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紅樓夢的夢境以及角色的成長變化
這篇文章我們要講《紅樓夢》的夢。
讀“夢”,就要知道何為“醒”,那就勢必要讀第一回。
讀第一回,我們要把它分成兩段,一段是石頭部分,一段是甄士隱部分。
故事里第一個登場的是一塊石頭,這塊石頭是女媧補天剩下的。它明明是塊補天的材料,但卻沒有補天的命。有些東西被做出來就是為了組合成一個整體,像磚瓦,積木,被剩下的那些部分,沒有完成誕生以來就被賦予的使命。
李白說“天生我才必有用”,“天生我才”是不假,但是否“必有用”則值得懷疑,這句話可以拿來勵志,但不是論理。

這便是“美中不足,好事多魔”,也正是這本書的綱要。
我們注意到,當聽聞一僧一道講述凡塵種種好事,這塊胸有不平的石頭立馬動了心。換了誰都一樣。如果有一天你從馬路上撿到一個阿拉丁神燈,這個神燈先告訴你:
哦,小伙子你撿到了我,現(xiàn)在你可以實現(xiàn)三個愿望。但是又開始跟你念經,說什么“一切都是空幻的”,什么“假作真時真亦假”這些難懂的話,然后大街充滿了快活的空氣,你肯定不要聽,然后就是“先給我十個億”啦,“我要娶新垣結衣做老婆”啦,“再讓我許十個愿望”啦,這種很真實的愿望,諸如此類。
在這個時間里,這塊石頭擁有的是一個清凈的,平淡的生活,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不會奢求什么,也不會為什么東西所累。他所厭棄的,是無數(shù)厭倦城市生活的人所希求的;相反我們厭棄的東西,也是他想追求的。如果“富貴場”、“溫柔鄉(xiāng)”是一場夢,那最好這場夢永遠也不要醒過來。緊接著籠統(tǒng)的一句“不知又過了幾世幾劫”偷偷囊括了整本紅樓。此時這塊石頭散發(fā)的氣場已經完全不一樣了,開口便批判了一番野史,風月筆墨才子佳人這樣的文章,說這些文章不真,反倒“取其事體情理”,更令人心生敬意??湛盏廊艘痪洹笆帧钡匚灰哺暗摹按牢铩辈灰粯恿恕?/p>
如果說寶玉是石頭的一場夢,那有關石頭的故事便是現(xiàn)實的內容,是“醒”的內容。這里的醒分兩種:一個是入夢前的醒,一個是出夢后的醒。甄士隱在《好了歌注》里提出“反認他鄉(xiāng)是故鄉(xiāng)”,沒有人知道故鄉(xiāng)是什么,有的時候卻莫名地感覺自己正身處他鄉(xiāng)。這個故鄉(xiāng)是不是就是“醒”來的地方呢?

這部書中的“夢”是重點,若對于這塊石頭而言,“富貴場”、“溫柔鄉(xiāng)”是夢,那對于“夢中人”而言,夢到的可能就是他們也沒有親眼見過的“故鄉(xiāng)”了。
我們來看看甄士隱開篇的第一場夢。
如何描寫進入夢境的那個時間點,是讓很多藝術家都頭疼的問題。
今敏在《紅辣椒》中采取的手法是不做區(qū)分,往往毫無預警就入夢了,沒有一個確切的時間點。一開始觀者仍然很容易分辨夢和現(xiàn)實,因為“夢”的部分往往非?;恼Q,容易區(qū)分,到后面就越來越難以分辨,“醒”是一瞬間的事情,但是入夢是一個過程,絕對不是那么容易描寫的,但曹雪芹畢竟不是一般人,我們做不到的事情他輕易地就做到了。
首先大家想象一下這樣一個場景。
炎炎夏日,鄉(xiāng)下沒有空調,一個人獨自在書房中讀書,面前就是個院子,陽光透過芭蕉打在瓷磚鋪好的地板上,反射進房間里,感覺有些晃眼。頭暈暈的,書有點讀不進,迷迷糊糊的,知了的叫聲沒完沒了。意識到接下來可能將要入睡,但無法睡得很熟,醒時又不清醒的狀態(tài)。握著書的手逐漸失去力氣,最后任由其滑落在地上。
此時“手倦拋書”四個字就是神來之筆了,是現(xiàn)實和夢境的分界點。
相信大家都會有這樣的經歷:
講臺上老師在用不標準的普通話講函數(shù)題,你拼命想保持清醒,但無奈熬了一晚上,頭很重眼皮很沉,手托不住頭,本來打算記筆記的手中的筆,最后握不住,掉在地上。
大家想一下,如果入夢有一個時間點,此時筆從手中脫落,作為這個時間點簡直是一個再合適不過了。一般情況下我們躺在床上,基本上很難知道自己是什么時候入睡的了。
這是人人都有的人生經歷,被曹雪芹發(fā)現(xiàn)了,這仿佛李斯特炫技一般的寫作方法被輕描淡寫地一帶而過,的確很驚人了。
我詳細地講了這四個字,是想說明讀《紅樓夢》應該抱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
《紅樓夢》主線的故事足夠精彩,精彩到會讓人忽略很多絕妙的細節(jié)。
我們來看看這場夢的內容。
這場夢的內容是先前石頭故事的續(xù)集,借甄士隱的夢境展現(xiàn)給讀者。
這個時候,夢境和現(xiàn)實,兩個對立的世界被替換掉了,石頭前世的“真”一下子變成甄士隱現(xiàn)世的“幻”。我們知道甄士隱的女兒英蓮是寶玉隸屬海棠詩社的一員,是薛家大傻薛蟠的妾,一個有命無運女孩兒。

如果說“寶玉”是石頭的夢境,那甄士隱此時也身在夢境中,士隱的夢很奇怪,反而是現(xiàn)實。“夢中夢”是否會負負得正夢到現(xiàn)實?還是會更加怪誕離奇?這種超現(xiàn)實主義的觀念借由“夢”這一途徑得到實現(xiàn)。
