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吼叫,家長這樣做,會更管用!
檸檬心理丨作者
檸檬心理&QQ音樂丨音頻
“人家都能做好,怎么就你不行!”
?
“動不動就哭,長大了能有什么出息!”
?
“除了玩,你還會干啥!”
?
諸如此類的話,作為家長的你是否也曾對孩子說過呢?
?
在教育孩子,尤其是不太聽話的孩子時,家長們常常會失去耐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對著孩子就是一通吼叫。但這種教育方式很明顯是不可取的,在事后不僅容易讓父母們陷入后悔自責中,而且吼叫還是另一種形式的家庭暴力!
?
美國密歇根大學曾經做過一項實驗,這項實驗針對的群體,是長期遭受父母吼叫教育的孩子,其年齡主要在3-10歲,通過觀察,研究團隊發(fā)現,人的情緒和身體的感官是相通的,如果情緒受傷,身體也會出現明顯的疼痛感。所以當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時,孩子會有胸悶、頭疼、食欲不振和腹脹等不良反應,這些不良反應又會進一步影響孩子的生長激素分泌,最終阻礙孩子的生長發(fā)育。
?
此外,孩子長期遭受父母的語言暴力,還可能會在智力的開發(fā)上遠不如人!
?
哈佛大學關于被吼兒童智力的研究中,就曾對這一點做過印證,其研究結果準確表明,父母長期對孩子吼叫,即便在事后進行補救,也會對孩子造成這種傷害,并且這種傷害會直接作用在孩子的智力開發(fā)上,使得孩子的反應能力和語言表述能力要比同齡人遜色。
?
所以說,采用吼叫的方式教育孩子,看似管用,實則危害很大??吹竭@,可能會有家長疑惑,打不行,罵不行,面對孩子不聽話,到底應該怎么做才能解決問題?對于這個問題,我建議家長這樣做。
?
一、給自己冷靜的時間
?
人都會有脾氣,在生氣時說出一些偏激的話是很正常的事情。但重要的是,當家長在脫口而出吼叫孩子之前,能否先按下暫停鍵,給自己一些時間冷靜下來,再給自己一個重新評估孩子錯誤的機會。比如,在吼叫孩子之前,深呼吸一下,也可以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等到平靜之后,再去思考這件事真的該發(fā)這么大脾氣嗎?這樣,既能避免和孩子正面起沖突,還能將自己的想法,用合適的方式表達出來。
?
二、換位思考,了解孩子的想法
?
成年人對待事物的看法與孩子是有差別的,家長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事情,才有可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因此,當家長的想法和孩子的想法并不一致,或者是孩子某些舉止行為讓自己不滿時,不要急著批評孩子,而是將自己置身在孩子的處境之中,體會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
如果在權衡后,仍舊不認可孩子的行為,也不要完全否定孩子,而是以孩子的角度出發(fā),對不合適的地方提出看法,并給孩子一些合理的建議。
?
三、明令禁止,約法三章
?
老話常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對于調皮任性,經常犯錯的孩子,家長可以試試給孩子立規(guī)矩。比方說,找個時間,約著孩子一起制定家規(guī),詳細說明哪些事不能做,并且告訴孩子,要是做了,需要接受相應的懲罰。當然,也要承諾,如果他們能夠履行家規(guī)上的內容,爸爸媽可以滿足他們一個小要求。有商有量的方式,孩子自然會愿意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