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診斷學: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診斷

【學習類心理問題】
1,考試焦慮。當學生意識到考試情境對自己具有某種潛在威脅時,就會產生緊張的心理體驗。適度的考試焦慮可以激發(fā)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習效率,但過度的考試焦慮會使人注意渙散,記憶效果降低。
考試焦慮常見的原因有:對考試產生認知偏差,面臨考試時將其評估為無法適應的威脅情境,且把考試與前途、命運相連,則會造成高程度的考試焦慮;知識準備不充分,對情境準備不充分(前一天失眠等);以往考試的失敗經歷和體驗使得學生對考試顧慮重重;個性心理特征,如追求完美、自我抱負水平高、情緒不穩(wěn)定都可能會造成高的考試焦;學校、家長和社會等觀念的負面影響,如不當的教育方式、過于嚴苛的要求挫敗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失敗,造成其對考試的緊張和焦慮。
考試焦慮的診斷要點:主要癥狀為煩躁不安和擔憂,影響社會功能;擔憂對象比較確定,沒有發(fā)生漂?。话殡S植物性神經功能的反應。
(考試焦慮通常是一種一般或嚴重心理問題,因為不是變形心理沖突)
?
2,學習倦怠。學習倦怠是一種心理主觀感受,主要是情緒型學習疲勞,即疲勞跟各種不愉快的情緒和心情密切聯系,休息和藥物都不能夠消除疲勞感受,只有心情愉快才能夠使疲勞減輕或消失。
產生學習倦怠的原因:一方面,國內中學生學業(yè)負擔過重,學習內部壓力過大,且外部對其學生他興趣愛好(如寫、彈、畫)的“社會期望”高,社會環(huán)境中還存在諸多誘惑,有“讀書無用論”,容易讓學生對學習產生倦?。涣硪环矫?,中學生自我意識覺醒但又缺乏自制,學習上被忽視、被批評缺少成功感都容易對學習產生負性情緒,在學校的人際關系處理不當也可能成為造成學習倦怠的主觀原因。
學習倦怠的診斷要點:主要癥狀以學習的情緒性疲勞為主;學習注意力渙散、意志力下降、興趣下降;學習情緒以學習厭倦為主;學習行為出現降低趨向的變化。
?
3,逃學問題。逃學問題的內在原因可能是個人因素,如對讀書及考試感到緊張焦慮,學習能力低,希望引起父母老師的注意,不滿意老師家長和學校,與同伴糾葛亦或是害怕被毆打欺凌;也可能是學校因素,如教學方法枯燥,教材晦澀,考試過多,升學壓力大,學校活動空間少,教師要求過嚴格;還可能是家庭因素,如父母管教過嚴或放縱溺愛,父母期望過高,對孩子拒斥損害孩子自尊等。
逃學有幾種類型:游戲型,臨時興起的一年,僅為貪玩好奇;逃避型,逃避學??菰锘虿挥淇斓纳?,掙脫家庭中的嚴格管教、責罰或過度保護;防衛(wèi)型,因某事物的出現使得孩子痛苦厭惡,為防止它的出現,不如事先逃離(如沒有達到老師的期望);強制型,可能因外力壓迫,如不良團體,無法上學或回家。
診斷要點:日常生活常為了逃學給父母和老師編造借口;逃學頻率高;逃學后常在外閑逛或與不良伙伴一起鬼混;一旦有段時間不逃學,心里難受。
?
4,學習拖延問題。有一些學生智力不差,主觀上也想要提升成績,關于學習方法也了熟于心,但成績就是上不去,這表現出的行為就是拖延。
拖延的原因可能有;明日復明日的心態(tài),目前工作做起來太困難,等到明天再做;先決條件心態(tài),要執(zhí)行這項任務要等待另一項任務先完成,掩飾自己對將要面對事物的“恐懼”,將注意力轉移到一些次要任務上,貽誤了解決實質性問題的時機。
診斷要點:是否存在不到最后一刻不行動的現象、這種現象是否經常發(fā)生;拖延導致了任務完成受到影響;拖延明知可以避免卻依然坐視其發(fā)生;拖延者出現了煩惱等情緒反應。
?
