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漫評擴展】生命、尋思與炎拳

2022-11-03 22:03 作者:百歲老蘿莉  | 我要投稿

生命、尋死與炎拳

?

前? 言

如果說炎拳中最令人難以忘記的臺詞是什么?那一定是“對他使用????吧!”,啊不,一定是在后續(xù)不斷圍繞著阿格尼的耳邊并不斷折磨著他的“活下去!”。

? 注意 ?

今天我要寫的并不是關于炎拳的鑒賞,也不是發(fā)癲!?但是會劇透,文章很長,并且會有很多圖片!

而是想通過炎拳來或多或少的理解一下尋死這種行為的原理,發(fā)生,以及有沒有什么可行的救助方式。

?

第一章 炎拳與死亡

1.1 選題原因

看過炎拳的應該都知道,整部炎拳描寫的最好的地方,一個是對仇恨的深度與持續(xù)性,另一個則是對主角生存意義的考量。

凡是看過炎拳的讀者,很多都對阿格尼尋死的行為持認可態(tài)度,或多或少的感覺到了阿格尼那種生不如死的感覺。

為什么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是什么讓觀眾對阿格尼向死的精神作出認可?現(xiàn)實中的自殺事件是否也與漫畫中有哪些相似的特點?

就結論而言,我自己在腦中釀了這么久,寫出來廢過的稿子也有了幾篇,雖然不知現(xiàn)在得出的結論是否能算得上正確,但是shit到皮鼓門沒有不拉的道······啊不,是都到魔王城的門口了,哪兒能因為穿的裝備不太對就不打的道理嘛,咳咳。

?


1.2 肉體、心理與精神

肉體(物質),心理(長期態(tài)度),精神(短期刺激)這三點,我認為只要滿足其中的2項,人就能持續(xù)的活下去,只滿足1.5項,人就能伴隨著尋死意愿,處于自殺的邊緣,若是只滿足一項,那么自殺行動是早晚會發(fā)生的。

而我是這樣定義1項的滿足的,比方肉體上自然是正常的生存、休養(yǎng)、消遣、鍛煉都能得到基本充分的滿足,同時不會有長期隱患以及短期可見的生存威脅,那么就算肉體的1項得到了滿足。

同樣對于心理與精神也一樣。心理上存在利于生存的長期可追逐的目標與短期能實現(xiàn)的目的,并不斷在心中能為之涌現(xiàn)出奮進的動力,則可以稱為心理上的1項得到了滿足;精神上不斷能受到對于生存的而言的正向刺激,并能獲得自己的認同,為之迸發(fā)出動力,則就能稱為精神上的1項得到了滿足。

反之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要根據(jù)目標對象究竟是完全失去了生存目的,還是只是偏離的生存目的,來大致猜測當事人可能處于0~0.9的那個階段(這一般比較困難)。個人感覺上因生存目標困難而導致的對行為的迷失,可以算在0.5之上,而對產(chǎn)生對生存目標的懷疑與否定,甚至做出負面的行為,就算是在0.5之下了。

同時,這三項也不能說是完全沒有干系的,我們知道肉體是一切的基礎,我們的情緒,精神,心理,無不一直都受我們的肉體狀態(tài)的影響,拋開肉體單談精神似乎還不能是當前地球碳基生物所能觸及的領域。

心理狀態(tài)自然會影響精神狀態(tài),精神狀態(tài)會影響我們的情緒,驅使我們做出不太合理的行徑,從而影響我們的肉體狀態(tài),而肉體的狀態(tài)更是作為心理與精神狀態(tài)的基礎。

在闡明我的這些觀點后,我需要繼續(xù)補充一點,那就是在我說的這三項之中,它們以非整數(shù)狀態(tài)兩兩相加的時候,是不遵循數(shù)學定律的,即精神的1+肉體的1是能算作滿足兩項的,但精神的0.5+肉體的0.5則不能算作滿足了人必要生存的一項的。

同樣即使是肉體的0.9+心理的0.9+精神的0.9,也無法斷定這個人的綜合項就一定超過了2,它可能在1.5~2.7之間的任何一個數(shù)值,誰也不好說缺的那項究竟在表面上和表面后究竟有多大的差異,以及不飽滿的狀態(tài)在任何時候給人來上一個惡性循環(huán)也不為過。

人是極其復雜的,想通過單研究人表面上展現(xiàn)出來的行為去做到了解一個人,是極其無比困難的,我們絕對比自己想象的更加自以為是。

因此,在許多人尋短見的情況發(fā)生后,人們總喜歡要么懷疑這人是不是有點啥心理疾病,要么犯神經(jīng),要么單純的歸結于單一的感情問題上。然后以無論是當事人,還是我們這些看客都覺得匪夷所思的處理方式妄想能簡單阻止一個人尋短見的行為。這種行為簡直就像在買彩票一般,只不過現(xiàn)代的救援與醫(yī)療設施讓這彩票的中獎率大大提高了而已。

當然,現(xiàn)在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批判別人,更多的是為了了解別人,或者說是希望能起到一點讓別人了解別人作用,從而盡可能的阻止某些悲劇的發(fā)生。

?


1.3 研究例題

前面說到了,我們極其困難的在現(xiàn)實中做到了解一個活生生的人,因為人實在太過復雜了,即使是一直長久保持一個心境,也能每天表現(xiàn)出不同情緒,干這或開心或悲傷的事情,能對著你哈哈大笑,也會背著你偷偷哭,即便24小時去監(jiān)視他們,在他們心中的聲音,我們終究還是難以聽到。

而在幾年來,一直感受著這種無力的寂寥感的時候,讓我發(fā)現(xiàn)了一部真的很有趣的漫畫,那就是——《炎拳》。

這漫畫就像數(shù)學教材在講完定律之后的例題一般,它告訴你數(shù)學題目的解確實是會按照這種定理運作起來的,也告訴你運用定理確實能解開數(shù)學題??傻葦?shù)學卷子真到你面前的時候,你發(fā)現(xiàn)最后一題真不是人人都能解出來的,因為它比書上的例題復雜太多了,但是例題告訴你的事情,也真的不是在騙你。

作品中的人物就如同被所謂的創(chuàng)造出來的我們一般,不過創(chuàng)造他們的是而不是神,所以他們自然要比現(xiàn)實中的人要簡單許多??此麄兊男袆?,有時真的會出現(xiàn)一種在看例題的錯覺。

比如阿格尼的復仇,把復仇前的痛苦與糾結,復仇時的爽快,復仇后的痛苦、糾結與空虛就爽快而且簡單明了的展現(xiàn)在了觀眾面前。

他們的行為、思想、情緒變化都是很直觀的,我們很容易的去讀懂的。而不是像看個新聞,內容是【男子當街砍人,原因是妻子出軌】,除了這條短訊之外,我們基本很難再從中讀懂什么。

于是就是在看完炎拳之后,并對阿格尼那種強烈的尋死執(zhí)念產(chǎn)生了深刻印象,在加之近兩年曾在讀的大學也確實發(fā)生過幾起學生甚至教授的跳樓事故,讓我對著兩者(指漫畫與現(xiàn)實)之間聯(lián)系產(chǎn)生了思考。

于是也有了上面提到的結論猜想,這個猜想正是從漫畫中得來的。

?


1.4 阿格尼的第一次死亡

我把阿格尼的尋死情景分為兩個部分來研究,可能和你想的也一樣,就是阿格尼復仇前(火焰灼身時)與阿格尼復仇完成后(火焰熄滅后)。

先來說復仇前的情景。

在講尋死之前,我們首先要思考的是,阿格尼為什么而活(當然,并不是提倡把這種思考模式代入現(xiàn)實,說到底只是為了更好的理解作品)?

