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錄|第10期|讀羅翔《圓圈正義》有感:開啟對法律的第一步思索
羅翔老師的兩本著作《圓圈正義:作為自由前提的信念》和《法治的細節(jié)》一直蟬聯(lián)社科類書籍排行榜的前幾名,其實我注意到這兩本書很久了,但是我一直不太敢讀,畢竟自己不是法律專業(yè)的,害怕自己讀不懂。但當我嘗試著翻開這本書并且讀了幾頁以后,卻并不感到晦澀難懂。
?
先來聊聊本書的書名吧:《圓圈正義》。一開始,我對這個名字感到挺困惑的,什么叫圓圈正義呢?但是在讀完本書后,我發(fā)現(xiàn)其實整本書的主旨都是圍繞著“圓圈”這個概念所展開的。在現(xiàn)實中,?無論我們用任何儀器都無法畫出一個真正完美的圓,?但“圓”這個概念本身是客觀存在的。如果把“圓”看成一種關于正義的隱喻,?那么每一個畫“圈”的決定都是一種與正義有關的追求。在追求正義的過程中,我們盡心竭力,?即使正義仍然遙遙無期,?我們也依然心存盼望。我們一時會感到灰心,?但我們永遠不會絕望,就像我們雖然畫不出一個完美的圓圈,但圓圈卻是真實存在的。
?
我覺得不光可以把正義比如完美的圓圈,平等、自由、善、美、這些東西,這些對于人來說最重要的議題它們其實都是完美的圓圈,即使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很難畫出來,但,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
這本書并不是一本純的法學著作,它更像是一本以法學為中心點所延伸開來的羅翔老師對很多事物的思考。他在里面探討了很多熱點案件,比如:雷洋案、杭州保姆縱火案、兒童和女性性侵案等。對于這些案件,羅翔老師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以此為起點展開了對事件背后所涉及到的司法判決的一些討論和建議。一些人們爭論已久的話題,比如:死刑應不應該廢除?安樂死是合理的嗎?羅翔老師都給出了自己的回答與依據(jù),也解答了我曾經(jīng)的一些困惑,比如:為什么惡貫滿盈的壞人都有律師為他辯護呢?難道那些律師的良心被狗吃了嗎?為什么會有無罪推定這一模式?在這本書中,我也聽到了一些讓我耳目一新的觀點,比如:死刑竟然是對罪犯的尊重?
?
除了法學與案件,他還展開了對于人類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幾個命題的討論,比如:什么才是真正的公平?人民需要思想自由嗎?自由言論的邊界在哪里?法治社會的判斷標準有哪些?你是相對主義者嗎?
?
說到相對主義,我一直覺得我是一個相對主義者。比如,在看《三體》的時候,我沒有一個比較明確的立場,總覺得誰說的都好有道理啊。但羅翔老師卻認為相對主義其實不太可取?!皼]有什么是絕對的對,也沒有什么是絕對的錯”這是我曾經(jīng)認為的,但羅翔老師卻認為這是錯的:“相對主義告訴人們沒有絕對的對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這個世界一切的敗壞,?根源都是相對主義。相對主義讓人完全失去了批判罪惡的能力。如果沒有絕對對錯,?那么吃人也就只是一種口味問題,?殺人也不過是一種娛樂方式。”
?
除開這些重大議題,羅翔老師也展開了對于愛的命題的思考,這里的愛指的是廣義上的愛:比如自戀的愛、對他人的愛、選擇愛具體的人還是抽象的人?先看這樣一段話:
?
“一旦我占有了她,?一種有彈性的力量會突然又把我彈回到?(妻子)?凱米蕾身邊,?有時我感到我追求這些女人,?僅僅是為了彈回到妻子身邊時那美妙的一瞬?(這一瞬充滿溫柔、渴望和謙卑),?隨著每一次新的不忠,?我反而越來越愛她了?!弊x完這段話,你是什么感覺呢?正是這種沒有拘束的自由和無視真相的虛偽,?讓我們變得異常輕松,?因為一切責任都被消解。
在書中,羅翔老師一次又一次地聊到了偽善這個名詞,他給我們講了這樣兩個故事:
?
第一個故事是:有個人在海邊,?看到世界是那么美好,?落日輝煌,?他感動得流下了第一滴淚。接著他被自己流出的第一滴淚感動,?流出了第二滴眼淚。他感動于自己的感動——我居然如此與眾不凡,?遠超庸俗的眾人,?可以因落日余暉而感動。這個故事提醒我們:我們很容易陷入第二滴眼淚的試探,虛榮會再一次將我們帶進荒誕的深淵。
?