這個夢作為甄士隱的夢境再合適不過了,因為甄士隱的劫才剛剛開始。僅僅幾年,甄士隱就從一個衣食富裕的鄉(xiāng)宦,變成了“露出下世光景”的五保特困家庭。這種命運的落差,基本只有中國股民能夠體會了。而正是經歷了這一切,甄士隱才具備了足夠的條件——進入太虛幻境的條件。
這一場夢講述了寶黛二人的前世姻緣,那了不起的愛情故事不為人知的起因。很奇妙的,甄士隱沒有見過現(xiàn)世里的寶玉,卻早已見過了寶玉的“質”了,全劇里都很少有人有這種待遇。
還有一點頗有趣味,是士隱對一僧一道的態(tài)度。夢中的士隱恭恭敬敬,但現(xiàn)實里卻充滿鄙夷。若說夢中的自己是自己潛意識具象化的表現(xiàn),那這種表現(xiàn)一定是坦誠的。與其說是相信,不如說是無條件接受。夢中的溝通是脫離了語言的技巧、懷疑和掩飾等外殼來保護的。
夢中的士隱停步在太虛幻境門口,再想進去,天就塌了地就崩陷了。

有趣的是,和“入夢”相比,“醒”是不講道理的。
我有一次做夢夢到參加乒乓球比賽,一路贏到了最后,頒獎臺上,王勵勤笑著跑過來頒獎,獎杯拿過來以后一邊跟我握手一邊說“牛逼牛逼你打得比我當年打得好。”我突然想“我這不會是在做夢吧”,然后突然就醒了,發(fā)現(xiàn)自己的確在做夢。
醒過來的契機其實很簡單,很唐突很暴力也無所謂,因為“醒過來”根本就不需要過程,當眼睛睜開確認了現(xiàn)實,夢境就消失了。驚醒的士隱看到夏日芭蕉,夢中的事情一下子就忘了大半。
諸君可以嘗試一下,早上被鬧鐘吵醒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去回憶夢中發(fā)生的事情,如果能回想起來,那以后有可能還會記得;醒來之后隔了一段時間再去回想,則什么也回想不起來。
醒來后的僧人(脂批曰情僧)哭著問士隱討要英蓮,士隱則是不理不睬。
直到幾年后,士隱遭遇劫難,在貧病交攻的狀態(tài)下,受到點化,他拋開最后一絲留念,拋棄了禮教規(guī)定的義務與責任,就這么離開了。從此以后整本書就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甄士隱,正所謂“真事隱去”,留下賈雨村獨自在苦海中沉淪。
第二場值得討論的夢出現(xiàn)在第五回,通回是夢,講述了女兒們的命運。我們不去討論判詞,只討論一下入夢、出夢,和夢中的情節(jié)。

從內容來看,這個是一個很沉重的夢,但入夢和出夢可謂是荒唐至極,是以“淫”作為開端的。
起因只是因為寶玉困了,走到上房內間,看到“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對聯(lián),和《燃藜圖》,使寶玉產生抵觸情緒。這畫和這個對聯(lián)若出現(xiàn)在窮苦人家,那會是讀書人的精神支柱。自科舉制度隋朝發(fā)明并盛行以來,古代有無數(shù)有關“科舉”的故事出現(xiàn)。比如大名鼎鼎的“畜生,你中了什么”,《聊齋》中的《陸判》、《葉生》等。
這些故事有共同的特點,就是平民化。普通老百姓通過科舉達到理想。
普通人對科舉的追求是寶玉難以理解的。富貴對窮苦人家而言,其中包含的意味對于生活在大戶人家的孩子來講太過于費解了?!度碎g失格》里的葉藏把吃飯當做一種痛苦。此時從寶玉的角度來看,賈府廳堂懸掛《燃藜圖》簡直就是裝模作樣,賈府已經爛到根本了,哪里是一張《燃藜圖》救得回來的?
對于寧榮二公拼死拿命創(chuàng)業(yè)那一代而言,“拿命換家業(yè)”跟那些靠科舉掙得家業(yè)的人本質上是無差的,第一代的艱苦奮斗精神,想要傳給下一代。賈政認為靠自己讀書去搏得功名是一種對自己的肯定,對于文字輩唯一一個正常人格者而言,他還是懂得“付出”的道理的。
從寶玉的角度上來看,他看到這間房子就來氣,但是對作者而言,這個房間卻正是接下來夢里的景象??赡苁菍Ξ斈瓯谎矍暗奈镔|生活的假象迷惑的自己的一個小小的懺悔吧。
有的時候我們會在網上看到一些話。
“如果能和十年前的自己說句話,你會說什么?”
比如“別填〇〇志愿”“別慫啊直接向她告白啊”“別聽〇〇的話做〇〇事情”“好好讀書不要荒廢時間”“不要投資〇〇”諸如此類。
如果真的有這么個機會,作者會對當年的自己說些什么呢?
寶玉出身豪門不愁吃穿,自然也不會有什么建功立業(yè)的豪情壯志;沒有生于亂世,自然也沒有國破家亡的民族仇恨感。但是雖然生在豪門之家,卻又不是極端追求物質的享受,而是試圖與周圍的人一同分享自己擁有的特權。很多人認為獨占是一種快樂,但是他認為的快樂,是看到其他人擁有或者得到時的喜悅。他認為,“你覺得這個可以讓你快樂,你就拿去,因為這個放在我身上也不能讓我開心?!苯浀湔Z句有:
“什么罕物,連人之高低不擇,還說通靈不通靈呢!我也不要這勞什子了”“家里姐姐妹妹都沒有,單我有,我就沒趣。如今來了這么一個神仙似的妹妹也沒有,可知這不是個好東西?!?/p>
(第三回,寶玉摔玉片段)
“比如這件東西不好,橫豎那一件好。就棄了這件,取那個。難道你守著這個東西哭一會子就好了不成?你原是來取樂頑的,既不能取樂,就往別處去,再尋樂頑去??抟粫?,難道這算取樂頑了不成?倒招自己煩惱,不如快去為是!”
