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快速了解及常用方(二)

補充上一章內(nèi)容:
銀翹散“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肺藥取輕清,過煮則味厚入中焦矣”。用蘆根水煎煮,兩三分鐘就好,這個時候最有效。芳香類中藥,花葉什么的,不能就煎。
瀉下也可以瀉熱,通過瀉有形來瀉無形。瀉下劑還可以用來逐水。
瀉下劑主要適應(yīng)的證是里實證。解表劑大部分對應(yīng)膀胱經(jīng),瀉下劑很多都是胃經(jīng)的。
分類:寒下、潤下、逐水、攻補兼施
大便不通的原因很復(fù)雜,可以虛,也可能實。
氣虛的病人,避諱用大黃,應(yīng)該用補益劑,代表方補中益氣湯,或者大量的生白術(shù)(30~40g)。
精血不足的情況,用大量的養(yǎng)血益陰的藥,比如生地。
陽虛便秘常見于老年人,習慣性便秘,手腳冰涼的人,有典型的腎陽不足的癥狀,用濟川煎溫腎益精,潤腸通便。{【證治機理】本方所治之腎虛便秘證為腎虛精虧,開闔失司所致。腎司氣化而主二便之開闔,腎陽虛弱,氣化失司,津液不布,腸失濡潤,傳導(dǎo)不利,故大便秘結(jié)、小便清長;腰為腎之府,腎主骨生髓,腎虛精虧,髓海不充,故腰膝酸軟、頭暈?zāi)垦?。舌淡苔白,脈沉遲為腎精虧虛之象。治宜溫腎益精,潤腸通便。(《方劑學》)}
寒濕型以溫燥、溫通為主,用白術(shù)、厚樸、豆蔻、砂仁一類的。濕熱型的用紅豆薏米。
外燥宜宣而祛之,內(nèi)燥宜潤而滋之。
汗吐下三法是攻邪的,容易傷正。
病案:八十來歲老大爺,便秘口苦,脈弦滑數(shù),既有肝膽火,又有胃腸火。用龍膽瀉肝湯+大承氣湯。
~~~~~~~~~~~~~~~~~~~~~~~
大承氣湯是最能代表瀉下劑的一張方子。
大黃、芒硝是攻下藥,枳實和厚樸是理氣藥。
大黃后下,芒硝沖服。
主治①陽明腑實證,②熱結(jié)旁流證,③里實熱證之熱厥、痙病或發(fā)狂。
陽明腑實證的表現(xiàn):痞滿燥實,腹痛拒按,按之則硬,或潮熱譫語,苔黃,脈沉實可兼有滑象。
體虛的人有可能懷孕四五個月后脈象才會有明顯的變化。
熱重反而出現(xiàn)下痢。下利清水,其氣臭穢,臍腹疼痛,按之堅硬有塊,口舌干燥,脈滑實。和陽明腑實證不一樣的就是開始拉黑水了。
陽明腑實,熱過盛之后,照樣會導(dǎo)致手足逆冷,甚至導(dǎo)致驚,熱傷津液導(dǎo)致搐厥。
行氣藥治痞滿,方子里枳實除痞,厚樸除滿。芒硝(十水硫酸鈉)是特別有效的吸水劑,可以軟堅。
生大黃走氣分,酒大黃走血分。升降散里大黃量大。
配伍特點:峻下、行氣。
承氣是順承胃氣,胃以降為順。

醫(yī)圣有時拿小承氣湯探路。
~~~~~~~~~~~~~~~~~~~~~~~
麻子仁丸:小承氣湯+麻子仁、芍藥(白芍)、杏仁、蜂蜜
功用:潤腸泄熱,行氣通便。
主治:胃腸燥熱,脾約便秘證(脾約證)。
脾約就是胃腸津液不足,癥見大便干結(jié)、小便頻數(shù)、苔微黃。
小便特別多會導(dǎo)致大便干,大便排出的水液多也會導(dǎo)致小便少。利小便實大便最典型的藥是薏米。
芍藥可以入營分養(yǎng)脾的陰血,入血分養(yǎng)肝的陰血。
濟川煎是幫助增加水量的方子。
懷牛膝補的作用強,川牛膝以通、行為主。
肉蓯蓉溫腎陽,益精血。
津液不足用增液湯,比如說話多的人。血不足的人用歸芍。精不足用肉蓯蓉、首烏。
當歸和肉蓯蓉都可以通便。
枳實和枳殼的差別就像是青皮和陳皮的差別,一個峻猛一個柔和。
功用:溫腎益精,潤腸通便。

~~~~~~~~~~~~~~~~~~~~~~~
?“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精血不足的人,原來不出汗,通過補血,也能出汗了。四物湯補血補的是全血?
濟川煎的證候:大便秘結(jié)(不是成球形),小便清長,腰膝酸軟(腎陽不足),頭目眩暈,舌淡苔白,脈沉遲。
寓降于升是中醫(yī)的配伍特色。
十棗湯
因為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所以用十個大棗替代。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發(fā)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傷寒論》)}
癥狀:咳唾胸脅引痛,或胸背掣痛不得息,短氣,心下痞硬脹滿,干嘔,頭疼目眩,苔滑,脈沉弦。
主治水腫(水飲壅盛,泛溢肌膚)

{芫花(熬)、甘遂、大戟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nèi)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yǎng)。(《傷寒論》)}
凡是逐水的方子一定要空腹服。
攻邪力量強,穩(wěn)妥的做法是從0.1克開始慢慢往上加。只可暫用,不可久服。滲出性胸膜炎、腹水等水飲壅盛屬于實證者方可應(yīng)用。
黃龍湯
{治有患心下硬痛,下利純清水,譫語發(fā)渴,身熱。庸醫(yī)不識此證,但見下利,便呼為漏底傷寒,而便用熱藥止之,就如抱薪救火,誤人死者,多矣。殊不知此因熱邪傳里,胃中燥屎結(jié)實,此利非內(nèi)寒而利,乃日逐飲湯藥而利也,宜急下之,名曰結(jié)熱利證。身有熱者,宜用此湯;身無熱者,用前六乙順氣湯。(《傷寒六書》)}
氣血不足的代表藥——歸參
功用:攻下通便,補氣養(yǎng)血。
主治:陽明腑實兼氣血不足證。

漢代的人參和我們現(xiàn)在用的人參不一樣,還能養(yǎng)陰血,類似西洋參。
新加黃龍湯
{〔方論〕此處方于無可處之地,勉盡人力,不肯稍有遺憾之法也。舊方用大承氣加參、地、當歸,須知正氣久耗,而大便不下者,陰陽俱憊,尤重陰液消亡,不得再用枳、樸傷氣而耗液,故改用調(diào)胃承氣,取甘草之緩急,合人參補正,微點姜汁,宣通胃氣,代枳、樸之用,合人參最宣胃氣,加麥、地、元參,保津液之難保,而又去血結(jié)之積聚,姜汁為宣氣分之用,當歸為宣血中氣分之用,再加海參者,海參咸能化堅,甘能補正,按海參之液,數(shù)倍于其身,其能補液可知,且蠕動之物,能走絡(luò)中血分,病久者必入絡(luò),故以之為使也(《溫病條辨》)}
{【鑒別】黃龍湯和新加黃龍湯均為攻補兼施之劑。然黃龍湯含大承氣湯之意,瀉下熱結(jié)之力強,適用于熱結(jié)較甚兼氣血不足者;新加黃龍湯以調(diào)胃承氣湯緩下熱結(jié),滋陰增液之力強,適用于熱結(jié)里實、氣陰不足者。(《方劑學》)}
~~~~~~~~~~~~~~~~~~~~~~~

