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舊聞】四位澳督回歸之際憶往事
1999-12-20 來源:光明日報 本報駐里斯本記者 陳慶煜 我有話說 自1979年中國與葡萄牙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以來的20年間,葡國政府先后向澳門派出5位總督。除末代澳督韋奇立外,其他4位澳督分別是伊芝迪、高斯達、馬俊賢和文禮治。在今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正式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前夕,記者分別采訪了這4位前澳督,他們回憶起當年在澳門的歲月,并對澳門回歸中國表示衷心的祝福。 伊芝迪,76歲,退役將軍:我是在1979年葡中建交的第二天走馬上任的。上任后,我極為重視密切同中國和近鄰香港的關系。澳門對中國內(nèi)地依賴很深,尤其澳門的水源和漁業(yè)資源等。中葡建交之前,澳門人心不穩(wěn),因澳門前途未卜,本地的華商們紛紛移至香港、新加坡和日本等地投資。所以,那時澳門經(jīng)濟一直停滯蕭條。 1980年3月,我應中國外貿(mào)部邀請首次正式訪華,鄧小平接見了我。他在與我談話時說,“兩國關系已正常化,很多問題都明確了,澳門人民毋須擔憂”。我回到澳門立即用鄧對我的談話安定人心,收到極好效果。 高斯達,67歲,退役海軍上將(1981年任澳門總督):我在任澳督之前已直接和間接地對澳門各方面情況有所了解。李安道和伊芝迪2位前任澳督施政期間都遇到過許多困難。許多紡織廠的織布機械非常落后,都是在香港被淘汰后運來的。澳門成了香港的后院。鄧小平的對外開放政策激起了中國內(nèi)地企業(yè)和個人來澳門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的強烈愿望,對澳門的經(jīng)濟技術發(fā)展十分有利。當時,葡國人不大關心澳門,公眾只知道澳門同非洲的原葡屬殖民地不一樣。我本人也認為澳門是中國領土,只是由葡國管治。所以,我努力維護同當?shù)厝A人社團的良好關系,同他們經(jīng)常交換意見,共同磋商問題,直至發(fā)展到同中國內(nèi)地建立直接聯(lián)系。我先后邀請過廣州市市長和廣東省委第一書記訪問過澳門。我也曾應邀訪問過廣州和珠海等城市。我對中國的友好行動贏得中國人的贊賞,一直被視為中國的好朋友。 1982年至1984年,中英關于香港問題談判期間,澳門公眾輿論確實有過一陣痙攣。1984年10月,鄧小平在北京接見馬萬祺,鄧在談到澳門問題時說,“告訴澳門同胞,要鎮(zhèn)靜,這不是急的問題,重要的是要保持香港和澳門的繁榮與穩(wěn)定”。接著,葡國幾位政界要員和我本人先后訪問北京,了解到中國已考慮就解決澳門問題與葡方進行談判,后來我建議葡國總統(tǒng)埃亞內(nèi)斯盡快訪華,1985年5月,埃亞內(nèi)斯總統(tǒng)正式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并順訪澳門。次年,葡中兩國便開始了關于澳門問題的談判。 馬俊賢,69歲,大學醫(yī)學教授(1986年任澳門總督):我于1986年5月28日赴澳門任職。一個月之后的6月30日,葡中關于澳門問題談判的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我很感激在澳門的那段經(jīng)歷,它使我明白了很多問題。澳門是個非常特殊的地方,與葡在非洲的前殖民地完全不同。葡人和華人社會有著共同的利益關系。華人精英很多,與我有過很好的合作。我欽佩澳門精神,希望她回歸中國后繼續(xù)發(fā)展繁榮。 文禮治,72歲,前海事部長(1987年任澳門總督):我到澳門赴任時,葡中兩國已就澳門問題發(fā)表了聯(lián)合聲明,規(guī)定澳門回歸中國的過渡期為12年。我當時覺得12年結(jié)束澳門過渡期太短,有很多緊迫的事要做,語言和法律本地化等問題要突出解決。在這方面澳門不及香港,歷史上葡未曾重視過澳門的教育,所以困難很多。令人欣慰的是現(xiàn)在所有這些問題都得到了解決,澳門順利渡過了過渡期。 如何認識澳門在葡中關系中的重要性非常必要。我去北京訪問過4次,每次都受到中國相關部門的熱情接待,也曾與當時的中國總理李鵬會見。這是我在澳門任職的相同時間內(nèi),香港總督未曾享有過的禮遇。 澳門就要回歸中國了,我對澳門的前途是有信心的,我衷心祝愿她的明天更加美好。 版權聲明:轉(zhuǎn)載須經(jīng)版權人書面授權并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