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錦華:新技術革命沒有改變性別歧視結構,女性仍然是弱勢,是首先被排斥的段落...


戴老師首先肯定了這個說法,說的是所謂女權成了資本賺取流量的工具是成立的,但是它并不是唯一的工具。資本不是專門選擇女權來賺取流量,而是任何產生了流量的都會收到資本的青睞,都會被資本選擇出來。
戴老師認為這個問題的提出者是帶有一些男性情緒,并且這個問題是一個較為突出的現象。戴老師對于這個問題的觀察首先回答的是:“資本主義,尤其是當下資本主義它甚至不維護男權,它只要能夠創(chuàng)造利潤,只要能提供更高的利潤,它就會去擁抱、會去青睞、去扶助。”(這是第一個最初步的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
第二個,戴老師認為女權問題或者說性別問題在這些年來的中國網絡上之所以如此突出,在全球Metoo運動等,這種全球性的凸顯本身來說就是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不是說為什么女性問題成了問題就是問題,而是在于二十世紀所遺留給我們的,或者說二十世紀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具有批判力的批判理論其實始終圍繞著三個基本的主軸:階級、性別、種族。最有生產力的、最有戰(zhàn)斗性的思想和文化產品,文化成果的產生。而今天碩果僅存的只剩下了性別,所以關于性別的諸多議題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而這也是一個讓我們認識二十世紀所遺留的非常好的切口。
階級問題:當二十世紀成為過去,被宣告為一個大失敗所終結的世紀,當二十世紀最后一個階段,全球最強音之一就叫做告別革命和審判革命的時候,階級問題完全的就被非法化了。我們現在不止是在說階級分化、貧富分化、社會兩極化,階級固化。比如說:是否允許被言說,還是禁止被言說。老師不是在討論禁令的問題,而是在討論整個公眾心目當中,在公眾的接受當中大家把它非法化了。這樣的一種既是革命年代的創(chuàng)傷記憶,又是后革命的一個主流構造,它使得就是對階級問題的討論變得非常的要么是老舊、過時,要么就是完全被厭惡拒接,要么徹底的被禁止。
二十世紀,二十一世紀之交如果按照Piketty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來說,全球性的問題就是貧富化,全球的問題按照他的說法叫做快速的倒退工藝十九世紀末。十九世紀末是繼承世襲型資本主義,老師舉了個例子說是“拼爹式資本主義”。無外乎使用一個專有名詞,一個經濟學的公式來告訴我們上層空間被封閉。我們才明白二十世紀的福利社會,中產階級主體等原來是拜二十世紀革命動蕩所賜,它在此之前并不是常態(tài),高福利制度、社會保障不是常態(tài)。



種族問題:冷戰(zhàn)終結之后馬上出現的就是宗教原教旨主義的全球泛濫,然后恐怖行動、恐怖襲擊的普遍發(fā)生,再然后反恐意識形態(tài)作為歐美國家——美國主導的意識形態(tài)開始覆蓋了世界。他成了一種“霸權統(tǒng)識”,而反恐意識形態(tài)同時召喚著恐怖主義,它跟恐怖主義形成了一個相互呼應、相互配合、相互構造的一隊??植乐髁x也開始把世界上任何一個反叛的人群都可以命名為恐怖主義。在這樣一個大語境之下,這邊把非西方國家的這些走投無路的人開始用原教旨主義的名義去組織他們所謂的這些恐怖行動,那邊可能是回之與基督教原教旨主義的、種族主義的這樣一個回應。在這樣的情形下宗族問題就變得不再是一個民族要獨立的那個意義上的,一個具有進步性的、具有豐富能量的一個議題。
在這兩個主要的批判性議題都褪色了以后,性別問題就變成了唯一一個還有合法性的,還帶有社會批判能量的一個議題。(這是問題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便是當這一輪技術革命整體的改變勞動生產方式的時候,發(fā)達國家和發(fā)達地區(qū)開始把實物經濟生產全部轉移到欠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去了。于是在發(fā)達國家只有非物質生產,在這樣的一個變化發(fā)生的時候,性別區(qū)隔變得不是資本主義生產勞動所必須依賴的因素。而我雇傭一個勞工的時候,我過去必須要求的是體力保障,要求她哺乳期不能缺職。但是當所謂的Home Office(在家辦公)的時候差異就不是那么巨大了。一邊是好像這樣的一個改變,另外一邊會看到這場所謂的技術革命造成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開始在整體的改變勞動力結構的情況下開始整體的制造棄民,一部分人成為絕對的剩余勞動力。于是逐級向下的排斥結構仍然延續(xù)著兩性,延續(xù)著所有的其實與偏見。

階級、性別、種族的歧視偏見絲毫沒有改變,在這個排斥過程中,女性任然是弱勢,首先被排斥的段落。所謂的平權或者平等的那個經濟實踐是發(fā)生在某一個社會層次,而不是發(fā)生在整體的這個社會層次之間。
具體到中國,同時要強調的一個就是我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反省伴隨著一些非常有趣的過程。其中之一就是我們對于西方的PC邏輯(政治正確)和白左的警醒和清算原本是一件好事,我們終于意識到西方的歷史脈絡未必是我們的歷史脈絡,西方的文化訴求未必是我們的現實訴求。而當我們開始意識到這樣的一種西方主流的政治正確(階級、性別、宗族)上的政治正確未必真正的觸碰和改變了西方社會的不平等結構和歧視結構。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在老師在網絡的觀察中,它變成了一種帶有偏見和歧視的自我合理化。它使得在中國網絡上一些令老師發(fā)指的種族偏見和性別歧視還有階級歧視。

我們批判西方的邏輯是不給我們尋找自己的資源,讓我們變得心胸開闊,警醒自己等而是變成了另一種自我中心的、為我獨大的。
老師舉的例子:老師看到一個新聞說那個冷鏈攜帶新官病毒的原因,所以中停止了對拉美的深海魚類的進口。很多公司專門為中國捕魚的,馬上面臨破產、失業(yè)等。后面的跟帖主基調基本是“不用太擔心,新冠過去了還會買你們的東西等”..老師評價道,這種調子只在白人殖民者那里看到過,因為我們的需求改變了你們的生產,我們將決定你們的生產,將決定你們的生活。這樣一種在主人的姿態(tài)中....回到性別問題上,老師認為一邊是合法化的,一邊其實也是某種在倒退的狀態(tài)中,就會表現為一種所謂的兩性戰(zhàn)爭。
階級分化(階層現象)
- 階級分化,某些階級或階層的分子因其經濟地位發(fā)生變化而成批轉入其他階級或階層的現象。在社會經濟、政治變動的一定條件下發(fā)生。以中間階級或階層的變化最為顯著。如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小資產階級的極少數人上升為資產階級;大多數人貧困破產,補充到無產階級隊伍中
貧富分化(經濟學術語)
- 語貧富分化是指人們之間的財富出現了差距,財富是以貨幣來表示,貧富分化也就是說人們之間支配的貨幣出現了差別。
兩極分化?(經濟學術語)
兩極分化 ,原指在私有制商品經濟條件下,不斷從小商品生產者中產生少數脫離勞動的資本家和大量出賣勞動力的雇傭勞動者這樣兩個極端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