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損100萬,27歲博士炒股犯了哪三個錯?
網(wǎng)上有一個帖子引發(fā)熱議。
有一位27歲的博士,炒股賠了100萬。
這位博士在北京某研究所工作。
因為北京房價太高,他把賺錢的希望寄托在股市上。
正好疫情期間,他家因為特殊原因得到了300萬的快錢。
因為他學歷高,平時也還算穩(wěn)重。
母親就把其中一筆錢交給他打理。
可能是因為房價高,他有點急功近利。
明明已經(jīng)有不少的本金了,他還是選擇了融資,也就是加了杠桿。
而且他也沒做倉位管理,直接滿倉了。
更嚴重的是,他基本都押在一支股票上。
結(jié)果可想而知,幾個月下來,他累計虧損了100萬。
他實在扛不住了,最終狠心割肉止損。
但沒想到的是第2天這支股票竟然漲停了。

他的心態(tài)徹底崩了,有了很強的自暴自棄的想法。
甚至想回老家開個超市。但是一想到母親的期望,女友的信任和自己這么爛,就忍不住一直哭。
他發(fā)文征求大家的意見,是否應該及時收手,回歸主業(yè)和生活,還是繼續(xù)堅持下去。
這位博士生收入其實不算低,一年加公積金20來萬。
但他自己覺得很差勁,覺得很難在北京立足。
他的本金也超過股市中很多人,但他自己覺得還不夠,還要融資加杠桿。
他根本沒有認清自己,以這樣的認知去炒股,賠錢當然是大概率事件。
而且他太感性,無法按照理性行事,這在股市投資中是大忌。
他重倉的那只股票年報出來后,他甚至告訴朋友短期是個機會。
但諷刺的是,他看好這支股票,還給朋友推薦,自己卻狠著心割掉了。
他解釋是因為感性戰(zhàn)勝了理性。
他自己覺得太感性可能是他一直虧損的原因。

在我看來,這位投資者犯了很多錯誤,雖然他的遭遇讓人同情,但結(jié)果并不奇怪。
他的操作是經(jīng)典的反面案例,值得每位投資者們學習和警醒。
他的操作模式是滿倉、滿融、單吊,一下就犯了三個致命的錯。
第一、為什么不建議輕易滿倉?
我的理解是,滿倉就會失去反脆弱性。
這很好理解,一旦滿倉,你只能從股票上漲中獲利。
而股票一旦下跌你就只能承擔虧損,沒有其他辦法。
但如果控制好倉位,留一定比例的資金呢,當股票下跌的時候,你還可以持續(xù)購買,反而可能從下跌中獲利。
所以巴菲特這些價值投資者都特別喜歡熊市,手里拿著一大筆錢,就等著熊市時好股票下跌時購買。
不過也要清楚,不同的操作模式,對補倉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短線投機,一定不能補倉,而且要快速止損。
而巴菲特這樣的價值投資者,不會止損,反而會越跌越買。
但不管是短線投機還是長線投資,都不建議輕易滿倉。
除了留一定現(xiàn)金,還可以嘗試用股債平衡的做法。
一定比例的資金投資股票,一定比例的資金投資債券,然后定期再平衡。
做好倉位管理,就有可能從股票下跌獲利,也就是獲得反脆弱性。

第二、不建議散戶用杠桿。
我們已經(jīng)反復多次強調(diào)過,千萬不要融資加杠桿。
賺錢時的確快,但盈虧同源,反過來也一樣,賠錢也很快。
投資中,重要的不是賺錢多快,而是控制住虧損,長期在市場中生存下去。
我們再次重溫巴菲特的名言:如果一個人夠聰明,他不需要用杠桿,如果一個人不夠聰明,他不應該用杠桿。
道理很簡單,很多人不是不懂,但他們還是會加杠桿,無非就是貪婪。
一個控制不住自己貪婪的人,多半會在投資中吃大虧。
第三、不建議散戶重倉一支股票。
巴菲特其實不太建議分散投資。
他不建議把雞蛋放在太多不同的籃子里,而是主張放在少數(shù)幾個籃子里,然后照看好它們。
但散戶最好不要聽這個,因為這是巴菲特對職業(yè)投資者的建議。
巴菲特還說過一句話:如果不是職業(yè)投資者,不追求通過管理資金實現(xiàn)超額收益率的目標,我覺得應該高度分散投資。
如果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散戶,并且認同巴菲特的理念,就應該聽他的,進行高度分散投資。
比如買指數(shù)基金,就是一種高度分散投資的方式,相當于一下買了幾百支股票。
不買基金買股票的話,也可以多買幾支,比如各行各業(yè)的低估股票,或龍頭股票,都買一些,這樣有助于分散風險。
散戶只要避開這些坑,不要滿倉滿融單吊,在股市中長期生存和盈利的可能性就會更大。
除此之外我還有一個感慨,散戶剛開始資金太多不一定是好事。
比如拿300萬炒股,虧損30%就是90萬,很多人都會崩潰。
但如果拿1萬塊錢炒股呢,同樣虧損30%,只賠了3000元,大多數(shù)人都能承受。
雖然虧損額差距很大,但投資過程中獲得的經(jīng)驗教訓不會差這么多,甚至有可能是一樣的,因為虧損比例也一樣。
投資小白只有當少量資金,長期持續(xù)盈利,也就是通過實踐證明自己有一套穩(wěn)定的盈利模式的時候,才可以進一步增加資金。
吃一塹長一智,最聰明的人可以從別人的經(jīng)驗教訓中學習,希望我們都是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