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讀后感
史記讀后感
翻開歷史的巨著《史記》,顫抖的雙手暴露了我此時此刻的感動。司馬遷為李陵說情,身陷囹圄,受盡宮刑,卻堅持著自己的夢想,從沒放棄編纂史記,為此,他在熟讀萬卷書的同時,又開始行萬里路——一次兩年的全國漫游。為《史記》得到許多第一手資料。他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最終完成了這一鴻篇巨著,這本被魯迅譽(yù)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這一涉及了哲學(xué),政治,經(jīng)濟(jì),文學(xué),美學(xué),天文,地理,甚至醫(yī)學(xué),占卜等方面的百科全書式的鴻篇巨制!我不得不感動,無法不感動于他的堅持。因為以當(dāng)時的條件,沒有電腦可以查資料,沒有書籍可以參考。我可以想象,一個二十歲的書生背著一個沉重的書箱,一個一個人的拜訪,一個一個地點(diǎn)的考察,一個一個字的記錄的場面。想想如今,在發(fā)展的如此進(jìn)步的今天,還有同學(xué)一聽見寫作文就頭痛,鬧心。再想一想本個五十多萬字的巨著,這份堅持值不值得你去動容,去感動?
司馬遷的文筆十分傳神,他筆下的人物栩栩如生,這些歷史人物鮮明,清晰地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能讓我們一眼就看出人物的美與丑,善與惡,更能讓我們從這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得到啟迪,奮勇前行,汲取養(yǎng)分,得到警醒。他的文字從剛開始的深廣宏富,醇厚典雅,自然過渡到后期的氣勢磅礴,感情激切。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項羽了,就是那個結(jié)局四面楚歌,烏江自刎的項羽!魯迅先生曾寫道: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zhàn)的武人。但我想項羽是個例外,遭漢軍重圍,一人殺敵數(shù)百,死戰(zhàn)到底。烏江亭長敬他為豪杰請他渡江再待卷土重來。然“燕鵲安知鴻鵠之志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大丈夫豈能茍且偷生!于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遺恨千古。
漸漸合上書,書中那些人物還不斷浮現(xiàn)在我眼前。我漸漸讀懂了人情冷暖。重耳在外流亡十九載,卻終登帝位,名垂青史;勾踐臥薪嘗膽,終于報了滅國之仇;孫臏臏足,撰述了《孫臏兵法》;呂不韋流放蜀地,留下了《呂氏春秋》。而寫出這些人物的,是司馬遷。促使他寫出這些人物的,是他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精神與氣魄。故事里的人物,讓我感動。寫故事的人,也讓我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