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四大汗國(第五期)
蒙古統(tǒng)一戰(zhàn)爭
(一)蒙古統(tǒng)一戰(zhàn)爭是蒙古帝國陸續(xù)消滅中國境內(nèi)的各個政權(quán)以及征服中亞、東歐和西亞各政權(quán)的戰(zhàn)爭,1206年成吉思汗統(tǒng)一漠北諸部,于斡難河(今鄂嫩河)建立大蒙古國。當時蒙古的宗主國為金朝,由于金朝與其盟國西夏走向衰落,蒙古先后攻打西夏與金朝,并于1227年八月攻滅西夏。1234年三月攻滅金朝,完全占有華北。在西方中蒙古先后發(fā)動三次西征,使蒙古帝國稱霸歐亞大陸。1259年元憲宗蒙哥于征伐宋戰(zhàn)爭去世后領(lǐng)有漢地的四弟忽必烈與受漠北蒙古貴族擁護的七弟阿里不哥為了爭奪汗位而發(fā)生戰(zhàn)爭,最后于1264年由忽必烈獲勝。忽必烈于至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建立元朝,即元世祖。這場戰(zhàn)爭讓蒙古四大汗國先后脫離于大汗忽必烈的關(guān)系,直到元成宗時期才名義上承認元帝為大汗。1279年元朝攻滅南宋,統(tǒng)治全中國地區(qū),結(jié)束自唐末以來400多年的分裂局面。蒙古原為森林狩獵部落,進入草原后游牧畜牧業(yè)很快發(fā)展起來。在遼朝的統(tǒng)治下他們與中原地區(qū)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中原先進經(jīng)濟、文化的影響,特別是鐵的輸入促進蒙古各部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原始的氏族制度迅速瓦解,私有制日益發(fā)達。部落中的伯顏(富者,蒙語的音譯)多擔任首領(lǐng),社會分化成世代當首領(lǐng)的那顏(貴族,蒙語的音譯,意為“官人”)和依附于貴族的哈剌抽。貴族通過掠奪戰(zhàn)爭獲得更多財富,并俘擄人口作為孛斡勒,世襲占有。有勢力的貴族擁有從屬于個人的那可兒大首領(lǐng)還組織護衛(wèi)軍斡孛黑(氏族,蒙語的音譯)組織的形式雖還存在,但已不是原始的血緣氏族,其成員包括貴族和來自不同氏族或部落的侍從、屬民與奴婢。貴族的兒子繼承父親分配的一份屬民和奴婢,分別自立家業(yè),并繼續(xù)擴展,由此不斷分衍出新氏族。在頻繁的相互掠奪戰(zhàn)爭中一些氏族和部落為了保全自己,擴大勢力,結(jié)成聯(lián)盟。11世紀上半葉蒙古部首領(lǐng)海都(成吉思汗六世祖)攻滅斡難河南的強部——札剌亦兒部,從此“形勢浸大”。海都次子察剌哈寧昆(又譯察剌孩領(lǐng)忽)受有遼朝的“令穩(wěn)”(即領(lǐng)忽,小部族官)官號,其子想昆必勒格升號“詳穩(wěn)”(即想昆,大部族官),父子相繼任遼屬部官。金初全蒙古各氏族和部落組成大聯(lián)盟,推舉海都長子之孫葛不律(又譯合不勒,成吉思汗的曾祖父)為汗(意為君主),蒙古部首領(lǐng)自此始用汗號。察剌哈寧昆的后裔號泰赤烏氏葛不律汗家族號乞顏氏,各自都擁有許多部眾,成為蒙古部中最有勢力的貴族。忽圖剌汗死后蒙古部落聯(lián)盟分裂為泰亦赤兀惕和乞顏兩大部落,蒙古乞顏氏的孛兒只斤氏貴族首領(lǐng)也速該被塔塔兒人用毒藥害死,其子鐵木真在克烈部首領(lǐng)王汗和札只剌惕部首領(lǐng)札木合的援助下打敗前來襲擊的篾兒乞人,奪回眾多部眾,力量逐漸壯大。

(二)1189年鐵木真28歲,被乞顏氏貴族推舉為可汗,成為蒙古乞顏部的首領(lǐng)。鐵木真從屬民及奴仆中選拔自己的親信組成“那可兒”,這支以“那可兒”為核心的隊伍成為鐵木真統(tǒng)一蒙古高原軍事力量的基礎(chǔ)。鐵木真部族的強大,危及札木合的霸主地位,于是他聯(lián)合泰赤烏等部,合兵3萬人,以札木合部人劫掠鐵木真馬群被射死為導火線向鐵木真發(fā)起進攻。鐵木真將自己的部眾三萬人組成十三翼,應戰(zhàn)于答蘭版朱思之野。鐵木真戰(zhàn)敗,為保存實力而退至斡難河的哲列捏山峽,扼險而守,此戰(zhàn)史稱“十三翼之戰(zhàn)”。札木合雖然取得勝利,但其所屬部落首領(lǐng)益惡札木合橫暴,而鐵木真對部眾多施仁義,關(guān)懷籠絡,故歸心于鐵木真。于是術(shù)赤臺、畏答兒、晃豁壇、速勒都思(赤老溫)等族人紛紛來附,此后鐵木真力量進一步壯大。1196年從屬于金朝的塔塔兒部叛金,金遣丞相完顏襄率軍征討。鐵木真聯(lián)合克烈部王汗,以“為父親報仇”的名義率軍在斡里匝河上游擊潰塔塔兒部,使塔塔兒部從此一蹶不振。戰(zhàn)后金王朝授鐵木真糺軍統(tǒng)領(lǐng)之職,使他可以用金王朝屬官名義號令蒙古部眾。1200年鐵木真與王汗會于薩里,大敗泰赤烏與蔑兒乞聯(lián)軍,首領(lǐng)塔兒忽臺等被殺,沆忽阿忽等遁入巴兒忽真隘。1201年鐵木真又在呼倫貝爾海剌爾河支流帖尼河之野(亦稱帖尼火魯罕,即今海拉爾河支流莫爾根勒河),擊敗以札木合為首的塔塔兒、弘吉剌、合答斤等十一部聯(lián)軍,史稱“帖尼河之戰(zhàn)”。1202年鐵木真與王汗聯(lián)軍又在闊亦田(亦稱闕奕壇,今呼倫貝爾哈拉哈河上源一帶)最終擊敗札木合同乃蠻、泰赤烏、塔塔兒、蔑兒乞等聯(lián)軍,取得闊亦田之戰(zhàn)的勝利。接著招降呼倫貝爾一帶的弘吉剌惕等部,至此西起斡難河上流、東至大興安嶺以西的蒙古高原都被鐵木真控制。從此鐵木真在爭奪汗權(quán)之戰(zhàn)中他的領(lǐng)袖地位已成定局,少數(shù)不服從他的人如札木合不能立足,只好帶著少數(shù)部屬,離開駐牧地,往依王汗,此后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之戰(zhàn)進入第二階段。在第一階段中札木合勢力的衰敗,鐵木真汗權(quán)地位的鞏固,在蒙古草原上形成蒙古部鐵木真、克烈部王汗、乃蠻部太陽汗三足鼎立的局面??肆也渴最I(lǐng)王汗在札木合的挑撥下與鐵木真的矛盾日益加深,1203年王汗率大軍與鐵木真戰(zhàn)于合蘭真(今流入貝爾池之哈駐哈河),鐵木真因寡不敵眾而敗,但敗而不餒。不久又重整軍馬,乘敵不備時機突襲包圍王汗的窩魯朵城(今蒙古鄂爾渾河上游,哈爾和林之北)營地,經(jīng)過三天三夜的激戰(zhàn)后終于攻滅強大的克烈部。接著鐵木真消滅四部塔塔兒,占領(lǐng)呼倫貝爾高原。次年大會于帖蔑延客額兒(今土拉河上游,肯特山之西)商議伐乃蠻,王汗的覆滅使太陽罕震恐,他急忙糾集被鐵木真擊潰的札木合殘部及泰赤烏、蔑兒乞等部殘余勢力,共同進攻鐵木真。

(三)1204年春鐵木真率大軍西進,太陽罕亦領(lǐng)兵東進,兩軍決戰(zhàn)于蒙古中部的杭海嶺(今杭愛山)察乞兒馬兀惕。太陽罕受傷被擒,不久死去,乃蠻聯(lián)軍大敗。鐵木真攻滅乃蠻南部太陽罕部,乘勝追擊太陽罕子屈出律、札木合、蔑兒乞惕,殘余的蒙古部貴族的勢力和蔑兒乞三部之余眾相繼被征服。一直與鐵木真為敵的札木合被隨從縛送鐵木真,被鐵木真賜以自盡。漠南汪古部首領(lǐng)遣使獻降,斡亦剌部首領(lǐng)忽都合別乞也向鐵木真投降。1206年春又越阿勒臺山(今阿爾泰山),進入乃蠻北部兀魯黑塔黑地區(qū)(今蒙古科布多,巴彥烏列益等?。?,其汗不欲魯汗正獵于豁黑兀孫河(即索果克河)上,不意兵至,被擒,乃蠻北部亦亡。屈出律無所依,與脫黑脫阿西逃入額爾的失河(今額爾齊斯河),至此鐵木真完成中國蒙古草原的統(tǒng)一。鐵木真在斡難河源召開貴族官長大會,建立蒙古汗國,被尊稱為成吉思汗,至此蒙古高原都被鐵木真控制。最后平定蒙古高原,統(tǒng)一蒙古各部,建國大蒙古國(即蒙古帝國),后被尊稱元太祖。金朝逐步統(tǒng)治中國北方后迫使蒙古各部臣服,曾以反叛罪處死蒙古部首領(lǐng)俺巴孩等。金世宗時每三年遣兵向北剿殺,謂之“減丁”,激起蒙古人的怨忿,章宗之后金朝逐漸衰落。鐵木真統(tǒng)一漠北各部后建立蒙古國,用軍民合一的千戶制組織百姓,擴充怯薛,組成一支強大的、長于野戰(zhàn)和遠程奔襲的蒙古軍。為掠奪財富和擴張勢力范圍,借為祖先復仇之名決計發(fā)兵攻金。西夏北接蒙古部,東鄰金朝,國力較弱,與金聯(lián)盟。鐵木真為消除攻金的側(cè)后威脅,獲取大量財物以增強實力,所以對西夏進行長期的征戰(zhàn)。蒙古滅金之后南宋國勢微弱,蒙古窩闊臺汗、蒙哥汗進行長時間的征討,最終忽必烈才得以攻滅南宋。1204年乃蠻滅亡后太陽汗之子屈出律(也稱古失魯克)率少數(shù)部眾與篾兒乞部殘部逃至西遼,西遼國也稱哈剌契丹國,是遼宗王耶律大石于1124年二月所建,其都城八剌沙袞(別稱虎思斡耳朵,在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東南)。至其孫直魯古(也稱直魯克)繼位,怠于政事。屈出律投奔西遼,帝直魯古可憐其父死國亡,遂留他下來。屈出律見直魯古年老怠于政事,遂陰謀篡位,先取得信任,當了駙馬。爾后至葉密立(今新疆額敏東南)、海押立(今哈薩克斯坦巴爾喀什湖東南塔爾迪庫爾干東)和別夫八里(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境內(nèi)號召反攻復國,乃蠻舊眾紛紛來附,實力大增。屈出律乘直魯古秋天出獵之機以伏兵8000將其擒獲,表面上尊直魯古為太上皇,屈出律當了西遼皇帝。1215年成吉思汗攻占金朝中都(今北京)后,得知屈出律逃至西遼并篡位,篾兒乞部也附屬于他,聚集兵力圖反攻復國。為解除后顧之憂,成吉思汗回蒙古本土后于1217年派哲別將軍率2萬騎兵西征屈出律,派長皇子術(shù)赤和速不臺率兵2萬消滅篾兒乞部殘部。

(四)哲別采取政治瓦解與軍事打擊相結(jié)合的方略,兵至垂河(今吉爾吉斯斯坦之楚河)時屈出律聞風而逃。哲別向西遼廣泛宣傳信教自由,開放被封清真寺,反復申明,蒙古軍只抓屈出律,不要任何東西。伊斯蘭教徒紛紛起義,蒙古軍所到之處伊斯蘭教徒們消滅守軍,大開城門歡迎。哲別宣布不搶、不燒、不殺三不政策,軍紀嚴明,都城八剌沙袞及嶺北諸城均不戰(zhàn)而下。次年哲別進軍嶺南,屈出律企圖與哲別軍在可失合兒(今新疆喀什市北)決戰(zhàn),但西遼軍士氣已衰,伊斯蘭教徒拒絕戰(zhàn)斗。哲別軍未至,屈出律即棄可失合兒西逃,從者僅三人,沿途居民無容納者。哲別緊追不舍,并懸賞緝拿屈出律。屈出律逃入巴達哈傷境(今塔吉克斯坦與阿富汗交界一帶)河谷中,被獵人捕獲,交哲別處斬。術(shù)赤、速不臺率軍在垂河流域全殲篾兒乞部,于1218年秋班師回國。蒙古人在滅亡西遼后成吉思汗明確規(guī)定一切宗教都應當受到尊重,不得偏愛,對于各種宗教的教士都應恭敬對待。成吉思汗在西域時就曾廣邀各宗教的教士前來,讓他們闡述各自宗教的教義教理。為了防止其后代改變他的宗教政策,成吉思汗還把他的規(guī)定記入蒙古法令。西夏原與北方游牧民族克烈部非常友好,但是統(tǒng)領(lǐng)乞顏部的鐵木真于1203年滅了克烈部,使西夏失去一部份蒙夏間的緩沖。1205年成吉思汗正式入侵西夏,發(fā)動第一次征夏戰(zhàn)爭,并洗劫西夏邊疆的一些市鎮(zhèn)。1206年蒙古帝國正式成立,成吉思汗為了征服另一個征服王朝——金朝,必須孤立金朝。而孤立金朝的方法就是消滅掉金夏間的聯(lián)盟,因此成吉思汗決定先消滅西夏。1207年成吉思汗發(fā)動第二次征夏之戰(zhàn),進攻斡羅孩城(今內(nèi)蒙古烏拉特中后旗西境),但因西夏軍隊的抗擊而以失敗告終。1209年蒙古成功占領(lǐng)高昌回鶻,這亦使西夏的河西地區(qū)失去蒙夏間的緩沖。后來蒙古第三次征夏,由河西地區(qū)開始入侵,攻擊斡羅孩。西夏將領(lǐng)兼襄宗兒子李承禎戰(zhàn)敗,其大將高逸更加被俘。蒙古后來又拿下斡羅孩城,逼近克夷門——都城中興府的最終防線。西夏大將嵬名令公雖然實行伏擊計劃,但仍然敗給蒙古軍隊,因此都城中興府為蒙古軍隊所包圍,夏襄宗求救無門,最后襄宗唯有給予蒙古大量賠款及接受蒙古“附蒙伐金”的條件時蒙古才接納其求和。西夏接受蒙古“附蒙伐金”的條件后唯有攻擊其原本的盟友——金朝,而這一連串的戰(zhàn)爭持續(xù)逾十年,并大大的削弱金夏的國力。因此西夏的人民亦因勞役導致生活困苦,國家的經(jīng)濟和生產(chǎn)力亦因勞役而大受影響,軍隊也因長期征戰(zhàn)而十分積弱,且官場政治十分黑暗和腐敗。夏襄宗本人更加昏庸無能,沉醉于酒色之中。因此齊王李遵頊得于1211年成功發(fā)動政變并奪權(quán),為西夏神宗。但夏神宗亦不為明智之帝,仍堅持攻擊金朝,因此國家變得非常不穩(wěn)定,民變四起。1217年成吉思汗發(fā)動第四次征夏戰(zhàn)爭,原因是1216年西夏拒絕協(xié)助成吉思汗進行西征。神宗因害怕蒙古大軍,于是逃至靈州,卻令太子李德旺留在都城中興府,李德旺唯有遺使求和。

