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恨,是因為他們讓我無路可走”


前幾年我看過不少關于歐洲歷史劇,關于主仆關系的描述體現(xiàn)了那個時代極端且偏執(zhí)的殘酷性,比如主人的一句話就可能影響仆從的命運甚至牽扯生死,上層人物的一個動作可以輕而易舉毀掉下層家庭的未來,
這種殘酷且符合歷史印記的劇情,有著極其厚重且悲壯感十足的宿命共鳴。
我看過一些相關的影視評論,發(fā)現(xiàn)那些高贊的評論之中,總會提到“舊時”與“今日”的對比,而這種對比的結果往往讓人感到不出意外的寒心。

普通人的人生,其經(jīng)歷的跌巖起伏,其感受的冷熱寒涼,若要一定以通俗的方式去解構,往往是以需要兩個字為主旨,支撐著他們的人生。
誠然,在討論“人性終究是貪婪的,人只會越要越多”這個問題上我們不會對那些顯而易見的問題進行回避或是妥協(xié),通俗的說,人確實是貪婪的,但現(xiàn)在的問題是如果生存都成了問題,貪婪這兩個字,就無法融入普通人的“求生需要”之中。
越是樸實的人生,需要的東西越少,比如吃飽喝足,睡得著,有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有靠得住的伴侶和朋友關系。
沒有大房子,有個地方住就知足;沒有好車,沒有車,那住的地方離地鐵,哪怕是能做的公交車近一點就很幸運;收入高不高無所謂,能穩(wěn)定下來就已經(jīng)是難能可貴。
至于可靠的伴侶和朋友,能有就不錯了,其他的不敢奢望。
這樣的人生確實不能說“貪得無厭”,多一分不算多,少一分的結果,就少了一分做人的滋味。
這樣的人生,稱得上是知足這個概念的底線,當然這個底線之下,還有太多太多的人,太多太多的人生正在悄無聲息的經(jīng)歷著春夏秋冬的考驗。
遺憾的是,偏偏是這樣生存在底線的人生,恰恰是被摧毀的目標。
你的工作想求穩(wěn)?求穩(wěn)了,你不多付出,有些人會不高興的,所以要搞所謂的人員優(yōu)化,所謂的職能結構調(diào)整等等,你想有個舒適的地方住?你舒適了,萬一不拼了,有些人會不舒服的,所以要你多掏錢,掏不起了,就要活得卑微點,
交際關系的維系,那更是一場卷中帶淚,笑中有苦的博弈。
不能讓普通人的生活太舒服,但又不能直接去讓他們受苦,所以現(xiàn)在就要講“吃苦是一種對未來的積累”類似的話反復的講,時而大聲宣揚,時而小聲嘀咕,行動上也是要多設一些“美麗的陷阱”總會有人掉下去,而掉下去的人,總會拉著身邊的人一起往下掉。
就這樣,本就簡單的生活,正在一步步被各種各樣的理由所摧毀,在廢墟之中,你深知重建是要有“底氣”的,于是某些人就給你這個底氣,可你呢,也要付出更大的代價來獲得所謂的底氣:
可更為尖銳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誰能保證下一次,自己的人生不會又被摧毀呢?
人生,還要被摧毀幾次才能“被滿意”呢?

恨這個字,如果只代表憤怒,那么問題還不算嚴重。
真正嚴重的時候,是恨這個字里,沒有憤怒,而是一種純粹的抵觸。
憤怒有時候不會讓人下定決心做什么,而純粹的抵觸,是一種被逼急了之后的決絕。
放下了,推也不走,打也不回應;不拼了,給那些想往上拼的人讓開路,
結果突然發(fā)現(xiàn),往上拼的人越來越少了,掉下來的人越來越多了。
怎么回事呢?
這是一個問題,還是一個問題的答案呢?
當那些不該付出代價的人,拒絕付出代價的時候,
那么害怕付出代價的人,
就會付出沉痛的代價。
這種代價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名字,一個很通俗,很貼切的名字,
叫做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