬尾,竟以馬逸得還私第。上聞之駭愕,遣中使撫問,賜金瘡藥,因差六軍兵士三十人衛(wèi)從宰相。
《舊唐書·李石傳》:是日,京師大恐,常參官入朝者,九人而已,旬日方安。石拜章辭位者三。乃加金紫光祿大夫、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江陵尹、荊南節(jié)度使?!笆版?zhèn),賜宴之儀并闕,人士傷之,恥君子之道消也。
《舊唐書·李石傳》:石至鎮(zhèn),表讓中書侍郎,乃加檢校兵部尚書、兼平章事。武宗即位,就加檢校尚書右仆射。
《舊唐書·李石傳》:會昌三年十月,加檢校司空、平章事、隴西郡開國伯、食邑七百戶、太原尹、北都留守、河?xùn)|節(jié)度觀察等使。時澤潞劉稹阻兵,以石嘗為太原副使,諳練北門軍政,故代劉沔鎮(zhèn)之。初,沔以兵三千人戍橫水。王師之討澤潞也,王逢軍于榆社,訴兵少,請益之,詔石以太原之卒赴榆社。石乃割橫水戍卒一千五百人,令別將楊弁率之,以赴王逢。
《資治通鑒·唐紀六十三》:壬午,戍卒至太原。先是,軍士出征,人給絹二匹。劉沔之去,竭府庫自隨,石初至,軍用乏,以己絹益之,人才得一匹。時已歲盡,軍士求過正旦而行,監(jiān)軍呂義忠累牒趣之。楊弁因眾心之怒,又知城中空虛,遂作亂。
《舊唐書·李石傳》:四年正月,軍亂逐石,朝廷乃以晉絳觀察使崔元式代還。
《資治通鑒·唐紀六十三》:丁巳,以李石為太子少傅、分司,以河中節(jié)度使崔元式為河?xùn)|節(jié)度使。
《舊唐書·李石傳》:五年,檢校司徒、東都留守、判東都尚書省事、畿汝都防御使。
《新唐書·李石傳》:卒,年六十二,贈尚書右仆射。
《舊唐書·李石傳》:石器度豁如,當官不撓。自京師變亂之后,宦者氣盛,凌轢南司,延英議事,中貴語必引訓(xùn)以折文臣。石與鄭覃嘗謂之曰:“京師之亂,始自訓(xùn)、注;而訓(xùn)、注之起,始自何人?”仇士良等不能對。其勢稍抑,縉紳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