(第二十回,寶玉攆賈環(huán))
“一個作爺?shù)模€賴我們這幾個錢。連我也不在眼里。前兒我和寶爺頑,他輸了那些,也沒著急;下剩的錢,還是那幾個小丫頭子們一搶,他一笑就罷了?!?/p>
(同回,鶯兒語)
寶玉房里的丫頭已經被他寵到已經完全不像話了,碧痕打發(fā)寶玉洗澡,浴室里展開了驚人的戰(zhàn)斗,足足拖住敵人兩個時辰。據打掃戰(zhàn)場的戰(zhàn)士們透露,滿屋子里都是水,席子都泡水里了。這是一場未記入史冊的戰(zhàn)斗,但同樣慘烈,在怡紅院各戰(zhàn)區(qū)傳為佳話。
那兩碟豆腐皮的包子,寶玉往桌上一放,晴雯就知道是給她留的了,這包子能留得下來,說明其他幾個丫頭也知道是給誰留的,唯一沒有眼力見的,可能就是李嬤嬤了。所以千萬不要當吃貨,“吃”字上腦,要是沒有襲人,那李嬤嬤就可以提前退休(or下崗再就業(yè))了。
第二點是保護。當一個人有了金錢和權力,就是有了特權。就像是在一群普通人中放一個替身使者,那難保這個替身使者不會用替身能力干壞事情,一旦有了貪欲,那就沒有止境了,難免會往更危險的方向走。

在賈府,這樣的例子已經見得太多了。薛蟠的人命官司,鳳姐鐵檻寺白來的三千兩,賈赦為了討要石呆子的扇子,甚至制造冤假錯案;即使是在下人之間也有比較,看誰家的主子更氣派些。
寶玉了不起的地方就在這里:特權在他手中,是用來保護人的,保護那些地位低下、不受重視的人,或是受到不公、排擠、迫害的人。
他本人地位高貴,所以所有人對待他都像在侍奉自己的父母一樣恭敬。他會動氣,會耍少爺性子,但他對待下人,好到就算被他人稱作“癡”也無所謂。
這很像老子對“德”的態(tài)度: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由于衣食無憂,所以寶玉從不計較得失(單純對錢沒有概念反而是一種無欲無求),對待他人時平等地保持善意,不把施舍當做善,因為他對形式主義極端厭惡,所以我們看到他對賈雨村本能的厭惡也可以理解了。
像孔子說的“當仁不讓”,和孟子說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都是在端正人們對“仁”的態(tài)度,其實也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儒家講究的是約束自己、自我反?。ㄉ鳘毜母拍睿?。
《聊齋》里有一句話,“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聊齋-考城隍》)。這是一個很典型的例證。
同樣是為善,儒家跟道家有什么區(qū)別呢?
對于道家而言,其實不存在“為善”這個概念。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道之為“善”,是一種與“自然”相符的行為。與其說是一種“本能”,不如說是一種“天性”,對于道家而言,“道”一詞較接近的解釋為“萬物的規(guī)律”,英語中常常譯為“the way”,很巧妙,既有道路的意思,也有方法的意思,很貼切。
而儒之為善則不同。儒家的善,更像是一種義務,當有發(fā)生可以為善的“契機”的時候,不需要考慮金錢回報,也不是為了輿論,更不是偽善,而是一種“必須為之”的事情。所以儒家若為善,是反復考量后的結果。
兩者的區(qū)別就在于“行善”一行為最根源的“動機”。
“道”是不需要思考“行善”這個問題的,因為“道”高于“善”;而“儒”必須辨別“仁”,辨別“善”和“惡”,并決定應采取的行為。
我所想表達的是“道”和“仁”的區(qū)別,以及“仁”和“禮”的區(qū)別。
禮是純粹人與人的關系,所以善和惡擺在其次,講究的是保持社會關系的方法,僅此而已。我們不能否定孔子思想中“仁”的一部分,因為在欲望中保持“自制”的部分是人們所尊敬的;我們否定的是“仁”的“排泄物”,“禮”所代表的“禮教”這一部分。
“禮”從古代就是形式的意思,是“仁”的外在表現(xiàn)?!岸Y物”、“禮貌”、“婚禮”、“禮儀”、“禮節(jié)”等等。DIO剛進喬家的時候就是靠“禮”捕獲了0.5喬的芳心,大喬雖然為人正直,仁厚,但是少了“禮”,還是會吃虧。當社會失去“仁”,只有“禮”的時候,那什么臟的臭的都可以穿著金子的衣服在人前顯貴了。
那“仁”和“道”在表現(xiàn)上面有什么區(qū)別呢?為何孔子的學說比老莊的學說更容易在社會上普及呢?
很簡單,因為孔子的理論更容易執(zhí)行。
如《四書》里的內容,都是十分具體的。告訴你該怎么樣不該怎么樣。對于統(tǒng)治者而言,孔子的理論更容易接受一些。像“無為而治”、“小國寡民”,對于一個不健康的國家或集體而言,相信是難以接受的。道家的學說是自我修養(yǎng),一種本性的修養(yǎng),畢竟不可能一個國家各個都是神仙啊。
寶玉呢?寶玉有什么特別之處值得一提的呢?
寶玉的動人之處在于“無意識”。
寶玉對他人的關懷絕不是思考后的結果,而是天性。《齡官畫薔》(三十回)中,齡官正忘情地一遍一遍寫著“蘠”字時突然天降大雨,他不管自己淋濕了,反倒先提醒齡官。玉釧嘗蓮子羹那一段,碗打翻了羹翻在手上,他不管自己燙沒燙著,先問玉釧有沒有燙到。劉姥姥進入到櫳翠庵,什么茶都當水喝,搞得妙玉非常不愉快,但此時寶玉卻展現(xiàn)出了關懷。我們總是看到寶玉對小姑娘好,那寶玉就可能會被當做一個色鬼,一個花花公子罷了,但寶玉對人的善意若僅僅被理解為“色”,就相當不妥了。
為何前文說“像”而不是“是”呢?因為寶玉在對“道”的認識上有所不足,因為他的“道”是無知的的“道”,而不是“解脫”的道。
若說甄士隱在元宵節(jié)前,他可以被評為“仁”的話,那當他搶過褡褳隨道人離開時,此時的士隱已經是“道”了。
寶玉的“道”,用老子的話來說,就是: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虎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這樣一個狀態(tài)。
話題說回到入夢之前的事。
秦可卿帶寶玉到一個地方,這里正是能夠刺激寶玉官能感受的。
