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沉默到語言游戲
這是我在豆瓣對《邏輯哲學論》的書評,歡迎討論。
這本書是一年前讀的,而這些感想是昨天晚上洗澡的時候想到的,故補一下書評。個人的主觀理解。 維特根斯坦預設了一個作為唯一真理的世界,而語言作為對世界的圖示,必須依賴原子命題和正確的邏輯來與世界咬合在一起。這樣的設想最終在邏輯哲學論末尾走向失敗。世界變成了無法理解,無法解釋的東西,它只能顯現(xiàn)出來,作為一個直接給定的東西強加給我們。 世界的存在本身就轉變?yōu)橐粋€外在的東西,一個不可言說的東西。這樣,任何言說都不是關于這樣一個外部的,就連“外部不可言說”這樣的宣稱本身也不是關于外部的。因而這樣的宣稱指的并不是:世界vs語言,而是語言vs語言。也就是說,既然我們不能對外部說任何東西,那么外部對于語言的摧毀(也就是沉默),并不是語言與一個外部的矛盾,而是語言的內(nèi)在矛盾。那么沉默就不是對待外部的忠實的姿態(tài),它也是語言的一部分,沉默并不是真正的沉默,而是不-言說。 而外部恰恰以這種方式介入——通過語言走向自相矛盾,外部才成為外部。這也是邏輯哲學論這本書本身的真理所在。它的真理意義并不在于提出一種沉默的姿態(tài),而是通過整本書邏輯的運動走向失敗這件事本身揭示了一個外部。也就是說,最終的外部不是白嫖的,而是通過維特根斯坦經(jīng)歷一整本書的探索走向失敗而揭示出來的。恰恰是言說的失敗使得外部成為外部,恰恰是因為不可說所以要不斷言說。 因而,言說本身的“真理性”,言說是否符合原子命題是否遵循邏輯是否經(jīng)過澄清、分析已經(jīng)不再重要了。世界的真理作為一個外部并不再是一個暴君一樣的專制的真理,嚴格地限制住語言的邏輯,成為毀滅性的力量,而是朝著一切語言敞開了,它將自己復數(shù)化、多樣化了。任何言說,無論合乎邏輯還是不合乎邏輯,它都是世界的一部分,是世界的自身內(nèi)反映。世界不再是一個單一的世界,世界是一個萬花筒,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碎片,因而不同的人有自己的對于世界的語言。這是極具解放意義的。 而這,就走向了晚期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不同的語言多姿多彩,擁有它的游戲規(guī)則(本體論預設),而不再有任何一種語言能夠宣稱自己是絕對的真理,來毀滅其它語言的合法性。沒有正確的、唯一的語言,重要的是去玩,去真真正正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