(五)1223年夏神宗傳位予李德旺,原因是神宗不想成為一位亡國君主,而李德旺就是夏獻宗。經(jīng)歷蒙古的入侵后西夏上下才真正明白蒙古的野心,獻宗便決定再次使用“聯(lián)金抗蒙”的政策,再度和金朝結(jié)盟。而西夏的策略便是藉蒙古大軍西征期間聯(lián)合蒙古周邊各國攻蒙,可惜正在駐守蒙古的大將孛魯發(fā)現(xiàn)西夏的陰謀,便于1224年立刻自東攻擊西夏,并成功拿下西夏的銀州,更捕獲西夏大將塔海。1225年成吉思汗回歸后便立刻入侵西夏沙洲,西夏只好求和并答應蒙古的要求。1226年成吉思汗再度攻擊西夏,原因是西夏違反和約,這次戰(zhàn)爭最終滅掉西夏。領(lǐng)有主力軍的成吉思汗首先拿下兀剌孩城以西的黑水城,后來又擊敗位于賀蘭山的西夏大將阿沙敢不,最后才到達渾垂山。蒙古大將阿答赤率另一支軍隊先后拿下甘州、沙州和肅州等要邑,雖然途中遇到西夏大將和典也怯律的抵抗,要由成吉思汗平定才行,但大致上蒙古的進攻也是順利的??粗晒诺牟讲竭M迫,獻宗因此過度憂慮而死,而帝位只好讓南平王李睍上,即西夏最后一位皇帝夏末帝。1226年八月蒙古大軍實行“黃河九渡”,成功占領(lǐng)應理、夏州等地,并決定圍攻靈州。西夏將領(lǐng)嵬名令公帶領(lǐng)援軍協(xié)助抗敵,但最后抵抗蒙古的入侵仍然失敗,更加戰(zhàn)敗身亡。而后蒙古大軍十分順利地攻占積石州、西寧等地,直到此時蒙古大軍只差西夏最后領(lǐng)土“都城中興府”仍未失陷。1227年西夏國主李睍投降,同年七月成吉思汗病逝于寧夏六盤山下的清水縣行宮,由幼子拖雷監(jiān)國。蒙古帝國滅西夏使金朝失去一盟友之余,亦使金朝失去西方一緩沖,導致金朝后來的滅亡命運。而蒙古亦因此能夠進一步入侵中原,奠定日后統(tǒng)一中原的根基。成吉思汗建國以后就開始向鄰境發(fā)動掠奪性戰(zhàn)爭,1205年、1207年和1209年三次攻入西夏,迫使夏國稱臣納貢。西夏既降,接著全力攻打金朝。1211年成吉思汗統(tǒng)兵攻入金朝西北路邊墻,取昌州(今內(nèi)蒙古太仆寺旗九連城)、桓州(今內(nèi)蒙古正藍旗北郊)、撫州(今河北張北)等山后諸州,于野狐嶺(在今河北萬全西北)北擊潰金三十萬守軍,追至澮河堡,殲其大半。1213年于懷來再滅金軍精銳,因居庸關(guān)防守堅固,成吉思汗采用迂回戰(zhàn)術(shù),率主力從紫荊口入關(guān),進圍中都(今北京)。同年分兵三道南下,破黃河以北數(shù)十州縣,大肆殺掠。1214年金宣宗獻公主、金帛請和,乃退駐魚兒濼(今內(nèi)蒙古克什克騰旗達里諾爾)。金宣宗南遷汴京(今河南開封),駐守中都南的絿軍叛金降蒙,蒙古軍再入。1215年攻占中都,置達魯花赤等官鎮(zhèn)守,成吉思汗退回漠北。1217年封木華黎為太師國王,命統(tǒng)汪古、弘吉剌、亦乞列思、忙兀、兀魯諸部軍以及投降的契丹、女真、絿、漢諸軍專責經(jīng)略中原漢地。木華黎逐漸改變以前肆行殺掠、得地不守的作法,著重招降和利用漢族地主武裝攻城略地。自1217至1229年除先已歸降的永清土豪史秉直父子兄弟等外易州(今河北易縣)張柔、東平嚴實、濟南張榮、益都李全等地方武裝頭目相繼降蒙,兩河、山東大部分地區(qū)為蒙古所占。

(六)蒙古對各地歸降的官僚、軍閥多沿用金朝官稱,授以元帥、行省等官銜,使世襲其職,在其所獻地繼續(xù)統(tǒng)軍管民,稱為世侯。1229年成吉思汗的三子窩闊臺即汗位,他率蒙古軍隊從南宋的統(tǒng)治區(qū)內(nèi)通過,繞過金朝的軍事重鎮(zhèn)潼關(guān),一舉攻占汴京。1234年南宋和蒙古聯(lián)軍攻破蔡州,金朝滅亡。蒙古貴族占領(lǐng)黃河流域,金滅亡后宋蒙戰(zhàn)爭揭開序幕。12世紀末到13世紀初花剌子模先后西滅塞爾柱王朝,東敗西遼,稱雄于中亞、波斯(今伊朗)。國王摩訶末聞大蒙古國強盛,遣商隊和使者探聽軍情。1218年成吉思汗亦派商隊赴花剌子模貿(mào)易,被其邊城訛答剌(在今錫爾河中游)長官所殺,貨物被奪。遣使責問,又遭辱殺。1219年秋成吉思汗以復仇為名親統(tǒng)約20萬大軍攻入花剌子模,兵分四路:一路攻取訛答剌城;一路南取忽氈(今塔吉克斯坦列寧納巴德)及錫爾河上游諸地;一路北上取氈的及錫爾河下游諸地;成吉思汗自率一路徑取其腹地大城布哈拉(今屬烏茲別克斯坦)。花剌子模有軍40萬,摩訶末懼怕集中兵力抗蒙會導致軍事貴族篡權(quán),遂命各部分守城堡,結(jié)果被蒙古軍各個擊破。次年春蒙古諸軍合圍其新都撒馬爾罕,城民出降。摩訶末已先期逃遁,成吉思汗派先鋒速不臺、哲別等率精騎3萬追擊。摩訶末逃至寬田吉思海(今里海)中小島上,不久病死,其子札蘭丁繼位。成吉思汗占領(lǐng)撒馬爾罕后命子術(shù)赤、察合臺、窩闊臺合取花剌子模舊都玉龍杰赤(今烏茲別克斯坦庫尼亞·烏爾根奇),自與幼子拖雷略取呼羅珊(今阿姆河西南)諸城。冬成吉思汗攻取阿姆河北岸忒耳迷(今烏茲別克斯坦捷爾梅茲)等城,1221年初渡河而南,諭降巴里黑城(今阿富汗馬扎里沙里夫西),進圍要塞塔里寒(在木爾加布河上游)。拖雷分軍連破馬魯(今土庫曼斯坦馬里)、你沙不耳(今伊朗內(nèi)沙布爾)、也里(今阿富汗赫拉特)等城后回師,秋合兵攻克塔里寒。時札蘭丁退守哥疾寧(今加茲尼),聚軍約9萬北上抵御,敗蒙古軍于八魯灣川(今查里卡東北)。成吉思汗得報,率大軍南越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敗札蘭丁軍,追至申河(印度河)邊,迫札蘭丁渡河逃入印度。1222年春遣兵入印度追捕札蘭丁,不獲而還。秋末成吉思汗回至撒馬爾罕駐冬,設達魯花赤監(jiān)治西域諸城,后率主力班師漠北。速不臺、哲別繼續(xù)西進和北上,采取締結(jié)和約、穩(wěn)此擊彼之策,先后攻破阿塞拜疆、谷兒只(今格魯吉亞),越太和嶺(今高加索山),進攻欽察(里海、黑海以北之突厥語部族)。1223年夏在迦勒迦河一帶擊潰斡羅思(俄羅斯)、欽察聯(lián)軍,深入克里米亞,次年經(jīng)里海北東還。札蘭丁聞蒙古大軍離去,從印度回波斯重建花剌子模國,中心移至阿塞拜疆。窩闊臺即汗位后遣將綽兒馬罕率大軍再次征伐,于1231年滅花剌子模,并留鎮(zhèn)該地。1235年窩闊臺召集諸王大會,決定以術(shù)赤子拔都為統(tǒng)帥,率皇子貴由、皇侄蒙哥等出征欽察、斡羅思等國,以速不臺為前鋒主將,史稱"長子西征"。次年秋諸軍在押亦河(烏拉爾河)會師,速不臺先取亦的勒河(伏爾加河)中游的不里阿耳國,蒙哥率一軍取欽察。

(七)1237年秋諸路蒙古軍入斡羅思,攻陷也烈贊(梁贊)。1238年分兵四出,連破莫斯科、羅斯托夫、弗拉基米爾等十余城。旋南下略取欽察西部地區(qū),迫忽灘汗逃入馬札兒(今匈牙利)。1239年蒙哥與貴由率軍進攻太和嶺北麓阿速國,破都城蔑怯思,迫其國主投降。是年冬拔都長驅(qū)直入斡羅思南部,以巨型拋石機破契爾尼科夫等城。1240年秋進圍乞瓦(今烏克蘭基輔),遭該城軍民頑強抵御,是冬蒙古軍架炮猛攻,克之。繼而西攻伽里赤國,破其都城,迫該國國王逃入馬札兒。1241年春拜答兒(察合臺子)、拔都分別率軍攻入孛烈兒(今波蘭)、馬札兒,拜答兒軍在攻陷孛烈兒都城克拉科夫后進入西里西亞,于里格尼茨擊潰孛烈兒、捏迷思(日耳曼)聯(lián)軍3萬。拔都所部也于撒岳河畔擊潰馬札兒軍6萬,克其都城馬茶(今布達佩斯)。歐洲諸國聞蒙古軍攻勢迅猛,紛紛備戰(zhàn)自保。蒙古軍一部進至維也納附近的諾伊施達,被奧地利、波希米亞聯(lián)兵擊退。冬拔都率軍過禿納河(多瑙河),攻陷格蘭城。1242年拔都得窩闊臺死訊,率諸軍東還,抵亦的勒河下游營地。后來拔都留此建欽察汗國,以薩萊城(今阿斯特拉罕附近)為國都。從10世紀至13世紀前半期的三百余年間處于分裂中的西藏社會逐步完成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在此過程中佛教在西藏再度興起,形成寧瑪、噶當、噶舉、薩迦等眾多教派。各地的世俗封建勢力分別與不同教派結(jié)合在一起,相互間進行長期的戰(zhàn)爭,給西藏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西藏人民迫切希望結(jié)束戰(zhàn)亂,實現(xiàn)內(nèi)部統(tǒng)一,但西藏各教派和世俗封建勢力均沒有力量統(tǒng)一西藏。元朝順應形勢要求,給予實力較強的薩迦派以積極支持,實現(xiàn)西藏的統(tǒng)一。13世紀元朝實現(xiàn)包括西藏在內(nèi)的全國大統(tǒng)一,從此西藏正式成為中國領(lǐng)土的一部分,西藏民族成為中國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1252年七月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征伐大理,老將兀良哈臺速不臺元帥之子總督軍事,士人姚樞、劉秉忠等為隨行參謀。云南地區(qū)早在唐代就由南昭國(烏蠻族,即今彝族人建立的政權(quán))統(tǒng)治,宋時白蠻族(今白族)取得政權(quán),建立以大理為都城的大理國,其統(tǒng)治區(qū)域包括今云南、貴州、廣西西部和四川南部以及緬甸、泰國、老撾的一些地區(qū)。主要民族為彝族和白族,還有摩些(今納西族)、和泥(今哈尼族)、金齒、白夷(今傣族)和與他們雜居的漢族等。此時大理國事衰微,有些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正在游離大理國的統(tǒng)治。同年秋忽必烈從蒙古揮師南下,翌年夏忽必烈率軍駐屯六盤山。秋季部隊通過臨洮(今甘肅臨洮),取道吐蕃(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區(qū)),到達忒剌(今四川松潘),然后兵分三路向大理進軍。兀良哈臺率軍由西路晏當(今云南麗江北部)挺進,諸王抄合、也只烈率東路軍白蠻境(今西昌、會理境)深入。忽必烈?guī)ьI(lǐng)中路兵馬,經(jīng)過大雪山,跨越大渡河,穿行2000余里,抵達金沙江北岸。

(八)忽必烈軍隊分別招降大理以北400余里的摩些等部,冬天西路軍也到此會合,并迅即渡過金沙江。忽必烈派使者前往大理招降,大理國拒絕投降并殺死蒙古使臣,于是忽必烈與兀良哈臺分兵進攻大理。十二月占領(lǐng)大理首府太和城(云南大理府),大理國主段興智與權(quán)臣高祥、高和兄弟棄城逃遁。忽必烈命姚樞裂帛為旗,寫上禁止殺戮的命令,大理居民得以保全性命,他又命姚樞等人搜訪大理國圖書典籍。此時東路軍也已取道吐番到達大理,忽必烈命人追擊高祥兄弟,擒斬于姚州(今云南姚安)。1254年春忽必烈率軍北返,留兀良哈臺戎守大理,并繼續(xù)征服未降伏之諸部。任命劉時中為宣撫使,治理云南地區(qū)。忽必烈復經(jīng)吐蕃,吐蕃降服,將十三部吐蕃交付八思巴統(tǒng)轄,率軍回關(guān)中駐營。是年秋兀良哈臺繼續(xù)向東追擊段興智,進取善闡(今云南昆明),城陷。段興智逃到昆澤(今云南宜良),終于被蒙軍擒獲。兀良哈臺遣送段興智等首領(lǐng)去見蒙哥大汗,蒙哥施以懷柔,賜金牌,讓他們回去繼續(xù)管理原屬各部。段興智回部后獻出地圖,并統(tǒng)率本族軍隊。親自為先鋒,引導兀良哈臺去征服繼續(xù)抵抗的各部。蒙古軍經(jīng)過兩年的激烈征戰(zhàn),1257年初相繼征服赤禿哥(今貴州西部)、羅羅斯(今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地區(qū))和白蠻波麗國(今元江一帶),從此大理五城的八府四郡之地和大部分烏蠻、白蠻部歸附于大蒙古汗國。兀良哈臺在云南設置統(tǒng)治機構(gòu),管理這一地區(qū)的事務。忽必烈通過武力征服和統(tǒng)一大理各部,后又設置郡縣制度,在大理屯田,推廣中原地區(qū)較為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shù),同時傳播科學與文化,使云南地區(qū)的經(jīng)濟一時得以快速發(fā)展。大理之歸附,其歷史意義更為深遠,為中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重大作用。1252年蒙哥汗繼父祖之志,命弟旭烈兀統(tǒng)兵于次年啟程往攻木剌夷國(亦思馬因派王國,在今里海南)及阿拔斯王朝(都城報達,即今伊拉克巴格達),木剌夷國皆山城易守難攻,蒙古軍先鋒被阻于乞都不堡。1256年夏旭烈兀率大軍到達,以炮手軍攻之,迫降。旋炮擊麥門底司堡,迫國王魯克奴丁于是冬出降。不久蒙古軍攻破國都阿剌模忒堡等山城,滅其國,后處死魯克奴丁。1257年夏旭烈兀遣使至阿拔斯王朝招降,被其哈里發(fā)謨斯塔辛拒絕,遂與拜住、怯的不花率軍分三路進攻報達。次年春蒙古軍合圍該城,以炮石、火箭破城,殺謨斯塔辛,滅阿拔斯王朝。1259年秋旭烈兀又分兵三路攻入敘利亞,次年四月克阿勒波、大馬士革,追擒其國王。后得蒙哥汗死訊,遂班師至波斯,留怯的不花領(lǐng)兵2萬繼續(xù)征戰(zhàn),九月該部被密昔兒(埃及)軍擊敗。1235年窩闊臺發(fā)動打到多瑙河的第二次西征,同時以南宋背約為名分兵兩路大舉犯宋,東路主攻襄樊、江淮,西路主攻四川。剛開始蒙古軍就遭到宋軍的頑強抵抗,軍事進展緩慢,直到第二年才有所突破,西、東兩路軍分別攻占陽平關(guān)和襄陽這兩處戰(zhàn)略要地,抵抗的宋軍有些招架不住。蒙古軍開始在湖北沿江集結(jié),準備橫渡長江。