首先是一股甜香氣,嗅覺是人進入一個環(huán)境后的第一個感覺,直接影響人對一個環(huán)境的好感度。甜香氣能讓人有一種“性”的欲望,公共廁所是不會有這種感覺的。像寺院廟宇的香火氣則給人一種威嚴莊重的宗教感。真正高明的人是不會忽視氣味在實際應用上的效果的。大到布展者,小到跟男朋友約會的女孩兒們,都深諳此道。
接下來是唐伯虎。唐伯虎的作品在今天被奉為逸品,無論是書法繪畫都有極高的水準,他早期向周臣學畫,之后就青出于藍了,周臣反而會幫唐伯虎代筆。
科舉舞弊案對唐伯虎而言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事業(yè)陷入了最大的困境。最不濟的時候,會去青樓畫春宮,以此度日,但高超的畫技可以支撐起幾乎所有題材的畫作。接下來寶玉看到的所有物件都被他的腦洞注入了靈魂,為他下文的成長鏡頭做好了鋪墊,但他所看到的所有物件里,只有這幅《海棠春睡圖》是真家伙。
入夢之前這一段已經很說明問題了,賈政老爺子一點也沒罵錯,賈寶玉這狗東西真的是“一天到晚在這些淫詞艷曲上下功夫”。
從結果上來看這場夢確實是一場春夢,由秦可卿帶入夢,在夢中跟秦可卿研究成長的奧秘,再由秦可卿帶出夢來。在夢中,警幻教會了寶玉如何成長,那難道教育寶玉怎么成長,這就是警幻好不容易把寶玉帶進幻境的目的嗎?是,但不全是。
這場夢任誰來看,能看到的也只是悲哀而已了。
第一回讀,這一回是勸退回,就像是黑魂三的古達。受到朋友強烈安利,聽到那咿咿呀呀熟悉的音樂和振奮人心的過場動畫,看了三分鐘,捏人捏了十分鐘,迷路到結晶蟲爸爸那里交出一血花了十分鐘,打到古達那里,然后被直到被勸退又花了十分鐘,一臉委屈想要退款猛然發(fā)現(xiàn)時間已經過了,只好噙著眼淚一路“YOU DIED”到底,這種悲哀的感覺(你一直在笑你都沒有停過?。?。
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第五回入夢以后這一段第一次讀完全可以跳過不讀(但古達跳不掉)。但第二遍讀到第五回,可能就算讀個一兩個小時也停不下來了,此時我們什么都明白了,哪首判詞講的是誰,根本不需要百度了。
有趣的是,第一次讀第五回的讀者和寶玉此時讀到判詞的感受是一樣的,困惑,不解,想趕緊結束;而第二回讀到這里的讀者,此時你的心境,這種痛苦,不甘,就是曹雪芹的心境了。這也在你的意料之中嗎?!芹芹!
這就像是我剛才的提問:
如果能和過去的自己說一句話,你會說什么。
現(xiàn)在的曹雪芹和過去的寶玉,同樣是一個人,卻無法相互溝通,時間是橫跨在兩人之間巨大的鴻溝,將年幼無知的自己和年邁時迫切而無奈的自己隔開,這就是懺悔。
《肖申克的救贖》中Red說的:
“我沒有一天不在后悔,但并非受懲罰而后悔。我回首前塵往事,看著年幼無知的少年鑄成大錯,我想和他談談,我想和他講道理,讓他明白。但我做不到,那個少年早就不見了,只剩下我垂老之軀。我得接受事實”
整本《紅樓夢》無時無刻不透露著懺悔。小到對于某一個傭人不幸命運的慨嘆,大到對這個家族和這個時代的盛衰興亡,他有無數(shù)的話想說。
為什么小時候的自己如此鄙視仕途經濟?為何如此抗拒長大?為何想要把自己藏在童年記憶的角落里,把整個家族交給那些無能的家族成員,和那些雖有才能但卻不能引導家族命運走向的女人手里呢?
魯迅說:
“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會安漢,木蘭從軍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妲己亡殷,西施亡吳,楊貴妃亂唐這些古老的話。我認為在男權社會里,女性是絕對不會有這么大的力量的,興亡的責任都應該由男的負。但向來男性作者大抵將敗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這真是一錢不值沒有出息的男人?!?/p>
《且介亭雜文-阿金》
賈家的敗落不是因為女人沒能將家族支撐起來,而是男人們太荒唐。
其實警幻邀請寶玉進入太虛幻境的原因很簡單,是因為老祖宗們看不下去了。于是寧榮二公委托警幻告誡寶玉要振作精神,挽救賈家的一片傾倒之頹勢。(脂批云:這是作者一把眼淚)
但空口白話劈頭蓋臉就是一句“小孩子就要有小孩子的亞子,好好毒樹,不要多管閑事”,可能會把寶玉嚇壞,再也聽不進警幻說的話。
警幻能做的,就是旁敲側擊地讓寶玉看到結局。但是要是露過頭了就泄露了天機,所以就算在夢中,警幻也不能明言相告,只能像寺廟里抽來的簽文一樣用誰也聽不懂的話去點撥(冰果kanya祭廚藝大賽千反田的意識流聊天)。無奈寶玉沒有宿慧,一句“癡兒竟尚未悟!”看出警幻的無奈,警幻一開始還怕寶玉一個機靈看穿了天機,還設法遮掩,后來一看寶玉竟然聽不進,這種悲哀感。這一嘆,嘆的是賈家的無望。
有關于正副冊判詞和《紅樓夢》十二支曲子,這些我就不贅述了,都快被人講爛了。我只講寶玉跟警幻的互動。
談到這里,各位觀者會不會對我們的解釋產生疑問:
“如果警幻真的是為了寧榮二公重振賈府風氣而托警幻叫來寶玉,那為什么警幻要拉來可卿教給寶玉成長的知識呢?”
哦~這是個好問題。讀《紅樓夢》一定要抓住所有看上去“不合理”的點,不然很容易就被作者給騙過去了。這本書就是這樣,作者在跟讀者較量。讀者讀不到細節(jié),其實就輸給作者了,但是作者沒能傳達給讀者訊息,其實作者也輸了;讀者讀到了細節(jié),其實是贏下了這場較量,但讀明白以后會看到原本看似神秘的作者也有脆弱的、不堪一擊的一面,有他的偏執(zhí)和無助的吶喊。讀《紅樓夢》很容易把曹雪芹看作萬能的、慈悲的神,但若真的讀懂了《紅樓夢》,揭穿了華麗細節(jié)和繁復劇情的表象,我們能看到曹雪芹作為一個孤獨的人的弱小的那部分。

警幻評寶玉:
“我所愛汝者,乃古今天下第一淫人也。”
這句話多猛???要是拿給初中學生翻譯,會譯成:
“我愛你的地方,是因為你是從古代到現(xiàn)代最淫穢的人。”
那不得了,那百度上就搜不到《紅樓夢》這本書了,理由可能是“該頁面可能因為社情暴力無法顯示404”。
讀到“淫”這個字我們很容易想到秦可卿判詞中的“情既相逢必主淫”
這個“淫”該如何解釋?