因為冰之魔女的原因,星球其實已經(jīng)沒有了未來,阿格尼的家人也相繼都死去了,顯然,阿格尼在心理上已經(jīng)不存在什么寄托了,世界是絕望的,自己的生活更是絕望的。在漫畫前期阿格尼就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求死的意愿了,只是不如后期劇情來的讓人更印象深刻而已。

同時在肉體上,雖然有著不死的祝福,但是不斷承受著火焰的灼燒,肉體不僅一直得承受著巨大的痛苦還一直得不到放松。雖然不死,但也很難能稱作為活著的狀態(tài)。

而最后在精神上,可以說是幾乎都在靠著精神上的刺激(家人的死,妹妹被燒死在自己眼前,自己和周邊的人受到的折磨)不斷支撐著他行走了下去,每一次回憶,每一次思念,每一次直視自己的現(xiàn)狀,都在刺激著他去完成他的復仇。

那么藤本樹老師在這里設計的人物公式(以我上面提到的模板)其實就很明了了,就近似是精神上的1+肉體上的0.5+心理上的0,總和1.5。

而正因為這種總和1.5的狀態(tài),導致阿格尼處在尋死的邊緣痛苦掙扎著,并能被大多數(shù)觀眾看懂。這無論是藤本樹老師有意還是無意,單能做到這一點上,都不得不讓人為之感嘆,不愧是漫畫界的天才。

為什把總和1.5稱作一種尋死狀態(tài)的矛盾點呢?因為1.5的反面也是1.5。盡管有一項空了,但是另一項還是滿的,人會糾結于滿的那一項,但也明白空的那一項已經(jīng)沒了,到了不得不放棄的時候,而影響的第三項,又在0.5這個模棱兩可的狀態(tài)。那么無論是因為空的那一項放棄還是因為滿的那一項繼續(xù)苦苦堅持,似乎都能說服自己。

就像阿格尼在心里早就想要從火焰灼燒的痛苦與無盡的孤獨中早點尋求解脫,但是強烈的復仇精神還在不斷刺激著他,支撐著他掙扎的活下去。而被灼燒的,恰恰又是不死的肉體,恰巧處于一種矛盾的狀態(tài),可以活著,但得痛苦的活著,這就讓人感到無比糾結。

當然,如果漫畫就講到這里的話,還是難以給人帶來深刻的印象,因為人們總是樂于發(fā)現(xiàn)事物的區(qū)別,就像實驗要設立對照組那樣,才能更好的讓人簡單明了的了解到這個實驗想要論證什么。

于是,藤本樹老師便讓阿格尼的復仇完成了。

完成的那一段劇情是整部作品的高潮之一,也是阿格尼求生意志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對于阿格尼來說,一直以來支持他活下去的精神上的1,已經(jīng)失去了,那么1.5的狀態(tài)自然不復存在了,他已經(jīng)沒有什么好糾結的了。

于是利賀田就這樣死掉了。很顯然,她是替阿格尼去死的,她給了后半段阿格尼在劇情繼續(xù)陷入生死糾結的矛盾中的重要的推力,算是阿格尼十分可悲的活下去的動力來源之一。

?

1.5?阿格尼的第二次死亡

在后半段中,阿格尼獲得了虛假的露娜,身上的火焰也熄滅了,也組成了一個家庭,他不再是所謂的炎拳,而是一個和(qiang)藹(er)可(you)親(li)的大哥哥。而這個和藹可親的大哥哥,最常做的事情卻是不斷自殺然后復活。

?

『不是我妹妹的人,成了我的妹妹。
信了我的謊話的女人,在吃我殺死的鹿。
被我殺了的人的孩子,讓我去殺了我自己。
因為我才死了雙胞胎姐妹的人,還在沖我笑?!?/p>

?

…………

?

『那是超出想象的痛苦

胃終于可以裝的下食物了
而我終于什么味道都吃不出來了

假笑也越來越真了
而我的感情也越來越難表現(xiàn)在臉上了

大家都越來越信賴我了
而我卻越來越睡不著了

特納生下了孩子
大海又開始結冰了

右手長好了
從那天開始已經(jīng)過去十年了』

?

對這個階段的阿格尼而言,他在肉體層面溫飽得到了解決,身邊也有人陪伴,本身就是再生能力的祝福者,再加上本身還是作品中數(shù)一數(shù)二的戰(zhàn)力巔峰,在物理層面基本不存在能威脅到他的事物。那么我認為是可以把阿格尼現(xiàn)在的肉體層面定義為1的。

可在精神上來講,阿格尼每日每日醒來都不得不持續(xù)著自己的演技,因為虛假的妹妹,虛假的家庭關系,自己虛假的身份,不斷不斷的在刺激著他,在提醒著他,在強迫著他繼續(xù)演下去。阿格尼已經(jīng)不再是作為阿格尼自己而活,而是作為一名名叫阿格尼的和藹可親的大哥哥的演員。在精神的認知上,阿格尼對自己的定義恐怕早已經(jīng)死了。那么我認為是可以把阿格尼現(xiàn)在的精神層面定義為0的。

而最后是心理,毫無疑問,阿格尼在心理是處于長期不認同自己的狀態(tài)的,他缺乏真正的目標,他在不斷騙自己演下去的同時又不斷告訴自己,這一切都是假的,這是很矛盾很糟糕的狀態(tài)。同時在漫畫中后期阿格尼一次次自殺的行為想必不少觀眾們印象深刻,每次把阿格尼拉回來,就是那一句:活下去!。對阿格尼講出這句話的人很多,可是直到作品最后,阿格尼也沒有弄清楚為什么大家都想讓自己活下去,也是對這個問題的疑問,不斷刺激著阿格尼衰弱的精神,在他最想死的時候激發(fā)他活下去的動力。

對,藤本樹老師在一開始就闡明了,永生能力的祝福者的恢復能力是受到本人意志所影響的,所以阿格尼一遍遍自殺后的自我恢復,其實就是他不想死的表現(xiàn),只是處于作品中的他很混亂,讓身為讀者的我們有些難讀懂而已。

由此可見,阿格尼的心理狀態(tài)是十分復雜的,不認同自己的同時又構建出另一幅面孔面對生活,有著短期幫助小屋與長期守護露娜的目的,但又認為那只是欺騙,一心想擁抱死亡卻每每在思考的都是活下去的意義。那么由此我認為是可以把阿格尼現(xiàn)在的心理層面定義為0.5的。

那么同樣,阿格尼到現(xiàn)在的人物公式也就很明了了,就近似是肉體上的1+心理上的0.5+精神上的0,總和1.5。

漫畫后半段的阿格尼的在生死糾結的表現(xiàn)上是要強于前半段的,畢竟前半段塞了一個幾近教科書般的復仇劇情神展開,本身的光芒是會影響到作品中其他思想層面的表達的。

從作品的后半段中我們能很明顯的看到,阿格尼放不下露娜,放不下眼前的家庭,因為這確實是美好的,在肉體上是享受的,是得到慰藉的,可同時這一切又都是虛假的,是謊言,是演技,是欺騙,是對自我的否定與精神上的極致折磨。那么表現(xiàn)出來就是一面體驗著幸福美滿的平常生活,一面表現(xiàn)出來壓抑扭曲的精神狀態(tài),即10。

而最后在心理,那一聲聲莫名其妙的活下去,不知曉其背后的意義,也無法再去尋求解答,只剩下這空叨叨的一句話,很難支撐起整個的精神。它不像阿格尼前期有著復仇這一強烈感情色彩,因為復仇是可以承擔起宿命的職責的(《烈日的貝赫姆多魯格》:不滅的王子——阿格尼(不許串戲)),但就這一句話實在是太空虛,甚至讓人覺得莫名其妙。而正是這種莫名其妙的程度,恰恰又迎合了阿格尼現(xiàn)在自我認真混亂,生死觀念糾結的狀態(tài)。心理上的狀態(tài)不僅沒有促使阿格尼像生或死的哪一方推進,反倒加劇了阿格尼的混亂與矛盾。這就是0.5。

因此,阿格尼難以從當前狀態(tài)中獲得解脫,直到露娜再次被抓走,自己也再次被點燃,失去了肉體上的1。從這里來看后面的劇情阿格尼幾乎是必死,無論阿格尼是否救下露娜,他在體系上的總和1.5都難以維持,無論是被點燃的肉體,還是空虛的心理,還是缺乏依托的精神,都難以再建立起一個新的1。當然就后面的劇情來說,阿格尼也確實是死了。

至此,對炎拳的分析就到這里了。

?

