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襄縣中霍村東周墓發(fā)掘報告
定襄縣中霍村東周墓發(fā)掘報告
李有成(山西省忻州地區(qū)文物管理處 副研究員)
《文物》 1997年
1995年8月,山西省定襄縣官莊鄉(xiāng)中霍村金橋磚廠推土時發(fā)現(xiàn)一批青銅器,我處聞訊后即趕往現(xiàn)場,立即組織人員進行清理,同時進行了較大面積的勘查。經鉆探又發(fā)現(xiàn)古墓葬4座,并進行了發(fā)掘(編號:M1~M5),現(xiàn)報告如下。
地理位量與墓葬概況
中墓村位于定襄縣城正南略偏西9公里處,墓地在中霍村正南1公里,北枕津沱河,南依叢蒙山,牧馬水前繞。叢蒙山亦稱叢象山,海拔約2100米,墓地屬叢蒙山北坡山腳丘陵地帶,俗稱“金橋崗”(圖一)。
墓地周圍地表散見有龍山文化遺存,在M2填土中還發(fā)現(xiàn)磨光度較好的石斧1件。斷崖上發(fā)現(xiàn)一座白灰面半地穴房址,中有火塘,房址長3.5、深約0.5米。發(fā)現(xiàn)有陶三足甕、大口尊、罐、鬲足等器物的殘片。以灰陶細繩紋、籃紋居多。時代與該地區(qū)以往發(fā)現(xiàn)的同時期陶器風格相近,屬龍山文化遺存。
M1與M2位于墓地西側,兩墓一前一后。M3~M5位于東側,距M2約18米,三墓并列(圖二)。
一號墓
墓室略呈方形,土坑豎穴。墓室方向40度。殘存墓口南北長4.8、東西寬4.3米,墓口遭嚴重破壞,墓深不詳。墓室高0.9米,由外及里由石槨、兩層木槨和木棺共四層組成,石槨緊貼墓壁砌筑,由不規(guī)則的自然石壘砌,石塊直徑約0.1~0.3米,內側壘砌比較整齊。
西壁有石龕,殘長1.4、深0.6米,底部石砌。內置銅鼎4、豆2、壺2、盤1、瓶1、匜
1,共11件.由于壁龕位于墓室石槨之上,已遭破壞,器物擺放情況和壁龕結構不清。外槨與石槨相挨無間隙,柏木和松木質。南北長3.1、東西寬2.5、厚0.18、殘高0.9米。外槨的東南角和東北角筑成銳角,無西槨板。內槨南北長2.7、東西寬1.54、槨板厚0.18、殘高0.9米,南北內槨板緊貼外槨。內木槨東西向槨板開棒,棒寬與槨板厚相同;南北向槨板作卯,卯洞深0.05米。棺置于內槨中央,棺板南北長2.3米、東西寬1.16、厚0.06米。棺內置墓主人尸骨嚴重腐朽,僅殘留粉末,依據(jù)殘痕推測葬式為頭北腳南,仰身直肢。棺底墊0.1米厚的黃粘土,經夯打,十分堅硬。墓主人左手旁有銅泡1件。在內外槨室間東北角有殉葬人1具,僅留有頭和部分肋骨。根據(jù)頭骨觀察,殉者為女性,年齡40歲左右。內外槨間東部出土骨鑲1件、節(jié)約4件(圖三)。
M1共出土器物17件。
銅器 16件。鼎4件。分3式。
1式 2件(M117、
10).蓋均覆盆形,上置三環(huán)紐,身斂口,附耳,寬腹,國形底,下接三蹄形足。蓋上紋飾由兩周寬帶紋分成三周,器腹部紋飾由絢紋為界分成兩周,均飾變形蟠螭紋。蓋中心為一素圓,耳部飾S形龍紋。通高25、口徑25厘米(圖四;六:1)。
2式 1件(M118)。一耳、一足殘。蓋覆盆形,上置三個高而較窄的環(huán)紐,體斂口,附耳,圓直壁深腹,圃底,下接三蹄形足,略向外撇。器腹部紋飾以絢紋為界分成兩周,上寬下窄,均飾相互糾纏狀的變形蟠螭紋,耳部飾小方塊形蟠虺紋。器外底部滿布煙炭痕跡。通高19、口徑15.4厘米(圖五;六:2、3)。