讀懂這句話就能理解曹雪芹對“情”的看法。
曹雪芹理解中的“欲”“情”“淫”從根本上是無法分割開的東西,他認為欲望也好,情感也好,都源于同一條根。這一條根中既包含了一種對“性”的渴求,也包含對“情”的希求。這兩樣東西相互纏繞,是人的本能。人是無法逃脫本能的。所謂“欲”“情”“淫”,實際都是這個本能的延長線,人將這兩樣的東西從認知上分開,但實際上本來就是一體的。
警幻所說的“淫”,和單純的“性欲”還不同,“性欲”是從生物繁衍中誕生的一種獸性。生物即使無情,都會有欲,公螳螂頭哪怕都給母螳螂打掉(耳光俠),都會主動湊上前去迎接死亡(了不起)。人也可以有欲但無情,其中男性的“欲”更有侵略性,女性往往更加被動。在漫長的全球史中,男性地位往往高于女性。男性之所以可以對女性從身體上到社會地位上全方面的踐踏,歸根結底是由于“性”的不平等。說來可能有些荒唐,到頭來全世界各地都存在的歧視女性現(xiàn)象,到頭來原因也僅僅是“性”的不平等而已。
自古以來對女性的辱罵,無非圍繞著“性”。“淫蕩”、“娼婦”、“婊子”、“粉頭”諸如此類,類似的詞匯大量出現(xiàn)在不同文化的不同語言之中。

現(xiàn)今社會,性別歧視仍然存在,但有共同的特征:文化相對落后、社會結構相對簡單的地域更容易有歧視女性的現(xiàn)象;受教育程度更高、職業(yè)分工更加復雜、更加高度社會化的城市,對女性社會地位的重視程度會更高。
警幻所說的“淫”,并不是所謂“性的不節(jié)制”,而是由“性”的根源牽引出的一種人文關懷。若能擯棄官能的享受,將人本能的情欲引向對人的關切,這其實是非常了不起的,脫離了獸性的體現(xiàn)。
情和淫雖為同根,但寶玉的淫脫離了單純的肉欲,卻發(fā)展成一種深情,一種偉大的人文關懷。這種關懷跟寶釵對他人的關懷不同,是對他人喜怒哀樂的感同身受,是一種“逾越本分”——在還未意識到“是否應該做”之前就做了。這種在他人看來是“癡”的行為,正是寶玉的真,以及他的思想跟道家思想基本吻合的地方。
話又說回來了,為什么警幻要教會寶玉成長的秘密?
在查了一些說法后,看到的解釋中鮮有讓人滿意的。于是我憑借自己的理解來試著做出一個解釋,若有指導和見解,歡迎在評論區(qū)和彈幕中指正。
愚以為這是寶玉“任務”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
跟黛玉單純的“還淚”不同,寶玉是要經歷世間所有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并將通靈玉的“形”洗去并回歸“質”的。
那最重要的便是經歷的內容。
很簡單,要么不接受任何知識,要么參透所有知識。
富貴、功名、愛恨、親情,如果這些都是空幻的,那只有經歷空幻,才能領物本質——這與佛教中的(包括道家的)“劫”一詞很接近。唐僧、悟空、八戒、沙僧一行人必須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才能取得真經,要知道其中女兒國折殺多少英雄好漢?
玄奘意志堅定,不為情欲所動,最終取得真經。
這說明玄奘是一個么得感情的殺手嗎?還是像那些后宮番男主角一樣的性無能者?
從前有個老婦人花錢建了一個寺舍,供了一個和尚參禪,一供就是二十年,茶飯不斷。
有一天,老婦人派一個花季少女去送飯,并讓少女突然一把摟住那個和尚,然后問和尚的感受。和尚毫無所動,就回了一句:
“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
老婦人聽聞此言,一把火將寺舍燒掉,趕走和尚,并說:
“我二十年竟供了一個俗漢!”
二十年參禪就參出個“不對女人起反應”的結果,那可真是無可救藥,就真的像是摟在一塊石頭上,涼涼的,很扎心。
這當然不是禪,這什么都不是。
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玄奘當然不是沒有感情的小白臉,只是他知道男女情愛的結局,無非是離散、生死相隔,他所要追求的不是這個,《西游記》也不是《三千里尋親記》。男女之愛作為愛的一種,被收納在玄奘那博大的愛之中。
僧人戒去情愛,戒色欲,并不是因為“情”是恥,而是因為“欲”會成為煩惱的根源,使人陷入其中,因得到而喜悅,因失去而痛苦。逃脫這個循環(huán)(石鬼面),正是“悟”。
人也不是說悟就悟的。我一個朋友被一個不是很厚到的小姑娘當成備胎玩弄于股掌之間,衣帶漸寬終不悔。當局者迷嘛,幾個老哥們勸阻都不甚理想。有一天他突然怒不可遏,說:“這個小姑娘第五次放我鴿子了(真不可思議)。我真的生氣了,我不理她了,我要讓她好好反省?!甭犅劥搜晕腋杏X很欣慰,但他多年的好友露出了微妙的笑容。(幻想嘉年華紅A)
果不其然,那個小姑娘發(fā)了個嗲,他又屁顛屁顛跟了上去,場面之不堪,之凄慘,令人咋舌。
當然,我既不是嘲笑他,也不是希望他就此遁入空門,他是我乒乓球師傅,我還是希望他早日找到真愛吧。
我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悟”比想象的要難,特別是對于像寶玉前世那顆頑石一樣,當入迷了,就什么也聽不進了。
警幻,是“經幻,經歷空幻也?!保寣氂裰馈靶浴睘楹挝?,是有必要的了,經歷富貴,千金散盡之時便知道物質的空幻;沉湎于情愛,便知道情欲對人的折磨竟如此甜蜜又讓人無比痛苦。
男女情愛之事是寶玉必須經歷的事情。
這一點一滴的事情就是先前遇到一僧一道的頑石,和后來那塊明顯滄桑不少的石頭的不同之處了。
出夢這一段寫得十分巧妙。寶玉在迷津中迷失了自我,果不其然沉溺在欲望之中,然后竟然!竟然就沒有然后了。
