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第一改革家:助力大秦實行變法,因得罪這三人,注定結(jié)局凄慘
說千古一帝會想到秦始皇,就像說變法能臣會想到商鞅。秦始皇建立的功業(yè),往早了說,與商鞅給秦國帶來的改變脫不了關(guān)系。商鞅入秦之前,秦國存在感極低,“諸侯卑秦,丑莫大焉”;商鞅入秦之后,通過變法“為秦開帝業(yè)”,使貧弱落后的秦國煥然一新。

商鞅那么厲害,為何還是被殺了?從后世史學(xué)家對商鞅的記載評價里,可以發(fā)現(xiàn):得罪這3個人,商鞅必死。司馬遷說:“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倍凇顿Y治通鑒》里,我們能找到更多商鞅之死的原因痕跡,一開始,商鞅懷著滿腹法學(xué),跟立志變法強秦的秦孝公一拍即合:
秦國積貧積弱,貴族壟斷了仕途高位,百姓有功無賞,對外作戰(zhàn)積極性不夠高。商鞅針對秦國的情況,相繼推出了《墾草令》、《連坐法》、《二十級軍功爵制》等,要知道秦人悍勇,民間私斗之風(fēng)盛行,而禁止私斗、獎勵軍功、有功進爵,百姓就會“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

然后就是重農(nóng)抑商、生產(chǎn)糧食布帛多的可獲得獎勵;廢除分封制、推行縣制;推行小家庭制度,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焚燒儒家詩書等等。同時商鞅還確立了“連坐”法令,一人犯罪全家甚至鄰居都要追責(zé),除非事先告發(fā),知而不報的嚴(yán)懲;爵位要靠殺敵立軍功獲得。
貴族的世襲地位被打破了,百姓有了向上的機會,但變法的結(jié)果,真的是一方喜,一方憂那么簡單嗎?根據(jù)史書記載,民間對商鞅的怨言也不少:“商君……用法嚴(yán)酷,嘗臨渭論囚,渭水盡赤。為相十年,人多怨之?!鄙眺眳栃蟹?,輕視教化,為了立威令行,主張輕罪重罰。

所以商鞅并沒有得百姓民心,他得到的主要助力來自一國之君秦孝公。作為法家弟子,“不避權(quán)貴、刑上大夫”這一點被商鞅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于是商鞅頂著重重壓力變法的時候,自然而然得罪了貴族勢力:太子、公子虔、還有公孫賈,公子虔被削去鼻梁,公孫賈被施黥刑。
太子到底犯了商鞅哪一條新法令?沒有詳細記載,但公子虔是秦孝公的大哥,公孫賈是舊貴族勢力代表人物,與甘龍等人可算作一派,他們與商鞅分庭抗禮,商鞅固然是能臣,但他同時也是孤臣;太子犯法,不能加刑罰,結(jié)果這罪過只能加給了昔日風(fēng)光的貴族們。

公子虔、公孫賈、太子,全都丟了臉面,公子虔甚至閉門8年不出,這8年里他都在想什么呢?秦孝公支持商鞅,可秦孝公又不能一直活下去,他一死,太子即位,局勢瞬間發(fā)生了轉(zhuǎn)變,不管是為了當(dāng)初的私仇,還是為了安撫秦國的暗潮,新國君都會把商鞅給滅了。

秦孝公死了,老世族又開始針對商鞅,雙方勢不兩立。新秦君無法憑一己之力與所有老世族對抗,殺了商鞅才是最簡單省事的辦法,而商鞅也就那么輕而易舉地死了。他死后,新法繼續(xù)推行,可見新君一定看到了其中的好處,他并沒有全盤否定商鞅。只是商鞅作為一柄亂世的利劍,最終還是走到了必死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