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興寺考古記(1):福建考古人的小伙伴“土箕”
士兵打仗要扛槍,農(nóng)民耕地要扛鋤頭,各行各業(yè)外出干活,貌似都要擁有自己的“武器”。一提起田野考古,大家往往就想到洛陽鏟、手鏟、毛刷等,再高端一些的有全站儀、RTK、GPS等。
除此之外,全國不同的考古工地,還會有一些別具地方特色的考古用具。我今天要向大家介紹一款極具福建地方特色的考古器具——“土箕”!
我手中拿的,就是土箕

本人正在使用土箕

2015年11月21日至2016年1月30日,本人跟隨福建博物院,在福鼎市太姥山景區(qū)內(nèi)的國興寺遺址進(jìn)行考古發(fā)掘。剛開工的第一天,帶隊的高建斌老師,就讓工人帶20多個“土雞”上來。我心里暗喜,是不是未來一段時間,打算吃雞肉呀?可是看到20只“土雞”后,令我大失所望!原來所謂的“土雞”,就是竹子編的簸箕,專門用來裝土,所以被稱作“土箕”!



目前已經(jīng)開工五天,一直在清理地表的現(xiàn)代土,沒有太多的事情可做,于是關(guān)注點轉(zhuǎn)入到一些“花邊”新聞上。土箕,就是我最感興趣的!
福建的土箕比起北方的竹簸箕,外觀小很多,但是內(nèi)部較深,能裝很多東西。我第一眼看上去還以為是裝雞蛋的!


最具特色的是:在土箕上方有一個把手外,尾部還有一個小小的竹“環(huán)”。開始不知道這個“環(huán)”是做什么用的,只看到每次土箕裝滿后,干活的大叔用擔(dān)子勾著把手走?;貋淼臅r候,土箕中不見土,大叔勾著土箕后面的“環(huán)”。



當(dāng)我無意中看到大叔們倒土?xí)r的動作,才明白其中的奧秘:原來在倒土?xí)r,只要把土箕放在地上,將鉤子掛在“環(huán)”內(nèi),用手輕輕一提,土箕中的土就很容易地滾落,節(jié)省了很多力氣。



聽給我們干活的老鄉(xiāng)講:這種土箕都是用當(dāng)?shù)氐拿裰谱鞫桑凑绽弥褡硬课坏牟煌?,可分為兩種:最好的一種是綠顏色的,它用竹子最外側(cè)編成,堅硬防水;我們這種黃色的,是使用竹子的內(nèi)部制作而成,柔軟易壞。天氣好的話,用半個月沒有問題,但是如果受潮,土箕就很容易破爛。
廢棄在一邊的土箕


人累的時候,土箕也可以休息一下!

在很多地方參加過考古發(fā)掘,各種裝土的工具也見了很多,主要就是手推車和籮筐。記得去年在上海廣富林實習(xí)時,那里的大媽們也用一種竹編的簸箕裝土,但是簸箕開口較大,內(nèi)部很淺,裝土量十分有限。以至于后來嚴(yán)重影響工期!
在廣富林考古工地,大媽們使用的簸箕

與之相比,福建的土箕有很多優(yōu)勢:短小輕便,外觀可愛,裝土量大,便于傾倒。希望在各大考古工地推廣開來,讓“福建土箕”名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