到這里就結束了。我們不知道寶玉是否“有緣”,跟著木居士、灰侍者逃離迷津,因為正當故事高潮,畫風急轉直下,下一瞬間又戛然而止,寶玉本來吃著火鍋唱著歌,突然就學會了成長,正當還沒緩過勁來,突然就被麻匪劫了!欲知后事如何?寶玉就醒了。回到了他在賈府的生活中,這里沒有警幻,沒有無限的玄機,但是有襲人,有黛玉,有寶釵,有晴雯,他無法逃脫的命運才剛剛開始。
像《平兒行權》、《齡官畫薔》、《白玉釧親嘗蓮子羹》等無數(shù)細節(jié)我們都不難看出寶玉那菩薩般的心腸潛意識里先考慮他人的得失,認為任何人都應享有受人偏愛的權利。
但似乎也就僅此而已了。
筆者最近在聽京戲,有一出叫《打鑾駕》,講包拯判案,國舅龐昱克扣振糧,強搶民女,包拯查清事實,不受威逼利誘所動,設下妙計,大刀一鍘,鑄就千古名案。
筆者有幸倒過開封,大街上處處可以見到包拯的宣傳廣告。經過包公祠,沿著湖繞一大圈到開封府,經過古玩市場,來到天波府,深刻感受到包公對這座城市的影響。楊家將的忠勇,以包公為首的歷朝歷代清官的剛正不阿,仿佛是這座偉大城市千年來鋼鐵打出來的脊梁。
《打鑾駕》中,孟廣祿先生設計了幾句臺詞,話雖粗,理驚人:
“勸你們休要膽怕驚,哪怕龐吉上龍庭。
此一番任他去奏本,怕死焉能做忠臣
萬歲若準了奸賊本,摘取那烏紗我也為黎民”
呵!何等氣概!就像是一把鐵尺,標齊萬丈長虹,讓彎的繞的無處遁形。這也是幾千年來包拯事跡為人傳唱的原因。包拯的精神力量太強大,以至于感染一個又一個時代。
有一些人就是這樣,他們的精神絕不動搖,當?shù)弥螢椤按蟮馈保土x無反顧地邁步向前,誰也無法折斷他的意志。
同樣是為善,同樣是體貼他人,利用手中的特權為卑微者謀得公平,兩者卻有鮮明的不同之處。
那就是視野和意志。
寶玉十分痛苦,金釧之死,可卿之死,晴雯之死,給他帶來深重的打擊。他知道一切都是“不公平”,但他并不去爭論,而是退而求其次,在強權面前保持著受害者那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姿態(tài)。
看看同輩分的王熙鳳,薛寶釵,一個不讀書,一個滿肚子知識,她們在一族中說一不二,這并不說明禮教或利益對人的影響,而是說明有一些人雖先天不利(女兒身)但仍能展現(xiàn)出驚人的才能。
我們讀書時一定要記住兩點。書中表達的觀念是分為兩層:一層是書中寶玉所持有的觀念,另一層是若隱若現(xiàn)的、寫書者所持有的觀念。這兩個觀念有相契合的部分,也有后者對前者的批判。
書中可以看出作者對年輕時自己的批判。
“你可長點心吧。一天到晚混在脂粉隊里抗拒長大,你不振作起來,誰能保護這個家?雖說女兒們可以理家,但只有乾清宮里在朝的人才能左右這個家甚至這個時代的命運??!看你這個樣子真的讓人痛心啊。”
寶玉批判“文死諫武死戰(zhàn)”,認為這是政治集團病態(tài)的體現(xiàn),是統(tǒng)治者不清明的體現(xiàn)。這個見解放在書中其實非常亮眼,在古代小說中很少能看見像這樣直接批判統(tǒng)治者的部分。但是先不要急著認同這個觀點,我們獨立來理解這個問題。像古代中國中央集權制,和父死子繼的王位繼承制,設立議政王大臣,內閣,南書房,軍機處等機構,在制衡權力的同時,也在考慮讓個機構最大化發(fā)揮機能。若統(tǒng)治者一念之間產生差池,就很容易走上歧途,這是難免的事情。文為何死諫?武為何死戰(zhàn)?不是為了在君主面前賣弄忠誠,也不是受到利益驅使,僅僅是為了左右統(tǒng)治者的決策,以及保護疆土完整性罷了。
正因為統(tǒng)治者的決策可以左右大時代下所有人的命運,操縱國家這輛巨大馬車的,絕不僅僅是統(tǒng)治者一個人,而是一個巨大的智囊團,和一批舍生忘死的執(zhí)行者。
如果僅僅只是為了混口飯吃,賈家人沒必要通過科舉來謀個閑職來拿一點糧餉,每年拿的糧餉都不夠發(fā)紅包份子錢的。賈政如此嚴格要求寶玉,去考試做官,不僅僅是貴族家庭的所謂面子工程,實際上更多的是賈政感受到一種莫大的危機將要來臨(之后會在賈政篇里具體分析)。
作者和脂硯齋對賈政恭恭敬敬稱“政老”,因為哪怕再不濟再窩囊,賈政也是賈家貨真價實的支撐者。
但《紅樓》畢竟不是勵志文學,我們能看到曹雪芹悲觀的一面。
剛才提到賈寶玉既然又聰慧又善良,那如果加以引導,會不會能夠成為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能使國泰民安的棟梁之才呢?此時我們發(fā)現(xiàn)了,寶玉有一種劣性,有一種胭脂氣,抓周的時候就有體現(xiàn),長大以后果不其然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怪癖。這些癖好我們真的說不清楚,因為人非圣賢,總會有一兩個地方有點瑕疵的。像魏晉時候的那些名士,奇奇怪怪的癖好多到有些荒唐:喝酒喝得神智無知的劉伶,青白眼的阮籍,彈廣陵散的嵇康等等,每逢亂世都有這些令人稱道的風骨。但寶玉又有不同,他的個性中缺少剛強,缺少達成目的的決心。我們看到他所喜歡的女兒們,其實各個都有他所欽慕的部分。我們看黛玉,似乎柔柔弱弱,但黛玉的那份剛強表現(xiàn)得十分明顯,我們讀她的《葬花吟》、《菊花詩》就能讀出來一種的傲骨,哪怕自我毀滅也不會不接受“不凈”的這份傲骨;包括王熙鳳的干練——王熙鳳絕對不僅僅是一個強權強欲的角色,她思路清晰,看人準確,非常不簡單,這部分也是寶玉所沒有的。

所以我們讀回第二回賈雨村“正邪兩賦”這一觀點,我們看到的可能是一種無奈。他說“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惡兩種,余者皆無大異?!贝笕?,就是應運而生的那些個強者,到最后都成為千古美談,而應劫而生的那些個強者,到最后也留下傳奇,令人唏噓不已。
而寶玉什么也成不了。《花物語》里駿河的媽媽說,“如果成不了藥,就成為毒,不然你就是普通的水?!笨赡艿筋^來寶玉也沒能成為什么。
在讀《紅樓夢》的時候各位會不會越讀越迷惑?