(九)宋廷則受到極大震動,派大將孟珙救援。孟珙很快連破蒙古24寨,大敗蒙古軍隊,取得江陵大捷,粉碎蒙古軍南渡的企圖,從而打破蒙古軍隊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此后幾年里宋軍在孟珙率領(lǐng)下與蒙古軍展開慘烈的拉鋸戰(zhàn),雙方互有輸贏、難分高下。1239年大將杜杲在廬州(今合肥)大敗蒙古東路軍主力,蒙古東路軍傷亡慘重,被迫撤出宋境。而孟珙則進入反攻,連敗蒙古軍隊,收復襄樊諸郡和信陽,基本解除蒙古大軍在東路對南宋的威脅。同年主攻四川的蒙古軍隊勢如破竹,進逼三峽,孟珙率部迎敵、1240年初大敗西路蒙古軍,取得大埡寨大捷,并收復夔州,兩路圍攻南宋的蒙古軍隊全面受挫。到1241年蒙古大汗窩闊臺病死,西路蒙古軍隊從四川撤離。至此長達六年的宋蒙戰(zhàn)爭以蒙古的失敗而告終,這也是蒙古征服史上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1241年蒙古大汗窩闊臺病死后內(nèi)部紛爭汗位,大汗之位遲遲不能定,雖然后來窩闊臺的兒子貴由繼承汗位,但在位兩年就病死了。在此期間蒙古軍曾進犯過四川,但被南宋大將余階擊敗。125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拖雷的兒子蒙哥取得蒙古大汗之位,在他穩(wěn)定地位以后就發(fā)動針對西亞和中亞的第三次西征,并著手制訂亡宋計劃。為避開長江天塹,蒙哥的弟弟忽必烈主張從甘肅出兵,經(jīng)川西,滅亡位于云南一帶的大理國,從而完成對南宋的軍事大包圍,這個計劃最終得到大汗蒙哥的批準。1252年忽必烈率10萬大軍開始滅亡大理國的長途奔襲,1254年忽必烈俘獲大理國末代君主段興智,大理國滅亡,蒙古完成對南宋的軍事大包圍。第一次宋蒙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抗蒙名將孟珙、杜杲相繼病逝,實乃南宋一大損失,而蒙古在完成對南宋的大包圍后于1258年發(fā)動第二次宋蒙戰(zhàn)爭。蒙古大軍共分三路:中路軍由蒙古大汗蒙哥親自率領(lǐng),南下四川,直撲重慶;南路軍從云南出發(fā),經(jīng)廣西,直撲長沙;北路軍由忽必烈率領(lǐng),直撲鄂州(今武漢)。三路軍計劃在鄂州會師,然后順江東進,直取臨安,企圖一舉滅亡南宋。由大汗蒙哥率領(lǐng)的中路軍是三路軍的主力,開始的時候進展非常順利,一舉攻克成都。此后宋軍節(jié)節(jié)敗退,四川大部失守,蒙軍順嘉陵江南下,妄圖攻占重慶。合州位于重慶北邊門戶,抗蒙名將孟珙曾在這里經(jīng)營過,并在合州旁的釣魚山修筑堡壘以加強合州的防御能力。孟珙死后其部將王堅也不敢怠慢,一直在加強防守,因此當1259年蒙哥率領(lǐng)的蒙古軍來到合州后馬上就遇上挫折,此后雙方在合州展開激烈的攻防戰(zhàn),相持幾個月,蒙古軍一直不能前進半步。心情焦急的蒙哥親自率兵攻城,被石炮擊中,當晚死在營中,中路軍士氣低落,只得撤退。忽必烈率領(lǐng)的北路軍也久攻鄂州不克,而忽必烈又急于回國搶奪汗位,正好南宋權(quán)臣賈似道背著朝廷前來議和,正中忽必烈下懷,雙方簽定議和協(xié)議后忽必烈便率蒙古軍撤退并爭汗位去。1260年所有入侵南宋的蒙古軍全部撤退,第二次宋蒙戰(zhàn)爭以蒙古大汗蒙哥戰(zhàn)死、三路大軍無功而返告終,但賈似道私自與忽必烈議和為以后埋下禍根。

(十)蒙古大汗蒙哥戰(zhàn)死于合州后他的兩個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為爭汗位打了起來,1260年急忙從鄂州前線趕回來的忽必烈和他的弟弟阿里不哥分別在開平和蒙古國首都和林自稱大汗,雙方因此展開長達四年的內(nèi)戰(zhàn)。1262年掌管山東的漢族軍閥李檀又起兵反叛,并與南宋取得聯(lián)系,蒙古局勢一時非?;靵y。蒙古內(nèi)亂本來是南宋的好機會,可是南宋奸臣賈似道本是市井一混混,憑借外戚身份竟位極人臣、專橫跋扈。在鄂州前線上本來忽必烈急于回蒙古爭汗位,南宋是掌握主動權(quán)的,而賈似道竟私自與忽必烈簽定對南宋極其不利的和約?;嘏R安后其又編造打敗忽必烈的謊言,更博得皇帝的信任,抗蒙名將向士璧、曹世雄更是被賈似道害死在獄中。而在迫害忠良的同時賈似道又大肆提拔那些只會阿諛奉承的所謂心腹,用這些庸才來代替被害忠良的位置,從而完成對南宋軍政各界一次致命的大換血。忽必烈在平定李壇之亂后于1264年又徹底擊敗阿里不哥,從而結(jié)束蒙古四年的內(nèi)亂。而反觀南宋在賈似道一手遮天下名將被殺,軍政日趨腐朽,于是忽必烈將滅亡南宋作為頭等大事。也就在這個時候南宋四川守將劉整見其他將領(lǐng)被害,為求自保,率所部向蒙古投降。劉整本為孟珙部將,深得孟珙所傳,而其所部水師更是精悍,因此蒙古終于得到夢寐以求的水師。而后為表忠心,劉整又向忽必烈提出先取襄陽、再攻臨安的亡宋戰(zhàn)略,被忽必烈采納。1268年蒙古以阿術(shù)為主將、劉整為副將率領(lǐng)蒙古軍隊和降蒙的南宋水師攻打襄樊,襄樊保衛(wèi)戰(zhàn)拉開序幕。襄樊自1239年被孟珙收復以來一直被南宋苦心經(jīng)營,城防相當堅固,兵多糧足。蒙古軍開始進攻重點是樊城,用盡各種辦法都無法破城。1271年忽必烈又從四川增兵,襄樊兩城所受壓力越來越大,到1272年襄樊已被圍五年,糧食已基本耗盡。但兩城軍民依然斗志昂揚,元兵始終無法破城。同年南宋大將李庭芝派張貴、張順率3000士兵攜帶城內(nèi)急需物資,二張在高頭港集結(jié)船隊,把船連成方陣,每只船都安裝火槍、火炮,準備強弓勁弩。張貴在前,張順在后,突入元軍重圍。元軍被殺溺而死者不計其數(shù),宋軍勝利抵達襄陽城中。當時襄陽被困已有5年之久,二張入援成功極大的鼓舞城中軍民的斗志。元軍為盡快攻下襄樊于1272年秋采取分割圍攻戰(zhàn)術(shù),1273年初元軍分別從東北、西南方向進攻樊城,忽必烈又派遣回回炮匠至前線,造炮攻城。元軍燒毀樊 城與襄陽之間的江上浮橋,使襄陽城中援兵無法救援,樊城完全被孤立。劉整率戰(zhàn)艦抵達樊城下面,用回回炮打開樊城西南角,進入城內(nèi)。南宋守將牛富率軍巷戰(zhàn),終因寡不敵眾,牛富投火殉職,偏將王福赴火自焚,樊城陷落。襄陽已孤立無援,守將呂文煥向元朝投降,歷時6年的襄樊保衛(wèi)戰(zhàn)以襄樊失陷而告終,南宋的門戶被徹底打開。1274年忽必烈下令20萬元兵自漢江入長江,沿長江東下,一路上南宋將領(lǐng)或者紛紛投降,或者望風而逃,根本組織不起有效的抵抗。

(十一)1275年元軍攻占建康(今南京)、鎮(zhèn)江(今屬江蘇)等重鎮(zhèn)后元世祖忽必烈重新部署滅宋戰(zhàn)爭:命右丞阿里海牙攻湖南,都元帥宋都帶等取江西,以切斷南宋東西聯(lián)系;命中書左丞相阿術(shù)攻揚州(今屬江蘇),阻淮東宋軍南援;命中書右丞相伯顏率元軍主力直取臨安。十月伯顏于鎮(zhèn)江分兵三路南攻,伯顏與同署行中書省事阿塔海率中路水、步、騎軍向常州(今屬江蘇)、平江(今蘇州)進發(fā),并節(jié)制諸軍,會師臨安。宋廷得知常州危急后遣淮將張全率兵2000救援,知平江府文天祥也派尹玉、麻士龍等率兵3000隨張全赴援,二十六日麻士龍等于虞橋(今常州東南)戰(zhàn)死。尹玉部與元軍力戰(zhàn),殺千余人,但張全隔河不援,遂敗。尹玉收集殘部500人在五木(虞橋東)與元軍鏖戰(zhàn)一晝夜,僅數(shù)人脫險,余全部戰(zhàn)死。元右路阿剌罕軍自建康出發(fā),先后克溧水(今屬江蘇)、溧陽,破銀樹、東壩(今高淳東),俘宋守將趙淮。進至護牙山(今安徽郎溪北)又敗宋援軍,乘勝攻下廣德、四安鎮(zhèn)(今浙江安吉北)等地,左路董文炳軍占領(lǐng)江陰。宋廷大懼,急征15歲以上臨安民為兵,同時從平江調(diào)文天祥軍入衛(wèi)臨安。十一月十六日伯顏率軍至常州,與阿塔海會兵圍城。招降不應,伯顏令運土筑壘與城齊,上置火炮,連攻兩晝夜破城。常州失守,無錫、平江宋守軍不戰(zhàn)而降。1276年元軍兵臨臨安城下,而南宋各地官僚將領(lǐng)只求自保,勤王之師甚少。最終謝太后帶領(lǐng)小皇帝宋恭宗投降,元軍占領(lǐng)臨安,南宋氣數(shù)已盡。南宋恭宗投降后南宋余部一直在堅持抵抗,大將李庭芝還在堅守揚州,陸秀夫、張世杰在福州擁立端宗趙昰為帝,文天祥則在江西一帶發(fā)展反元勢力,一度控制不少城池。李庭芝在揚州雖遭元軍圍困,但堅持不降,后糧草用盡,于是突圍,想去福州與陸秀夫會師,結(jié)果在泰州被元軍打敗。李庭芝雖被俘,仍不投降,最終被元軍殺害。文天祥在江西的壯大引起元朝的重視,元軍主力南下江西,文天祥不敵,只得退到廣東,后在廣東潮陽被元朝大將張弘范抓獲。雖然元朝百般誘惑和威逼,但文天祥至死不降,并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樣千古傳誦的詩句和《正氣歌》這樣的光輝詩篇,最終文天祥也被殺害了。在福州的南宋小朝廷后來不斷南遷,途中小皇帝宋端宗趙昰去世,陸秀夫又立九歲的趙昺為帝,而南宋小朝廷一直堅持在廣東沿??乖?279年元軍與宋軍在崖山展開最后的決戰(zhàn),混戰(zhàn)幾天后宋軍不支,張世杰與陸秀夫決定撤退。只是宋軍的船隊被元軍沖散,陸秀夫不愿被俘虜,眼含淚水背著小皇帝趙昺跳海自殺,此后殘余的宋軍、官員及家眷也紛紛跳海殉國,至此南宋徹底滅亡。從1217年至1258年的近半個世紀中蒙古帝國以蒙古大汗為中心,通過三次西征,先后征服今咸海以西里海以北的欽察、花剌子摩和東起阿爾泰山西至阿姆河的西遼、畏兀兒,建立察合臺汗國;鄂畢河上游以西至巴爾喀什湖的乃蠻舊地,建立窩闊臺汗國;伏爾加河流域的梁贊、弗拉基米爾、莫斯科、基輔等公國,建立欽察汗國;兩河流域的伊朗、阿富汗、敘利亞,建立伊利汗國,史稱四大汗國。

(十二)蒙古西征時集中優(yōu)勢兵力,如拔都西征就是長子,窩闊臺認為:“長子出征,則人馬眾多,威勢盛大?!彬姾返拿晒膨T兵適合遠距離作戰(zhàn),戰(zhàn)斗力相當強大。而封建社會的歐亞各國則是分裂獨立,如俄國當時分裂為許多小公國,相互爭斗,不能一致對外?;ㄘ葑幽km是大國,但分兵守城,消極防御,不能集中兵力迎敵,因此在蒙古軍隊進攻下相繼滅亡。元朝的大統(tǒng)一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它結(jié)束唐末以來(五代十國宋遼金夏)國內(nèi)分裂割據(jù)和幾個政權(quán)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元、明、清六百多年國家長期統(tǒng)一的政治局面,促進國內(nèi)各族人民之間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和邊疆地區(qū)的開發(fā),進一步促進中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它為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元朝的統(tǒng)一還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發(fā)展。從蒙古族的歷史發(fā)展角度來看統(tǒng)一的過程就是蒙古族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zhuǎn)變的過程,元朝的大統(tǒng)一促進中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漢族人民大量遷居到邊疆地區(qū),帶去先進生產(chǎn)技術(shù),開發(fā)邊疆經(jīng)濟。邊疆各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雜居,加強民族融合。唐朝以來不少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中國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時更有大量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遷入中國。他們與漢、蒙、畏兀兒等民族長期雜居、通婚,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元朝時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行政區(qū),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加強對硫球(臺灣)的管轄。元朝是世界歷史上疆域最廣闊的王朝,國力最強盛的王朝,從疆域的廣闊度來說連后來第二大的清朝也不能和元朝相提并論?!对贰さ乩碇尽费栽慕蚴牵骸氨庇怅幧?,西極流沙,東盡遼東,南越海表。“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泵娣e相當于如今中國疆土的兩倍,全國劃分為中書省和十個行中書省以及宣政院管轄的西藏地區(qū)。大元統(tǒng)一全國后的疆域是北到俄羅斯、西伯利亞,越過貝加爾湖,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中亞(咸海以西的察合臺汗國也是元朝一部分),東北至外興安嶺、鄂霍次克海,總面積超過2200萬平方千米。全國劃分為由中書省所直接管轄的首都附近的腹里地區(qū)(即今河北、山東、山西及內(nèi)蒙古部分地區(qū))、由宣政院(初名總制院)所管轄的吐蕃地區(qū)(今西藏)以及10個行中書?。ǚ謩e為陜西、遼陽、甘肅、河南、四川、云南、湖廣、江浙、江西、嶺北行中書?。?,元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朝代不僅在中華文化史上發(fā)揮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在諸多領(lǐng)域出現(xiàn)新的飛躍,推進中國多元一體文化的發(fā)展進程,開創(chuàng)中國各民族文化全面交流融合的新局面,對中華文化的繁榮和發(fā)展作出重要的貢獻。