第二章 現(xiàn)實生活情況下的一些建議

2.1 動漫中的生活痛苦表達作品

在開始結合《炎拳》鬼扯現(xiàn)實之前,我們淺談一下另一部寫自殺寫的比較出名的動漫,那就是《歡迎加入N.H.K.》。這部動畫中無論是男女主,還是部分配角,都有著一定自殺傾向,他們想要尋死的理由各不相同,但是他們身上都有著不少相同點,比如生活不規(guī)律不健康啊,對自我的認同度低啊,比較狐疑容易受到刺激等等。而這些問題點對應的也正是肉體、心理、精神。

這部動漫卻不如炎拳寫的這般明了,導致許多觀眾難以對角色的尋死經(jīng)歷產(chǎn)生認同感或者是感覺到與角色一起糾結矛盾。

我個人感覺并不是這部番寫的還不夠對味兒,反而這部番應該是比《炎拳》要更加接近現(xiàn)實一點。生活中不存在大火人,我們也無法通過在他身上不斷燃燒的熊熊火焰來體會他身上的痛苦。

生活中的痛苦、扭曲、自我矛盾都是內斂的,藏匿的,難以發(fā)現(xiàn)的。即便人在電腦前還傻呵呵的樂著,可能他的內心里已經(jīng)巴不得捅自己這個垃圾八千刀了。

就像小岬與山崎難以觀測并理解佐藤的糾結與痛苦一般,我們也無法做到真正的理解他人,甚至像在之前分析阿格尼的行徑來判斷一個人的肉體、心理、精神的總和處于什么樣的數(shù)值都很難做到(就像作得出每章的例題卻沒做出高考最后一道題一般),因為可能數(shù)值本身就是在變化的。

NHK中女班長的哥哥,短暫失去女班長之后,就失去了肉體上的依靠,他明白自己是光會玩游戲賺不到什么大錢的沒用的家里蹲,身邊也沒有其他人給他支撐他的話語,但是卻靠著怕餓死的精神走出了尋死的陷阱。這種情況很難定義一個人的處于什么總和值,甚至不能確定是否有固定值的存在。

看到這里可能大家有點失望吧。什么?你個叼毛,吧啦吧啦這么久,講這么一大坨,最后合著這理論啥子用途都沒有咯,那你講個錘子喲!!

咳咳。

雖然很難,但是值得慶幸的點還是有的,那就是現(xiàn)實中的,身邊的人是碰的著摸得到的,雖然他們的心理更復雜,但是相對的對他們的觀察也更全面。

現(xiàn)在我就來簡單的基于我自己鬼扯出來的這套理論,來提一些建議。為什么說是建議?因為這套理論的正確性無從得證,同時也不能保證自己是100%的懂得運用這套理論的。說到底是從漫畫中誕生的產(chǎn)物,如果真的想都不想的去當作對現(xiàn)實的指導思想的話,還是有一些些(指間宇宙)魔幻的。

?

2.2 與自己和解

2.2.1 關注身體情況

老規(guī)矩,由簡入繁。

人與人之間是無法做到真正的相互理解的,但是人對于自己卻可以。所以對于我們自己來說,當處于困難時期,感覺到很迷茫無助,產(chǎn)生想要放棄一切的想法的時候,不妨可以從這三個方面嘗試改善。

首先是最容易辨明的肉體方面,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是否基本的訴求的滿足自己了?尤其是在當前大環(huán)境下的休息這一塊。由于從小的教育環(huán)境的問題與東亞圈子惡劣的習性,讓許多人,包括許多家長,只關心人的吃穿而忽視了睡眠時長與身體的放松。缺乏睡眠自然不用再多講,有太多人科普了。身體缺乏放松一直處于緊繃的狀態(tài),同樣也會讓我們的內分泌紊亂,甚至引發(fā)疾病。我們身體狀態(tài)變差自然會讓我們的身體總和項值數(shù)降低,不僅如此還會影響到我們的心理與精神狀態(tài),搞不好還會引起負的循環(huán),一舉把自己推向生死徘徊的邊緣。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句話是永遠沒錯的,沒有身體的基礎,我們以后所有的暢想都是白搭。即便是被各種考核、貸款與家庭給束縛,或者是因為考學和家長而束縛,都要有為之抵抗的勇氣。你是最重要的,你要以你的身體為基礎去調節(jié)你的生活,而不是讓生活逼挎你。遇到難以渡過的時期,比起咬咬牙,勉強勉強自己,留下一段極其糟糕的回憶,不如干脆直接拒絕合作。社會的本質說到底就是人與人和合作與共贏,他人都不打算與你共贏了,你還何必倒貼著臉去合作了?永遠記住,失去了合作倒霉的只會是所有人,而不是單你一個人,無論窮富,無論階級,都是建立在社會基礎上的,但你的生活你便是全部。

當然,可能一些人會因為不可抵抗的理由(比如法律、疾?。┎坏貌怀惺苋怏w上的折磨。很遺憾,并非所有問題都存在解,但是去試一試尋找問題的解我想應該還是值得的。

2.2.2 改善精神面貌

簡單聊完了肉體方面的問題,接著我們來聊一聊我們自己在精神方面如何去尋求得到1的數(shù)值。就簡單的來講,網(wǎng)上經(jīng)常說的多聽聽正面的、鼓勵的、正能量的,讓人夸一夸自己,這些呢,都是有用的。誰的內心都是在期望得到認可,期望與他人達成共識,期望獲得前進的動力地。但是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要明辨自己是否在騙自己。是否為了安慰自己去專門聽一些明明自己知道是違心的、與自身不符的,對自己來說毫無意義的鼓勵。這些話不僅不能鼓勵到我們自己,反而會讓我們的心慢慢變得麻木空虛,就像阿格尼那腦中不斷響起的活下去一般,由鼓勵化成了折磨,由肯定反倒化作了自我否定,或者強迫的壓力,這樣就得不償失了。

精神上的美滿永遠是會和自我認知相符的,如果是處于一種對自我狀態(tài)產(chǎn)生懷疑的精神狀態(tài),那么激勵這種狀態(tài)的持續(xù)與發(fā)展,反倒是給自己幫倒忙,讓自己越來越苦惱和對自己產(chǎn)生懷疑,從而降低了精神狀態(tài)。

2.2.2 調節(jié)心理狀態(tài)

而最后對于心理方面呢,其實心理的狀態(tài)很難一蹴而就的發(fā)生改變,它是一個長期狀態(tài),與我們的肉體狀態(tài)以及生存環(huán)境和自己定的目標都有著很大關系。肉體狀態(tài)與生存環(huán)境可以通過對物質的改變而發(fā)生改變,但是自己定下的目標,就算發(fā)現(xiàn)自己難以做到后去積極的改變它,很可能給我們自身并非帶來正向的影響,反而加劇了我們的挫敗感與自我懷疑。對待心理上的問題與變化,我們一定要預留足夠的冷靜期,要讓自己接受一個認知上的事實的改變,而不是讓事實目的改變,而認知卻沒有跟上,這是很耗費時間的過程,但也是極其重要的過程,我們不能只改變問題,但是不去解答問題,就像只聽到要活下去,但是卻無從得知到底為什么要活下去?這樣心理能留下的,只有空虛。

