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爭雷霆載具資料】“鏢”號驅(qū)逐艦(1935年配置)

概述↓
? ? ? ?類型:驅(qū)逐艦
? ? ? ?權(quán)重:3.7
? ? ? ?原產(chǎn)國:意大利
? ? ? ?設(shè)計師:不詳
? ? ? ?首船下水時間:1931年10月21日(該艦下水于1932年1月25日)
? ? ? ?所屬系列:“箭”級
? ? ? ?同系列產(chǎn)量:8艘(意大利皇家海軍裝備4艘)(箭、鏢、薩埃塔、斯特拉勒、九頭蛇、斯佩塞、查拉、聯(lián)絡(luò))
尺寸與重量↓
? ? ? ?排水量:2100.0噸
? ? ? ?全長:96.15米
? ? ? ?總寬:9.75米
? ? ? ?吃水:3.15米
? ? ? ?船員總數(shù):185人
? ? ? ?最少操作人數(shù):55人
動力配置↓
? ? ? ?引擎數(shù)量:2臺
? ? ? ?引擎原產(chǎn)國:不詳
? ? ? ?引擎品牌:帕森斯
? ? ? ?引擎類型:蒸汽輪機(齒輪式)(由3臺燃油鍋爐提供蒸汽)
? ? ? ?引擎型號:不詳
? ? ? ?主機功率:44000馬力
? ? ? ?通算功重比:20.95馬力/噸
? ? ? ?推進器數(shù)量:2具
? ? ? ?推進器類型:螺旋槳
機動性↓
? ? ? ?最大前進航速:37.8節(jié)
? ? ? ?最大后退航速:14.6節(jié)
? ? ? ?“1/3動力”前進航速:9.7節(jié)
? ? ? ?“2/3動力”前進航速:20.0節(jié)
? ? ? ?“巡航”前進航速:26.5節(jié)
? ? ? ?“全速”前進航速:35.1節(jié)
? ? ? ?10.8節(jié)加速時間:6.6秒
? ? ? ?27.0節(jié)加速時間:17.4秒
? ? ? ?極速加速時間:29.5秒
? ? ? ?極速制動時間:34.5秒
? ? ? ?全動力轉(zhuǎn)向速度:26.5節(jié)
? ? ? ?全動力轉(zhuǎn)彎半徑:169.84米
? ? ? ?船舵數(shù)量:1具
續(xù)航能力↓
? ? ? ?續(xù)航距離:4600海里(12節(jié))
生存力↓
? ? ? ?隔倉段數(shù):7
? ? ? ?船體外板厚度:16毫米(鋼板)
? ? ? ?上層建筑外板厚度:4毫米(鋼板)
? ? ? ?一級火炮裝甲:前部12毫米,兩側(cè)12毫米,頂部12毫米
武器配置↓
? ? ? ?一級火炮:2組雙聯(lián)裝(4門)120毫米奧托1936型艦炮,身管倍徑L50.0,最大炮口動能10599.86千焦,彈藥基數(shù)800發(fā),單管射速8發(fā)/分鐘,發(fā)射間隔7.5秒,適配彈種HE/APHEBC/HE-TF,彈丸重量22.8/23.49/22.8千克,初速每秒950/950/950米,裝藥當量1630/1300/1630克TNT,引信臨界厚度0.1/5/0.1毫米,引信觸發(fā)延時0/6000/0毫米,1千米最大穿深21/154/21毫米,2.5千米最大穿深21/112/21毫米,5千米最大穿深21/81/21毫米,7.5千米最大穿深21/66/21毫米,10千米最大穿深21/58/21毫米,15千米最大穿深21/53/21毫米,水平轉(zhuǎn)速20度/秒,垂直轉(zhuǎn)速20度/秒,縱向射界45/-10度,接舷火力密度32發(fā)/分鐘(1.875秒/發(fā)),接舷最大投射12.528千克/秒