(十三)元朝中西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空前繁榮,使不同地區(qū)、國家和地區(qū)間的經(jīng)濟文化雙向交流加速。中國的火藥、指南針、印刷術(shù)傳入阿拉伯和歐洲,推進這些地區(qū)的文明進程。阿拉伯的醫(yī)學、天文學、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歐洲的數(shù)學、金屬工藝,南亞的雕塑藝術(shù)等傳入中國,促進中國古代文化的豐富和發(fā)展。蒙古軍西征給被征服各國的經(jīng)濟、文化造成破壞,客觀上對東西方交往起一定促進作用。繼唐宋時期穆斯林“蕃客”之后伴隨蒙古帝國的崛起和西征,中亞地區(qū)大批不同族群的穆斯林被征發(fā)、遷移到中國,又在元朝統(tǒng)一中原的戰(zhàn)爭中被分散于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另外還有許多隨著中西交通的暢通而陸續(xù)到來的穆斯林商人,他們擅水陸利,天下名城巨邑,必居其津要,專其膏腴。元朝統(tǒng)治者入主中原后實行屠城與劫掠的政策,北方地區(qū)的社會經(jīng)濟和生產(chǎn)力遭到巨大的破壞。蒙古對金的戰(zhàn)爭造成普遍的破壞、殺戮和社會混亂,他們用蹂躪鄉(xiāng)村孤立大城市的手法意味著城市和農(nóng)村居民都要遭受嚴重傷亡和窮困。蒙古也進行重新建立毀壞的設施、恢復農(nóng)業(yè)和復興社會與教育事業(yè)的嘗試,但這些努力只是局部性質(zhì)的,從來沒有得到蒙古統(tǒng)治當局的積極支持,這種情況直到金朝最后滅亡與13世紀30年代初期和中期耶律楚材改革時才得到重大改善。除了軍事征兵外廣大的漢人還被迫為蒙古君主提供各種各樣的物品和勞役,窩闊臺時代之前沒有跡象表明在蒙古國家包括中國北部在內(nèi)的定居地區(qū)存在著統(tǒng)一的賦稅征收制度。并且元朝繼續(xù)保持原有的游牧體制,漢化不明顯,阻礙政治和文化的繼續(xù)發(fā)展。并且元朝實行民族等級政策和民族壓迫政策,人分四等,漢人南人為最下層居民,在統(tǒng)治者上層社會。他們排斥漢文化,沒有使?jié)h文化在上流社會傳承下來,所以說元朝一定程度上是破壞漢族文化。蒙古兵多用詐術(shù),不惜為種種然諾,誘敵開城。城民之過于輕信,開城乞降者,蒙古兵則盡屠之。雖先發(fā)重誓,許城民不死,亦然。凡大城皆不免于破壞,居民雖自動乞降,出城迎求蒙古兵之悲憫者,仍不免于被屠。蓋蒙古不欲后路有居民,而使其后顧之憂也。此輩不重視人命,僅見有立時之鹵獲,與其畜群之牧地而已。蒙古兵在遠征之中每年休養(yǎng)士馬數(shù)月,然于進至屯駐地以前必先躪其四圍之地甚遠,俾能自保,然而飽栽所掠之物,休兵于其地。役使所俘之多數(shù)俘虜是皆因年幼貌美而獲免之男女也,此輩不幸之人,命運較死于蒙古兵鋒鏑之下者更為可憫,體無完衣,饑餓疲弱,待遇如同最賤之牲畜。軍中之幼婦萬千習于亞洲人之奢侈,遵守東方風俗及回教法律,生長于深閨之中者,曾見其親屬被殺,自身被虜,而隨此種貌丑行惡之蠻人,以供其玩具之用。
大蒙古國
(一)大蒙古國指13世紀由蒙古乞顏部鐵木真建立的蒙古政權(quán),是該政權(quán)歷史上真實使用過的國號。鐵木真于1206年在斡難河河源建立,尊汗號為成吉思汗,國號大蒙古國。大蒙古國建立后屢次對外侵略擴張,成吉思汗在位時開始征伐西夏、西遼、金國、花剌子模等國,其繼承人又經(jīng)過兩次大規(guī)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汗去世時大蒙古國已占據(jù)包括漠北、華北、東北、西藏、西域、中亞、西亞、東歐等在內(nèi)的遼闊地域。蒙古西征后在被征服地區(qū)建立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和伊兒汗國,1259年蒙哥汗死后大蒙古國逐漸分裂為元朝和四大汗國。1271年名義上的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作為漢文的國號“大蒙古國”被廢棄,但是其對應的蒙古文國號“Yeke Mongghol Ulus”仍沿用不衰,直到元亡也未改變。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quán)的正式國號是“大蒙古國”,史學界通稱為“大蒙古國時期”。西方史學界把元朝與四大汗國等蒙古政權(quán)稱呼為“蒙古帝國”,而這個的名稱甚至概念并沒有在歷史文獻中出現(xiàn)過,這個名稱實際上后世學者是對13世紀蒙古人建立的政權(quán)的統(tǒng)稱,13世紀也被中外史學界稱之為“蒙古人時代”或“蒙古人世紀”。唐朝以前蒙古人生活在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下游之東、大興安嶺北端的密林里,唐朝時西遷到斡難河(今蒙古鄂嫩河)上游的不兒罕山(大肯特山)下的大草原游牧,遼代時蒙古分為許多小部落,此時漠北高原還有克烈部、蔑兒乞部、乃蠻部、塔塔兒部、汪古部和斡亦剌部。其中塔塔兒部曾強大一時,因此遼、宋、金時蒙古草原各部都通稱為塔塔兒,史書上寫作韃靼或達達。蒙古部遷至草原后游牧業(yè)很快發(fā)展起來,他們處于遼朝統(tǒng)治之下,接觸到中原的先進經(jīng)濟、文化,特別是鐵的傳入促促進蒙古各都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原始的氏族制度迅速瓦解,私有制產(chǎn)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出現(xiàn)“那顏”(意為官人,即奴隸主費族)、“合刺除”(平民)以及“孛斡勒”(意為門檻里的“梯已如婢”),形成階級對立。蒙古貴族為爭奪財富,部落之間經(jīng)常進行戰(zhàn)爭。一些部落為了擴大勢力而結(jié)成聯(lián)盟。8世紀上半葉蒙古部首領(lǐng)海都(成吉思汗六世祖)攻滅斡難河的札刺亦兒部,勢力日漸強大。金初蒙古各部落組成大聯(lián)盟,推舉海都曾孫葛不律為汗,蒙古部首領(lǐng)自此開始用汗號。葛不律家族號乞顏氏,是蒙古部中最有勢力的貴族。8、9世紀之交原來游牧于貝加爾湖東南和黑龍江上游額爾古納河一帶的室韋諸部開始向西遷徙,進入斡難河、怯魯連河和土拉河上游地帶,隨之占據(jù)東起貝加爾湖、西至額爾齊斯河、南達萬里長城、北到西伯利亞的廣闊高原地區(qū)。當時蒙古及漠北各族都處于金朝統(tǒng)治之下,金朝統(tǒng)治者為了防止蒙古及各部造成威脅,在各部之間制造分裂,挑起長期爭斗。同時實行殘暴的“減丁”政策,金世宗時每三年向蒙古各部出兵剿殺一次,沒有被殺的掠作奴隸,使得蒙古各部處于災難之中。蒙古歷史的發(fā)展要求各部實現(xiàn)統(tǒng)一,以擺脫金朝的統(tǒng)治。

(二)鐵木真出生于貴族家庭,是蒙古部乞顏氏軍事首領(lǐng)也速該的長子。他誕生時適逢其父生擒一個名叫鐵木真兀格的塔塔兒人首領(lǐng),為了紀念這次勝利,按照古代蒙古人的命名習慣,因以所獲鐵木真名之。但是不久其父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乞顏氏部落四散,鐵木真隨其母逃進不兒罕山,艱難度日,有機會接近下層人民,鍛煉他的堅毅性格。因其父也速該生前曾援助克烈部脫里汗復國,所以鐵木真在脫里汗支持下重新集合部落。1189年乞顏氏諸部落共立鐵木真為汗,呼鐵木真為“成吉思汗”。10至12世紀蒙古諸部與南方的遼金政權(quán)往來甚密,接受先進物質(zhì)文化的影響,鐵器使用逐漸普及,生產(chǎn)力獲得較快發(fā)展,私有制度開始出現(xiàn)。以往那種傳統(tǒng)的氏族集體游牧方式“古列延”漸漸讓位于一家一戶的游牧方式“阿寅勒”,社會階級分化加劇,氏族社會逐步瓦解。各個部落首領(lǐng)“汗”和貴族“那顏”在大肆攫取社會財富的同時還豢養(yǎng)親兵勇士“那可兒”為其效命,以此作為維系權(quán)勢、攻伐征戰(zhàn)的武裝力量。各部落為爭奪牧場、牲畜和奴隸而相互拼殺、弱肉強食,12世紀下半葉蒙古諸部在殘酷角逐之后逐漸形成孛兒只斤和札只刺兩大部落,彼此虎視眈眈,力圖吞滅對方,與此同時整個高原自東向西的塔塔兒(韃靼)、蒙古、克烈、乃蠻四大集團及北方的蔑兒乞集團五雄并存對峙。為爭奪支配整個高原的最高權(quán)力,五大部落集團展開激烈廝殺,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成吉思汗(1162年—1227年)登上歷史舞臺,他組織一支強大的軍隊四處征戰(zhàn)。1196年鐵木真約脫里汗配合金軍大破塔塔兒部,金授鐵木真以“札兀惕忽里”(即糾特)職銜。1200年漠北十余部聯(lián)合攻打乞顏、克烈二部,結(jié)果泰布馬、塔塔兒兩部被鐵木真消滅,1203年鐵木真遭到脫里突然打擊,但他很快重整部伍奇襲脫里駐地,克烈部眾盡降于鐵木真。1204年乃蠻部太陽汗東約汪古部夾攻鐵木真失敗,鐵水真乘勝征服乃蠻部。1205年他又北定蔑兒乞部,南伐西夏。1207年斡亦刺、吉利吉思二部亦來歸降,至此漠北群雄盡為鐵木真削平,統(tǒng)一蒙古的大業(yè)終于完成,蒙古逐成為漠北各部的共稱。漠北南部原為大金的附屬地區(qū),隨著金國的章宗時期的軍力衰落,蒙古的勢力也開始壯大起來,不再臣服于金國(1170年)。1204年乞顏部領(lǐng)袖鐵木真征服蒙古高原各部,1206年春天鐵木真在斡難河(今鄂爾渾河)源頭召開庫里爾臺大會,確認鐵木真為全體蒙古人至高無上的大汗,進蒙古大汗位,號“成吉思汗”,國號“大蒙古國”。成吉思汗還頒布扎撒作為大蒙古國的成文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憲法性文件。蒙古帝國的組織是十戶、百戶、千戶、萬戶、十個萬戶組成一旗,十旗組成一路,十路組成一州,十州一國。大蒙古國建立后不斷向外擴張,1218年滅亡西遼,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一直打到伏爾加河流域,于1225年東歸。1227年滅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征程中病逝。成吉思汗逝世后由幼子拖雷監(jiān)國,本來拖雷應當繼承汗位,但拖雷為免紛爭,于是推舉窩闊臺繼位,傳說后來拖雷因替窩闊臺飲下有詛咒的酒而去世。

(三)1229年窩闊臺繼任大汗,1231年征服高麗,1233年滅東真國,1234年滅金國。隨后再次西征,1237年占領(lǐng)莫斯科。1241年兵分兩路入侵波蘭、匈牙利,大敗神圣羅馬帝國聯(lián)軍,前鋒直指維也納,歐洲為之震驚。正當此時窩闊臺逝世,遠征軍于是東還,后來拔都建立欽察汗國。1246年貴由在窩闊臺的皇后支持下繼位,拔都與貴由在長子西征以后不和,而貴由在遠征歐洲的歸途中病死。拔都(欽察汗國的實力最強)作為長孫本有實力承繼汗位,但他無意即位,遂提議召開忽里勒臺大會,力挺拖雷的長子蒙哥為大汗。1251年蒙哥繼位,1254年滅大理國。蒙哥命旭烈兀西征,1258年占領(lǐng)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滅阿拔斯王朝,1260年占領(lǐng)大馬士革。1258年蒙哥、其弟忽必烈和大將兀良合臺分三路大舉進攻南宋,他親率主力征四川,次年在攻打合州時(今重慶合川區(qū))受傷(一說疫癘流行,兵士多病死,蒙哥亦染疾),于1259年8月11日死于合川東釣魚山上。有史料認為他的死是由于進攻合州時所受的箭傷,其他的史料包括《元史》則斷言他死于痢疾,拉施都丁則聲稱蒙哥死于霍亂。不管原因是什么,蒙哥的死震撼整個蒙古帝國,并對其未來歷史進程產(chǎn)生深遠影響。13世紀初期蒙古民族在首領(lǐng)鐵木真的領(lǐng)導下沖出高原,掀起強勁的擴張浪潮。短短時間內(nèi)這股擴張浪潮使人類中古時代政治、文化和地理上產(chǎn)生巨變,它不僅極大地影響蒙古民族的歷史進程,也在人類文明演進的軌跡上留下深深的印痕。成吉思汗的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但是成吉思汗進行的對外戰(zhàn)爭具有極大的掠奪性和野蠻性,他所統(tǒng)率的蒙古鐵騎成為威脅各民族生存的可怕力量,給各地人民造成無窮災難,有不可原諒的歷史罪責。成吉思汗死后其子窩闊臺繼任蒙古大汗,1235年蒙古大軍開始進攻欽察、俄羅斯,攻占莫斯科等城市。1240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攻占基輔,1241年拔都率部入侵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直至抵達奧地利的維也納附近,這是蒙古大軍所到最西的地方。但奧地利、波西米亞聯(lián)軍擊退蒙古軍的進攻,這也是蒙古軍隊在歐洲第一次被擊敗。由于1242年窩闊臺的死訊傳來,拔都以爭奪蒙古大汗汗位的繼承權(quán)為借口率軍撤退東歸。其實如此長的距離,拔都即使趕回去也未必趕得上汗位爭奪,此時蒙古軍隊已成強弩之末,繼續(xù)西進必將受到歐洲三強英國、神圣羅馬帝國、法國軍隊的抵抗和遍地城堡的頑強堅守(之前這三大國的主力軍隊都未曾參戰(zhàn),甚至都沒有引起重視),此時找個借口撤軍可避免身敗名裂,后在此處建立蒙古大汗國的欽察汗國又稱金帳汗國。窩闊臺之后經(jīng)過貴由的短暫統(tǒng)治后成吉思汗的小兒子拖雷的兒子蒙哥繼位,1252年蒙哥派其弟旭烈兀西征,1258年西征軍攻占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達。1259年旭烈兀征敘利亞,1260年攻克大馬士革,當年蒙哥在進攻南宋時于四川戰(zhàn)死。旭烈兀回師爭位,之后留下的少量蒙古軍隊在巴勒斯坦阿音札魯特戰(zhàn)役敗于埃及(馬木留克王朝),標志著蒙古帝國未能延伸到非洲,此處建立伊爾汗國,又稱伊利汗國。