人生不能說有多漫長,但至少也不是短暫的,它是充滿變化的所以在這充滿變化的人生中,其實自己產(chǎn)生幾次變心經(jīng)歷算是再正常不過了。你不會因為你的目標而改變,而是你的目標因你而改變,你改變它們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拋棄過去的自己,表明決心或者斬斷意志之類的,相反而是去接受它們,認可它們,感謝它們幫你試出了更適合你自己的道路。并不是你變了,你欺騙了自己,而是認清了,接受了自己。用時間與認可去取代混亂與懷疑,防止心理狀態(tài)的降低。

總之講起來是很單純的事情,就是注重身體健康,多去鼓勵自己,多花時間適應生活,增加對自身主要性、重要性的認同感,保持自我的統(tǒng)一。

當然啦,嘴上說著容易,實際做起來誰都知道不會多簡單就是了。

?

2.3 感心他人

2.3.1 時代的背景

因此,在明白自身的復雜與麻煩的屬性后,我希望我們對他人在面對這種關鍵而又糾結的時刻時,能多為對方著想的去行動。

比如我們身邊的人,尤其是學生以及長時間勞動者們,我們是難以清楚他們的身體狀態(tài)的,由于長年的過長的勞動管制時間,很可能不僅是在規(guī)則上缺乏睡眠休息的時間,他們自身也不得不去壓縮休息的時間去尋求肉體,尤其是腦的放松。

這是貪玩嗎?顯然不是的,這是大腦在驅使他們這樣做,腦在尋求的放松,尋求著多巴胺的分泌,尋求著幸苦勞作一天的獎勵。除了極個別天生工賊,干活本身就是樂趣還不求回報的,或者天生應試教育天賦極高,對刷題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的人來說。大部分人對過度勞動與刷題的感覺都差別不大的,這就是一種無可爭議的精神上的負反饋。

因此可以說,當前社會上其實不少人都處在重勞動的環(huán)境中,很難稱得上肉體上的1(不如阿格尼那種打獵、吃飯、陪妹、睡覺的生活來的舒適),甚至不少人因此患上各種各樣的疾病,這真的很魔幻。

2.3.2 關心他人身體狀況

在現(xiàn)在的時代,比起吃穿住行,反倒休息成了人們最緊缺,最奢侈的基礎需求。那么自然,去了解一個人的肉體狀態(tài),重要的就是去了解他的現(xiàn)實壓力,了解他休息的狀態(tài)。只是給吃好喝好,卻逼著人不要休息,不斷奮進,永爭第一,其實就是在肉體層面的扼殺一個人,這是當代人很容易忽視的一個點。不是有一種刑罰就是每當犯人快睡著的時候就把他弄醒,以此來折磨犯人。當代社會大概這樣的犯人真的有很多吧(苦笑)。

我們去關心他人的肉體,一定不能是以我以為的方式去關心。大部分人都不是科學家或者專業(yè)醫(yī)師,我們對于肉體的認知絕對稱不上全面,更何況當事人還可能對我們進行隱瞞或者欺騙。既然關心一個人,那么那人的述求與健康是必須要關心的,不能明明人的狀態(tài)已經(jīng)開始失神了,但是你安排什么他繼續(xù)照做了,然后就想當然的以為這就是關鍵期,熬一熬就過去了。這只是在欺騙自己與忽視當事人罷了。

在關心別人時,我們一定要先問問自己,到底自己是真的在關心他人就當前的身體健康?還是所謂的未來期望?以后的日子怎么辦,或者怎么怎么才是為了他好之類的。并不是以善意的思想去替他人著想就真正的能幫上他人的忙,很有可能你只是在逼著人家活下去

2.3.3 關心他人精神狀態(tài)

同樣,這個錯誤也常出現(xiàn)在我們在關懷的他人的精神狀態(tài)時。鼓勵真不一定是良藥。比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式家長在孩子考第一的時候可勁兒夸他,結果反而導致孩子覺得父母愛的只是成績,而不是自己,因為平常父母從沒有這樣夸過自己。進而導致孩子的精神以及心理狀態(tài)都下降了。

我們要夸的,一定是能給別人帶來慰藉的,而不是帶來未來的。這是一個很容易犯的誤區(qū),并不是為別人的未來著想,就是為了別人著想。比如說假如你樓下鄰居住著可愛的小法普妲,她從一出生下來背負的宿命就是去完成她的復仇。而你卻不想看到她未來孤獨悲傷的模樣,兩拳給她干趴下了,阻止了她的復仇。這樣做只能把她原地氣爆炸,并不能給她帶來慰藉或者改變。

例子可能不太恰當(誒~我就是這樣舉,就是玩~),但是道理是相同的,更優(yōu)秀的歸屬,更美好的生活自然都是人人向往的,但是強而求之,那么意味就會發(fā)生變化,使它們不再服務于生活而是在剝奪生活。勸人自然不是越勸越去否定一個人當前的價值,我們必須立足于當事人這一點上,去了解他本人,而不是了解分析當前社會大環(huán)境,了解他可能的未來,了解他下一步該走的路。要了解的是當下他實際正在現(xiàn)實中存在的人,他在克服什么,他在關心什么,他受限于什么,以及他的情緒。或許他只想明天翹個班或者翹個學,上午暴睡一上午,下午去隨便哪個公園和老大爺下一下午的棋。這時候該說的就不是你還有老板、你還有老師,你還有貸款,你還有考試,忍一忍就過去了,好日子在后頭呢。這是精神與肉體發(fā)出的信號,這就是在求救,最該說地,就是去鼓勵他們去放縱,雖然看起來長期以往是在他們,但是就當下而言,絕對是對無論是精神還是心理來講都是正反饋的。反之,為了未來而舍棄現(xiàn)在,讓自己的總和值不斷下降而不管,一是無法保障未來這數(shù)值能確實的補上來,二是可能那一天,在現(xiàn)在就舍棄了未來。

2.3.4 關心他人心理狀態(tài)

最后依舊來談的是我們最難拿捏準的心理狀態(tài)。該部分可能涉及不少專業(yè)領域,我建議的把我的建議就單純的當個建議就好,真是懷疑身邊的人很可能是在這方面出問題了,建議去聽信心理醫(yī)生的建議要比想起在我這里的建議要靠譜。

當然,既然已經(jīng)講到這里了,那就還是那句話,那有shit**門而不……

咳咳。

就現(xiàn)實生活而言,我們很難了解一個真正的心理狀態(tài),因為它不像精神狀態(tài)那般,很容易帶動情緒也很受情緒影響,喜怒哀樂很大程度上就反應了一個當前處于什么精神狀態(tài)。心理狀態(tài)是一個長期,具有一定穩(wěn)定性的狀態(tài),所以自然它不可能跟基本每日都在變化的表面情緒一直保持一致,喜怒哀樂是無法直接表達出心理的。同時不少人在面對心理問題時,或是自己也摸不清自己,或是習慣于撒謊,導致我們去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比作自己不擅長的科目的試卷都要難上許多。

可或許因為心理狀態(tài)是一種較為長期的狀態(tài),那么這種長期的狀態(tài)在它維持的時候,很可能人就會保持一定的傾向。比如我們常說的某些人看起來一直都很陽光正能量,而另一些人相反比較陰沉負能量,二三十年后可能兩撥人又對調了。當然并不一定長期看起來正能量的人心理總和數(shù)值就高,反之就低,無論是否有意識,人都很善于撒謊。

