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將歇
回看10月底寫的【黎明將至】,倏忽約莫半年過去了。沒想到見底也提前見底,大跌也提前大跌。尤其是春節(jié)后,輪番的虧錢效應,令人絕望。尤其是新能源粉更絕望。
重要會議后慣例回調,春節(jié)后的冰火兩重天的虧錢效應讓人難受。
好在有了見底的跡象。雖然說看圖的都是機會,調研的基本面都是巨坑,但是好歹比如一直跌的創(chuàng)業(yè)板指數,碰到了下面這根支撐線。
創(chuàng)業(yè)板市盈率也回到了19年以來的最低位。上證指數從2900漲到3300,跟創(chuàng)業(yè)板基本沒啥關系。
創(chuàng)業(yè)板往上面看還有不小阻力,反彈起來會有很多人賣,但是值得看看這個指數萎靡的原因。
創(chuàng)業(yè)板指數里面,大約36%是新能源車,23%醫(yī)藥,10%光伏,4%半導體,3%養(yǎng)殖,3%計算機,2%通信,2%傳媒。
計算機、通信、傳媒,就是13-15年大紅大紫的TMT,偃旗息鼓了7年,直到今年才兔氣揚眉。當年估值200倍市盈率的計算機,今年年初很多不到20倍。
7年熊市,低倉位,低估,賣無可賣,投資者對于里面的標的,只能買入,沒有籌碼賣出。加上頂層設計的數字中國等等政策催化,成為了今年的主線。
而創(chuàng)業(yè)板占比最多的70%,鋰電醫(yī)藥光伏呢,是19-21年的牛市的主角。高倉位,(跌之前)高估。經過前期超高增速,滲透率上來之后,增速下臺階。投資者對于里面的標的,只能賣出,沒有增量資金買入。由此成為最近半年一直被減倉的板塊。
19-21年,是有賺錢效應的正循環(huán),基金賺錢,大家申購基金,基金經理拿到錢之后買入自己的重倉股(新能源醫(yī)藥),基金繼續(xù)賺錢,繼續(xù)申購。期間新能源公司的業(yè)績也不斷增長,加強了這個循環(huán)和信仰。
去年以來,基金虧錢,大家贖回基金,基金經理不得不賣出股票應對贖回。股票下跌基金繼續(xù)虧。形成了虧錢的負循環(huán)。正好新能源等公司的業(yè)績增長速度大幅變慢,信仰崩塌。
重要會議之后,又可以凈賣出,剁了新能源股票。
壞消息是,正循環(huán)今年很難見到。好消息是,看圖這個恐慌信仰崩塌可能是最后一跌了。
2月份的社融增速、M2增速,都超預期。
社會融資余額,一般是經濟的前瞻指標,借了很多錢去投資消費,預示半年后的經濟會好起來。(如果說結構上增加的貸款,其實是居民用經營貸替換按揭貸款,那么也可以看成,大家往后的子彈余糧變多了……)
M2增速,以前說過,和房價增速是一致的,代表了真正的通脹和鈔票貶值的真實數據。
結合1-2月份出口同比下降6.8%,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8.3%(全球衰退+產業(yè)轉移),人口首次負增長且老齡化,房住不炒,GDP目標5%,“新挑戰(zhàn)不少”“并不輕松,需要加倍努力”。
可以得出結論:長期潛在經濟增速中樞下移,銀行放出來了很多錢,錢也沒地方去。
進而:資金泡在增長變慢的資產里,資產該被泡脹。
這個資產,就是人口流入一部分地區(qū)的房子,和一部分股票。
房子和股票都是結構性牛市(也許還有長期結構性熊市)。
一季度主線明確是央企(考核KPI增加ROE,甚至還有市值,壟斷行業(yè)要把報表做的更漂亮,肯定比充分甚至過度競爭的行業(yè)更容易),數字經濟(前面說的TMT)。
3-4月是年報一季報公布期,有業(yè)績的公司/行業(yè)在半年報(8月)之前都會更受青睞。在這個節(jié)點上,有可能漲多了業(yè)績還沒跟上的TMT,會階段性切換到業(yè)績不錯,但跌到媽都不認得的新能源、醫(yī)藥。
至于半導體,全球半導體周期在下半年觸底,8月份就見到這個行業(yè)的最慘時候。再疊加上國產替代,半導體很多細分行業(yè)替代率還在5%以下,離100%還有20倍的空間,
這個對于國家來說最需要被泡脹的行業(yè),到時候也熊了兩年,該從負循環(huán)慢慢回到正循環(huán)了。
硅谷銀行爆雷跟中國有什么關系?
一直說經濟衰退、通脹、加息的美國,道瓊斯指數暴跌了
-1.66%
跌得最多的指數依次是中概股-5%、恒生科技-4%、恒生指數-3%、A股各指數-1.3%
硅谷銀行,一家凈資產160億,總資產2100億的美國中小銀行,是怎么影響中國經濟的呢?讓我們捋一捋……
硅谷銀行在利率很低時拿了很多存款,然后買了利率不高的債券。美聯(lián)儲瘋狂加息,這些債券浮虧了。這時候,儲戶要取錢了,銀行得賣掉浮虧的資產,變成實現的虧損。再虧下去,資不抵債。
這個事,頂多就在跌跌不休的美國債券MBS多一些拋盤。中小銀行被擠兌。離金融危機還遠(兩年后不好說,這可能給后面埋了一顆大雷),跟中國沒啥關系。硅谷破產了又怎樣,跟中國一點關系都沒有。奈何中國資產是跌得最多的。從外資的角度看,這就是脆弱資產——
面對大的變化波動時,受損的資產。
除了對金融危機的瞎操心,幾件內卷的事情也影響風險偏好。
1、 燃油車大降價。
新能源車的超級內卷,已經把燃油車/外資合資車卷廢了。為了自救,ZF和經銷商紛紛超大幅度降價。
前兩年買個車都得等好幾個月的時候,誰會給你降價呢。這背后反映的是供需關系已經逆轉。供應鏈已經沒問題了(嚴重過剩),需求根本跟不上。
說到底,造車賣車本身,并不是好的商業(yè)模式,競爭格局也很差。(但拿地尋租融資很有用)。新舊勢力都搶著干。
2、 京東百億補貼。
拼多多起來后,說實話好久沒用過淘寶和京東。同一個東西,京東就是比其他貴,產品質量和物流速度也就那樣。
現在發(fā)現GMV不增長了,也來抄百億補貼。背后同樣反映了供需問題——疫情期間的供不應求,現在紛紛發(fā)現零售尤其是線上零售增長有限了,得打價格戰(zhàn)搶市場。
就算說明了,只是把雙十一那些活動平滑到全年,和供應商一起補貼。投資者也不認,只覺得到了你增長的極限。一個百億補貼,用戶還沒薅多少羊毛,市值掉了過千億。
股票跌了一千億,百億補貼還沒入口。。
3、 百度ChatGPT文心一言
這“利好落地”可能是A股相關板塊的最后一根稻草。
首先,百度的模型、算法、算力能不能做出來,能做多好不知道。
接著,百度的數據,基本上是Garbage In, Garbage Out。移動互聯(lián)網的數據孤島,他訓練的都是web 1.0的PC互聯(lián)網數據。
最后,商業(yè)模式是肯定沒出來的,OpenAI搶谷歌生意,百度自己搶自己生意?
雖然主角不一定是他,但是,人工智能的產業(yè)浪潮肯定沒完。充分回調之后圍繞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的整個產業(yè)鏈依然是今明年的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