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日本軍隊的步槍(一)

對于二戰(zhàn)入侵中國的日本軍隊所使用的武器,那么"三八大蓋兒"知道的人不少,畢竟即使是抗日神劇中的八路軍也會提及三八大蓋并說其比自己手中的老套筒或者漢陽造強。
三八式步槍是日本軍隊主要使用的武器之一,三八式步槍以三十式步槍為原型,由于三十式步槍容易進入細小的沙塵所以三八式步槍還添加有防塵蓋,但是這也讓其有一種金屬噪音。
口徑6.5毫米
槍重4.1千克
射程460米
三八式步槍早期型號瞄具是v形缺口照門,后期改為覘孔式,使用旋轉(zhuǎn)式后拉槍機,1907年開始制式生產(chǎn),1910年部隊全面裝配。三八式步槍使用至二戰(zhàn)結(jié)束。

二戰(zhàn)中期日本發(fā)現(xiàn)自己裝備的三八式步槍使用的6.5毫米槍彈威力一般,于是設計了7.7毫米子彈要用于機槍,然而又改用作步槍彈。九九式步槍于1939年被設計出來,九九式步槍因其所用的7.7毫米子彈彈頭在擊中敵人后會翻滾,因此九九式的殺傷力也比三八式強。其槍重與三八式同是4.1千克。九九式在結(jié)構(gòu)上被輕率簡化與改型,且使用劣質(zhì)材料,同時只采用抽檢方法,所以九九式步槍在使用中常出現(xiàn)故障甚至造成危險。
九九式步槍在中國的奉天兵工廠也有生產(chǎn),不過其主要還是被應用于東南亞與太平洋部隊,在中國戰(zhàn)場上并不多,主要是關東軍裝備多。

日本二戰(zhàn)期間也成立傘兵部隊,由于傘兵需要在落地后去撿拾單獨投下的武器,而在這時傘兵身上僅是手槍與手雷。為解決問題日本人以九九式步槍為藍本設計出了二式步槍,二式可以通過插銷快速分解組合的傘兵型步槍,傘兵登機時可以把步槍分成2段,這樣就可方便的攜帶上機了,當跳傘落地后,可以立刻組合成1把完整的步槍。
由于步槍中間分開的設計,二式步槍的射程是一個問題,射程比起九九式短而且成本還高??????

四四式于1911年開始量產(chǎn),在隔年就進入部隊服役,直到二次大戰(zhàn)結(jié)束,甚至剛剛成立的陸上自衛(wèi)隊初期也裝備有四四式步槍。不過四四式步騎槍在1942年時就停產(chǎn)了,在三十一年內(nèi)共91900把四四式步槍面世。
四四式卡賓槍主要配給工兵炮兵或者是一些警備部隊使用,四四式卡賓槍是為騎兵用槍而研發(fā),原先是使用三八式騎槍,可是那玩意兒就是把三八大蓋給搞短了些。
四四式卡賓槍也是基于三八式步槍的設計,槍身全長只有96.6厘米。四四式卡賓槍一樣適用6.5mm有坂子彈,不過彈頭初速卻是有所下降,但是四四式的射程卻達到500米,比起三八式多了40米,這就還神奇。四四式設計時為了讓騎兵在馬匹持續(xù)奔跑的前提下可以盡快具備肉搏能力便為四四式安裝了折疊刺刀,并加強了金屬結(jié)構(gòu)以不影響槍管。四四式貌似在朝鮮戰(zhàn)爭中志愿軍也有一定使用 。

十四式手槍聽起來有些人感覺陌生,但如果說王八盒子真的可以說是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可能樣子是不知道到底什么樣,但是名字卻是知道。
十四式手槍于1925即大正十四年在南部陸式8mm半自動手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其名稱也因此得名大正十四式手槍。入侵中國東北的日軍是最早裝備的十四式手槍的,由于早期出品的南部十四式手槍有一個突出的毛病是擊針的設計存在缺陷,在日常使用都會發(fā)生問題,特別是在東北那樣高寒氣候中問題更為嚴重,那時裝備十四式的士兵都會額外在備份彈盒中放置一根擊針。
十四式手槍使用8毫米子彈因此威力較大,身上沒有任何像樣防護的人被擊中那就可以唱涼涼了,不過穿透力很弱,此外該槍的設計結(jié)構(gòu)使其必需嚴格保養(yǎng)才能保證可靠性,否則后容易導致射擊停頓。十四式?jīng)]少被中國軍隊繳獲,不過八路軍新四軍對于其的使用就是游擊隊使用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