【成長類心理問題】
1,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學生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tài)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
逆反心理的成因有:青少年經過學習掌握逆向思維,為逆反心理提供基礎;心理“斷乳期”使他們產生強烈的獨立意識,但由于閱歷和經驗的不足,很容易造成看問題片面、偏激,易把家長教育當成自己的對立面;學校教育中,教師指導思想偏離,教學內容陳舊,片面追求升學率等都會使得學生在情感上與教師對立;同輩群體中不良因素的影響,如不良英雄觀、出風頭、唱反調等使得本身就不穩(wěn)定和高模仿性的青少年更容易形成逆反心理;大眾傳播中一些具有暴力傾向的作品也會無形中使青少年對正面教育產生逆反。
診斷要點:是否常常對學校正面宣傳教育產生不信任;是否對老師、家長的話置之不理并以老師家長不贊同的行為方式表現出來;是否常常對老師或同學眼中的好學生進行挖苦諷刺;是否會無端懷疑先進人物的動機進而否定他們的事跡。
?
2,早戀問題。早戀是中學生在性生理和性心理發(fā)育和發(fā)展逐漸成熟情況下,男女之間相互傾慕的一種心理現象。
早戀原因:身心發(fā)展因素,第二性征成熟,開始注意異性,親近異性,易產生愛慕和追求的情感;家庭方面,家長對孩子的青春期狀態(tài)了解甚少,對青春期的發(fā)展遮遮掩掩,反倒讓青少年產生強烈好奇;社會方面,影視文化作品渲染愛情或色情,讓不知何為“愛”的學生沉浸在浪漫中,容易產生早戀;學校教育上,成績差的學生更容易早戀,可能是為了彌補無法從學習中獲得的樂趣,填補未被關注的情感空缺。
診斷要點:是否在課堂上與異性同學頻繁傳遞紙條或眼神交流;學習成績是否明顯下滑,且上課心不在焉;是否出現脫離群體的傾向;較之前更加愛美,更注重自己的儀表;情緒不穩(wěn)定,易懂感情。
?
3,代溝問題
代溝是兩代人之間因價值觀念、心理狀態(tài)、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導致思想觀念、行為習慣的差異,阻礙了父母與孩子之間在思想感情和生活上的溝通。
代溝產生的原因:兩代人生長環(huán)境差異,因為人的基本行為模式和態(tài)度自幼年開始逐漸形成常保留到青春期至成人階段;兩代人在個體發(fā)展階段中存在差異,年輕一代智力體力發(fā)展迅速,喜歡活動不畏艱難,而成年人觀念多已定型較少變化;兩代人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不同,社會期望也不同,上一代承擔更多的責任,下一代則負有朝氣較少承擔社會責任;兩代人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不一樣,上一代人在社會觀念、社會環(huán)境、工作性質和生活方式等受到的沖擊較大,不能夠很快地適應這個社會。
診斷要點:孩子是否常嫌父母“啰嗦”;孩子是否常感覺父母不理解自己;父母是否存在對孩子的喜歡或追星等行為不理解并限制孩子的喜好;親子交流中是否常出現聊到一半難以繼續(xù)的現象;父母是否經常出現“我那個時候……”,而孩子常常對此以不屑的態(tài)度回應。
?
【人際交往問題】
1,異性交往障礙
青春期初始,男女生接觸不自然,見到同齡異性臉紅心跳、局促不安,容易出現“恐人癥”,長此以往會形成心理障礙。
原因:青春期產生于異性交往的強烈愿望,而社會傳統(tǒng)觀念為于這種自然愿望設立了無形障礙,家長也對此閃爍其詞,閉口不談。
診斷要點:見到異性面紅耳赤,竭力回避對方目光,面部肌肉緊張,表情不自然,手心出汗,口干舌燥;異性主動打招呼不能夠很自然地回應。
?
2,打架問題
打架問題指破壞、暴力,乃至斜坡行為以及高頻率出現此種行為的現象。
原因:個人因素,中學生是否判斷能力不足;家庭因素,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不當,父母關系不和諧,父母吵架打架等,容易讓孩子產生反抗權威的行為并模仿粗暴行為;學校方面,忽略德育,教師不公正、情緒化等;社會方面,傳媒雜志書籍上過分渲染暴力行為。
診斷要點:攻擊性行為;破壞性行為;惡作劇行為;不遵守學校及教室規(guī)定。
來源:《心理診斷學》(張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