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探月先禮佛,為了獲得“登月第四國”榮譽,他們真的豁出去了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印度探月團隊的科學家,在發(fā)射“月球3號”任務前,前往寺廟進行了禮佛和祈禱,因為這可能是印度沖擊“登月第四國”榮譽,獲得更多航天訂單的最后時機。這次要是失敗,也就只能加入美國登月計劃了。

自從前兩次登月失敗之后,印度登月計劃的壓力很大,“月球3號”總預算只有7500美元,如果不能發(fā)射,那么以后的海外發(fā)射訂單將變得遙遙無期。
所以,在發(fā)射前夕,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和其他高級官員一大早就帶著“月船3號”的微縮模型抵達一座神廟祈禱。

當然也不是印度航天機構的科學家第一次前往神廟祈福,也許他們已經(jīng)感受到了“科學的盡頭”。
為了這次“月船3號”探測器能夠成功著陸,印度在方案設計、技術實現(xiàn)上都進行了“精心”的安排。

首先,印度巧妙地將登陸地點設置在“月球南極附近”,這樣便于宣稱“全球首個登陸月球南極”,成為“第四個登陸月球的國家”。
其實真想登陸月球南極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也是美國NASA的毒蛇號月球車、中國嫦娥七號探測器即將著陸的地區(qū)。如果一切順利,印度“月船3號”在飛行40天之后,就能到達該區(qū)域附近,成就超越中美的壯舉。

其次,印度在經(jīng)歷兩次“硬著陸”的失敗后,在“月船3號”上進行了改進。將主發(fā)動機從5個減少到4個,但是也無法達到中國7500N變推力發(fā)動機的一半推力。
最為重要的是7500N變推力發(fā)動機可以實現(xiàn)14%至100%矢量變化,而“月船3號”發(fā)動機組只能在80%到100%推力之間變推力,所以容易“翻車”。

最后,“月船3號”借鑒了中國登月的方案,但是沒有學到家。
“月船3號”雖然也借鑒嫦娥系列著陸器,也配置了激光測距測速敏感器,甚至著陸末段也配置有避障光學相機。但是受制于變推力、末端避障等技術受限,這次只是加強等探測器支撐腿的強度,因此算不上“軟著陸”。
值得一提的是,21世紀只有中方的探測器登月全部成功,今年日本首個商業(yè)探測器登陸月球過程中,在距離月面10米失聯(lián),最終被確認墜毀。而此前以色列、印度也是在月面降落時候出現(xiàn)了各種故障。

所以,印度航天做了2件事:
第一,取消具體著陸區(qū)限制,只要降落在月球上,沒有摔碎都算成功。這相當于射箭比賽的時候,不設立靶子,那么只要拉弓射箭,都是可以是10環(huán)。不得不說,這個思路還是非常隨性的。
第二,模糊登陸區(qū)域描述,巧妙地使用“月球南極附近”這個詞匯,實際上充其量也就是月球高緯度地區(qū),距離真正的月球南極,還有400-500公里遠。

其實,印度航天在探月上已經(jīng)無路可退了,因為今年莫迪訪美的時候,與拜登簽署了一系列協(xié)議,其中就包括參加美國的“阿爾忒彌斯”計劃,印度成為該項協(xié)議的第27個國家。

也就說,“月船3號”任務如果失敗,那么印度將不會再有獨立探索月球的機會,都需要和美國綁在一起,交錢買票進行探月活動。

對此,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主席馬納坦也很坦誠地表示:“如果你繼續(xù)失敗,就沒有人會給你下一個任務”。所以,現(xiàn)在印度航天只能“不問蒼天,問神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