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正義的思索——荒落的讀書筆記(七十八)
讀完了《理想國》的第一卷,估計回頭還得再研究一遍,歸納總結一番,再參照一下儒、道、馬哲的思考方向去辯一辯。 哲學家們往往喜歡通過對話的形式來探尋真理,比如書里的蘇格拉底跟塞拉西馬克、莊子與惠子、孔丘跟他的弟子。 他們將自己尋找到的真理通過人們能夠理解的方式演繹出來,并加以論證,而不是單純地把道理一股腦寫出來。 所以論語、莊子就更直觀一點,道德經(jīng)就更晦澀一點。 但越是閱讀,越是能夠理解古人的智慧跟當下人并無二樣,我們比他們強的只有眼界罷了。 所以我們難以改變歷史,因為我們壓根不比歷史上的人強到哪里去,以史為鑒這句話著實沒錯——尤其是目前人類頂尖的科技研究已經(jīng)進展變慢,難以再次支撐起一次新的技術革新,也沒有更新的基礎理論誕生。 當我們的蛋糕無法越做越大時,那么“內(nèi)卷”社會就一定是最后的走向,畢竟資源是有限的,而共產(chǎn)主義的大前提是技術革新會使人類的生產(chǎn)力上漲到足夠程度。 又扯遠了。 柏拉圖在這一卷的末尾寫到自己也不知道正義是什么,真巧,我也不大清楚。 對于每個流派的信徒來說,正義的定義都有所不同。無論是君臣綱倫還是無為而治、亦或是法治社會,都是統(tǒng)治者選擇的正義,根據(jù)利益而使用罷了。 作為接受過現(xiàn)代教育的人,我們自然而然地會認為以法律+道德為標準才是正義的,起碼人類經(jīng)過幾千年的努力也終于演化到這一節(jié)點。 但就現(xiàn)實生活中,違反道德標準跟鉆法律空子的人或事可太多了,有時候自己也是受益者,而且還有很多人心安理得地享受這一切。諸如此類的事件造成了一系列不公,而法律與道德標準的進一步深入,反而成為了固化階級的枷鎖。一系列侵犯了個人權益的事發(fā)生在身邊后,我們真的還能簡單為其定義成正義嗎? 我想是能的。 雖然我也不知道正義到底是什么,但探尋“正義”這一過程,本身一定是正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