第二個故事是:人之所以恐懼,?是因為我們對未知的害怕。我們越想按照既定的計劃來規(guī)劃時間,?我們就越會對突如其來的事件心生怨恨。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主動安排來表達愛心,?如有空時探訪孤兒院,?得閑時做做義工,但是我們不愿意未經(jīng)規(guī)劃地表達愛心。然而,?后者也許更加重要。
?
在讀這兩段話的時候,我感覺到了一種恐懼,我感到自己的內(nèi)心在被人窺探。以上這兩種想法其實我都有過。在這本書中,羅翔老師以極其真實的、坦誠的態(tài)度來剖析他自己,將一個在人性上有著諸多缺陷的不完滿的人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他在書中多次說自己是虛偽的,是偽善的。而且他并不只是說說而已,而是舉了大量的例子來說明自己的這種虛偽。很多例子說出來甚至會引發(fā)爭議。比如他之前在人行天橋上碰到了一位需要法律援助、哭訴無門的老太太,面對這樣一個人,他誠實地剖析了自己的內(nèi)心:他首先感到的是厭惡與恐懼,隨后而來的才是感到同情。即使在跟老太太相處的最后時刻,他也沒有表明自己法律從業(yè)者的身份,沒有表明自己其實是可以給到對方一些法律援助的。這樣的例子他舉了很多,說實話,我挺佩服他的這種坦誠的。別說我沒有他這樣的名氣與地位了,即使是身為一個普通人的我,也不具備他的這種敢于袒露全部的自己的這種勇氣。一直以來,我自認為自己是一個熱血、理想化、頗具正義感的青年,但我卻從來沒有想要去從事記者、新聞、法律這些可以真真正正幫助到人們的職業(yè),因為我知道這些代表著正義的行業(yè)里,相比美好的彩色或許更多的是灰色,而我無力承擔這種灰度的痛苦,于是我干脆避開,以免讓理想化的自己受傷,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種偽善。我可能也會說自己是偽善的,但我不會事無巨細地去舉那些自己人生中不太光彩的例子來佐證這一點。甚至可以說,當我說出來自己是偽善的時候,我又有了一種感動于自己是如此真實的人的偽善。
?
在本書的最后一部分,羅翔老師進行了對于人的存在的討論:在這個所有的意義都已被消解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生存下去?這里的生存指的是:當啟蒙運動的理性的光輝取代了中世紀黑暗的宗教信仰、當二十世紀冷酷的資本主義取代了曾帶給人無數(shù)希望的理性主義,家庭、婚姻、甚至親情的意義都越來越虛弱,作為原子化的一個個的我們,我們的靈魂又該去往哪里呢?我們能否找到自己的位置呢?
?
在這里,作者提到了回不去的家鄉(xiāng),他用了一種極其詩意的語言來表達:
?
“我們想念家鄉(xiāng),?因為我們認為,?家鄉(xiāng)能讓我們疲倦的身心得到休息,?能讓漂泊的心靈停泊靠岸,?能夠享受久違的親情,?能夠重溫年少時的單純美好??傊??家鄉(xiāng)是一個美麗溫暖的地方,?是一個讓我們牽腸掛肚的地方,?在那里,?有我們美好的記憶,?有我們愛的和愛我們的親人。然而,?想象中的家鄉(xiāng)與現(xiàn)實的家鄉(xiāng)并不一樣。當你回到家鄉(xiāng),?你會發(fā)現(xiàn)它遠沒有你想象中那么美好,?無數(shù)曾經(jīng)魂牽夢縈的舊地,?在你重游之時,?你會發(fā)現(xiàn)也不過如此,?美好的感覺不過自欺欺人?;丶冶緛硎窍敕潘尚菹ⅰ⑾硎苡H情,?無奈各種人情往來、聚會應酬,?各種炫耀攀比,?甚至與親人的矛盾沖突,?都會讓你大失所望。很多人歷經(jīng)辛勞回到家鄉(xiāng),?卻又希望馬上能夠離開。我們帶著盼望而去,?卻往往帶著遺憾離開。我們本想家鄉(xiāng)能夠舒緩我們的壓力,?卻不料家鄉(xiāng)給我們帶來了更大的壓力。何時,?我們才能回到真正的家鄉(xiāng)?
