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肅研究:尋找自殺基因

自殺是一樁慘劇,它比其它類型的死亡具有更強烈的悲劇色彩。某些疾病將不可避免地導(dǎo)致死亡,但自殺似乎并非如此。正是這種不確定性使周圍人痛苦,他們認為自己本應(yīng)該做些什么來避免這樁悲劇。人們自殺的原因多種多樣,可能是糟糕的童年、破碎的婚姻、藥物的濫用……還有基因。
相較于普通人,自殺或有自殺念頭及行為的人擁有家族自殺史的概率更高。雖然有些人可能會被親屬自殺所“鼓舞”,但基因似乎也具有推動作用。針對雙胞胎的研究表明,同卵雙胞胎雙雙自殺的概率顯著高于異卵雙胞胎,包括自殺成功和自殺未遂。2003年,一項長達17年、涉及21,168名丹麥人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自殺受害者的一級親屬的自殺死亡率是自殺未遂者的3.5倍——年齡、性別、自殺日期均已得到控制。
總體而言,各種臨床、雙胞胎、收養(yǎng)、分子遺傳學(xué)研究表明,患有嚴重壓力或精神障礙的人具有自殺行為的遺傳易感性。如今,日本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已在細胞水平上發(fā)現(xiàn)了某些可能導(dǎo)致自殺行為的病理特征。
自殺人群的染色體及線粒體與常人有何差異?研究人員收集了508名自殺者和538名健康活人的血液樣本,以及20名自殺者和25名控制組對象的大腦樣本。隨后,他們采用即時聚合酶鏈鎖反應(yīng),測量了染色體端粒長度和線粒體DNA拷貝數(shù)。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自殺者的染色體端粒顯著短于健康人。這個差異存在于年輕人(34歲及以下)及中年女性(35-59歲)身上,但不存在于老年人身上。這可能是由于染色體端粒會隨年紀增長而縮短。就白血細胞而言,嬰兒的染色體端粒有8000對堿基對,成年人有3000對,而老年人只有1500對。
此外,自殺者的線粒體DNA拷貝數(shù)也顯著高于健康人。但奇怪的是,此差異只存在于老年人身上,不存在于年輕人及中年人身上。年輕人擁有較高的線粒體DNA拷貝數(shù)。
不過,在大腦樣本中,自殺者的染色體端粒長度和線粒體DNA拷貝數(shù)均短于/少于健康人。
盡管研究結(jié)果有點矛盾,但它至少證明了生物遺傳確實和自殺行為存在聯(lián)系??茖W(xué)家或許可以逐漸找出自殺風(fēng)險的生物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