(四)蒙哥去世后其弟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忽必烈得知蒙哥死訊時尚在鄂州一帶與南宋作戰(zhàn),后聽說留守蒙古本土的阿里不哥準備集會稱汗時立即與南宋議和并北上回到開平(今內(nèi)蒙古多倫縣),于1260年5月在以東道諸王塔察兒為首的蒙古宗王及漢人儒臣的支持下?lián)屜燃瘯Q汗。阿里不哥聞訊后在阿速臺、玉龍答失、海都等宗王的支持下于同年6月在當時的大蒙古國首都哈拉和林召開“忽里勒臺”大會,即大汗位。由于忽必烈長期居住在中原,任用漢人,推行漢法,改變蒙古人的游牧傳統(tǒng),引起很多蒙古王公貴族的不滿,故多數(shù)西道諸王當時均支持阿里不哥。為了爭取宗王勢力的支持,忽必烈默認術(shù)赤后王別兒哥、察合臺后王阿魯忽及八剌、六弟旭烈兀對各自封地的合法統(tǒng)治權(quán)。忽必烈與阿里不哥隨即展開四年的內(nèi)戰(zhàn),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兵敗投降。忽必烈隨后遷都大都(北京),以上都為陪都。1271年忽必烈在其領(lǐng)地內(nèi)改國號為“大元”,建立元朝,繼承原大蒙古國的法統(tǒng)。但窩闊臺汗國君主海都仍然與忽必烈敵對,并聯(lián)合察合臺汗國與金帳汗國組成同盟與忽必烈的元軍交戰(zhàn),并一度攻占漠北哈拉和林。金帳汗國君主忙哥帖木兒本為忽必烈提名,但很快轉(zhuǎn)為支持海都反對忽必烈。忽必烈去世后海都等繼續(xù)與元成宗交戰(zhàn),直到海都于1301年2月去世。在窩闊臺汗國滅亡后其余三大汗國僅在名義上仍為元朝的宗藩(元朝稱其為西北諸王),實際獨立的地位為元廷所承認。元朝保留金帳汗和伊利汗在山西、河南等處的份地,每年頒給歲賜。伊利汗國君主即位仍需元朝皇帝遣使冊封,頒發(fā)“王府定國理民之寶”、“真命皇帝和順萬夷之寶”等漢文印璽,作為元朝的藩屬國,此后金帳汗國的數(shù)位君主如脫脫(肅寧王)、月即伯等也得到元朝皇帝的正式冊封。漠北位于東亞戈壁大漠以北的蒙古高原地帶,素為眾多游牧部落、民族的繁衍生息之地,自春秋始先后有鬼方、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紇、黠戛斯等民族崛起,構(gòu)成人類古代游牧世界的東翼,與相鄰的古代中國農(nóng)耕地區(qū)有著密切的經(jīng)濟、文化往來和政治、軍事的頻繁沖突與交往。蒙古帝國的版圖擴張源于其曾發(fā)動三次蒙古西征,成吉思汗領(lǐng)導的第一次西征(1218~1223)滅西遼、花剌子模,越過太和嶺(今高加索山)擊破欽察各部。第二次西征(1235~1242)于窩闊臺汗在位時期發(fā)動,以拔都為主帥,先后征服里海布噶爾王國、斯拉夫各族,進而滅亡位于東歐大平原境內(nèi)的基輔羅斯。而后擊潰波蘭和神圣羅馬帝國聯(lián)軍,大敗匈牙利,征服保加利亞,遠征勢力遠達意大利半島的威尼斯東北。第三次西征(1252~1260)于蒙哥汗在位時期,主帥為旭烈兀,滅亡木剌夷(伊斯蘭國家)、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750~1258)以及敘利亞,三次西征共滅40多個國家。

(五)成吉思汗上臺伊始便著手改革,消除落后的部落體系,建立新的政治、軍事、社會組織,以鞏固新興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所創(chuàng)建的國家機構(gòu)、軍政制度、成文法規(guī)、民族文字使蒙古社會的文明進程明顯加速。鐵木真被公推為成吉思可汗,便一舉封了九十五個千戶,并且指定其中四人為“萬戶”。成吉思汗一面施惠,一面以蓄養(yǎng)千戶之子為護衛(wèi)、為質(zhì)子,加強對功臣的掌握。四個萬戶與九十五個千戶在理論上并非必須送兒子到可汗的身邊來,候選為護衛(wèi),他們送不送、他們的兒子來不來全憑“自愿”。千戶可以送兒子來候選為護衛(wèi),“百戶”與一般的老百姓也可以送兒子來候選。選的標準是拉弓搭箭,使刀使槍,被可汗看得順眼。有九十五個千戶便是有九萬五千以上的兵,事實上每戶的壯丁不止一人。打起仗來,父子兄弟全都出動。各族、各部、各氏的兵力經(jīng)過此次“分封”,實際上是反而合成一體。成吉思可汗把各族各部各氏的人民一一安頓在自己的干部之下,以便指揮。除了九十五個千戶以外成吉思可汗在護衛(wèi)之中設十個千夫長,這十個千夫長是放在身邊的將領(lǐng),隨時可以使喚。而一萬名護衛(wèi)在平時是凜不可犯的核心隊伍,到了戰(zhàn)時便是督戰(zhàn)團,一萬名護衛(wèi)直屬于可汗。九十五個千戶在大體上分屬于右手萬戶孛斡兒出、左手萬戶木華黎、中軍萬戶納牙阿與另一萬戶豁兒赤別乞,軍政方面的組織如此而已。這種制度具有軍事行政和生產(chǎn)相結(jié)合的特點,牧民平時要交納貢賦,戰(zhàn)時自備馬匹武器,由各級那顏統(tǒng)率出征,千戶長和萬戶長由成吉思汗任命、宗親和功臣擔任,他們所屬的千戶內(nèi)的牧地和牧民即是大汗封給的世襲領(lǐng)地和封戶,這種領(lǐng)戶分封制鞏固蒙古奴隸主貴族的特習和統(tǒng)治地位。為了加強大汗的權(quán)力,成吉思汗建立一支萬人的護衛(wèi)軍,叫做怯薛(意為番直宿衛(wèi))。這支怯薛軍由大汗親自管轄,軍士要經(jīng)過嚴格挑選,由身體強健的各級那顏子弟和少量平民充當,享有高于在外的千戶長的特權(quán)。其職責是保衛(wèi)大汗金帳和跟隨大汗出征,實際起著控制與聯(lián)系各級那顏的作用。在民政方面成吉思可汗設置“最高斷事官”,由失吉刊·忽禿忽擔任。他的權(quán)力之大,比起金、宋的丞相來的確有過之而無不及。他有權(quán)懲治全國的盜賊,追查造謠惑眾(的人),依理該殺的殺、該罰的罰。成吉思汗設置“札魯忽赤”,意為斷事官,掌管屬民的分配和審斷案件,成為蒙古汗國的最高行政官,千戶制、怯薛制和斷事官的設置是蒙古建國初期三項最重要的制度。諫官次于最高斷事官的,是四位“諫官”豁兒赤·兀孫、忽難、闊可搠思、迭該。迭該兼作可汗的“牧羊官”,忽難兼作皇子術(shù)赤的輔佐,術(shù)赤的其他兩位輔佐是豁兒豁孫與蒙古兀兒,作為皇子察合臺的輔佐的是諫官闊可搠思與巴魯剌思氏的合剌察兒。窩闊臺與拖雷均只有輔佐一人,窩闊臺的輔佐是蘇尼特氏的亦魯該,拖雷的輔佐是札剌亦兒氏的巴剌·扯兒必。巴剌·扯兒必的哥哥,是阿兒撒·合撒兒,巴剌·扯兒必本人也是一位名將。

(六)護衛(wèi)即另一位扯兒必,朵歹·扯兒必地位也很重要,他的本職是護衛(wèi)之中的一個千夫長。護衛(wèi)分為四班(四怯薛),班長由十個千夫長之中的四個人兼任,朵歹·扯兒必是這四個人之一,他又兼“管理家內(nèi)人口”的職務。成吉思可汗說:“在宮帳周圍的全體宿衛(wèi)們、散班們,宮帳內(nèi)的家僮、放馬的、放羊的、放駱駝的、放牛的和宮帳自身都常川由朵歹·扯兒必管理?!笨赡艽斡诙浯酢こ秲罕囟匾粊営谒氖强珊沟膹N師,相當于中原王朝的“掌膳”、“御廚房總管”或“光祿寺正卿”。這廚師必須是可汗信得過的人,先后擔任如此重要的職務的是四駿之一的孛羅忽勒、可汗的嫡堂兄弟翁古兒(蒙格禿·乞顏之子)、諫官迭該的弟弟古出古兒、豁羅剌思氏的薛赤兀兒、塔兒忽惕氏的合答安·答勒都兒罕、晃豁壇氏的雪亦克禿·扯兒必。車匠是廚子以次的官,可考的有車匠古出古兒與必阇赤之長失勒忽勒。車匠實際上不是普通的匠人,而是總管車子的制造與修理的工程官。必阇赤與清朝的“筆帖式”是一個名詞,意思是書記、秘書,引申起來,必阇赤便是管得民事的文官。成吉思汗首先打破古老的血緣關(guān)系,擯棄傳統(tǒng)的部落、氏族單位,對所有臣民進行戶口登記,將其按照十戶、百戶、千戶的結(jié)構(gòu)納入軍政、軍民合一的組織框架中。以往的部落貴族皆以百戶長、千戶長的身份充任國家官吏,成吉思汗把全國的土地和人戶分封給諸子、諸弟等宗室成員。大汗權(quán)力高于一切,是整個蒙古統(tǒng)治階級的最高代表?;适易谟H構(gòu)成的“黃金貴族”和各級那顏貴族組成封建統(tǒng)治階級,而分屬各級人戶制度下的廣大牧民則固定在指定的區(qū)域之內(nèi)?!吧像R則備戰(zhàn)斗,下馬則屯聚牧養(yǎng)”是所有成年男子所必須承擔的社會職責,一旦有戰(zhàn)事便攜帶武器、馬匹及糧秣,在各級長官率領(lǐng)下出征作戰(zhàn),據(jù)說其總數(shù)可達70萬之眾。在全民皆兵的基礎(chǔ)上成吉思汗還握有三支精銳之師——怯薛軍,它是由萬名壯勇的貴族子弟組成的近衛(wèi)軍,平素司拱衛(wèi)大汗金帳之責,戰(zhàn)時則擔中軍護駕之任。往往是成吉思汗在戰(zhàn)爭最關(guān)鍵時刻投入戰(zhàn)場,以決定勝負的生力軍,同時這支精銳勇猛之師亦是大汗震懾地方割據(jù)勢力的重要力量。怯薛衛(wèi)士職守明確、制度嚴密,享有種種特權(quán),絕對效忠大汗,成為蒙古軍事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中堅。成吉思汗還強化國家司法機構(gòu),設置斷事官——達魯花赤。初始斷事官只負責審理民事、刑事訴訟案件,后則發(fā)展為兼管人戶、財賦的重官。成吉思汗還對傳統(tǒng)的蒙古習慣法進行整理,數(shù)次召集大會,頒布“扎撒”(意為軍令、法度),并將各類扎撒和大汗的“訓言”用維吾爾文字記錄下來,編成《扎撒大典》,形成1套成文法典。1204年蒙古擊敗乃蠻部落時俘獲掌印宮維吾爾人塔塔統(tǒng)阿,大汗令其以維吾爾字母拼寫蒙語,創(chuàng)制出蒙古文字,又令蒙古諸王及貴族子弟皆學習之。蒙古文字的創(chuàng)立及運用為高原諸部間的聯(lián)合提供文化上的凝聚力,統(tǒng)一的蒙古民族開始形成。

(七)蒙古舊例,十五歲以上、七十歲以下的男子在原則上都是本部落或氏族的戰(zhàn)斗員,直接向部落長或氏族長效忠,間接替部落長或氏族長所擁護的人拼命。在成吉思可汗設立九十五千戶以后每一個服兵役的蒙古人都在千戶的指揮之下,直接對可汗效忠,替可汗拼命,服兵役的年齡改在二十歲以上。在成吉思可汗逝世時全部蒙古軍只有十二萬九千蒙古人,這個數(shù)目其后并未增加,直至忽必烈滅掉南宋之時忽必烈所掌握的蒙古兵只是這十三萬左右的一大部分而已,有些早已分給術(shù)赤、察合臺、窩闊臺、合撒兒、帖木格等人及其后裔。窩闊臺、蒙哥與忽必烈伐金、伐宋所用的兵多數(shù)是漢人,不是蒙古人。窩闊臺派拔都等人西征與蒙哥派旭烈兀南征所用的兵多數(shù)是突厥種的人,而不是蒙古人。窩闊臺在即位的一年(1229年)便成立“漢軍三萬戶”,以劉嶷(劉黑馬)、札剌兒、史天澤三人充任。所謂萬戶實際上是“萬夫長”,這三人各有一萬名兵士在麾下。劉嶷是劉伯林的兒子,劉伯林降蒙古最早。札剌兒是契丹人,原為金朝契丹乣軍的指揮,在他麾下有契丹兵,也有漢兵。史天澤是史秉直的兒子,史天倪的弟弟。五年以后窩闊臺滅金,增設漢軍五個萬戶,以張柔、邸順、嚴實、張榮、郝和尚五個人充任。邸順是保定府行唐縣人,降成吉思可汗以后歷任行唐令縣、恒州安撫使、山前都元帥,被賜名為“察罕·納合兒”(白狗)。張榮是濟南府歷城縣人,本已結(jié)寨自保,而且掌握章丘、濟陽、淄州等地方,最后在東平易手之后無可奈何而降蒙古,被成吉思可汗任為“金紫光祿大夫、山東行尚書省、兼兵馬都元帥、知濟南府事”,他在滅金的戰(zhàn)役之中連破歸德、沛縣、徐州。郝和尚是太原人,幼年被蒙古兵擄去,隸屬于千戶客臺麾下,在1228年當?shù)截S州元帥,三年以后受封為“行軍千戶”。隨著八個漢軍萬戶,先后受封為漢軍千戶的人有幾十名。事實上窩闊臺所有的漢軍超過八萬人很遠,當年失吉刊·忽都忽到金朝中都接收戶籍的時候業(yè)已按照每二十壯丁僉軍(征兵)一人的敕令,一共僉得十萬零五千四百七十一名,點名實到九萬七千五百七十五人,史天澤、劉嶷、張柔、嚴實、張榮等人的兵不在這些“僉軍”以內(nèi)。成吉思汗曾夢想“讓青天之下皆成蒙古人之牧場”,無數(shù)古代文獻都記載在蒙古帝國的擴張過程中無數(shù)的古代文明遭到徹底毀滅,無數(shù)個城池被夷為平地。DavidNicole在《The Mongol War lords》中說:“恐怖和大規(guī)模滅絕反對者是蒙古人屢試不爽的戰(zhàn)術(shù)?!?963年10月22日《人民日報》和《紅旗雜志》聯(lián)合發(fā)表的“九評蘇共”中第四評《新殖民主義的辯護士》中說:“成吉思汗是當時蒙古的汗,中國和俄國都是遭受侵略的?!痹谶@之前魯迅也持此看法。1218年成吉思汗遣勇將哲別率精騎2萬,一舉擊破宿敵乃蠻部太陽汗之子屈出律所控制的西域契丹國家西遼,殺死屈出律,從此蒙古國與中亞新興大國花剌子模開始相峙。

(八)花剌子模原為塞爾柱突厥人的1個行省,后獨立稱國。13世紀初據(jù)有北界阿姆河上游、南臨波斯灣、東起印度河、西抵兩河流域的廣大地區(qū),一時稱盛。1219年花剌子模訛答刺守將劫殺蒙古商隊和使臣,致使兩國關(guān)系驟然交惡,成吉思汗乘機起兵,興師問罪。他親率大軍20萬分成4路攻入花剌子模,花剌子模民風剽悍,又有雄兵40萬,但在戰(zhàn)略上犯了分兵駐地守城的錯誤,無法集中御敵。在不到1年的時間里先后失去訛答刺、布哈拉和撒馬爾罕等重鎮(zhèn),蒙軍贏得戰(zhàn)略優(yōu)勢。花剌子模國王穆罕默德全然失去昔日英勇,一味奪路西逃,死于里海一個小島上。王子扎蘭丁率眾抵抗,雖有數(shù)次小勝,但終不敵蒙軍,最后被迫單騎涉印度河,亡命天涯,不知所終,花剌子模王國滅亡。蒙古鐵騎乘勝進擊,越高加索山進入頓河流域的草原地帶。1223年5月蒙軍一部在卡爾卡河畔與波洛伏齊人和俄羅斯人的聯(lián)軍會戰(zhàn),大勝,而后蒙軍長驅(qū)直入,攻掠俄羅斯各地。入克里米亞,溯伏爾加河而上,途中為保加爾人所敗,年末東歸蒙古高原。1235年窩闊臺汗決定派蒙古諸王的長子西征俄羅斯。術(shù)赤長子拔都為帥,窩闊臺長子貴由、拖雷長子蒙哥等王子從之。1236年蒙軍進入欽察草原,掃蕩波洛伏齊人,繼而沖入俄羅斯平原,連敗俄羅斯諸王公,先后攻陷梁贊、莫斯科、弗拉基米爾、車爾尼戈夫等地。1240年蒙軍攻占古城基輔,蹂躪俄羅斯大部分地區(qū)。1241年拔都兵分兩路,南北揮戈。南路主力由拔都統(tǒng)領(lǐng)越喀爾巴阡山,攻入匈牙利,擊敗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的抵抗,焚毀布達、佩斯等重鎮(zhèn),然后直逼奧地利國都維也納城下。北路蒙軍攻入波蘭,先奪克拉科夫,再入西里西亞。4月在里格尼茨之戰(zhàn)中痛殲西里西亞王公亨利組織的波蘭、德國和條頓騎士團聯(lián)軍3萬余人,擊殺亨利。蒙古大軍在東歐勢如破竹般的攻勢使羅馬教廷和西歐諸國陷入極大的恐慌之中,正當拔都將南北兩路兵馬合為一體、準備新的攻勢時窩闊臺汗病故,拔都聞訊后依從慣例時停止軍事行動,并率軍經(jīng)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回到南俄平原。1243年拔都以伏爾加河下游的薩萊為中心,建立欽察汗國。1241至1251年蒙古擴張的態(tài)勢基本處于間歇期,整個蒙古統(tǒng)治階級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汗位的爭奪上,窩闊臺汗死后5年才由其子貴由承繼大汗之位。不料貴由短命早殤,僅居汗位兩年,蒙古諸王又陷入新一輪爭斗漩渦之中。術(shù)赤-拖雷系與窩闊臺-察哈臺系展開數(shù)年的激烈角逐,最后拖雷的長子蒙哥在其兄弟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和術(shù)赤長子拔都的支持下登上大汗之位。上臺伊始他便殘酷鎮(zhèn)壓反對派王公,改革政權(quán)體制,鞏固大汗的權(quán)威。