顯然,以短期的情緒及狀態(tài)就判斷一個人的心理處于什么狀態(tài),就不是那么靠譜了。那么就自然看見別人笑笑就陪著,看見人悶悶不樂就去勸勸,看見人哭哭就去抱抱之類,針對外在喜怒哀樂而做出的行為,在改善他人心理層面上的意義不大,更多是作用于短時的精神。了解一個人的心理,在于了解他真正的目的,可能不是他嘴里說的,不是他親朋好友及上司嘴里說的,甚至可能不是他現(xiàn)在表面上在立的計劃中所執(zhí)行的,因為這一切都有可能是為了迎合外界的演技。我們要找的,要去修復的一定是他一直以來想干卻沒有干成的事情,這種事情反而可能與他當前的行為相距甚遠或者相反,正是因為做而不到,求而不得,才會導致對無法達成目標產(chǎn)生出的憤怒、糾結與懊惱,進一步衍生出自我懷疑,以及對生命價值的否定,從而心理狀態(tài)一降再降。

因此,花時間去觀察他人的行為這是我們能嘗試改善他人心理狀態(tài)的一種良策,人們的行動絕大多都是具有目的性的,從他人的習慣,甚至是癖好中分析他人生活中所蘊含的目的,嘗試分析是短期壓力照成的妥協(xié)性目的,還是長期愿景帶來的追求性目的,或者其他目的,在其行為發(fā)生顯著改變時分析究竟是什么目的遇到了什么問題,再決定是勸或是開導放棄,或是攻克堅持,還是交給時間解決一切??偠灾チ私馑说纳钜饬x(目的),幫助心理狀態(tài)低下的人,去修復或者去改寫其目的,協(xié)助他們尋找生活目標,是能讓人的生存行為得以延續(xù)的一種得力手段。而向上發(fā)展的心理一般都會隨著時間與行為進展不斷繼續(xù)向上發(fā)展,進而讓人的心理狀態(tài)數(shù)值一步步接近到1

2.3.5 注意在網(wǎng)絡上的言行

至此,大概非專業(yè)人員能做的極限與此可能相差不多了吧。但是在現(xiàn)在泛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有一種最常見,以及我個人最不推薦的勸人方式十分流行。那就是相隔萬里的網(wǎng)線心理療法。

說實話,說是心理療法感覺都值得懷疑的,因為擱著屏幕,我們能為他人做到的事情真的很少。我們的話語能影響到的,頂多只是當事人的精神狀態(tài),遇到比較棘手的情況,這個影響還很可能是負向的。除此之外,就是看個人財富積累的有多少,愿意拿出多少去改變他人的肉體情況了。在幾乎完全不了解他人(甚至都沒見過)的情況下,能做到治愈不同人心理問題的,建議你轉行當大醫(yī)院心理科的主任吧。

因此我個人是不推薦在網(wǎng)上頻繁勸人的,見勢頭好留下幾句鼓勵的話語大概是沒問題的,但如果見之前網(wǎng)友們都勸了,但是越勸勢頭越不行的,就千萬別跟著勸了,就像上面說過的,鼓勵的話語不一定是給當事人帶來生存上的正向影響,具體問題要具體來看的。

好啦,建議就簡單寫這么點吧。

?

第三章 部分個人的建議

3.1 一些廢話

有聰明的觀眾可能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我又嘟嘟嘟嘟嘟的扯半天,講了那么多假大空的道理,結果還是沒有說清楚該如何有效判斷一個人在1.5的狀態(tài)。

我大意了啊,應該之前再多強調一下:這種事情我也做不到啦!

那合著半天提這么一個新概念,就是為了逗大伙兒玩嗎?

顯然不是(我這么心善的人~)!

其實先把建議(那么多廢話)放在前面,是想告訴大伙兒,比起如何去簡單明了冷冰冰的定義一個人處于什么狀態(tài),去真心的,愿意動腦筋的切實去關心他人及自己的這種心態(tài)與行為,才是更重要的!

雖然我也無法找出什么能精準判斷人處于1.5的狀態(tài)的方法,也不能把這樣的方法告訴大家,達成一個所有尋短見都能被提前精準發(fā)現(xiàn)并開導阻止的完美世界,但是至少想把這份關心他人的心靈關懷的重要性展現(xiàn)給大家。

咳咳,又扯了不少廢話,那么最后再補充一些可能不是那么精準,我的個人的對于這個概念的想法。雖然不能精準判斷人的狀態(tài)處于什么數(shù)值,但是大概可以感受我們的數(shù)值究竟是在上升,還是在下降,尤其是對于1.0~2.0這個數(shù)值區(qū)間的感受。

?

3.2 無法達到“1”的完美

簡單來講,判斷01的狀態(tài)是大家基本都能輕易做到,但是一般生活在現(xiàn)實的自然人,很難能達到“1”的真實。最好理解的就是我們的肉體生活,總會為了工作也好,為了家庭也好,或者是為了未來,甚至是為了有些過度的娛樂,導致肉體生活質量下降。更別提還有疾病,意外等等。同樣的道理也針對于精神與心理,不可能這兩項會一直處于飽滿的狀態(tài),畢竟我們不是活在作品中,也沒人告訴我們下一步該怎么演。

所以從我還不算太長的人生經(jīng)驗總結而來,其實大部分普通人都在過著三項數(shù)值都不滿并不斷追求著“2.0”“1.5”的狀態(tài)。這是什么意思呢?追求著“2.0”的狀態(tài)是很好理解的,兩個極端的例子就是大家常見的:1、拼搏拼搏拼搏!通過過度消耗自己的肉體達成自己追逐的心理目標,并在追逐目標的過程中獲得精神,以及可能物質上的滿足。2、開擺開擺開擺!通過降低自己的心理預期,讓一切隨它吧,讓自己的肉體與精神得到修養(yǎng)。

并不是說這兩種狀態(tài)是1+1=2.0的單純數(shù)值疊加狀態(tài),畢竟就算在拼搏再強迫自己的前提都還是至少不威脅生命,同樣,心理的預期就算再降低,也很難完全消失,這是和人的欲望掛勾的,沒有了欲望,就沒有了我想怎樣怎樣的想法,人自然也難以娛樂放松起來。這兩種狀態(tài)只是傾向不同的,三項數(shù)值都不滿的狀態(tài),只是疊加之后表現(xiàn)出2.0狀態(tài)的特點,就是有著不順心甚至苦難的地方,但不影響人去享受生活。這種狀態(tài)下人就很難產(chǎn)生自殺傾向,并可以保持長時間穩(wěn)定。

而追求1.5的狀態(tài),則和這種狀態(tài)稍稍有點相反。1.5的狀態(tài)基本就是很可能三項中的一項,甚至兩項接近于0的狀態(tài),肉體自然就不用多講了,精神上的缺失,早晚也會擊潰我們的心理,而心理上的缺失一直都會影響我們的精神。這種狀態(tài)下的人很多都是因為還有什么留戀(對不起誰誰誰之類的),或是還有什么執(zhí)念(還有什么什么沒有完成之類的),導致對現(xiàn)在去死這件事兒上產(chǎn)生了很大的愧疚感,其實可能早在意識上就已經(jīng)接受死亡相當一段時間了。就像比如我們和鄰居家的小伙伴約好星期天下午去找個該死的街機廳爽打TM一下午的電玩,但是可能因為作業(yè)還沒寫完,或者媽媽坐在門口盯著自己之類的而不去一般。我們早就不再能享受,甚至接受現(xiàn)在的狀態(tài)了,但是還存在顧慮的事情,所以才沒有去改變而已,理論上來說,這種顧慮一直存在的話,那么1.5的狀態(tài)也能穩(wěn)定存在相當一段長的時間。

這兩種狀態(tài)大概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或者是說能見到的狀態(tài)。那么其實現(xiàn)在要思考的事情就簡單了不少,不再是如何精準的鑒定自己到底處于1~3的多少的總和數(shù)值,只需要預防自己從2.0走向1.5的狀態(tài),或者是研究如何從1.5走向2.0的狀態(tài)。

記住,不是從完美完全的認知來迫使自己達到完美完全的狀態(tài),而是去趨近一個不完美的穩(wěn)定節(jié)點而已,這聽起來至少簡單不少。

?