? ? ? ?一級自動武器:2組單裝(2門)40毫米維克斯·特爾尼1915/1917型機關(guān)炮,彈藥基數(shù)3000發(fā),單管射速200發(fā)/分鐘,25發(fā)彈箱供彈,重裝填時間3.5秒,10米最大穿深3毫米,100米最大穿深3毫米,500米最大穿深3毫米,1000米最大穿深3毫米,1500米最大穿深3毫米,2000米最大穿深3毫米,水平轉(zhuǎn)速30度/秒,垂直轉(zhuǎn)速24度/秒,縱向射界80/-5度,接舷投射200發(fā)/分鐘
? ? ? ?二級自動武器:2組雙聯(lián)裝(4挺)13.2毫米布雷達1931型機槍,彈藥基數(shù)12000發(fā),單管射速500發(fā)/分鐘,30發(fā)彈匣供彈,重裝填時間4秒,10米最大穿深27毫米,100米最大穿深27毫米,500米最大穿深23毫米,1000米最大穿深21毫米,1500米最大穿深19毫米,2000米最大穿深17毫米,水平轉(zhuǎn)速75度/秒,垂直轉(zhuǎn)速65度/秒,縱向射界85/-11度,接舷投射1000發(fā)/分鐘
? ? ? ?魚雷配置:2組三聯(lián)裝(6具)533毫米魚雷發(fā)射管,彈藥基數(shù)6枚SI250/533.4X7.2I型魚雷,彈重1700千克,戰(zhàn)斗部當量270千克TNT,遠程模式10千米(37.8節(jié)),快速模式4千米(48.1節(jié))
評價↓
? ? ? ?該型艦艇為比較典型的條約后期型驅(qū)逐艦,技術(shù)性能與條約中前期的驅(qū)逐艦相比存在較大的提升,且在設(shè)計、外觀上具有較大的差異。該艦具有穿透力較為強大的主炮,雖然裝填仍然偏慢,但已比“旋風(fēng)”級更快,在炮擊上主要的削弱在于彈藥內(nèi)填充的炸藥當量降低,毀傷特性存在下降,在采用的魚雷上,該艦的魚雷略輕于“旋風(fēng)”級,但戰(zhàn)斗部當量和航速均有一定的提升,雷擊效率更高,其最主要的火力強化在于防空,雖然以30年代中后期乃至40年代的標準來看仍然極度寒酸,但在其服役初期,13.2毫米聯(lián)裝機槍構(gòu)成的近距防空火力已足夠?qū)Ξ敃r較為普遍的雙翼飛機構(gòu)成較大威脅,防空效率要高于只安裝有40毫米機關(guān)炮且機關(guān)炮彈藥性能不佳的“旋風(fēng)”級,同時該艦也具有較為迅捷的航速,機動性較為突出,生存能力則達到同時期相近噸位同類艦艇的主流水平。在外觀方面,該艦采用長艏樓船型,前艦橋直接安裝于艏樓及其后方的延長結(jié)構(gòu)之上,前艦橋尺寸遠遠大于條約中前期出現(xiàn)的大部分驅(qū)逐艦,且前艦橋頂部安裝有在當時標準而言類型較為新銳的火控系統(tǒng),即射擊指揮儀,和通常只安裝測距儀的條約中前期型驅(qū)逐艦相比,其火控系統(tǒng)效能明顯更高,因此其主炮組反應(yīng)較為迅速,開火射擊的理論命中率也要更高,由于搜索和定位目標的一部分工作由更加先進的系統(tǒng)負責(zé)完成,該艦的桅桿相對較為短小,基本失去承載瞭望臺等觀察設(shè)施的功能,理論上僅作為信號旗桿或通信天線使用,這一變化使其側(cè)視輪廓相對較具有現(xiàn)代感,與此同時該艦采用了傾斜角度明顯大于“旋風(fēng)”級的飛剪艏,煙囪數(shù)量減少到1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