(九)1253年蒙古的擴張戰(zhàn)火重新燃起,旭烈兀奉蒙哥大汗之命率大軍踏上西征之路。1255年抵撒馬爾罕,1256年渡阿姆河,平定伊斯蘭教伊斯馬恩派阿薩辛人的木刺夷國。1258年旭烈兀涉底格里斯河,向衰弱不堪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國都巴格達發(fā)起進攻。末代哈里發(fā)穆斯臺耳綏木出城投降,為蒙軍縱馬踏斃,歷時500余年的阿拉伯帝國滅亡。歷史名城巴格達慘遭洗劫,無數(shù)財富被掠,數(shù)十萬平民死于蒙古武士的彎刀之下。1260年蒙軍又陷大馬士革,直抵地中海東岸。正當旭烈兀準備進攻北非埃及之時蒙哥大汗死訊傳至軍中,旭烈兀留下5000人馬駐守敘利亞,自己率主力東歸,不久駐敘利亞蒙軍為埃及馬木留克王朝所殲。一般的蒙古人在成吉思可汗之時無需納稅,只須在作戰(zhàn)以后把戰(zhàn)利品交出屬于可汗的一份。到了窩闊臺可汗之時一般的蒙古人便須納稅,每年繳馬牛羊百分之一,并且要繳母的。有一百匹馬的每年繳一匹母馬,以此類推(此外還要捐出百分之一的羊,賑濟“本部”的窮人),從此每一個蒙古人對國家有了納稅的義務。興修水利在蒙古族中具有悠久的歷史,據(jù)拉施特《史集》載顯示成吉思汗的祖先海都汗將營地設在與蒙古斯坦交界處的巴兒忽真-脫窟木地方,他在那條河上建立渡口,以便牲畜飲水與人們往來,這個渡口被他起名為扎羅魯木。成吉思汗在位時弘吉剌部人圖忽察兒曾修筑過堤壩,被稱為答蘭-圖兒合黑-圖忽察兒。蒙古人的編織和印染技術(shù)也有一定的水平,他們將樹枝劈開編成箱子,用牛油或羊奶浸過,并以多種顏色圖案的黑毛氈覆蓋在箱子上面,以保持其堅固性和美觀。這樣的箱子可以用來放寢具和珍貴物品,已婚的婦女都有很漂亮的車輛。蒙古的冶煉工藝具有悠久的歷史,傳說前10世紀就已能熔鐵出山。據(jù)史集記載顯示兀良合人善于鑄鐵,《新五代史》記載顯示契丹之東北至篾劫子(蒙兀室韋之音轉(zhuǎn))其地多銅、鐵、金、銀,其人工巧,銅鐵諸器皆精好,善織毛錦。蒙古族中廣為流傳的《四巧匠頌》中的四巧匠是蒙古族的希瑞巧匠、漢族的王巧匠、撒爾塔兀拉的根哥巧匠和唐兀惕的巴拉希巧匠,他們心靈手巧、精通百藝,對發(fā)展當時蒙古地區(qū)金屬工藝起到重要作用。裝飾弓、矛、劍、盾、箭筒尤其馬鞍具是蒙古族牧民的一貫愛好,大汗的坐椅是包金的,龍頭虎狀,鞍馬帶上亦以黃金盤龍為飾。鞍鞒喜歡配有各種裝飾,有的繪制圖案,有的用骨雕鑲嵌,有的鑲嵌金屬工藝制品,蒙古民族更是一直喜歡銀碗、金杯等生活用品。這一時期石雕、木雕、骨雕工藝有了很大發(fā)展,銀盒的雕刻等實用美術(shù),或細膩或豪放,有浮雕也有透雕,用羊角雕刻鑲嵌的杯子以及用樺樹皮制作的各種器皿也多為流傳。這些雕刻品不僅是實用品,也是藝術(shù)品,它體現(xiàn)自然美、色澤美、材料美的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有草原雕刻藝術(shù)的傳統(tǒng)方法,也有變化豐富的外來風格,生動,質(zhì)樸,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刺繡藝術(shù)表現(xiàn)在衣、食、住、行中,貴族上層人士的服飾華麗美觀、珠翠金寶。衣冠腰帶十分講究,其刺繡花紋豐富,色彩鮮明。當時社會上還流行著一種姑姑冠帽,聳聳然富有風趣。

(十)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之時就確定畏兀兒文為全國通用的文字,用其記錄《大札撒》、必力克書寫公文、信件、碑文等,如1225年的《成吉思汗石文》、貴由汗的璽文及1250年的《蒙哥汗石文》均用畏兀兒文鐫刻。當時用這種文字書寫的規(guī)范化的書面語已經(jīng)形成,而且這種書面語有別于民間口語。成吉思汗采用畏兀兒文字的同時也采用用這種文字書寫的古代書面語,隨著蒙古統(tǒng)治者的對外擴張,蒙古語言和文字的使用范圍日趨廣泛,到13世紀時蒙古語幾乎成為世界語。早在13世紀以前蒙古諸部已經(jīng)形成規(guī)范化的口頭文學語言,其特點是詞句簡練易懂、意義明確,內(nèi)容包括故事、傳說、詩歌、贊頌詞、諺語、謎語等種類,其中以詩歌最為突出。蒙古人未使用文字以前各部之間的信使來往都用押韻的隱喻詩歌傳遞,而這些詩歌極富想象力和比喻技巧。除民間口頭文學之外在民間還廣泛地流傳著諸多的英雄史詩,1240年成書的《蒙古秘史》是歷史的珍貴杰作,無論從思想性,還是藝術(shù)性方面都反映當時蒙古書面文學發(fā)展的水平。該書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各部的偉大業(yè)績,歌頌新興的蒙古汗國,反映13世紀蒙古社會的發(fā)展狀況。在寫作技巧上搜集和吸收民間口頭文學的精華,把編年史體例與文學的形象描寫結(jié)合在一起,系統(tǒng)地敘述蒙古500年的歷史,此外反映這一時期的杰出文學作品還有《成吉思汗的兩匹駿馬》等。每逢大節(jié)日時蒙古族人都舉行盛大的宴會,正月初一是蒙古人的春節(jié),這一天他們不分男女老幼,都身著白色衣服,騎白馬,飲白食(奶)。五月初九是一年一度蒙古人第一次喝新釀制的忽迷思的日子,以表明新春已到。這一天占卜者們把當?shù)氐乃邪咨格R集中到一起,以表示將其獻給神靈,把新釀制的忽迷思灑在地上,然后舉行盛大宴會,另外當日蝕或月蝕現(xiàn)象消失時則也舉行盛大宴會。蒙古人擁有重視家庭祖訓和學校教育的傳統(tǒng),每個家庭的父母都承擔著對子女講授其氏族部落歷史的義務。因為蒙古人有保存祖先系譜的習俗,他們視系譜為財產(chǎn),而且形成人們共同遵守的規(guī)矩,世代相傳。同時每個家庭還各自有祖先傳下來的訓教,用以教育后代。學校教育始于13世紀初,據(jù)《元史·塔塔統(tǒng)阿傳》記載顯示1204年成吉思汗俘獲太陽汗的掌璽官塔塔統(tǒng)阿(畏兀兒人)后,命其教授諸王子弟們學習畏兀兒文,使蒙古汗國有了第一代文人,畏兀兒文人阿憐帖木兒歸附成吉思汗后諸皇子曾受學于他,窩闊臺汗時成吉思汗長子術(shù)赤從西域派畏吾兒人闊兒吉思來蒙古教授蒙古兒童。尊儒是窩闊臺汗治理中原的重要措施之一,1236年在燕京、平陽分別設立編修所和經(jīng)籍所,著力編纂經(jīng)史。在汗庭內(nèi)錄用一批儒士,命他們講解《九經(jīng)》等。薩滿教是蒙古草原的原始宗教,蒙古汗國建立后伊斯蘭教、佛教和道教均傳入汗國,蒙古人認為太陽、月亮、火、水、土、山川、河流等都有神靈。神靈的偶像稱之為翁棍,用氈制成,予以供奉。偶像一般放在帳幕門口的兩側(cè),在偶像的下面有用毛氈制作的牛、羊模型,人們視偶像為家畜的保護者,能夠賜給他們?nèi)槔液婉R。在氈帳內(nèi)的中央位置也掛著一個偶像,它是保護神。

(十一)蒙古人并且認為四方都有神靈,神無處不在。最高神靈稱之為蒙哥騰格里(長生天),它是一切可見和不可見事物的創(chuàng)造者,能夠賜予人類真善美和假惡丑,蒙古人尊它為額赤格·騰格里(天父),當時許多人認為雷霆就是天神的怒吼。騰格里和人之間的通話者為巫師,男巫稱孛,女巫稱伊都干。巫師兼星占、占卜、醫(yī)師于一身,在蒙古人中頗有威望。據(jù)《出使蒙古記》所載顯示正如蒙哥汗所承認的,他們的占卜者是他們的教士,占卜都命令做的任何事情,必須立即執(zhí)行,毫不遲延。巫師能觀察天象,預言日蝕和月蝕的時間,宣布吉兇日子。軍隊出征沒有他們的應允,決不能輕易出動、男孩子降生時需請占卜者預言其命運,當有人患病時亦需請巫師念咒語。在蒙古汗國中巫師已成為人數(shù)眾多的特殊階層,他們不僅活躍在民間,而且在汗庭中也集中很多。占卜者們?nèi)藬?shù)很多,并且總是有一個首領(lǐng),像是一個主教。這個首領(lǐng)總是把他的帳幕安置在蒙哥汗的主要帳幕前面,相距約一擲石之遠。送到宮廷去的一切物品都須由巫師拿著在兩堆火之間通過,目的是起凈化作用,這是巫師的職責之一。蒙古民族很早就積累豐富的天文學知識,這首先源于他們長期的游牧生活實踐。據(jù)《蒙古秘史》和《世界征服者史》記載顯示他們掌握天象變化規(guī)律。并掌握著能夠準確記錄紀年、月、日、時刻的方式方法。他們當中還出現(xiàn)星占家。星占家(占卜者)繪制天宮圖,以觀察和預測天象變化,另據(jù)拉施特《史集》記載顯示蒙哥大汗登基的日期就是星占家們測定出來的。晴天在那幾天中那里的天空一直被烏云遮蓋著,不斷下著雨,任何人見不到太陽。而恰好在星占家選作天象觀察的那個時刻照耀世界的太陽,從烏云里面露出來,天空綻開與太陽相等的一塊地方,星占家們便容易地測定(行星)在地平線上的高度。月亮被太陽照射才發(fā)光的道理在當時已為蒙古人所知,他們說太陽是月亮的母親,因為月亮是從太陽那里得到它的光輝。蒙哥汗在位時法國使者盧布魯克在蒙古汗國都城哈剌和林(今蒙古國后杭愛省額爾德尼召北)親眼見到過星占家,他們之中有些人熟悉天文學,特別是他們的首領(lǐng),他們預言日蝕和月蝕的時間。1233年窩闊臺汗在燕京修制渾天儀,蒙哥汗也曾下令建造一座天文臺。蒙古族有比較豐富的醫(yī)學知識,早在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以前蒙古兀剌速惕、帖良古惕、客思迪迷等森林部落就以熟悉蒙古藥劑、用蒙古治病方法治愈患者而聞名于世,《蒙古秘史》也曾提到蒙古人用熱敷的方法或用嘴吸取陳血的方法治療傷口。蒙古軍出征時攜帶止血藥,防止中矢流血身亡,如札剌臺人(札剌亦兒部)朔魯罕在野狐嶺戰(zhàn)斗中被流矢擊中,成吉思汗即用哈迪兒(止血藥)敷之,在成吉思汗時代蒙古人已能按照機械原理制造火炮。自古以來蒙古人就善歌善舞,早在氏族社會時期人們在歡度喜慶日子,便以集體跳舞的形式表示慶賀。據(jù)《蒙古秘史》記載顯示在乃蠻部的汗斡爾朵(行宮)內(nèi)已經(jīng)有樂隊,另據(jù)《史集》所載顯示每天晚上窩闊臺汗都招請弓弩手和角斗士進行射箭和摔跤比賽,據(jù)《蒙韃備錄》記載顯示木華黎出征時亦以女樂隨行。

(十二)多以十四人等彈《大官樂》曲,拍手為節(jié),甚低,其舞甚異。對于其他民族的樂器,諸汗亦給予重視,太祖初年以河西高智耀言,征用西夏舊樂,從1240年開始令制登歌樂。蒙古人逐水草遷移,以氈帳為居室,所以蒙古人對制作氈帳有很高的技術(shù)。當?shù)啬撩竦臍謳び冒酌珰指采w,毛氈上面涂以石灰或白粘土和骨粉,使之更為潔白,有時也把毛氈涂成黑色。覆蓋在天窗周圍的毛氈,飾以各種圖案,門口懸掛著繡有各種顏色圖案的毛氈。大汗及諸王的氈帳則涂上金色,舉行宴會的氈帳可容納2000人。蒙古人用牛糞和馬糞燒火來煮他們的食物,而且他們所有的人中皇帝也和貴族們以及其他的人一樣都以牛馬糞燒火取暖。他們的食物包含一切能吃的東西,因為他們吃狗、狼、狐貍和馬,而且當為需要所迫時他們也吃人肉。例如當他們攻打契丹人的一個城市(契丹皇帝就駐蹕在這里)時他們圍城如此之久,以致他們自己的糧食完全吃光了,完全沒有東西可吃,因此他們就在每十個人中抽出一個人來當食物吃。他們吃母馬在生小馬時排泄出來的污物,不但如此,他們吃虱子,他們會說:“它們吃我兒子的肉,喝他的血,為什么我不應該吃它們呢?”甚至還吃小老鼠。蒙古人幾乎沒有任何人長胡子,雖然有些人在上唇和下巴有一些髭須,而這些髭須他們不加修剪。在頭頂上他們像教士一樣把頭發(fā)剃光,剃出一塊光禿的圓頂。作為一條通常的規(guī)則,他們?nèi)紡囊粋€耳朵到另一個耳朵把頭發(fā)剃去三指寬,而這樣剃去的地方就同上述光禿圓頂連結(jié)起來。在前額上面他們也都同樣地把頭發(fā)剃去二指寬,但是在這剃去二指寬的地方和光禿圓頂之間的頭發(fā),他們就允許它生長,直至長到他們的眉毛那里。由于他們從前額兩邊剪去的頭發(fā)較多,而在前額中央剪去的頭發(fā)較少,他們就使得中央的頭發(fā)較長。其余的頭發(fā),他們允許它生長,象婦女那樣。他們把它編成兩條辮子,每個耳朵后面各一條,他們的腳是小的。每一個男人能供養(yǎng)多少妻子就可以娶多少妻子,一個人有一百個妻子,另有人有五十個,還有人有十個,一個人多些,另一個少些。按照他們的通常風俗時可以同任何親戚結(jié)婚,但他們的母親、女兒和同母姐妹除外。不過他們可以和同父異母的姐妹結(jié)婚,甚至在他們的父親去世以后可以同父親的妻子結(jié)婚。弟弟也可以在哥哥去世以后同他的妻子結(jié)婚,或者另一個較年輕的親戚也視為當然可以娶她。此外的一切其他婦女,他們都可以娶作妻子,沒有任何區(qū)別,他們以很高的價錢從她們的父母那里購買她們。在她們的丈夫去世以后婦女們是不容易第二次結(jié)婚的,除非一個人愿意娶他的后母為妻。男人和女人的衣服是以同樣的式樣制成的,他們不使用短斗篷、斗篷或帽兜,而穿用粗麻布、天鵝絨或織錦*制成的長袍。這種長袍是以下列式樣制成:它們(二側(cè))從上端到底部是開口的,在胸部折疊起來。在左邊扣一個扣子,在右邊扣三個扣子,在左邊開口直至腰部。各種毛皮的外衣樣式都相同,不過在外面的外衣以毛向外,并在背后開口。它在背后并有一個垂尾,下垂至膝部。已經(jīng)結(jié)婚的婦女穿一種非常寬松的長袍,在前面開口至底部,在她們的頭上有一個以樹枝或樹皮制成的圓的頭飾。