在衛(wèi)分用汗法,在氣才可清。
辨明熱邪所在部位,引經(jīng)藥要用對。
清法應(yīng)注意救陰存津。
八正散清膀胱濕熱。
白虎湯
水煎服,米熟湯成。
石膏知母相須為用,現(xiàn)代研究又發(fā)現(xiàn)米湯能溶解石膏的有效成分。
大米能益胃生津。
主治:氣分熱盛證。陽明經(jīng)證。
皮——衛(wèi)分,脈肉——氣分,筋骨——營血分
陽明四大證: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
脈象不對一定不能用白虎湯。
西瓜就是天然的白虎湯。西瓜翠衣(瓜皮)是清暑熱最好的。


玉女煎
生石膏、熟地、麥冬、知母、牛膝
{【功用】清胃熱,滋腎陰。
【主治】胃熱陰虛證。頭痛,牙痛,齒松牙衄,煩熱干渴,舌紅苔黃而干,脈數(shù)而重按無力。亦治消渴,消谷善饑等。(《方劑學》)}

~~~~~~~~~~~~~~~~~~~~~~~
熱入營分證的臨床表現(xiàn)——擾于心神,損傷營陰。身熱夜甚,神煩少寐,時有譫語,斑疹隱隱,不渴或口渴,舌絳而干,脈細數(shù)
傳染病急癥熱入血分后,出現(xiàn)斑疹的情況挺多的。
到營猶可透熱轉(zhuǎn)氣:往外走,選清衛(wèi)分、氣分的藥,另一部分用清血分的藥。
高熱神昏,抽搐?羚羊角,平肝風
清營湯
血兩部分組成:營和液。增液湯能增加液的部分使血足。
銀花、連翹、竹葉、黃連,都有往外透的作用。
一味丹參,功同四物。

犀角地黃湯
清心代表性藥物是犀角,入心經(jīng)、養(yǎng)心陰的最具代表性的藥物是生地。生地增加心的血量。
赤芍、牡丹皮:涼血活血散瘀

熱傷血絡(luò):斑疹透出,非常明顯,出血不限于一個部位,到處出血。
神昏譫語可以是陽明腑實證導(dǎo)致的,也可能是熱入血分證。陽虛的虛陽浮越也會導(dǎo)致煩躁。
熱在衛(wèi)氣營血不同階段,對水的反應(yīng)有不同。在衛(wèi)分:桑菊飲證口渴不甚,銀翹散證口渴;在氣分:白虎湯證口大渴;熱入營分:口渴或不渴,也能喝下去,需求量不大。
過敏性紫癜一定要辨清虛實。人在皮膚上出現(xiàn)血、出現(xiàn)斑,如果是血分熱盛,用犀角地黃湯加減,如果是氣虛不攝血,要益氣補血。
黃連解毒湯

這應(yīng)該是方劑書里最苦的一個方。
~~~~~~~~~~~~~~~~~~~~~~~
導(dǎo)赤散
把心經(jīng)的火熱從小便導(dǎo)出去。
生甘草梢取象人體末端。

