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斗民族”竟師從東方,俄羅斯中央集權的建立——俄羅斯簡史5
今天的俄羅斯首都莫斯科,橫跨亞歐大陸,既屬于亞洲也跨著歐洲,在當今政治局勢當中無疑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那么俄羅斯的國家中心是從何時轉移到莫斯科的呢?俄羅斯歷史上的“龍興之日”又在何時?如今的俄羅斯的底子最早可以追溯到哪?本期就讓我們扒一扒俄羅斯歷史上建立中央集權的過程

中央集權
中央集權中央集權,你肯定得有中央啊,中央集權制度是以國家職權統(tǒng)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為標志的政治制度。所以這就限定了這種制度至少要有三級組織:中央、地方、個人。

在中國,這種形式起源于秦朝(郡縣制的出現就是劃分多級組織的體現),并在清朝時達到頂峰(理論上雍正設立軍機處是其頂峰)。中央集權制度通常與君主專制相提并論,然而兩者之間沒有因果關系,也并沒有什么必然的聯系。
而在俄羅斯,這種在中國人眼中顯而易見的制度(中國公元前221年就有這種制度了),在俄羅斯到了12、13世紀還未曾正式出現。主要是因為俄羅斯祖先東斯拉夫人文明發(fā)展進程比較晚,當然另一方面早期基輔羅斯時期的俄羅斯吸收歐洲的成分較多,當時中世紀的歐洲那就是中世紀的封建制度(詳見淺談中世紀西歐封建制度,錯綜復雜的封建制度——古西亞簡史55),基本上一盤散沙,遠沒有中國歷來的“大一統(tǒng)”觀念,于是俄羅斯早期建國之時的科技樹就這樣不小心“點歪了”

然而,歷史總愛開玩笑,一群剽悍的東方人帶著剛剛學來的中央集權闖進了俄羅斯,他們就是蒙古大軍
蒙古西征
12-13世紀,是蒙古大軍橫掃亞歐大陸之際,當然準確地來說這支大軍是蒙古-突厥大軍,發(fā)展較晚的蒙古人戰(zhàn)斗力確實強悍,但是文明程度實話實說差了不少,因此蒙古帝國后來的四大汗國也好(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欽察汗國、伊利汗國),還是忽必烈的元朝也罷,在征服之后的治國過程中,紛紛“當地化”,吸收當地先進文明,并且最終融入更高級文明的血脈之中(比如突厥人就融入中亞等廣大地區(qū),歷史上帖木兒帝國、莫臥兒帝國、奧斯曼帝國都帶著突厥人血統(tǒng);而蒙古人更是融入中華民族的大家庭)

這個現象在俄羅斯也普遍存在,比如欽察汗國(金帳汗國)的“八思哈”制度,就是一定程度的“因地制宜”(詳見上期內容),另外面對著較為原始落后的東斯拉夫人的國家制度(東斯拉夫人:你蒙古還在游牧呢,還好意思說我),蒙古人積極采納了東方(中原兩宋、遼、金)的國家制度,即中央集權。而最終成為了俄羅斯的“老師”。
莫斯科公國崛起
在金帳汗國衰亡之際,俄羅斯本土的莫斯科公國開始崛起,并逐步攫取金帳汗國的權力以及在眾多俄羅斯當地小國當中獨大。莫斯科公國本是13世紀末期由弗拉基米爾大公國分封而成,因其首都莫斯科因此被稱為莫斯科公國。

13世紀上半葉,弗拉基米爾公國分封為莫斯科大公國,1328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一世獲得替蒙古人征稅的權利(啊這),依靠金錢、蒙古人和教會的支持,擊敗勁敵特維爾大公國,取得弗拉基米爾大公稱號,開始領導羅斯諸侯。13世紀末割據獨立。到了14世紀初,國事日強,陸續(xù)合并周圍公國。
到了1359-1389年,莫斯科公國達到極盛時期,而這時金帳汗國卻日益削弱了。莫斯科公國繼續(xù)與鄰近各公國作戰(zhàn),先后擊退立陶宛和蒙古人的入侵,取得頓斯科伊的稱號。但不久蒙古人再次突襲莫斯科,莫斯科公國被迫再次納貢。

