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楊志射殺晁蓋有三個依據(jù),魯智深武松是知情不報(bào),還是幫他打了掩護(hù)?

晁蓋只帶了五千嘍啰去打有五七千人馬的曾頭市,這本身就犯了兵家大忌:十則圍之五則攻之,諸葛亮數(shù)萬人馬尚且拿不下郝昭一千人把守的陳倉城,晁蓋把當(dāng)時的梁山好漢全帶到曾頭市尚且未必能勝,更何況區(qū)區(qū)二十個頭領(lǐng)?
晁蓋帶去的二十個頭領(lǐng),真正單打獨(dú)斗有可能贏曾家五虎的,也只有林沖、呼延灼、徐寧、石秀、孫立而已,武功比史文恭強(qiáng)的一個都沒有——當(dāng)時吳用還沒有坑玉麒麟盧俊義上梁山,大刀關(guān)勝還在蒲東當(dāng)巡檢,沒羽箭張清和雙槍將董平還在東昌府和東平府為將。
后來宋江帶著梁山軍二打曾頭市,幾乎是傾巢而出,結(jié)果史文恭只用了二十回合,就把霹靂火秦明挑落馬下,根本就沒有用弓箭:“二騎相交,軍器并舉。約二十余合,秦明力怯,望本陣便走。史文恭奮勇趕來,神槍到處,秦明后腿股上早著,倒攧下馬來?!?/strong>

不管是大刀關(guān)勝還是豹子頭林沖,都沒有可能在五十回合之內(nèi)擊敗秦明,所以在盧俊義上梁山前,宋江一直不提再打曾頭市,顯然是沒有必勝的把握:當(dāng)時雖然史文恭還沒有槍挑霹靂火,但是林沖二十回合沒有拿下曾魁,卻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老四曾魁尚且如此難纏,史文恭和副教頭蘇定有多厲害,就可想而知了。
因?yàn)樗谓t遲沒有替晁蓋報(bào)仇,很多人就懷疑是他指使小李廣花榮獲雙鞭呼延灼在自己的箭頭上淬毒兵寫了史文恭的名字。
宋江指使手下暗箭傷晁蓋的說法,也有很多人不同意:如果晁蓋不是史文恭射殺,他為什么要纏住史文恭并使其失去戰(zhàn)斗力?
晁蓋纏住史文恭,在水滸原著中是有描述的:“只見陰云冉冉,冷氣颼颼,黑霧漫漫,狂風(fēng)颯颯,虛空中一人當(dāng)住去路。史文恭疑是神兵,勒馬便回。東西南北四邊,都是晁蓋陰魂纏住。史文恭再回舊路,卻撞著浪子燕青,又轉(zhuǎn)過玉麒麟盧俊義來,腿股上只一樸刀,搠下馬來。”

晁蓋的“出現(xiàn)”,也有兩種解釋:其一,是要報(bào)那一箭之仇;其二,是成全盧俊義,避免宋江竊取梁山頭把交椅。
即使史文恭沒射晁蓋那一箭,他跟晁蓋也是有仇的,晁蓋將他趕到盧俊義刀下,而不是攆到宋江面前,這樣做可能也真是另有深意。
晁蓋那一箭中得蹊蹺,各種猜測也都有道理,還有人說射殺晁蓋的既不是小李廣花榮,也不是雙鞭呼延灼,更不是病尉遲孫立或病關(guān)索楊雄、拼命三郎石秀,而是剛上梁山不久的青面獸楊志——雖然楊志沒有跟隨晁蓋出征,但是作為一個“新人”,他消失幾天也沒有人會注意,只要魯智深武松不說,別人也不知道。
如果真是楊志射殺了晁蓋,魯智深武松就有可能是幫兇,起碼有知情不報(bào)之嫌。后來發(fā)生的事情表明,魯智深和武松都是希望宋江坐梁山頭把交椅的——宋江要按照約定“讓位(其實(shí)那位置原本就不屬于宋江)”給盧俊義,魯智深和武松都堅(jiān)決反對,根本就沒把晁蓋遺言當(dāng)回事:“武松見吳用以目示人,也發(fā)作叫道:‘哥哥手下許多軍官,受朝廷誥命的,也只是讓哥哥,他如何肯從別人?’魯智深大叫道:‘若還兄長推讓別人,灑家們各自都散!’”

魯智深武松跟晁蓋沒有半點(diǎn)交情,卻都欠著宋江“救命之恩”,晁蓋身死宋江上位,避免了梁山二次火拼,所以他們替楊志打掩護(hù),也不是不可接受和理解的。
魯智深和武松會不會知情不報(bào)暫且放在一邊不提,咱們還是來看看為什么有人說是楊志射殺了晁蓋。
讀者諸君都知道,在梁山好漢中,晁蓋至少有三個仇人,后兩個是膽子小武功差的摸著天杜遷和云里金剛宋萬,第一個就是青面獸楊志——楊志與晁蓋結(jié)仇,還在火并王倫之前。
晁蓋帶著智多星吳用、入云龍公孫勝、赤發(fā)鬼劉唐和阮氏三雄“智取生辰綱”,斷送了楊志的大好前程,再次見面時,也沒有半句道歉,反而當(dāng)笑話來講:“晁蓋說起黃岡動取生辰綱一事,眾皆大笑?!?/strong>
晁蓋笑得很開心,楊志笑得很憤怒:要不是你們半路打劫,蔡太師早就讓我官復(fù)原職了!
楊志跟晁蓋之間的仇恨,并不是可以一笑而泯的:君子報(bào)仇十年不晚,小人報(bào)仇從早到晚,晁蓋斷了楊志仕途,楊志要斷晁蓋生路,謝若林看了也只能點(diǎn)頭表示贊同。