曹雪芹到底想表達什么東西?
從寶玉的角度來看,成年人的一切都是虛偽的,令人鄙夷的,只有未出嫁的女兒們至凈至潔,作者借孩童之口,夸他想要夸的,罵他想要罵的。
從甄士隱和柳湘蓮來看,他們表達的是一種略帶悲傷的“看破紅塵”,似乎又不像一僧一道那么自在逍遙,從他們出家的行為中仿佛看到“絕望”和“無奈”的影子。
從寶釵,賈政,秦可卿,和警幻來看,曹雪芹似乎又想借他們之口為家族挽留些什么東西,說是放下,好像又沒能真正放下的一種留戀。
抄家后的賈寶玉失去了一切流離失所,似乎的確值得同情,87版紅樓夢把這一段表達得淋漓盡致,但僅僅如此就遁入空門了嗎?這就是所謂的“大徹大悟”嗎?如果曹雪芹真的想在書中體現(xiàn)出“反省”,那一個荒唐的花花公子突然間失去特權,體驗了一把民間疾苦,這樣就想出家為僧,這只是一種逃避,那動機還不如惜春那般純凈,想必讀者是不會買賬的。要知道劉姥姥苦了一輩子,低聲下氣跑到鳳姐那里拿了20兩才能度日的,從頭到尾賈寶玉都沒有靠自己的勞動掙來糧食(請原諒,每周工作50個小時的社畜心理不平衡了(吉良吉影))。這樣說各位看官可能會不大高興,那我們假設那無惡不作的薛蟠,如果抄了家,遁入空門跑去當和尚,想必大家也是不會認同的。

就算我們認同,曹雪芹也是不會認同的。要知道曹雪芹暮年過的是“滿徑蓬蒿老不華,舉家食粥酒常賒”的日子,這樣的日子他遭了一輩子,還在苦海中沉淪——包括身體發(fā)膚的痛苦以及精神上的痛苦,他會縱容這種不負責任的逃避行為嗎?
當然不會,很簡單,因為另外兩個遁入空門的甄士隱和柳湘蓮兩個人都是以一己之力度日的人,他們確實有資格說自己經歷空幻。
愚以為這正是曹雪芹《紅樓夢》的立書之本。
曹雪芹最深處的、對時代的痛罵,借助年幼賈寶玉無知小孩的口吻一語道盡,因為歲數(shù)越大有些話越難說出來。
他對于美好事物的懷念,體現(xiàn)在他對女兒們的欣賞之上。黛玉的潔癖;寶釵的沉穩(wěn);湘云的憨直;鳳姐的潑辣;探春的浪漫;襲人的體貼;晴雯的率性等等等等。
抄家后家徒四壁,近鄰親友不肯接濟,萬般艱難的處境里想起過去那“不食人間煙火”、“無事忙”的自己又帶有莫大的悔恨,一種“如果當時我們家里能……那就……”這樣的想法充斥在腦子里揮之不去;對清潔的女兒們一一葬送在男人們的荒唐里,又感到無比氣憤。
看到之前趨炎附勢的親戚朋友現(xiàn)在離開還不算,甚至落井下石,憤怒之余又看透了人性本質,越發(fā)凸顯得女兒們機敏可愛。有點想要了卻一切,又斬不斷情思放不下留戀,當初那分無比真切的情感在心里仍然留有余溫——好想念她,但除了自己的記憶里以外,在哪里也找不到她了。
“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筳終散場。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夢皆荒唐。
漫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癡抱恨長。
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
書中,有一個角色,脂批曰“情僧”,做過的事情無非痛哭著向甄士隱、林如海討要小孩,看到他們執(zhí)迷不悟便留下贈言,揚長而去。這個角色實在是令人動容。各位讀者覺不覺得有些時候書中的臺詞仿佛是曹雪芹本色出演,哪怕已經知曉他人命運,卻仍然想要度化他人之人、為他人身世感到喜悲之人。這個哭得稀里嘩啦的和尚到底在哭什么?哭的是他人之不幸,以及“癡兒竟尚未悟”的痛苦。懂的人,看到這里聲淚亦下,不懂的人“癡”,看過便忘了。
沒錯,曹雪芹寫下了《紅樓》,寫出了太虛幻境,警幻,一僧一道,寫了《好了歌》,以及《好了歌注》,但是曹雪芹本人并沒有離開塵世的苦海。顯然,甄士隱最后掙扎的那幾年,可能就是八十回后寶玉遭遇的縮影,可能也是曹雪芹本人晚年生活的縮影。
一開始我老是提到他鄉(xiāng)啊故鄉(xiāng)啊,夢境啊現(xiàn)實啊這些令人似懂非懂的東西,如果我足夠幸運,還有觀眾姥爺們看到這里,可能多多少少也看夠了。其實講到這里,我這有關于紅樓夢“夢”的部分也就解析得差不多了。但不好意思,我還有一杠要抬。
是有關于《紅樓夢》成書的動機。
《紅樓夢》直到第八十回,
讀到四十九回黛玉說:“近來我只覺心酸,眼淚恰像比舊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淚卻不多。”
黛玉哭泣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回憶亡故的父母,包括在賈府受到的委屈,和賈寶玉的拌嘴等等,欲哭而無淚,光聽上去就能感受到一種哀傷。哀傷的理由已然不再是某一個具體的原因,它不再那么簡單,變得更加抽象,更加朦朧,更加復雜,難以言說。
齡官畫薔一段寶玉的變化有點像《空之境界 殺人考察前》的一段分析:
“式從小就討厭人類,看,人在小時候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么,所以會無意識地認為,整個世界都在無條件地愛著自己。只因為喜歡著自己,所以認為對方也會喜歡自己。但是黑桐,無知也是有必要的。就算是一廂情愿,‘被愛’這種感覺不知不覺會成為經驗,所以變得能對他人溫柔起來再怎么樣,人類只能顯示自己所擁有的感情而已。”
這和“我昨晚上的話竟說錯了,怪道老爺說我是‘管窺蠡測’昨夜說你們的眼淚單葬我,這就錯了。我竟不能全得了。從此以后只是各人得各人的眼淚罷了?!边€是有一定相似的。
《紅樓夢》不同于其他作品的地方就在于這本書時間的流淌性。
是不是認為我說了一句廢話?