3.3 肉身與無可奈何

首先來講還是肉體方面的,一當然是因為比較直觀,好理解,我也好講,二呢也是想先開始給大伙潑潑冷水(誒嘿~)。

肉體相對于精神與心理來講,是比較獨立的,同時也更為基礎。肉體的問題大多源自現(xiàn)實物質的問題,并受心理與精神的影響。人在極端的艱苦的肉體條件下是有可能活下來的。就比如遭到拷打,但是意志堅定的戰(zhàn)士。簡單來說,對肉體狀態(tài)的判斷大多都是直觀的,明了的,一眼能看出改善方案的,但是同樣存在在根本上就無法改變的問題。

為什么這樣講?因為肉體是與物質世界直接相關的,很多肉體生存條件上的困難都會反映在現(xiàn)實物質環(huán)境中,所以人們比較容易辨別。而現(xiàn)在國內大部分人處在一個溫飽基本解決的大環(huán)境下,能威脅到生命的生存上面的壓力已經(jīng)很小了。譬如上個世紀的特殊年代,餓死的成千上萬的人口,盡管他人一眼就能看出來導致他們現(xiàn)階段無法維持肉體生存的問題,盡管也知道該怎么去改善,但是當時的當下,就是不具備物質條件,無法做到。即便要被餓死的人再富有求生意志,精神上再抗拒死亡,心理再期望未來,無情冷酷的物質條件依舊會摧毀他們的肉體,帶來不可逆轉的死亡。

這里并不是指上面所說2.0的穩(wěn)定狀態(tài)失效了,即便精神與心理對生存的渴望達到最大值,肉體的值是零,人也是不可能生存的,只是這種狀態(tài)下人物不是尋死,而是無可奈何的死去了。

就像無論作品中還是現(xiàn)實里身患絕癥卻想活下去的病人,或者在一段偉大奇幻冒險中沒打成愿望而死去的英雄。

但即便是上述情況可能也還是理想狀態(tài),其實當人真知道要面臨近期必將到來的命定之死,他的心理與精神是很難不受到影響,更不要再加之極可能伴隨疾病帶來的巨大痛苦,就像阿格尼全身燃燒的那熊熊火焰一般。在肉體狀態(tài)上已經(jīng)被判了死刑,在精神狀態(tài)上為數(shù)不多的日子中每日睜眼就要面對巨大的痛苦刺激,在心理狀態(tài)上看著躺著不能動的這幅身軀清楚的認知到已經(jīng)什么都做不成了,不要說1.5的狀態(tài)了,可以已經(jīng)是無限趨近于0的狀態(tài)了。

面對這種情況有辦法勸嗎?怎么勸都基本是矛盾的,欺騙的,與其作對的。所以對于安樂死的合法化才會出現(xiàn)爭議。因為我們都是人,而很遺憾的,作為人的能力確實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做到所有的事情,一些糟糕的事情是我們無可避免的。所以也希望大家,遇到什么無法解決的問題,不要一下子就把錯歸結到你身上,因為這個問題有可能是全人類無法解決的,也有可能是大部分人都無法解決的,也有可能是即便任一一個人在你的處境中也無法解決的,所以很有可能,并不是的錯。

?


3.4 情緒的變化

好啦,暖心的冷水就澆到這里,下面就開始講講雖然很難摸清道明,但是明了之后幾乎全部都能改變好轉的另外兩項——那就是精神和心理。

精神和心理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密不可分到平常人們很少會把它們分開來討論。心理狀態(tài)會給人內在的每日精神刺激,而長期的精神刺激會改變人的心理狀態(tài)。很多人會說尋死都是一時沖動,過激的,愚蠢的,不具有時效性的行為,確實存在這種情況,因為精神的狀態(tài)大多是短期的,甚至是沖動,波動性就是其特征,具體走向那種趨勢,還是取決于外部環(huán)境(外因)與內部心理(內因)的刺激。

其中,外因分自發(fā)的與他發(fā)的。他發(fā)的很好理解,就是他人給當事人刺激,如果是我們對他人的話,那這一點算是比較好控制,值得注意的點就是我上面提到的,要根據(jù)當事人狀態(tài)給予當事人適當?shù)墓膭睿灰欢ㄈ钦娴目隙?,也可以是否定與批評,做到激發(fā)當事人內在精神的目的。而不是一味的夸贊某一方面,別說鼓勵他人了,甚至給人徒增壓力。

自發(fā)的就是當事人自己會去尋找的,有激勵(正向以及負向)效果的東西,這種行為與內因刺激很有關,同時難以被他人觀察,因為不少當事人都會躲著他人,甚至欺騙他人。如果正心理處在一個負面狀態(tài),那么內因性產(chǎn)生的刺激,可能使當事人不受自己控制(或者就是他自己想這樣控制)的持續(xù)給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帶來負面影響,從而促使自己走向1.5的狀態(tài)。

無論是對于自己還是他人,在判斷他人精神狀態(tài),第一相信的還是自己的直觀感覺。不能當事人已經(jīng)每天哭唧唧,看許多灰暗的相關精神視頻后,自己還覺得當事人沒啥大事兒,就是閑的沒事兒發(fā)癲而已。直白的說,就算拉一個心理健康的人過來,天天給他灌輸抑郁的思想,也能給他整抑郁了。

可是凡事皆不可能如此簡單?,F(xiàn)實中往往導致人走向末路的正是那些難以判斷的,甚至當事人故意隱瞞的。因為人的求生意志無非三種,1、求生,2、求死,3、模棱兩可。大部分人活在世上,都是為了求生而活的,而少部分人,尤其是總和值處于1.5以下的人,他自然明白他求死的心理是和大眾不符的,是會被阻礙的。為了貫徹他自身求死的意志,他就會自發(fā)的欺騙他人,甚至是欺騙自己(如果在他的觀念中求生才是正確的思想)。

面對上述情況,我們就要記住,精神狀態(tài)總是短期的,容易波動的,常表現(xiàn)于情緒之上的。人正常的情緒包括喜怒哀樂,它們是不規(guī)律的并非均等的出現(xiàn)在人們的表達中的,大部分人在生活中的狀態(tài)是趨向輕松愉快的情緒的,即便在工作中會緊張,會感到壓力,甚至憤怒、委屈、悲傷,但這都是為了快點處理眼前的破事兒,好繼續(xù)進入輕松愉快的生活中去。但這并不代表表現(xiàn)越多的輕松愉快的情緒就越好。情緒是不規(guī)律且非均等交替出現(xiàn)的。如果長期表現(xiàn)陽光,甚至到那種非自然的,明明在干很操的事情,但是表現(xiàn)出來的卻只有正面情緒,那就很可能,當事人在做欺騙行為。

為什么呢?因為失去了情緒的變化,最直接能讓人讀出的一點就是,當事人已經(jīng)覺得無所謂了,什么都能接受的意思其實和什么都不能接受就隔了一張紙而已。說白了,人的勞作也好,爭斗也好,都在是為了自己的生存利益而活,而不去爭這些利益,那就很可能說明對當事人來講生活這件事兒都變得無所謂了。

比起情緒的好壞表現(xiàn),情緒的好壞變化才是更值得人注意的。不少新聞中也見那些家長說自己的孩子平常乖巧聽話,老師說樂于助人,陽光健康,而當事人卻忽然跳樓了。說實話,在當前應試教育,尤其是高中、重點高中中的應試教育中,除去那些極少部分天生適應的人并吃凈天賦紅利的人,有人一直保持這種高壓狀態(tài)下的積極陽光健康的面貌,本身就是一件很值得注意的事情。

當然情緒的變化也并非精神狀態(tài)變化的全部,就像上面提到的有內因,有外因,分自發(fā),分他發(fā),根據(jù)個人情況是實際的判斷才是最重要的,這里講的無法就是提醒一下值得注意的點,讓人對精神狀態(tài)的下降更敏感一些而已。

?