?
人們對家鄉(xiāng)的愛慕也許只是人類對完滿期待的一種投射,?這種完滿的期待激蕩著我們的靈魂。我們因著未達完滿而有著一種深深的漂泊感。這種漂泊感讓我們一生躁動不安。每個人都有對無限完滿的期待,?但世上一切都是有限的,?這種期待與現(xiàn)實之間的張力是人生中一個莫大的沖突?!吧硎栏〕劣甏蚱肌??每一個未達完滿之地的漂泊者都有這種或那種凄苦的體會,?如浮萍一般,?沒有歸宿。有人會不停地追名逐利,?換來的卻是無盡的空虛;?有人會用愛情來證明人生的意義,?甚至不停地更換愛的對象,?換來的卻是對愛情的絕望;?有人會放下一切,?試圖通過旅游“暴走”、感悟自然來尋找靈魂的歸宿,?但最終發(fā)現(xiàn)——自己永遠在路上。只有當你真正經(jīng)驗到某種莫名的完滿時刻,?那種滿足與喜樂的充盈會讓你心如止水。
那么,?如何來敘述這種完滿的時刻呢??這似乎是無法言說的。查爾斯·泰勒在其恢宏巨著《世俗時代》中告訴我們:也許存在這樣的時刻,?當那些看似就要把我們拖垮的深度分歧、困惑、擔憂和悲傷不知怎么就消解了,?或達成一致了,我們因此感到統(tǒng)一,?感到向前推進,?突然變得干勁十足和充滿活力。我們最高遠的志向和我們的生活活力以某種方式得以協(xié)調(diào)一致。對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我們放棄了對完滿之地的向往,?因為我們愿意在別處尋找到生活的意義,?如“促進我們?nèi)粘P腋5氖虑??以各種方式讓人充實的事情,?或者對我們以為是善的事物有所貢獻的事情”。當然,?最好是三者兼有,?比如:?我們努力去和家人快樂地生活在一起,?同時從事一個令我們感到滿意的職業(yè),?而且這職業(yè)明顯對人類的福祉有所貢獻。
?
但是,?我們依然不滿足,?我們?nèi)匀幌牖丶摇R驗??那種對完滿之地的期待如同磁極一樣吸引著我們內(nèi)心的磁針,?如果不聚焦于斯,?我們始終會有一種被放逐的感覺,?我們在別處尋找到的意義終會讓我們感到一種深深的厭倦。甚至是怠惰,其表現(xiàn)是“無所信,?無所愛,?無所恨,?無所追尋,?生無所求,?仍舊活著的原因是因為死亦無所求”。 怠惰是“空虛靈魂之罪”,?它最擅長的形式就是用風風火火的身體行動來自我粉飾。我們用忙碌來對抗我們虛無的怠惰,?雖然我們知道這只是自欺欺人,?忙碌本身就是心死的表現(xiàn)?!?/p>
?
讀完這段話,你有什么感受呢?你覺得虛無嗎?其實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有很多地方我都會有這種感覺。比如,當我讀到我國目前對當事人的判決與司法機關績效考核直接掛鉤的時候,我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我的內(nèi)心突然涌起一股悲傷,我似乎有點明白了羅翔老師身上那種悲傷與迷惘的氣質(zhì)是從何而來的,我只不過是窺探到了一丁點法律的皮毛,那那些真正深入從事法律事業(yè)的胸懷正義的人們又該是什么感覺呢?
?
在當今這個時代,人們迫切的需要一些法律知識、法律科普來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有保障。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我們更應該知道法律為什么要這樣制定?它是基于什么原則?基于誰的立場?這本書可以帶你開啟對法學的第一步思考---從追問開始:人類為什么要有刑法?刑法的對象除了人還有誰?國家的刑法觀有哪幾種?我國目前的司法制度有哪些缺陷?為什么人人都說這是一個法治社會,為什么生在21世紀,可絕大多數(shù)的中國人還是對打官司這些事兒避之不及呢?法家的幽靈為什么遲遲都沒有散去?
?
有的時候,我感覺一本書似乎只為了表達一句話,只為了論證一個觀點。但就是那個點,可以帶給你觸電的感覺,可以讓你的靈魂為之一顫。對我來說,這本書就有很多個這樣的點,即使是為了這些點,為了可以被引發(fā)出來的思考,這本書也是非常值得讀的,推薦給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