很多藝術作品也會涉及到春夏秋冬、一年一年的變化,但是倘若在發(fā)生事件之后主人公的認知和人格沒有變化,作品是永遠不會立體化的。
主人公是一定會成長的。每經歷一件事情,他就會成長。甚至不需要像“抄家”這樣的大事件,甚至只是些許的小事,如傭人的某個行為,父母的某句言論都會給年幼的寶玉帶來一定的反思。很明顯的一段對比——三十二回《訴肺腑心迷活寶玉》和七十八回《老學士閑征姽婳詞》中的兩個寶玉。
很明顯這已經是兩個寶玉了。前面一段因為和黛玉互通了心意,在對客時呈現(xiàn)葳蕤之態(tài),這讓政老爺子很不滿意;但到后來,抄檢大觀園一段苦晴雯被逼出大觀園,最后無聲無息地死在了一個僻靜的角落。寶玉哭之動慟。我不知道他以什么樣的心情在眾清客面前作出氣勢撼人的《姽婳詞》讓賈政無比風光。各位讀者如何看這一段?
沒錯,寶玉變了。他不是失去了感情,這長篇的《姽婳詞》仿佛是無形的控訴,控訴出所有有良知的人的不滿。毫無疑問這篇文章打動了賈政——寶玉在此時做出了令所有讀者心痛的改變。他真正地長大了。從《芙蓉誄》中可以看出寶玉最真切的感情,晴雯的離去使寶玉第一次在無比痛苦的時候,能短暫封閉情緒調整心境,以一個成年人的姿態(tài)去面對外界,心里卻仍然保留著柔軟的部分,這個是一個名為“成長”的痛苦,是寶玉一直痛恨的東西。

沒錯,寶玉痛恨的自己的世故的這部分,也是“濁玉”一詞的根源。
不知道各位如何讀這一段。黛玉是寶玉的知己,是一個意志堅定的人,是寶玉十分向往的人。寶玉距離他潛意識里所追求的東西越來越遠了。
作者是以什么樣的用意寫下這一段的?把這兩篇長之又長的文章放在一起作對比,要說清客叫寶玉寫《姽婳詞》,他們也沒什么錯,他們就算知道抄檢大觀園攆走了一兩個丫頭也不會在意;寶玉更沒有什么錯,從立場上看他其實是受害者,其實很多讀者讀到這一段動了情,不能再讀下去了,他們不敢想象此時寶玉內心的痛苦,寶玉卻扛下來了。這是作者所希望的。到第八十回,整本書戛然而止。很多續(xù)書人實在是看不懂前八十回,這不怪他們。
從主觀角度上,我不愿意接受高鶚的續(xù)書,因為高鶚讀不懂《紅樓夢》,我們不怪他。我最不愿意接受的,是《吳氏石頭記》的后二十八回。所有的角色仿佛一下子變成了紙片人,性格一下子變得極其死板。最不對勁的就是寶玉仿佛又變成了一個滴水不進的頑童(我不用“變回”,因為寶玉先前雖頑劣不好讀書,但不至于對事件毫無反應的激烈抵抗角色),寶釵從一個富有靈性美的智慧角色變成了一個只會勸寶玉讀書的復讀機。整個作品變得不像是紅樓夢了,像是在看一個獨立的推理小說,“把所有的不可能全部排除,剩下的就是真相”。我說過《紅樓夢》最重要的永遠是細節(jié),但是整篇文章拋棄細節(jié),任由角色瘋長,甚至扭曲其心志。如果張愛玲不幸看到《吳氏石頭記》她一定會嗤之以鼻的:不好意思,我不買賬。
這篇書評本應早早結束,無奈在寫文章中途無意間瞥見b站有關吳氏石頭記的評價,對于后四十回的好奇就像是惡魔一樣操縱我的手指點開了視頻,然后一番接一番“毫無破綻”的推理讓我備受打擊。如果把它說成是后人對《紅樓夢》的推寫,我覺得,很棒,但它錯,就錯在它自稱是《紅樓夢》的原本。很簡單,不可能。曹雪芹對于書中角色的情感出乎我們的想象,而前八十回其實作為一部作品,它出乎意料地完整。我們大致可以猜測之后大致的劇情,七十二回以后有不少苗頭預示著災難的發(fā)生,對于人格的塑造也趨于完滿。最后一回標題《胡謅妒婦方》看似荒謬,卻又無懈可擊?!都t樓夢》就應該在這里結束。正所謂“美中不足,好事多魔”,玄奘師徒四人取得真經也難逃“曬經石”這么一出,草草謝幕不更顯得完美的地方更加完美么?
當我們再一次,再一次翻開《紅樓夢》,翻開第一章甄士隱的夢境,這個夢境隨著天崩地陷,毫無征兆地結束了。當我們翻開書,進入到紅樓夢的世界,隨寶玉一同經歷幻夢,大到一園子的精致,小到賈寶玉頭上那蹦跶的紅繡球,不知不覺間我們隨著書中人物的腳步越走越深,我們朦朦朧朧間知道這本書會在一個唐突的地方戛然而止,但是大腦仍然在欺騙我們:離八十回還遠著呢!不知不覺我們已經翻到最后一頁合上書本的那一瞬間,我們醒了。
炎炎夏日士隱拋下的書被我們拾起,我們陰差陽錯翻開書本,細細品讀作者那神經質般的佛性,卻又無可救藥的執(zhí)著于幻影。越是研讀,作者盛放在玻璃瓶中的孱弱靈魂在光影下一覽無遺,我們在凝視著他,他也在凝視著我們——可能到頭來,我們都被曹雪芹——這個死掉快四百年的亡者玩弄于鼓掌之間吧。
我很慶幸《紅樓夢》這本書在我的人生中占有一席之地。若有一天,你開始厭倦了,覺得看番已經無聊透頂,尋求精神上的沖擊,歡迎你進入《紅樓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