3.5 復雜的心理

3.5.1 新生代的桐生一馬

而前面在精神狀態(tài)中提到的內因的罪魁禍首,就是我們的心理狀態(tài)。由于心理狀態(tài)的長期性,以及難以被讀懂,甚至當事人本人都會產(chǎn)生矛盾心理,并欺騙自己的特性,一直以來都被不明所以的人當成第一行兇當事,只要出點什么問題就往心理上歸因。即便可能實際情況是小孩在家被爹媽抽,不給喂飽飯,在學校瘦弱被欺負,成績不好又被老師罵,等小孩真出了事兒,依舊很可能歸結到他內向,孤僻,不善于與人交流等等性格與心理問題上,要歸因的話明顯肉體和精神上收到的刺激成分占比更大,但是誰又真的懂關心他呢?

作為1號背鍋man,長期以來被人重視的同時又被人忽視。重視是動不動就會老懷疑它出了點問題。忽視是對待它的方式即雜亂又粗魯,根本就沒想真正去了解它。

隨著近幾年心理醫(yī)學與科普的發(fā)展(以及未成年人自殺率的上升),許多人重視起來了心理問題,明白了只是喂飽小孩是不能讓他們隨己所欲的健康成長的,所以時不時就給他鼓勵,給他激勵,給點獎品,帶他出去玩玩(身邊許多大我一兩輪的人還是固執(zhí)的認為帶孩子旅游是排除他們心理壓力的最好方法),就能自然而然的緩解他們的心理問題。但就現(xiàn)實而言,這些大多給予都是精神上的激勵……

當然,不是否定精神上的刺激對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而是要強調精神上的刺激必須是長期的,有效的,才能讓當事人的心理逐漸發(fā)生改變,而不是出去耍個一兩天,之后又回到高壓的生活,就像什么都沒發(fā)生過一般,這樣的行為不一定沒有效,但是效果也不一定是好的。

3.5.2 期望與狀態(tài)

心理的變化最大的要素是在于給予當事人期望,而不是激勵。讓當事人明白活著是有意義的,是有事情可以追求的,是豐富多彩的,是充滿無限可能的,而不是坐牢偶爾放個風。

那么對于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也就是有跡可循的,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反映著人們對生活的看法以及期望的變化,那么自然就反映在人們對生活方式,包括行為、習慣、規(guī)律的變化。

因此我還是希望大家,盡管可能我們心里也沒什么底,但是也要大膽的依據(jù)直觀去嘗試判斷,就像這季度里水星的魅魔說的那樣,退縮之能獲得一件事(也有可能是追悔莫及的事實),但是前進的話,就至少能獲得兩件事。

我明白生活中并非所有人都那樣感性,或者像我這樣喜歡胡思亂想,但是不能明明眼前的人都處在一個長期的或是神神叨叨,或是極度壓縮生活增大壓力,或是渾渾噩噩極度混亂的一眼就能看懂的生活狀態(tài)下,還去想當然的認為這就是他的一個即時狀態(tài),過了這個特殊階段,或者完成了某件事之后他就一定能再走上正軌。這種顯然反直覺的判斷,真的很不好,人狀態(tài)差就是狀態(tài)差,這不是人能完全主動選擇地,比起以這種里有說服自己,我更希望大家能用這種理由嘗試說服正處于低狀態(tài)下的他人。

3.5.3 心理上的充實與平衡

人長期處在一個較為規(guī)律的生活并表現(xiàn)出可尋的目標,那么問題是不大的。心理狀態(tài)的下降,一般出現(xiàn)在人的生活失去大部分規(guī)律性,這時需要判斷當事人究竟是失去了目標,還是在追求目標時遇到了無法解決的困難。

失去目標自然也分兩種,一種是達成了,一種是失敗了(轉變了)。兩種狀態(tài)最大的不同展現(xiàn)在情緒上,也就是精神層面,或灑脫、滿足,或空虛、寂寞,或失落、悲傷,或憤怒、癲狂。無論是那種情緒,要做的都是要幫目標重新樹立目標,哪怕是無事可做,也要培養(yǎng)類似安養(yǎng)晚年,培養(yǎng)幾個愛好之類的生活消遣性目標,不然人天天思考自己到底為什么活著,活著圖個什么勁兒,怕是早晚有一天要瘋掉。

而對于追求目標途中難以解決的問題,我首先也是要做一個大致的判斷,就是這個問題是否能由當事人努努力從而得到解決,以及這個問題能否由當事人之外的人提供幫助而得以解決。能解決的自然好說,解決之后再幫助當事人恢復以前的生活,或者建立新的生活習慣。而解決不了的問題,當然不能放任當事人在一根繩子上吊死,不然真的可能變成物理意義上的。盡管讓當事人走出死胡同的同時幫其確立新的目標是非常重要的。

這里需要再強調一個人們可能經(jīng)常犯的誤區(qū),就是認為人活的放縱灑脫,不斤斤計較,看開了之類的,就一定是對求生意志上有益。可能有人會疑惑,為什么有些自殺的人能吃的開,玩的開,到處去旅游,像是沒有束縛,沒有煩惱那樣,但是沒過幾天就吊死了。

人在放縱其實很可能在表達兩重意義,一個是對眼前的困難看開了,甚至是邁過去了,心結解開了,一個是對生命本身看開了,覺得無所謂了,啥都不重要了,包括自己的命。

所以在人隨意放縱的時候,最好不要想都不想得就附和著說:一切都會過去的,看開點,一切都是身外之物,沒有什么是重要的之類的話,因為不知道當事人想放下的是眼前的困難,還是自己的人生。盡管作為他人很難第一時間判斷出來當事人到底是什么狀態(tài),但是至少要把勸誡的話語中就硬塞,也要塞一些活下去的意義,比如:放縱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啊,混亂愉快一團糟的生活其實也有好處啊,人活著就是為了不斷能干這樣的傻事兒之類的。

由于當事人可能處于特殊的心理狀態(tài)中,所以說出來的話,做出的行為本身可能就包含著否定生命意義的含義,若不加分辨就啊對對對之類的認可,反倒是協(xié)助當事人繼續(xù)降低其心理狀態(tài)值。這樣的道理對于我們本身也適用,很可能是無主觀意識的,存在心理問題的我們也會否定生命的意義。不去要認同它,其實就是一種對自身心理的改善,直到把這種觀點扭轉過來。

簡單來說,我們只去放棄一個目標,強加一個目標還是不夠地,所謂追求生命的意義,其實誰也很難講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么東西啦。我們要對當事人強調生命的意義之類的話,充其量也只是個沒有辦法的辦法。人失去目標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人不愿再為生而建立目標的原因,我想只會有一個,那就是他對自己的認同感太低了。所以在幫助他人走出心理問題時,一定要注重的是,不能讓他感覺是再為別人的目標而活。注意,人是可以為別人而活地,因為這是人出于正向感情做出的自主選擇,但是人不可能為別人的目標而活,因為還是那句老話,人與人之間是永遠不可能相互理解的,和別人追逐一起遠大理想與聽別人的話追逐遠大理想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狀態(tài)。填充心理的,比起目標本身,更重要的是目標能帶來的,活著的實感。

