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樂科普:《分列式進行曲》
《分列式進行曲》是由羅浪編曲的樂曲,創(chuàng)作于1949年,最早的總譜在1953年由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出版。該曲是在舉行分列式時演奏的樂曲,已成為部隊分列式訓練、受閱、外交禮儀、隊列表演活動必奏的樂曲之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要舉行盛大的閱兵式,此時的我國還沒有強大的軍樂創(chuàng)作隊伍,因此在閱兵式上演奏何種樂曲引起一些爭論。中央領導為此非常關心,指示要演奏自己創(chuàng)作的樂曲。羅浪、晨耕等軍樂團的作曲者立即投入創(chuàng)作,在很短的時間內創(chuàng)作與改編出一批供閱兵式使用的進行曲,《分列式進行曲》就是其中的一首。《分列式進行曲》是從《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變化而來,它的旋律是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的基礎上作了簡化處理。 《分列式進行曲》是從《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簡化處理而來,因此旋律線條在聽覺上要比《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松弛,更加具有“喘息”的空間。另外在舉行分列式的閱兵式時軍隊的行進一般都使用正步行走,因此松弛的音樂節(jié)奏與正步行走的步伐節(jié)奏比較吻合,而《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的節(jié)奏則適合軍隊的一般行進的步伐,這在作對比欣賞時是能夠有所體會的。 《分列式進行曲》的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之間的銜接是通過突然轉調進行的,第二部分的音樂進入時,音樂的色彩具有非常明顯的變化。另外這首樂曲是根據聲樂曲改變而來,因此這樣的調性處理也使音樂更加具有“器樂化”的特點。在第二部分的結尾,同樣也是突然地轉回原調,在欣賞這首樂曲時應該體會調性轉換所帶來的美感。 盡管在這首樂曲中木管樂器不是主角,但在欣賞這首樂曲時不能忽視木管樂器的作用。木管樂器在高音區(qū)上所演奏的顫音在樂曲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使得音響一直保持著高、中、低三個音區(qū)的平衡。雖然《分列式進行曲》是從《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變化而來,但是它在實際使用時的作用與《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是不同的。無論從音樂的調性轉換、旋律的進行都顯示出它獨立成曲的意義。 《分列式進行曲》 比《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節(jié)奏感更強,更便于部隊分列式行進。所以它一出現,幾乎所有部隊進行閱兵和分列式時都使用。同時地方大中學校、工廠、機關等在組織國慶游行前的訓練中,也大都使用這首樂曲。 在200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閱兵式上,《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檢閱進行曲》《人民軍隊忠于黨》《軍校之歌》《使命》《時刻準備著》《當兵的人》等7首樂曲演奏的同時,受閱方隊將列隊長安街,接受莊嚴的檢閱。《分列式進行曲》的奏響將會把慶典推向新的高潮,徒步方隊將在三軍儀仗隊的引領下走過天安門,向祖國和人民展示新時代軍人的風采。裝備方隊也將在具有軍兵種特色的樂曲聲中威武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