(十三)這種頭飾有一厄爾高,其頂端呈正方形。從底部至頂端,其周圍逐漸加粗。在其頂端有一根用金、銀、木條或甚至一根羽毛制成的長而細的棍棒,這種頭飾縫在一頂帽子上這頂帽子下垂至肩,這種帽子和頭飾覆以粗麻布、天鵝絨或織錦。不戴這種頭飾時她們從來不走到男人們面前去,因此根據(jù)這種頭飾時就可以把她們同其他婦女區(qū)別開來。要把沒有結(jié)過婚的婦女和年輕姑娘同男人區(qū)別開來是困難的,因為在每一方面她們穿的衣服都是同男人一樣的,他們戴的帽子同其他民族的帽子不同。摔跤、射箭、賽馬是蒙古人喜聞樂見的體育項目,優(yōu)秀的摔跤手被譽為孛闊(力士)。另外打獵亦為人們所喜愛,它既是體育活動,又是軍事訓練,優(yōu)秀射手被譽為篾兒干。大蒙古國在鼎盛時期統(tǒng)治從東亞到中亞、西亞、東歐,加速東西方的文化、技術(shù)交流,促進多民族的文化交流。整個絲綢之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被只有一個國家控制,這使得東西方的商貿(mào)往來比其他分裂時期要容易得多,大蒙古國的驛站制度形成當今郵政的雛形。中國人口在蒙古入侵的七十年間因戰(zhàn)爭和包括因戰(zhàn)爭造成的各種原因而銳減過半,在蒙古入侵以前中國地區(qū)(包括金、南宋、西遼、西夏、大理等國)人口約有一億四千多萬,甚至更多,而到1279年(1279年完全占領(lǐng))僅剩七千余萬人。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的侵略行動客觀上為中國所謂的再次統(tǒng)一于一個政權(quán)之下奠定基礎(chǔ),蒙古帝國分出來的元朝再次統(tǒng)一中國。1211年新疆各地歸屬蒙古帝國,1247年吐蕃被蒙古招降,在元朝建立后首次成為中國領(lǐng)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276年結(jié)束云南長期割據(jù)于中央政權(quán)的局面,從此分裂四百多年的中國也實現(xiàn)歷史上的第七次統(tǒng)一,打破閉塞狀態(tài),真正登上世界歷史舞臺?,F(xiàn)位于今中國境內(nèi)的金、南宋、西遼、西夏、大理、吐蕃諸部等只是大蒙古國疆域的一部分,而后西遼被劃入成吉思汗次子所建的察合臺汗國。通常認為1346年在金帳汗國軍隊進攻黑海港口城市卡法(又譯克法,現(xiàn)烏克蘭城市費奧多西亞)時用拋石機將患鼠疫而死的人的尸體拋進城內(nèi),這是西方社會有紀錄以來第一次細菌戰(zhàn)。鼠疫原產(chǎn)中亞,其攜帶者是土撥鼠。在大蒙古國之前鼠疫曾多次傳入中國,所以雖然中國也曾發(fā)生過地區(qū)性鼠疫傳染,但中國人也逐漸有了對鼠疫的免疫力,而歐洲人則在此之前從未接觸過鼠疫。在卡法的一個熱那亞商人將帶病的跳蚤無意間帶到意大利的熱那亞共和國,于是鼠疫在歐洲廣泛傳播,最終在1348年—1349年造成2000萬人死亡,成為令人聞之色變的“黑死病”,因為鼠疫患者皮下淤血、全身發(fā)黑而死。1348年—1349年的黑死病使得當時歐洲喪失三分之一的人口,對人的關(guān)心的人文主義隨之覺醒。歐洲人文主義文學的第一部代表作《十日談》就是薄伽丘在黑死病泛濫最猖獗的時期寫成的,描述1348年發(fā)生在意大利的可怕瘟疫,歐洲就此迎來文藝復興的曙光。伊斯蘭世界的東半部經(jīng)歷恐怖的死亡與毀滅,從1219年到1260年由于大屠殺和饑荒,波斯的總?cè)丝趶?200萬下降到110萬。在中亞河中地區(qū)和大呼羅珊中自希臘-巴克特利亞王國時期建立的水利灌溉系統(tǒng)被徹底毀滅,同時也伴隨著無數(shù)良田成為荒蕪和沙漠化。在西亞自阿卡德帝國和古巴比倫時期建立的水利灌溉系統(tǒng)被徹底毀壞,大量良田成為荒蕪。

(十四)在花剌子模沙朝的城市例如訛答剌、塔什干、塞格納克、真德、別納客忒、忽氈、不花剌城(今布哈拉)、撒馬爾罕、玉龍杰赤、巴里黑(巴爾克赫)、尼沙普爾(內(nèi)沙布爾)、可疾云(今伊朗德黑蘭省加茲溫)、圖斯(今伊朗霍臘散省馬什哈德北)、達蔑干(今伊朗馬贊德蘭省達姆甘)、西模娘(今伊朗德黑蘭省塞姆南)、剌夷(今德黑蘭之南)、哈馬丹(今伊朗西部哈馬丹)、贊詹、哈侖、莫夫(馬里)、也里(赫拉特)、塔里寒城(今阿富汗木爾加布河上游以北)、范延(巴米安)、加茲尼城、八魯灣(今阿富汗查里卡東北)、內(nèi)薩(土庫曼阿什哈巴德東)、庫木、梯弗里斯(今第比利斯)、蔑剌合(今伊朗東阿塞拜疆省馬臘格)、阿爾達比勒、沙馬哈(今阿塞拜疆舍馬合)城、克里米亞蘇達克城(今烏克蘭克里米亞蘇達克)、奧可斯、木鹿、蘇薩、納西切萬、比特利斯、阿爾吉斯、蔑剌合、迪亞巴克爾、埃爾比勒地區(qū)、剛加、尼西比斯地區(qū)、阿尼、卡爾斯城、錫瓦斯、額爾哲魯木城、埃爾津詹、托卡特、開塞利城、起剌特、阿米德、保加爾人的卡馬突厥國、蔑怯思城、里亞贊、科羅姆納、莫斯科、蘇茲達爾、弗拉基米爾城、雅羅斯拉夫城、特維爾城、切爾尼戈夫、乞瓦(基輔)、加利奇國、赫梅爾尼克、桑多梅日城、克拉科夫城、摩拉維亞、奧拉迪亞、瓊納德、佩斯城、斯普利特、科托爾、巴格達、佩斯、阿勒頗等七十多個城市都被蒙古軍大規(guī)模屠殺和摧毀村莊,故意大量殺死當?shù)匕傩?,有的城市甚至被多次屠殺,給當?shù)卦斐删薮鬄碾y和痛苦記憶。在歐洲中由于蒙古鐵騎連下數(shù)十城,占領(lǐng)多個國家,歐洲君主十分恐慌。后來在19世紀有“黃禍”一說,一些說法認為泛指所有東亞黃種人帶來的威脅時?;厮萦糜?3-14世紀的大蒙古國時期。歷史學家估計匈牙利王國(1241年—1242年)當時200萬人口中的一半在拔都進攻下都死于蒙古入侵,基輔羅斯幾乎所有的城市均被摧毀,投降者作為奴隸,大部分因繁重的勞役很快死去,戰(zhàn)俘則加入蒙古軍隊繼續(xù)西征。大約一半的俄國人死于蒙古入侵,但是ColinMcEvedy的《世界人口史地圖集》(1978)估計俄國歐洲部分的人口從入侵前的750萬下降到700萬。在大蒙古國衰敗之后前金帳汗國屬國的莫斯科公國崛起并占領(lǐng)從前術(shù)赤汗國中的相當一部分,成為后來著名的俄羅斯帝國。莫斯科公國統(tǒng)治者在術(shù)赤汗國時代曾長期把持當時蒙古人遙控羅斯諸國的弗拉基米爾大公的位置,并代表蒙古進行收稅,進而抬頭,因為蒙古人很少視察他們占領(lǐng)的疆土。當代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俄羅斯的形成有明顯的當年的大蒙古國的因素,克柳切夫斯基和他的學生認為俄羅斯的統(tǒng)一,蒙古至少有一半功勞。另一位歐亞主義哲學家特魯別茨科伊在他的經(jīng)典著作《論俄羅斯文化中的圖蘭成分》指出莫斯科要感謝蒙古統(tǒng)治,俄國在消滅喀山與阿斯特拉罕后才成為強國。莫斯科公國的貴族就有20%曾與蒙古人通婚,莫斯科公國政府的制度也是蒙古式的,從本質(zhì)上說俄羅斯是一個東正教蒙古國家。俄羅斯人的日常生活深受蒙古影響,有大量蒙古語借字、郵政、稅收、衣服也受蒙古影響,軍制與法制是從蒙古學的,俄羅斯人也被圖蘭化。在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在大蒙古國軍隊屢次大舉征伐后歸順于蒙古,成為附庸國之一。蒙古人的元朝被朱元璋驅(qū)逐出中國后漢族人建立新的王朝——明朝,忠于蒙古的高麗國王無法接受,遂派出將軍李成桂征伐明帝國。但是親近明帝國的李成桂從鴨綠江附近舉師回朝,發(fā)動兵變推翻高麗國,建立朝鮮王朝。
怯薛制
(一)怯薛又稱怯薛軍、怯薛制,是一個蒙古語詞匯,指代蒙古帝國和元朝的禁衛(wèi)軍,是由成吉思汗親自組建的一支軍隊,是突厥-蒙古語“番直宿衛(wèi)”之意。漢譯多作宿衛(wèi),有輪流值宿守衛(wèi)之意。怯薛成員稱怯薛歹,復數(shù)作怯薛丹。怯薛起源于草原部落貴族親兵,帶有濃厚的父權(quán)制色彩,后來發(fā)展成為封建制的宮廷軍事官僚集團,元代官僚階層的核心部分。怯薛主要由貴族、大將等功勛子弟構(gòu)成,每名普通的怯薛軍士兵都有普通戰(zhàn)將的薪俸和軍銜,他們的統(tǒng)帥是元初“四杰”木華黎、赤老溫、博爾忽、博爾術(shù),又被封為“四怯薛”。怯薛軍有著嚴格的紀律,同時也享有非同一般的特權(quán),一個普通的怯薛軍人的地位甚至高于千戶官,這支怯薛軍維護成吉思汗的統(tǒng)治,構(gòu)建蒙古帝國的統(tǒng)治基礎(chǔ)?!对贰け径酚涊d:“怯薛者,猶言番直宿衛(wèi)也?!鼻友Σ⒎菃渭兊膽?zhàn)士,他們是成吉思汗欽點的禁衛(wèi)軍,最早是由百人的貼身護衛(wèi)發(fā)展為一萬人的勇猛軍隊,包括1千名宿衛(wèi)、1千名弓箭手、8千名散班。這一萬怯薛軍由納牙阿統(tǒng)領(lǐng),沒有可汗的命令任何人不得調(diào)動包括納牙阿將軍。戰(zhàn)時怯薛直接受可汗號令,可汗前往戰(zhàn)場,必有怯薛護駕。這些禁衛(wèi)軍平時則負責管理,包括督導宮廷執(zhí)事、照顧馬匹及維護輜重。成吉思汗所建怯薛共一萬四千人,擔任宿衛(wèi)的怯薛人員稱“怯薛歹”,從萬戶、千戶、百戶那顏子弟及隨從中選拔。分四班宿衛(wèi),輪番宿衛(wèi),每番值衛(wèi)三晝夜,稱四怯薛。怯薛人員除宿衛(wèi)外也分任大汗(大王)的冠服、弓矢、食飲、文史、車馬、廬帳、府庫、醫(yī)藥、卜祝等事,任事者一概世襲。諸王亦各有怯薛,入元后怯薛歹成為近侍大官,出任隨朝官員后仍接番直入宮廷服役。隨著元皇朝的建立,其行政職能已由依仿漢制所建立的中書省官僚機構(gòu)所取代,軍事護衛(wèi)也由逐步擴大的諸侍衛(wèi)親軍來擔承。怯薛在軍事上的作用已只是輪番宿直禁廷,而極少直接使用于征戰(zhàn),因此入元以后的怯薛組織與其把它視為軍事組織,毋寧說它是一個給侍內(nèi)廷的上層人物的特權(quán)集團。遼金時期蒙古高原各部首領(lǐng)的斡魯朵都有稱為那可兒(伴當、伙伴)的親兵組成衛(wèi)隊,兼作各種服役,這種父權(quán)制主仆關(guān)系由來已久。成吉思汗即蒙古大汗位后便著手進行改組整頓御林軍的工作,他降旨道:“昔者,朕僅有擔任白晝警備任務之侍衛(wèi)七十人,負責夜間警備任務之宿衛(wèi)八十人。今賴長生天之助力,得天地之贊助,匡普天下之百姓,俾入朕一統(tǒng)之制。今當揀選十戶官、百戶官、千戶官、萬戶官之子弟人為衛(wèi)士,俾滿萬數(shù)而為怯薛軍?!苯⒁蝗f人的怯薛,其中火兒赤(箭筒士)一千人、客卜帖兀勒(宿衛(wèi))一千人、禿魯花(散班、質(zhì)子軍)八千人,大多數(shù)是萬戶、千戶、百戶、十戶的子弟及其隨從。這支隊伍在當時稱為大中軍﹐是最大最精銳的部隊,也是以征調(diào)子弟入質(zhì)來控制臣下的手段。成吉思汗給怯薛以很高的地位宣布在外千戶若與大汗怯薛爭斗時千戶有罪,怯薛分四番入值,每番三晝夜,護衛(wèi)大汗,還從事大汗斡魯朵的各種服役。服役分工種類繁多,有火兒赤、昔寶赤(鷹人)、必阇赤(文書)、札里赤(書寫圣旨者)、寶兒赤(廚師)、云都赤(帶刀者)、玉典赤(門衛(wèi))、速古兒赤(尚供衣服者)、玉烈赤(裁縫)、燭剌赤(掌燈火者)、忽兒赤(奏樂者)、八剌哈赤(守城者)、阿塔赤(牧軍馬者)、帖麥赤(牧駱駝者)、火你赤(牧羊者)等,這些內(nèi)廷服役的職務是世襲的,后來總稱為怯薛執(zhí)事。