3.5.4 好孩子問題

最后,心理狀態(tài)最特殊的一點就是它身上的問題比較偏向好孩子問題,心理問題常出現(xiàn)在本身素質較高的人群中,因為其認知能力提升了。我們的父輩,甚至父輩的父輩,以及許多文學作品中的很多人,活著的狀態(tài)是很麻木的,學歷也不高,不會去考慮什么卵爛生的意義,人生大部分目標也是在隨大流,生活中的絕大部分刺激都來自肉體及精神,并不能說得上好,但確實至少讓心理狀態(tài)至少能維持在0.5及以上,這就是不懂及不想能帶來的好處。反倒現(xiàn)在人們懂得多,認知的多了,接觸的痛苦與不甘反而也增多了,當然,快樂與認同以及精神升華也同時在增加。我認為至少不是一件壞事,不能為了逃避問題而拒絕改變,不然人們就像黑猩猩那樣不發(fā)展大腦,一直渾渾噩噩的,問題不是更少嗎?

?

3.6 小結

把這一章的內容簡明的來講的話,即是肉體是最直觀也是最基礎的,人的肉體值基本可以通過直接觀察以及做詳細的身體檢查來判斷其是否處于0.5以上,不是專業(yè)醫(yī)師的話,也提不上需要什么技巧;精神是多變非穩(wěn)定的,但是可以通過一定時間的相處和了解一個人的情緒變化是否趨向螺旋向上游地,來大致判斷一個人的精神值是否處于0.5以上;心理是繁雜且執(zhí)拗的,很多情況都需要花長時間了解一個人的具體生活,是否存在大致規(guī)律以及被本人賦予一定的意義性(至少是不與求生本身相反的),來推測其是否還處于0.5以上。

當然,要是生活中真遇到這樣的人或自己遇到這樣的問題,那么很可惜,判斷的情況很有可能不會像上面說的那樣是簡單的,二向性。最典型的就是號稱我們心理上的大感冒——抑郁癥,它不僅關乎內在心理狀態(tài),對外界精神認知,還與我們體內激素調節(jié)息息相關,許多病人需要的不僅是心理治療,同樣也需要攝取藥物。這種大雜糅的問題再去盯著一個方面想辦法解決,那很可能就會沒什么好效果。只給人鼓勵而不去激發(fā)人內源動力,消除內在擔憂很難讓人行動起來,而只疏通心理,又缺乏外界的支持與鼓勵,又容易讓人畏手畏腳難以行動,而在這兩者的基礎上,體內的激素調節(jié)沒有調整好的話,身體又很難按自己所想的那樣去行動,導致人很容易受挫而放棄。

所以你明白了吧,其實講到現(xiàn)在,這個理論能解決的問題真的很有限,也很雞肋。畢竟就像小學課題后的例題延伸那般,不可能一下子讓人成為數(shù)學家的……

好吧,即便我上面講的很多我的理論及觀點很混亂(甚至現(xiàn)在再讀一遍自己都感覺還是許多地方?jīng)]能寫的全面(不過不全面才算文章嘛~)),也沒有經(jīng)過科學的證實,正確性得不到保障的同時實施起來也并非那么容易,但至少能作為素材為后面看見這篇解析的人提供一個或者幾個思路也好,也算盡我所能的幫助了他人。

?

第四章 廢話與感言

4.1 忍野咩咩的告別

在《物語系列》中有一幕讓我印象很深啊,很深。就是有個橋段是忍野咩咩跟阿良良木歷說:自己早晚要離開這里,但是離開之前一定會和你告別的,一定。(大概是這樣來著),阿良良木歷當時沒有太在意,一直想著忍野咩咩會在那一天和他告別,但是等阿良良木歷再一次去忍野咩咩那里時,發(fā)現(xiàn)早就人去樓空了,這時阿良良木歷才意識到,原來那句話就是告別。

這個橋段讓我覺得很經(jīng)典,很巧妙的把人與人之間那種永遠難以達成真正的相互理解的場景表現(xiàn)了出來。別人在給我們說一段話,很可能我們聽到的意思,和他說的意思完全是兩個意思。

基于這個橋段我就展開了遐想,如果有一天我與某一位親朋好友一起刷到了一個抑郁的視頻,他一直都很開朗,于是和我開玩笑的說:如果那天我想尋死了,我一定會給你說,讓你來勸我的。

……

我該怎么回答?因為他很開朗,所以我也根本分不清這究竟是一個該死的玩笑,還是他認真的話語。我是大膽勸他打消他可能已經(jīng)產(chǎn)生的念頭,還是因為過度敏感,反而給他勸出了那念頭……

?


4.2 不要當0

就像我上面提到的,如果有一個人,肉體被不斷折磨,精神每日被摧殘,心理已經(jīng)除對這世間痛苦的感受以外已經(jīng)空無一物。這時,我再對他述說我理解的生命的美妙性、寶貴性、重要性、獨一無二性,真的還有用嗎?真的能讓他理解嗎?真的還有必要說嗎?

……

我認為至少還是有這個必要的,至少要把這個世界的一部分(包括我)在認同你生命的重要性的這件事兒,傳達給當事人。

盡管現(xiàn)實的情況錯綜復雜, 盡管我們的判斷也可能出錯,盡管存在再怎么努力也無法改變的事情,但什么都不做的話,別說是1.5了,只能是永遠的0。

明白了這一點,你也能成為利賀田(不是)!


后? 言

說到底,此篇文章就是一個漫評擴展,并沒有上升到學術高度,這個格式也是因為自己看寫的字數(shù)夠多了,才搞著的玩的(誒嘿~)。所以沒必要太把其中的理論當一回事兒,也希望看完《炎拳》的小伙伴們,尤其是也對里面的尋短見的思考與話題有一定見解的觀眾們,來幫我答疑解惑,畢竟理論的問題肯定是想的人越多,越容易變得全面。

最后誠懇的感謝碼字的我自己,該錯別字的我自己,該格式的我自己,以及繪圖的我自己。順便感謝一下藤本樹老師和看完的觀眾們(誒嘿~)。

?

(可惜本人也是一條可憐的班狗,其實將近一半的作畫并沒有時間讓俺去完成......)

?

?

參考文獻

[1].??? 藤本樹. 炎拳[M]. 東北藝術工科大學2016.

[2].??? 土筆章人. 來自深淵[M]. WEB COMIC GAMMA,2012.

[3].??? 瀧本龍彥. 歡迎加入NHK! [M]. Boiled Eggs Online 2001.

[4].??? 大大大大大大大河內一樓. 機動戰(zhàn)士高達:水星的魔女[M].早稻田大學,2022.

[5].??? 西尾維新. 物語系列[M]. 立命館大學政策科學院,2006.



歡迎轉載,注明出處!


【漫評擴展】生命、尋思與炎拳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宜宾市| 南安市| 海兴县| 景德镇市| 丽水市| 突泉县| 蛟河市| 天水市| 新化县| 长海县| 长寿区| 化德县| 万州区| 凤庆县| 酉阳| 瑞金市| 刚察县| 星子县| 邛崃市| 大同市| 长乐市| 治县。| 长垣县| 米林县| 临夏市| 图木舒克市| 巴林左旗| 马公市| 辽中县| 法库县| 南丰县| 客服| 微博| 丰台区| 乌鲁木齐市| 四子王旗| 岱山县| 嵩明县| 满洲里市| 门源| 南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