心火長舌尖,脾經(jīng)有熱長口唇上,舌兩邊是肝膽。
龍膽瀉肝湯
耳鳴可以是脾氣虛、腎氣虛、血虛。
癥見耳聾耳腫,因為是膽經(jīng)循行的位置。

蛋白尿不一定是腎虛,也有濕熱的。
偏濕的脈象可能是弦滑數(shù)有力。
清熱容易傷陰(為什么?),苦味的藥也是傷陰的。
實則泄其子,虛則補其母。
~~~~~~~~~~~~~~~~~~~~~~~
清胃散
治療胃火。主訴:胃熱牙痛。當歸、升麻:散;生地、丹皮:涼;黃連:清。
有個中成藥牛黃清胃丸可以替代。

黃連清瀉胃火;生地、丹皮清熱涼血;當歸養(yǎng)血活血;升麻清熱解毒。丹皮、當歸能消腫,當歸、升麻能發(fā)散。
當歸辛苦溫,辛可以散,溫可以活血。治療癰瘍要用一些活血藥,消散掉。
升麻和羌活、獨活、防風、葛根、柴胡、薄荷,這些是一類藥。
治療痢疾一般是通。輕癥代表方芍藥湯。把邪氣積滯排干凈就不拉了。
膿血各半的時候用芍藥湯。再往嚴重了,下血多了,用白頭翁湯。
白頭翁是治療痢疾的要藥?!侗静輳男隆罚骸把譄o熱者忌”。


白頭翁湯的思路:以清熱燥濕、瀉火、清濕熱來治本,收澀治其標(傷及陰血)。
青蒿鱉甲湯
清虛熱劑,養(yǎng)陰透熱,邪伏陰分證。
先傷津,后傷陰,傷及陰就傷營血了。傷陰就會涉及臟腑的肝腎。
癥狀:夜熱早涼(晚上和邪氣斗爭),熱退無汗,舌紅,太少,脈細數(shù)。
鱉甲——滋陰退熱;青蒿——清熱透絡(luò);生地——滋陰涼血;知母——滋陰降火;丹皮——清泄血中伏火。
入肝腎、清相火?知母、黃柏,黃柏傷陰,知母不傷陰。
芩連柏大黃,既清熱又傷陰;粳米清熱養(yǎng)陰。
鱉甲引藥入陰分,青蒿引邪氣出陽分。鱉甲是直入陰分的要藥,不要順便吃。
~~~~~~~~~~~~~~~~~~~~~~~
祛暑劑
夏天感受風寒之邪,用藿香正氣。
香薷:夏季的麻黃。
清暑益氣湯
在清暑熱的時候益氣養(yǎng)陰。


桂苓甘露飲
五苓散+六一散+二石

~~~~~~~~~~~~~~~~~~~~~~~
溫里劑

理中丸/附子理中丸
脈沉取無力,舌淡、胖,拉肚子。

脾陽虛甚至會導(dǎo)致胸悶,流涎也是脾氣虛。
小孩的很多病都要調(diào)脾胃。
小建中湯
桂枝湯的變方,倍芍藥,重加飴糖。桂枝湯原方的用量,桂枝和芍藥一定是一比一。
{小建中湯以飴糖藥力獨重,具有溫中補虛、緩急止痛之功,芍藥倍桂枝,意在溫中緩急,主治中焦虛寒、虛勞里急證。
小建中湯與理中丸皆為溫中祛寒之劑。但理中丸純用溫補,以溫中健脾為主;小建中湯則于溫補之中配以調(diào)理肝脾之品,重在溫中補虛、緩急止痛。(《方劑學》)}
桂枝湯解肌發(fā)汗,直指脾臟。
理中湯是緩緩疼痛,小建中湯是拘急疼痛。陰不足和陽不足都能抽筋。脈細陰不足,脈弦陽不足。
吳茱萸湯
溫肝

四逆湯
改良版:制附子、干姜、甘草

手足不溫,陽郁厥逆:四逆散證。
腎陽衰微,手足逆冷,周身大冰坨:四逆湯證。
寒邪在經(jīng)絡(luò),定位在筋,不在臟腑:當歸四逆湯。當歸養(yǎng)血行血。

四逆湯溫陽補氣,當歸四逆溫經(jīng)養(yǎng)血。血少用當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