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春天的十七個瞬間》的劇情走向分析
原本是對知乎提問的回答。全文如下:
挺復雜,還涉及一些真實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微妙關(guān)系。而且這個劇本是在克格勃指導下完成的。所以西方一些情報分析師懷疑劇本可能隱藏了某些隱秘的歷史真相(但也未必全真,估計是半真半假,也可能是克格勃的障眼法)。劇本的主線情節(jié)是:第三帝國末日將至。希特勒在絕望之際,暗示應該拆散美蘇聯(lián)盟。希姆萊就乘機尋找與西方媾和的渠道(更多是為希姆萊和黨衛(wèi)軍集團找出路,而不是為希特勒)。蘇聯(lián)獲悉納粹與西方的外交接觸,于是指示主人公(打入帝國保安總局內(nèi)部的蘇聯(lián)間諜)設法搞清納粹內(nèi)部那一股勢力在操盤媾和工作。主人公判斷四股勢力有媾和實力:希姆萊、戈林、戈培爾、鮑曼。主人公認為西方不可能和希姆萊媾和(因為希姆萊名聲很臭)。于是主人公想把此事告訴希姆萊,然后在希姆萊的支持下,以“抓叛徒”的名義破壞媾和,挑起納粹內(nèi)斗??墒侵魅斯芸彀l(fā)現(xiàn)自己錯了,正是希姆萊及其親信舒?zhèn)惐ぃǖ郾A帲┎俦P媾和(這段情節(jié)明顯是諷刺西方居然不惜和名聲最臭的希姆萊媾和)。于是主人公轉(zhuǎn)而尋求鮑曼的支持(鮑曼和希姆萊一直在爭權(quán)奪利)。與此同時,帝保局長卡爾登布魯納懷疑主人公是蘇聯(lián)間諜(眼光真犀利),指示帝保四處的繆勒追查主人公??柕遣剪敿{和繆勒在理論上都是希姆萊的部下。但實際上,希姆萊并不把這兩人視為自己的親信。而繆勒又在鮑曼和希姆萊之間左右搖擺。舒?zhèn)惐ぷ屩魅斯梢粋€牧師去開辟另外的媾和路線,以混淆視聽。主人公則利用牧師反過來破壞媾和。主人公又派遣一個知識分子去中立國活動??墒强娎盏淖凡橛辛顺晒?,查獲了主人公的報務員、知識分子,最后查到了主人公自己??墒侵魅斯ㄟ^詭辯洗清了自己的嫌疑(這是最離奇的一段。按說以繆勒的奸詐,應該很容易識破主人公的詭辯。可是繆勒卻接受了。劇本的解釋是:繆勒被其他案件搞得精疲力盡,又想利用主人公的媾和網(wǎng)絡為自己尋找出路??赡芏嗌龠€有點看鮑曼的面子。而西方一些分析師則認為,這段劇情暗示繆勒可能是蘇聯(lián)的同黨。繆勒在二戰(zhàn)后下落不明,被懷疑投靠了蘇聯(lián))。最后,鮑曼未能利用主人公提供的線索扳倒希姆萊??恐?zhèn)惐さ慕圃p,希姆萊反而在希特勒面前洗清了叛國嫌疑,繼續(xù)獲得信任。這是個很奇妙的結(jié)尾(舒?zhèn)惐?zhàn)后投靠了西方。劇本設置這個結(jié)尾,是為了攻擊西方和黨衛(wèi)軍的合作)。還有一個重要支線情節(jié)是主人公利用納粹內(nèi)部矛盾,破壞納粹制造原子彈的計劃??傊@個劇本真真假假,也或許是隱藏了某些秘密。但也絕對是搞了很多障眼法。劇本觸及到不少專業(yè)間諜手法(比如為了掩護真正的媾和行動,還同時展開很多沒有實質(zhì)意義的媾和行動。這種手法,就是所謂制造森林以隱藏樹木。目的是混淆視聽?;蛘邔I(yè)一點說,是所謂的信息污染。造謠是情報戰(zhàn)的重要一環(huán)。有理由認為,劇本自身也是克格勃信息污染工作的一環(huán))。這個劇本還有一點很有趣的是:主人公做為間諜并不完美,相反卻非常粗心大意,多次犯下低級錯誤。而主人公賴以擺脫困境的真正過人之處,則是他用強大的邏輯分析和縝密思維來說服人的能力。作者所塑造的,是所謂學者型間諜的形象(而不是拿著槍亂打人的小特務)。而主人公追求的目標,也不是開保險柜偷幾份文件,或者搞點物質(zhì)方面的破壞。甚至不是一時一事的成?。▌”镜浇Y(jié)尾,很多人甚至無法理解主人公究竟取得了什么成就?)而是在敵方最高層內(nèi)部制造尖銳的對立,進而破壞納粹德國與西方勾結(jié)共同對付蘇聯(lián)的可能性。主人公是所謂的戰(zhàn)略型間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