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有學閥,戲有戲閥。戲曲的問題在哪里?
這邊廂微博出圈轟轟烈烈批判,不耽誤昨晚梅花獎頒獎晚會熱熱鬧鬧舉行。我說戲曲界在自絕于世俗社會,打造自己的完全獨立封閉的次元。所以不了解戲曲的熱心路人還是關心不到戲曲界的問題在哪里,一直提啥娛樂圈,這里有娛樂圈啥事呢?戲曲界的問題在戲曲界本身呀。 戲曲界的問題,籠統(tǒng)的有三大個: 一是集體性的腐??;這種腐敗并不僅僅只是經(jīng)濟上的,還包括權力上的。也不是今天才有,而是改開之后就已經(jīng)有了,而且挺明顯。在資源的分配上,上層卡資源,資源常常不能下沉到基層,沒有基本的公平;在平臺上,上層卡資格卡指標,不給基層展示的機會,封閉上下層的流通通道。但是戲曲是來自民間的藝術,它的靈感很多要從民間挖掘。就像黃梅戲《天仙配》《女駙馬》,一開始是安慶文化館和安慶專區(qū)黃梅戲劇團從基層挖掘的,然后劇目給到安徽省黃梅戲劇團精細化加工,配上電影這樣的新媒體技術,加上省級行政資源大力推廣,才打開了黃梅戲的知名度?;鶎釉簣F為高層院團提供部分劇目、新穎的表演和表現(xiàn)形式的靈感,高層院團為基層院團打開市場,提供提升技藝的方法,提供精細加工策略,上下對流,劇種才有活力,才能發(fā)展。但實際上,建國后才形成的黃梅戲的發(fā)展,是挺典型的高層院團脫離群眾的代表。職業(yè)化的省黃其實沒有為黃梅戲獨立創(chuàng)作一出吃飯戲,也沒有為基層院團提供提升技藝的訓練方法,甚至由始至終,基本功都不如基層,僅僅因為平臺高,就能處處壓基層一頭。戲曲界里,大劇種歧視小劇種,高層院團歧視基層院團,講求排資論輩,講出身講師承,都是常態(tài)。我常說:戲曲界常干的事是,演著反封建的戲,干著真封建的事。 二是全面價值觀的敗壞;戲曲界跟著中國文藝界的大環(huán)境跑,也是有著價值觀的敗壞的。就像今天很多人罵戲曲界總是亂創(chuàng)新、亂改戲,但這些其實都是八十年代戲曲界主流主動做的。八十年代是中國文藝界新舊勢利爭奪權力的時期,這里所謂“新”,很大程度指的是“西化”。很遺憾,官方站在新派那邊,所以所謂“創(chuàng)新”是那時候戲曲主流主動做的。恰如1986年,中國戲劇圈大規(guī)模、高規(guī)格的舉辦莎士比亞戲劇節(jié)。我很理解極度壓抑之后的驟然松綁,總會出現(xiàn)一些過激的反應。但怎么說呢,你也很難想象一個國家的文藝界舉全國之力,去推廣別人的藝術。至今你也沒見戲曲界如此高調(diào)搞“湯顯祖”“關漢卿”戲劇節(jié)。這不是有主見、有遠見、有脊梁骨的“藝術家”干出來的事,但就干了。他們很主動的騰籠換鳥,自我矮化。大家可以去查查,這次戲劇節(jié)上的莎士比亞劇目幾乎都獲得了當時重要的獎項。而至今,我們卻并不見業(yè)內(nèi)有高規(guī)格的“關漢卿”“湯顯祖”戲劇節(jié)。戲曲沒落,那些參加了的劇團,參演了的演員,有一個算一個,都有他們一筆“功勞”。 騰籠換鳥衍生的后果就是戲曲藝術創(chuàng)作完全中國脫離現(xiàn)實,脫離中國脫離群眾。官方孤高自傲清高自賞,但你說他們品味高吧?他們推崇的非西化的劇目,也無非是些淺薄的言情劇、戀愛腦、宮斗劇、杰克蘇、故作深層實則虛無的朝堂政斗劇啥的,對社會現(xiàn)實一點關照都沒有,畢竟那時候“情為最”嘛,要哲思嘛,而百姓是低賤的! 三是戲曲市場是真不行。何賽飛說,自己劇團不給自己排戲,所以才轉(zhuǎn)去演影視劇。史依弘也說不排新戲,就沒有撥款。其實換個角度想,就是哪怕八十年代末期,那時候戲曲的市場就是萎縮的,所以戲曲界壓根消化不了那么多演員,不能人人都有戲排。而排新戲才能有撥款,演員戲迷不老是說老戲有市場,新戲沒市場嗎?那么為啥你要靠排新戲拿撥款,你怎么不用賣老戲的票房排新戲呢?真實情況是,老戲的票房情況確實比新戲好,但這是吃戲曲曾經(jīng)作為社會主流藝術打下的群眾基礎的老本,老戲的票房其實也并不足以維持劇團基本的運轉(zhuǎn)。