楊志跟晁蓋有深仇大恨,而且還是一位深藏不露的神箭手。
楊志上梁山后再沒有展示過自己的箭法,但是在大名府梁中書面前,他展現(xiàn)的箭術(shù),簡直是神乎其技。
副牌軍周謹(jǐn)近距離連射三箭,第一箭被楊志鐙里藏身躲過,第二箭被楊志用弓梢撥落,第三箭被楊志綽在手里。
周瑾連射三箭不中,楊志“左手如托泰山,右手如抱嬰孩,弓開如滿月,箭去似流星。說時遲,那時快,一箭正中周謹(jǐn)左肩?!?/strong>
楊志射周瑾之前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射中他后心窩,必至傷了他性命。他和我又沒冤仇,灑家只射他不致命處便了?!?/strong>
楊志跟周瑾無冤無仇,所以只射肩膀不射心窩,但是面對毀了自己前程的晁蓋,楊志肯定不會手下留情。

楊志的箭法,在梁山一百單八將中能排進(jìn)前五或前三,他要射殺晁蓋,還真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楊志不是小人,但也絕不是君子,他攛掇魯智深武松帶著二龍山人馬歸入梁山,極有可能是要伺機(jī)報(bào)仇。
我們細(xì)看水滸原著就會發(fā)現(xiàn),三山聚義打青州的時候,楊志表現(xiàn)很反常。
當(dāng)時僅憑二龍山三個大頭領(lǐng),就足以將雙鞭呼延灼斬于馬下,再加上李忠的桃花山、孔家兄弟的白虎山,只要先派人混進(jìn)城去,就是拿下青州城也不成問題,但是楊志卻不征求大頭領(lǐng)魯智深的意見,越權(quán)做出了安排:“若要打青州,須用大隊(duì)軍馬方可打得……孔亮兄弟,你可親身星夜去梁山泊,請下宋公明來并力攻城,此為上計(jì)。亦且宋三郎與你至厚。你們弟兄心下如何?”
宋江帶領(lǐng)大隊(duì)人馬趕到,楊志又搶過魯智深話頭“起身再拜”:“楊志舊日經(jīng)過梁山泊,多蒙山寨重意相留,為是灑家愚迷,不曾肯住。今日幸得義士壯觀山寨,此是天下第一好事!”

魯智深招待宋江,表現(xiàn)得不卑不亢,宋江說話也很客氣,這很像朋友而不是主從關(guān)系:“魯智深道:‘久聞阿哥大名,無緣不曾拜會,今日且喜相認(rèn)得阿哥。’宋江答道:‘不才何足道哉。江湖上義士甚稱吾師清德,今日得識慈顏,平生甚幸!’”
跟魯智深的禮貌而不失尊嚴(yán)截然相反,楊志的表現(xiàn)可謂卑躬屈膝,他磕頭作揖低三下四,一開口就表示了入伙梁山的強(qiáng)烈愿望。
楊志之所以如此自降身價(jià),很可能是別有用心——他也是有暴脾氣的,殺人的時候也不手軟,他放著二龍山二把手不當(dāng),偏要去梁山吃大鍋飯,除了接近晁蓋,我們想不出別的原因,說他是真心敬畏宋江,估計(jì)連宋江自己都不會相信:天子腳下的殿帥府制使,怎么會瞧得起不入流的鄆城縣押司?
從楊志跟晁蓋仇深似海、擅長射箭、主動依附這三件事中,我們確實(shí)能看出一些蹊蹺,所以說他有動機(jī)、有能力射殺晁蓋,也并非全無依據(jù)。但是這里面也有一個問題:楊志想偷偷溜下梁山去射殺晁蓋,魯智深武松會替他打掩護(hù)嗎?

在筆者看來,楊志想射殺晁蓋是有可能的,但是魯智深武松絕不可能知情,更不會參與,這不符合他們的行事風(fēng)格。
宋江坐上梁山頭把交椅,跟呼延灼武功不相上下的楊志并沒有受封馬軍五虎將,在八驃騎中也只位列第三,而魯智深和武松在步軍十頭領(lǐng)中位居第一第二,還有自己專屬的營寨(山前南路第二關(guān)),在那一畝三分地,他倆還是說一不二,而楊志就只能混在騎兵營里給五虎將打下手了。
不管怎么說,楊志上了梁山之后,就等于與魯智深武松分道揚(yáng)鑣,再也不曾并肩作戰(zhàn),而魯智深武松則是相守到永遠(yuǎn),這就不能不讓我們懷疑了:是楊志請魯智深武松打掩護(hù)而魯武二人不肯,還是魯武二人發(fā)現(xiàn)楊志做人做事有問題,就誰也不搭理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