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深刻的善良,往往與苦難有關(guān)
某天跟朋友逛街,偶然目睹了這樣一件小事:
一位腿腳有些不太靈便的大叔在路邊發(fā)傳單。
這時一名女士經(jīng)過。
或許是因為想著別的事情、或許是出于對傳單的慣性排斥,總之跟大多數(shù)人一樣,她絲毫沒有理會大叔遞來的傳單就徑直走過去了。
就在女士即將走遠的時候,大叔突然關(guān)切地叫住了她:“包······包······關(guān)好······”
女士低頭一瞧,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背包的拉鏈竟然敞開著,里面的錢包早已赫然可見。
正要道謝,卻見那位大叔早已一瘸一拐地走開,繼續(xù)發(fā)他的傳單去了。
這原本只是一件極其樸素的小事,但卻讓我無意間深受觸動。
原來最深刻的善良,往往都有著相同的來處,有著極其相似的“基因”。
01
幾乎所有人都喜歡善良的人。
而如果條件允許,大多數(shù)人也都樂于成為一個善良的人。
為什么要說“條件允許”呢?
古人說“人之初,性本善”,難道“善良”不應該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本能嗎?
其實不然。
因為古人還說了:“茍不教,性乃遷”。
就算人最初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如果沒有受到合理教習和引導,他原本善良的本性也會發(fā)生改變。
據(jù)個人觀察,善良的人之所以善良,往往有著兩大緣由。
一是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人格,二是對苦難有著深刻的理解。
二者沒有高下之分,但在靠譜程度上卻頗有些差別。
02
首先,對于“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人格”,相信大多數(shù)人都有著非常直觀的體驗。
從小我們就被老師、家長教導要做一個善良的人,而我們也都樂于為之。
因為善良是一種美好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而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則會受到所有人的夸獎和贊揚。
于是我們很早就在心里種下了“善良”這棵道德的幼苗。
如果一切順利,這棵幼苗得以茁壯成長,那么就算我們以后成不了善良的楷模,大致也不會淪為卑下。
但問題恰恰就在于,一切并不一定順利。

屠龍的少年為什么終究變成了惡龍?最初的善良為什么變成了可怕的邪惡?
原因就在于,當我們將“善良”僅僅當作一種道德、一種美好的人格來信奉和追求的時候,它其實并不見得有多么牢靠。
畢竟無論是道德還是人格,都還只是一種相對溫和的、意識層面的約束。
它既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也不具有絕對的強制性。因而也很容易被人們遺忘、質(zhì)疑或者干脆舍棄。
而善良一旦跟苦難產(chǎn)生聯(lián)系,情況就不一樣了。
因為最為深刻的善良,往往來自于對于苦難最為深刻的理解。
03
盡管大多數(shù)人都會經(jīng)歷苦難,但卻不是人人都能很好地理解苦難。
甚至不同的人還會從相同的苦難中汲取到完全相反的東西。
譬如有的人對于苦難的態(tài)度是:我經(jīng)歷過,我懂,所以一旦有機會,我會讓別人也嘗嘗那種滋味。
而另一些人對于苦難的態(tài)度卻是:我經(jīng)歷過,我懂,所以我不希望有人再去經(jīng)歷一遍。
對此,最常見的案例便是:同樣是經(jīng)歷過窮困、被人歧視欺凌過的兩個人,一個發(fā)達之后搖身一變就成了當初欺凌自己的人,繼而變本加厲地欺凌那些跟他當初處境一樣的人;一個在發(fā)達之后卻能夠不忘本心,對那些跟他當初一樣的人抱以更多善意的幫助和同情。
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差別,原因就在于這兩類人對于苦難有著不同層次的理解。

對于第一類人來說,他們大多只是將苦難看成了一種只屬于自己個人的噩運和不幸。
于是潛意識里難免覺得命運不公,或是憤憤不平,心想為什么是我?憑什么我就一定要承受這樣的遭遇?
這樣時間一長,他們的內(nèi)心當然就積攢了太多的憤懣和不甘。
而一旦情勢允許,他們便會逮著機會將這種憤懣和不甘肆無忌憚地發(fā)泄出來,絲毫無暇理會那些被他們傷害的人是否無辜、是否跟當初的他們一樣值得同情。
第二類人則不同。對于苦難,他們往往有著更為宏觀的感悟和更為深刻的理解。
在他們看來,所謂苦難,與其說是他們個人的遭遇和不幸,倒不如說是一種全人類共通的磨難。
正如佛家所言,生而為人,必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對此,世間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僥幸逃脫。
每個人都在相同或者不同的苦難中痛苦、掙扎、搏斗、歷練。
雖然每個人所受的痛楚不盡相同,但無論如何,苦難的本質(zhì)卻是一致的。
那種非人力可以干預的脆弱與無力、那種束手無策的心痛與迷茫,那種在人世浮沉中揮之不去的一抹悲涼······所有人都一樣。

正是因為意識到苦難是全人類的共同命運,而不單單只是自己一個人所必須承受的噩運,所以“第二類人”才會以更加寬厚、更加悲天憫人的態(tài)度去看待發(fā)生在自己和他人身上的一切。
他們深知,很多時候一個人身處苦難,并不一定意味著是因為這個人犯下了某種罪孽,而只是他們剛好處于不可避免的苦難之中而已。
就像事物都因?qū)α⒔y(tǒng)一而存在,就像樹葉都有向陽和背陰的兩面,有幸福,就必然會有苦難。有人身處陽光,必然也會有人經(jīng)歷黑暗。即使這其中之人并無功過,即使很多時候一切只是出于偶然。
這種苦難的無常,讓他們對于人類殊途同歸的艱辛看得更加通透明了,于是內(nèi)心也更加悲憫、更加柔軟,也更愿意對別人付出真誠的善意。
他們的善良,是一種對于苦難的深刻領(lǐng)悟,是經(jīng)由苦難淬煉出來的品質(zhì)和教養(yǎng),是經(jīng)由日積月累成長起來的一種美好而堅固的心智。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 一個人有多懂苦難,往往就意味著他能有多善良。
04
我們常??梢钥吹?,那些最善良、最愿意給予別人幫助的人,恰恰正是經(jīng)受了最深刻苦難的人。
譬如《請回答1988》中的德善爸爸。即使家里窮得叮當響,以至于每每要靠著向鄰居借錢周轉(zhuǎn)才能勉強度日,但他卻始終戒不掉幫助別人的“癮”。
他一次又一次地挨老婆的罵、一次又一次地認真反省,卻依舊一次又一次大包大攬地買下老奶奶所有的蔬菜,買下各種稀奇古怪又沒什么用處的小玩意,只為了讓可憐的老人早點回家、讓貧窮的后生少受點苦。
他對老婆說:“窮人之間就該多多幫扶嘛?!?/p>
正是因為飽嘗了苦難和心酸,才如此欲罷不能地習慣了善良。
就像新聞里騎三輪車賣廢品資助大學生的老爺爺、就像省吃儉用也要給災區(qū)捐款的老奶奶、就像疫情中為拾荒老人親手帶上口罩的小男孩······
他們都是因懂得苦難而更加懂得善良的美好之人。
雖然這種“窮”己為人、自我犧牲式的做法并不值得過分宣揚和提倡,但世間正因為有了這樣一群善良美好的人,方才讓人們在苦難面前擁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力量。
要知道,這世間雪中送炭已是不可多得的彌足珍貴,更何況這種“雪中分碳”之舉乎?
無論如何,致敬所有善良之人。
END
【會心一聊】:你還記得自己經(jīng)歷過哪些溫暖的、充滿善意的瞬間嗎?一起來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