本質(zhì)上來說,老戲的票房好不好,該比較的不是新戲,而是其他的藝術門類,因為我們要看的是市場份額的爭奪。顯然戲曲是爭奪不過其他藝術門類的。其實那時候戲曲界就該著手應對了,但是戲曲界上層老神在在,干著我前面說的第一點第二點問題的事呢,哪有心思在做實事上? 最為令人氣憤的是,這些人壟斷了資源,造成了不公平,影響了戲曲的發(fā)展,導致戲曲市場的萎縮。又為了充門面,用壟斷來的資源買職業(yè)戲迷,搞大量的贈票,還美其名曰推廣宣傳戲曲,這倒賠錢的買賣又嚴重擾亂了市場。本來有些劇團演員可能還想靠自己的力量闖一闖市場,但是你只要賣票,你拼的過那些不需要花錢買票就能看的演出嗎?觀眾已經(jīng)被培養(yǎng)成了“戲曲就該是贈票,我干嘛還要花錢買票”的思維了。所謂“免費的才是最貴的”,市場被這些人進一步搞壞。在這點上,這些人是有兩重罪的! 其實曾經(jīng)并不是沒有人去探索戲曲的發(fā)展,想要出人出戲。就像八十年代安慶文化局,就積極擁抱當時新興的電視劇,這本來也是地方的一種認知,就是清楚知道通過傳統(tǒng)“舞臺劇”的所謂“正統(tǒng)”形式,拼不過繞不開上層建筑,所以選擇通過更加公平也更易傳播的電視劇,培養(yǎng)安慶基層的角兒,但未嘗也不是居安思危。黃梅戲的一次崛起靠的是電影,二次繁榮就是靠的電視劇。之前有人跟我探討說,京劇《定軍山》是中國第一部電影,而那時京劇如日中天,是電影來蹭京劇。不管誰蹭誰,未來誰更有傳播力,顯然不需要有上帝視角,當時的人也清楚得很。而且戲曲就是時髦嘛,什么最新鮮玩什么。當時的戲曲角兒,不就像今天的影視明星嗎?但是改開后的戲曲界主流,可驕矜自傲了,眼看著戲曲市場一天天萎縮不為所動,倒是自詡自己是高貴的藝術家。但對韓再芬這種基層無后臺但真出圈的,一直貼的是“明星”“花瓶”的標簽,靠著話語權把戲曲影視劇打為“旁門左道”。最為搞笑的是,韓再芬的經(jīng)歷是如此,本該吸取教訓,總結(jié)方法,參考自己的經(jīng)歷培養(yǎng)能出圈能掙市場的有能力的年輕輩。但今天的她好像被洗腦下降頭了,成天張口閉口是“戲曲的根源在舞臺”。舞臺確實不能忽視,但只守著舞臺,不依靠電視劇,哪怕你舞臺劇目再好,有你韓再芬出頭之日嗎?正確的做法不是通過影視為劇場引流嗎?正如粵劇電影《白蛇傳情》之于曾小敏和舞臺版《白蛇傳情》。這一點上,她真的很敗興,感覺越來越保守擺爛了。 戲曲要復興,可以做的有很多,且不是不可能。首先就是要反腐,清除隊伍的害群之馬,刮骨療毒。其次藝術評判標準要回歸正常。資源要按照業(yè)績來分配。 在戲曲發(fā)展上,要做的是多管齊下。舞臺劇、舞臺直播、電影、電視劇乃至網(wǎng)劇、短視頻劇多種形式多方宣傳,多啟用新鮮血液,多出好戲,多出年輕的好演員。在戲曲的營收上,院團應該改變思路,將劇院的收入來源多結(jié)構化,不要只想著伸手跟政府要錢,也不要以為只有劇場票房才算是收入。收入結(jié)構可以多樣化,可以是票房+網(wǎng)絡影視收入+商業(yè)贊助/廣告收入+直播收入,要靈活點。 我這么說,肯定就有人說這不可能那不現(xiàn)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情是要一點點的做起的。從2003年第一個穿著“漢服”的人走上街頭,到今天20年了,漢服就是靠著民間自發(fā)組織,也被官方譏諷是“民科”,卻不斷的嚴謹考證、試錯、發(fā)展、出圈、影響,幾乎就要接上斷了幾百年的命脈了。戲曲呢?你還有政府撥款,你還有底子,你的基礎比漢服好很多,你其實可以做的有很多。 而對于普通的路人來說,你能給自己定個目標,下個任務:我愿意花錢買票,一年進兩三次劇院,去看幾場傳統(tǒng)戲。能適當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看法,給戲曲界一些真實反饋,就是對傳統(tǒng)戲做貢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