(二)四番怯薛各有怯薛長,由成吉思汗時稱為“四杰”的博爾忽、博爾術(shù)、木華黎、赤老溫的親族世襲擔任。大蒙古國時代怯薛作為大汗的內(nèi)臣,實際上參預軍政事務的管理,大汗死后各斡耳朵都保留一定員數(shù)的怯薛。諸王也建立自己的怯薛,除蒙古人外怯薛中還吸收一批色目人和漢人。怯薛精于復合弓和難以預料的輕騎技巧,他們使用的復合弓由多種材質(zhì)構(gòu)成,包括木頭、動物骨頭,并以動物皮膠黏合。怯薛騎士射箭的射程可達305米以上,他們經(jīng)常身佩兩支弓,一支用于近距離攻擊,一支用于遠距離齊射。而且他們的箭筒里備有多種不同用途的箭,包括引燃箭、穿甲箭和可以驚擾敵軍,使之恐慌的響箭。怯薛最著名的本事就是在馳騁之際仍能運弓自如,譬如旋轉(zhuǎn)180度并立即瞄準、攻擊敵人。他們常以半月形的陣式突擊敵人,從兩側(cè)進行包圍。這種戰(zhàn)術(shù)不能奏效時他們就迅速撤退,誘敵追擊。入元以后大都和皇城的一般軍事防務改由五衛(wèi)親軍擔負,但萬名以上的怯薛依舊保留,備受優(yōu)遇,每年有江南戶鈔作歲賜。怯薛成為元朝高級軍政官員的最主要來源,官員以怯薛出身最為顯貴。四怯薛長在朝中擔任最重要的官職,如元世祖忽必烈時的四怯薛長安童、月赤察兒、忽都答兒、玉昔帖木兒在朝中任中書右丞相、知樞密院事、中書平章政事、御史大夫。怯薛歹作官徑由怯薛長官推舉,皇帝直接任命,不經(jīng)中書省議奏,稱為“別里哥選”。最顯貴的怯薛官可以一開始就授予一品大員,但閥閱低微的怯薛歹也有個別出任九品小官的。各品秩內(nèi)外官都有怯薛歹出身的人員,蒙古、色目、漢人、南人的不平等待遇在怯薛歹入官時同樣存在。漢族怯薛歹多是元朝勛舊的子弟,元成宗鐵穆耳以后元廷明令不得再收漢人、南人入怯薛。作隨朝官員的怯薛歹,依舊保持原來的執(zhí)事身份,按規(guī)定日期入宮廷服務。有些元代文牘記載這種雙重身份,如寶兒赤某太師、速古兒赤某丞相。有些怯薛執(zhí)事發(fā)展成專門官衙,如以幾百名速古兒赤組成侍正府,由寶兒赤領(lǐng)尚膳院等。組成怯薛的人員根據(jù)忽必烈在位時的情況大致有以下四種:一是出自先朝大汗的撥賜或所分子的拖雷家族所屬世臣的子弟:如畏兀兒人孟速思,年十五,盡通本國書,成吉思汗征至,以授拖雷。后復事忽必烈于潛邸,真定藁城是拖雷系的封地。1250年唆魯禾帖尼命擇邑中子弟人侍,董俊子文用受征,侍忽必烈于潛藩,主文書,講說帳中,常見許重。按蒙古慣例,諸王都有自己規(guī)模不等的怯薛護衛(wèi)組織,上述的這種人便是構(gòu)成忽必烈在潛藩時怯薛隊伍的主要部分。第二是忽必烈即皇帝位后所征召的貴臣、官員子弟:1260年四月忽必烈一即位立即征諸道兵六千五百人赴京師宿衛(wèi),這些人大概都是當時由忽必烈所控制的軍民官員的子弟。李擅子彥簡充質(zhì)子,張弘范任御用局總管,無疑都是這一類的應征者。1273年西北諸王亦奉詔各遣貴族子弟來備宿衛(wèi),如唐古人阿波古曾事察合臺兀魯思的統(tǒng)治者阿魯忽,其子亦力撒合被遣來大都,充任速古兒赤(掌內(nèi)府尚供衣服者)。

(三)在元代臣屬將自己的年輕子弟奉獻給皇帝或諸王作為怯薛是一種榮譽的義務,同時也是登仕的捷徑。怯薛的地位是頗高的,因此元朝的怯薛人員絕大部分是貴族閥閱與高官世家的子弟世襲擔任的。第三是從質(zhì)子中擢拔:質(zhì)子即所謂“禿魯花”,《元史·兵志》記載:“或取諸侯將校之子弟充軍,曰質(zhì)子軍,又曰禿魯華軍。中統(tǒng)四年忽必烈詔統(tǒng)軍司及管軍萬戶、千戶等,可遵太祖之制,令各官以子弟入朝充禿魯花。”江南平,敕江南歸附官三晶以上者遣質(zhì)子一人人侍,對少數(shù)民族如彝族的楊、田兩家亦以其子弟人質(zhì),臣附的高麗、安南諸國也責令遣質(zhì)子來京。1283定質(zhì)子令,凡大官子弟,遣赴京師。但在元朝時期以質(zhì)子而得充宿衛(wèi)者固屬多有,然質(zhì)子似并不皆得充宿衛(wèi),故在《元史·輿服志》中質(zhì)子與質(zhì)子之在宿衛(wèi)者是相區(qū)別的。第四類是一些異能之士,通過賞識與薦引而人侍左右者:漢人中的劉秉忠、姚樞等都是以此為進身者?;实鄣那友ρ赜贸杉己苟ㄖ?,定員大體為一萬人,分四番輪流人值宮中,每番三日。因為領(lǐng)四怯薛的四杰中博爾忽與赤老溫皆無后嗣,故第一怯薛例由皇帝親領(lǐng),第四怯薛則右丞相兼領(lǐng)。忽必烈以后皇帝怯薛的隊伍越來越擴大,最多達一萬七千余。元朝定例皇帝死后其怯薛組織照樣保留,人員往往還維持七八百人,這樣累朝都有各自的怯薛,諸王又有各自的怯薛,總計起來怯薛的數(shù)額是相當龐大的。怯薛的職能是多方面的,除了宮殿的警衛(wèi)外他們承擔皇帝的飲食、服飾、車馬、醫(yī)藥、巫卜、奏樂等生活所需的一應事務。凡怯薛長之子孫,或由天子所親信,或由宰相所薦舉,或以其次序所當為,即襲其職,以掌環(huán)衛(wèi),雖其官卑勿論也。及年勞既久,則遂擢為一晶官。其他預怯薛之職而居禁近者,悉世守之,雖以才能受任,使服官政,貴盛之極,然一日歸之內(nèi)庭,則執(zhí)其事如故,至于子孫無改,非甚親信,不得預也。中有云都赤,乃侍衛(wèi)之至親近者,雖官隨朝諸司,亦三日一次輪流入直。負骨朵于肩,佩環(huán)刀于腰,或二人四人,多至八人。時若上御控鶴,則在宮車之前。上御殿廷,則在墀陛之下,蓋所以虞奸回也。雖宰輔之日覲清光,然有所奏請,無云都赤在不敢進。今中書移咨各省,或有須備隸奏文事者,內(nèi)必有云都赤某等,以此之故。元朝“以國語(即蒙古文字)訓敕者曰圣旨,史臣代言者曰詔書。怯薛充當使臣,承擔出使任務。怯薛遣使是元代使臣所獨有的特色,銜命出使的怯薛身份官職顯赫,素質(zhì)才能較高,有著出色的表現(xiàn)。元代怯薛遣使具有相當規(guī)模,對朝政產(chǎn)生多方面的影響。元代官修政書《經(jīng)世大典?·禮典總序 · 遣使》記載 :“昔我國家之臨萬方也,未來朝者遣使喻而服之,不服則從而征伐之,事在政典,此記使事而已。天下既定,郡縣既立,有所詢問考察則遣使,致命遐遠則遣使,皆事已而罷?!痹谠钩汲鍪沟?42個行次中怯薛遣使共計23次,所占比例達到8.78%。

(四)另外有許多未曾明確指出使臣姓名身份,但有“內(nèi)臣” 、“近侍”等身份暗示的,其間當也包括部分怯薛。這樣怯薛出使大約占到出使總數(shù)的十分之一強,在元代使臣中占有一定的規(guī)模。怯薛遣使是元代使臣異于其他朝代的一個重要特征,石天麟的事跡最為感人,他自幼入為太宗宿衛(wèi)。1257年出使海都,不幸被其拘囚,守節(jié)不屈,前后二十八年方得釋歸還,堪與守節(jié)不屈的蘇武相比,著名史家趙翼將其歸入《守節(jié)絕域》之中。部分怯薛使臣才能出眾,身份高貴,具備較高的素質(zhì)。除了與皇帝天然的親密關(guān)系之外怯薛使臣之中不乏博學多才、明達干練者,其中很多還出身元勛貴胄,如愛薛具備多方面的才能,神道碑稱:“公剛明忠信,能自致身立節(jié),于西域諸國語、星歷、醫(yī)藥無不研習。”在元代怯薛入仕較其它途徑入仕官員在許多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優(yōu)越性,在任職遷轉(zhuǎn)上他們不遵循元政府的普通規(guī)定,往往被皇帝直接提升而不經(jīng)過中書省,其根本原因在于怯薛入仕后依然與皇帝保持著怯薛關(guān)系。怯薛直接被皇帝任命官職,而不經(jīng)過中書省,這在元代被稱之為“別里哥選”,是元代主要的入仕途徑之一。常見的怯薛入仕契機包括勛舊世家、舉薦、才識、忠勤、年勞、立功、特殊技能等,由于怯薛出職容易得到好官,當時不少人想方設法加入怯薛。富者財力一到,便可干別里哥,早得名分。人爭羨慕謂投當怯薛者,即可得六品管民官。怯薛入仕官員不乏飽學之士,由于他們的突出才能,在擔任官職后受到皇帝的賞識,從而被破格特授。如南人李拱辰以善譯語得備宿衛(wèi),大德三年秋,授承事郎,高郵判官,英宗在潛邸,夙聞公名,至治二年春,特授公御史臺都事。由于他善譯語,英宗在潛邸就聞其名,即位后特授御史臺都事。怯薛入仕后能夠在本職崗位上做出政績,得到皇帝的肯定而被迅速提升。《申齋集》載:“和和,本哈喇克沁氏,成宗即位,命宿衛(wèi)皇太后,積勞為宣徽院都事。四年春,仁宗即位,嘉其參議中書,能屢定大計,賜東宮經(jīng)史,至是轉(zhuǎn)大中大夫,仍參以中書省事。”怯薛在元朝中后期已經(jīng)成為高等官員的儲備庫,且是蒙古勛貴中儒化較深的集團,成為元朝儒化日益加深的代表,并承載了權(quán)制約皇權(quán)的作用。怯薛軍構(gòu)建蒙古帝國的統(tǒng)治基礎(chǔ),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設中書省、樞密院執(zhí)掌軍政事務,此后怯薛的行政職能顯著衰退,從事較單純的宮廷服侍和宿衛(wèi)的本職工作。然而怯薛在內(nèi)廷仍有影響御前決策、挾制宰相等某種形式之參預朝政的情形,成為元代政治的較突出的問題。怯薛歹是皇帝近侍,最受寵信,常常為自己、為他人向皇帝求官,請求各種賞賜,而且插手朝政,外臣、大商賈、僧道等在朝廷營私舞弊多是勾結(jié)怯薛歹進行的。從1302年到1308年不經(jīng)中書省而由近侍直接奏準發(fā)下的璽書達六千三百多道,內(nèi)容涉及田土、戶口、金銀鐵冶、增余課程、進貢奇貨、錢谷、選法、詞訟、造作等事。怯薛軍的這些行為給朝政造成混亂,成為元朝統(tǒng)治日趨腐朽的一個原因。千戶制是蒙古汗國軍政合一的制度,創(chuàng)建于1204年。成吉思汗即位后將全蒙古部眾劃分為九十五個千戶,冊封給有功之臣,即千戶那顏。千戶制是世襲之職,對大汗有交納貢賦、帶兵出征作戰(zhàn)的義務,也可參加討論軍國大事。

(五)大汗承認千戶那顏世襲權(quán)力,在其本管范圍內(nèi)擁有分配牧場、征收賦稅、差派徭役、統(tǒng)領(lǐng)軍隊等權(quán)力。千戶制的特點是將全部牧民用軍事方式編制起來,使之隸屬于各個千戶那顏。每個千戶既是軍事單位,又是基層社會組織。千戶一般授予開國有功的功臣,令世襲管領(lǐng)。千戶下設百戶,百戶下設十戶。千戶的規(guī)模大小不一,有的名為千戶,實際戶數(shù)多達數(shù)千,如術(shù)赤臺千戶即由4000兀魯兀部眾組成,也有不足1000戶的,百戶也有類似情況。千戶的組成大致有三種:一是由不同氏族部落部族混合組成的,這是多數(shù),多為成吉思汗在戰(zhàn)爭中奪獲的俘虜;一是由原有部落人員構(gòu)成的,如弘吉刺部的按陳駙馬、亦乞刺思部的孛禿駙馬、汪古部的阿刺忽思都令各“統(tǒng)其國族”;一是由重新收集散在各部落的同族部眾所構(gòu)成,如伯岳吾部汪古兒、捏古思部納鄰脫斡鄰勒、忙兀部的畏答兒、兀魯兀部的術(shù)赤臺等大都率部投誠后忠心不二者。千戶制是打破舊有的部落組織而建立起來的,它既是軍事組織,又是地方行政單位。通過千戶制,全蒙古百姓都被納入千戶之內(nèi),并被固定在指定牧區(qū)內(nèi),不得任意移動,戶口登記入冊。凡年滿15歲至70歲男子都要服兵役,并隨時根據(jù)國家命令來自備馬匹、兵仗、糧草,由千戶、百戶長帶領(lǐng)出征。所有男性公民上馬則備戰(zhàn)斗,下馬則屯聚牧養(yǎng),既是牧民,又是戰(zhàn)士。千戶之上,統(tǒng)以萬戶。但萬戶是軍事統(tǒng)帥,而不是行政長官。萬戶置左、右翼萬戶,中軍萬戶,以及鎮(zhèn)守林木中百姓萬戶等。蒙古汗國建立初期左翼萬戶由木華黎統(tǒng)領(lǐng),管轄東抵興安嶺地區(qū)各千戶;右翼萬戶由博爾術(shù)統(tǒng)領(lǐng),管領(lǐng)西至阿爾泰山方面各千戶;中軍萬戶由納牙阿統(tǒng)領(lǐng);鎮(zhèn)守林木中百姓的萬戶由豁兒赤統(tǒng)領(lǐng);術(shù)赤所屬萬戶由忽難統(tǒng)領(lǐng)。不論萬戶、千戶還是百戶都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臣民,成吉思汗將各千戶包括管轄千戶的各級那顏(官人),都作為家產(chǎn)分賜給自己的母親、諸子、諸弟。據(jù)《元朝秘史》記載顯示成吉思汗母親訶額倫和季弟鐵木哥斡赤斤共得“忽必”(份子)1萬戶,二弟合撒爾4000戶,三弟合赤溫子阿勒赤歹2000戶,異母弟別勒古臺1500戶,長子術(shù)赤9000戶,次子察合臺8000戶,三子窩闊臺5000戶,幼子拖雷5000戶。各級那顏為受命管理百姓的地方軍政長官,他們必須絕對服從大汗和大汗的宗親。如發(fā)現(xiàn)有瀆職或背逆行為,大汗及其宗親有權(quán)隨時加以撤換或懲處。那顏階級既是成吉思汗及其家族統(tǒng)治人民的重要支柱,同時也是高踞于廣大牧民之上的領(lǐng)主。根據(jù)規(guī)定時萬戶和千戶那顏在其管轄范圍內(nèi),不僅享有世襲封地權(quán)利,還擁有分配牧場,征收賦稅,差派謠役、統(tǒng)領(lǐng)軍隊的權(quán)力,建有特殊功勛、被授予“答刺罕”稱號的那顏享有免除賦稅、獨有戰(zhàn)利品、不受法律約束和制裁、九次犯罪不受罰、有自由放牧等權(quán)利。千戶制的建立是成吉思汗在軍政制度方面的重大改革,它不僅徹底清除氏族貴族賴以復辟的土壤,改變以往氏族、部落聯(lián)盟自由結(jié)合的分散狀態(tài),促進經(jīng)濟的相互滲透和吸收。還把各級那顏和廣大百姓固定于特定的地域內(nèi),從而形成層層的隸屬關(guān)系,鞏固大汗及其“黃金家族”對國家的統(tǒng)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