在14世紀20年代后,接受欽察汗國冊封,并取得代征全俄納貢的權力是40年代莫斯科成為全俄羅斯最強的公國的主要原因。我們說了中央集權的前提就是多級組織,而莫斯科公國此舉無異于新開了個“小中央”。如果說羅斯境內各個小國都是臣子的話,那此時莫斯科公國就是皇上(因為人家代表的全羅斯?。?,金帳汗國就是太上皇。
而當這個太上皇又老又無力之后,矛盾勢必一觸即發(fā)。最終莫斯科公國在“翅膀硬了”之后先后兩次擊敗金帳汗國,最終金帳汗國解體(1480年),俄羅斯歷史擺脫被蒙古人統(tǒng)治的時期,進入莫斯科公國統(tǒng)治時期,而對于剛剛掌權的莫斯科公國,如何穩(wěn)定政局,坐穩(wěn)位置,發(fā)展國家是首要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俄羅斯歷史的中央集權開始了
俄羅斯中央集權
1456 年,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二世在位期間帶兵討伐諾夫哥羅德(注意此時金帳汗國還未解體,莫斯公國真正打敗金帳汗國要等到1480年)。1478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正式吞并諾夫哥羅德共和國,這是俄羅斯走向中央集權制國家的重大步驟。到了伊凡三世1472年迎娶了拜占庭末代皇帝侄女索菲婭·帕列奧羅格為后,從此開啟了俄羅斯文化與古希臘古羅馬拜占庭文化的不解之緣,并且在統(tǒng)治者那里自認為是拜占庭帝國的正統(tǒng)的皇位繼承人(因為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就滅了拜占庭)。

到了1480年前后,俄羅斯統(tǒng)一國家基本形成,疆域北達白海,南抵奧卡河,西及第聶伯河上游,東至烏拉爾山脈。羅斯廣大地域的統(tǒng)一向集權化的行政管理制度邁出了第一步。莫斯科公國的地位從許多公國的一個,變成了一個強大的統(tǒng)一國家、成為了整個俄羅斯唯一的君主,其他王公都為他來服務、成為他的臣民。莫斯科國家的政治制度至此發(fā)生了重大的轉變(多級制度已經基本成型,即君主-王公-地方),但此時的俄羅斯尚處于封建制階段,未形成完善的中央集權體制,即使這個中央集權體制已經呼之欲出
在俄羅斯形成中央集權的過程中,最主要的原因(當然還有其他諸多原因)是金帳汗國對羅斯長期實行野蠻統(tǒng)治的反作用。為了擺脫金帳汗國的統(tǒng)治,俄羅斯需要集中全部力量,在俄羅斯民族的這個過程當中,形成了高度的向心力、凝聚力。并且在另一方面,在與蒙古人進行斗爭的過程中,俄羅斯人的領導者莫斯科大公也接受了東方蒙古人的種種制度。比如在政治制度、軍事行政組織、人民普遍納稅服役、尤其是關于王權無限的教誨,從而才擁有了建立專制國家的種種手段和武器,最終到伊凡四世時期,俄羅斯的中央集權體制的建設開始起步,俄羅斯國家開始走向了中央集權。

1547年,莫斯科公國的伊凡四世被加冕沙皇后,莫斯科公國改稱沙皇俄國,歷史進入了莫斯科時期。所謂莫斯科時期就是以莫斯科為中心的獨立俄羅斯國家形成后,它背后體現的就是中央集權制度的發(fā)展。于是在莫斯科時期,俄羅斯有了“沙皇”的稱號(此前都是叫“大公”的)而俄羅斯最具代表的農奴制度也開始逐步建立

到了1721年彼得大帝時期,俄羅斯又晉升為俄羅斯帝國,國力逐步發(fā)展,最終躋身成為歐洲傳統(tǒng)五大強國,成為了近現代歷史的世界列強之一。這就是俄羅斯中央集權的一個高峰。而俄羅斯中央集權的滅亡就在1917年二月革命,無產階級推翻了封建君主制,而后十月革命則又開啟了俄羅斯歷史發(fā)展新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