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婆娑死生與生死娑婆的一些考據(jù)與猜想

崩壞3的1.5部名稱為“婆娑死生”;
而6.8版本名為“生死娑婆”;
初看時,我相信不少朋友跟我一樣,會感到很訝異,這兩個名稱是正好顛倒的,有什么區(qū)別呢?
經(jīng)過查閱資料,我學(xué)到了一個有趣的新知識,原來“婆娑”和“娑婆”是兩個不同意思的詞,并不是我原來理解的簡單倒裝。


在分析“婆娑死生”前,我們先看看“婆娑”有哪些釋義。
“婆娑”:最早是形容舞姿的,出自《詩經(jīng).陳風(fēng).東門之粉》中“子仲之子,婆娑其下”,《毛詩》中給“婆娑”注解為“舞也”,東漢蔡邕所撰《曹娥碑》碑文提及孝女曹娥之父曹盱“能撫節(jié)按歌,婆娑樂神”,明沈德符在《野獲篇.禮部二.女神名號》中解釋為“按《曹娥碑》中所云婆娑,蓋言巫降神時,按節(jié)而歌,比其舞貌也”,曹盱是一名巫師,向神祈福時要隨著音樂盤旋起舞,“婆娑”在這里形容的是盤旋的舞姿。
此后“婆娑”二字一直用于形容這種盤旋起舞的姿態(tài),并且有了一些引申義。
最初出現(xiàn)的“婆娑”引申義,是用于形容人的醉態(tài),因為酒醉后人的立足不穩(wěn),如同盤旋的舞姿。比如三國魏杜摯贈給后來因起兵反抗司馬氏名垂史冊的毋丘儉的詩中有“騏驥馬不試,婆娑槽櫪間;壯士志未伸,坎軻多辛酸”的句子。
同時代或稍晚,也有人用“婆娑”形容從容悠閑的形態(tài),比如東漢班彪《北征賦》中有“聊須臾以婆娑”的說法,初唐書法家李善注解說,婆娑是形容“容與(從容悠閑)之貌”。但很顯然,無論是醉態(tài)還是從容悠閑,都是直接從“婆娑舞姿”中闡發(fā)而來的。
南北朝時,“婆娑”被用于形容植物的姿態(tài)景象,如《世說新語》中殷仲文曾長嘆“槐樹婆娑,無復(fù)生意”,這里指昏暗光線下風(fēng)中的樹影;此外還有用于形容蓬松的發(fā)髻,婉轉(zhuǎn)的歌喉等等。這些都是借形態(tài)上的相似而以“婆娑”形容搖曳、婉轉(zhuǎn)、散漫的事物或姿態(tài)。
再之后“婆娑”還被用于形容老年人甚至是直接指代老年人,如清張岱《陶庵夢憶.閔老子茶》中的“婆娑一老”。至于為何如此使用,或許與老人步履蹣跚,走路不穩(wěn)有關(guān)。
綜上,“婆娑”雖有諸多含義,但還是與“盤旋”“婉轉(zhuǎn)”有關(guān)。
那么,“婆娑死生”或許可以這樣理解:有著盤旋、婉轉(zhuǎn)舞姿的死生之律者。
不過,我們不要忘了結(jié)合文本實際:崩壞3中的設(shè)定:“量子之海的深淵——娑”,在這里“婆娑”或許可以指代量子之海,那么“婆娑死生”又可以多一個含義:于量子之海中誕生起舞的死生之律者。
這與1.5部PV簡介相對應(yīng):
長空之下的灰,攪動起泡影中的黑與白;
無盡的海面上,生者和魂靈皆翩然起舞。
——頌贊那幽光的初芽。


我們再來看看“生死娑婆”。
先講“娑婆”,這是一個外來詞,典出佛經(jīng),由梵文音譯而來?!睹罘ㄉ徣A經(jīng)》中:“云何名娑婆?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忍土’”。注解中說“梵云娑婆,此云堪忍”,“娑婆”是梵文直接音譯,如果意譯就是“堪忍”,也就是讓人們?nèi)ト淌堋爸T眾生三度及諸煩惱”。
在多數(shù)時候,“娑婆”是我們所居之娑婆世界的簡稱。在此世界的眾生,堪能忍受十惡(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綺語、惡口、兩舌、貪欲、嗔恚、愚癡)及諸煩惱而不肯出離,故名“堪忍世界”。
這里不得不提及一件事,在許多地方出現(xiàn)過的“婆娑世界”其實是錯誤的,正確用法是“娑婆世界”。
“娑婆”還有其他釋義。宋王禹偁《后土廟瓊花》詩之二:“忽似暑天深澗底,老松擎雪白娑婆。”這里的“娑婆”是枝葉扶疏貌。元劉壎《補(bǔ)史十忠詩·前左丞相江文忠公萬里弟萬頃》:“卷懷經(jīng)濟(jì)具,娑婆洛中社。”這里“娑婆”是從容優(yōu)游之意,與婆娑類似。
綜上,“娑婆”有三種含義。
“生死娑婆”的“娑婆”如果是“堪忍”之意,那么下版本我們所看到的劇情里希兒的經(jīng)歷會是較為曲折坎坷的,這與前瞻直播里馬老師透露的劇情會多次反轉(zhuǎn)一致。比如《海的女兒》PV里的一句話:“就用我最喜歡的故事,來為它畫上句號吧。”嘖嘖嘖……
如果是“從容優(yōu)游”之意,也可以理解,于生死之際從容優(yōu)游,這個含義也可以找到與之對應(yīng)的例子,比如[海中的魂靈,請聆聽生命的旋律],比如下面這張海報,這是死亡與新生的交響。


以上就是我關(guān)于“婆娑死生”與“生死娑婆”的一些考據(jù)與猜想,從兩個名稱里挖掘到了不少東西呢,不過一切還是以實際劇情為準(zhǔn)。
愈發(fā)期待下版本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