3式 1件(M1:9).蓋覆盆形,上置三環(huán)形紐,身斂口,附耳,弧形腹,弧形連襠,下接三低矮的蹄形足。蓋正中飾一圓心,有三蟠龍相繞,其外飾兩周寬帶紋,間飾寬窄兩周蟠螭紋,器腹部紋飾由編紋為界分成兩周,上寬下窄,均飾蟠螭紋,蓋紐和附耳側面飾絢紋,附耳正面飾S形龍紋。通高18.4、口徑16.4厘米(封底;圖七)。
豆 2件(M114、13)。均殘破,可復原。蓋覆盆形,矮圓捉手,身子口,口微斂,弧頸,圓腹,腹壁一對環(huán)形耳,圓底,下接喇叭形圈足。蓋捉手上飾兩周絢紋,蓋面由里向外分別飾相背的弧形回紋、絢紋和回紋。器腹部飾紋飾四周,自上而下,分別為絢紋、S形回紋、相背的弧形回紋、三角和圓渦回紋。柄部飾絢紋和垂葉紋,垂葉紋以雙向的鳥紋構成。
壺 2件(M1:11、6),分2式。
1式 1件(M1:6),蓋平弧,正中一環(huán)形紐,子口。體方唇,侈口,縮頸,溜肩,弧腹,平底,下接矮圈足。肩部有獸首形環(huán)耳,頸部和下腹部均置四個鋪首銜環(huán)紐。身飾細交龍紋六周,間以寬弦紋帶,以圓珠紋襯底。下腹部飾一周垂葉紋,垂葉中亦飾細交龍紋,并用圓珠紋襯底。圈足作絢紋帶。通高56.7、口徑15厘米(封二:1;圖八:1;九:1)。
2式 1件(M1:11)。蓋平,正中一環(huán)紐,子口。身方唇,縮頸,溜肩,圓腹,平底,下接矮圈足。頸部兩側有一對鋪首銜環(huán)耳,上套梁環(huán),提梁橫直,兩端下曲,各以四節(jié)交挨紐下接兩耳。蓋上飾蟠虺紋,器頸部飾蟠螭紋一周,身飾凸起的繩絡紋,內填蟠螭紋和圓點紋。圈足作絢紋。通高34、口徑11.2厘米(封面;圖八:2;九:2)。
顏 1件(M1:12).甑鬲分置。甑平口,沿外折,斂頸,圓腹壁,平底,算作輻射狀,矮圈足。頸部有附耳。腹部飾凸弦紋一周,頸、上、下腹均飾蟠虺紋。鬲直口,套接在甑圈足內,溜肩,圓腹,聯(lián)襠,三柱形足。肩部有一對鋪首銜環(huán)紐。腹部飾凸弦紋一周。嬴通高40,
甑高22.5、口徑28.5,鬲高20、口徑13.5厘米(圖八:3;九:3;一O)。
盤 1件(M1:5)。壁薄,殘損嚴重。卷沿,直壁,下腹內收成圓底。器外素面,內鏨刻魚紋。
匜 1件(M1:14).壁薄,殘破嚴重,無法復原。身橢圓,帶流,瓢形。流的對應處有鋪首銜環(huán)紐。斂口,腹壁微內收,小平底。器外表素面,內側鏨刻花紋。流部刻三條魚,兩出一進,魚鰭飄揚。壁上紋飾殘存兩層,上層中間有酒壇兩個,左2右3共5人,其中兩人手執(zhí)觚作打酒狀。左右兩旁各3人,手執(zhí)弓箭,身穿長袍,下層有兩羚羊正在格斗(圖二一)。
泡 1件(M1:1)。橢圓形,扁平,無紋飾。徑長3.6~5厘米。
節(jié)約 4件(M1:3)。圓弧形,背面為十字交叉管。素面。長2、寬2、厚1.5厘米(圖二O:1)。
骨鑲 1件(M1:2)。六棱體,上細下粗呈彎角狀。中部有兩個長方形穿。素面。粗端徑2、長18.5厘米(圖二O:2)。
二號墓
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向40度。南北長6.2、東西寬3米。墓口已遭破壞,殘存深度4.8米。石砌墓槨,正中為墓主人木棺一具,內有尸骨。石槨西壁厚0.8、東壁厚0.6、高1米,用不規(guī)則山石砌成,內側表面平整,木棺長2.4、寬1.32、厚0.14米,墓主仰身直肢葬,頭北腳南,骨架已朽成粉末。胸部左側有一大串裝飾品,由玉珠、玉串珠、料器串成。頭部有包金飾物,胸部有玉扣一枚.嘴里有玉含,耳部有玉耳墜。墓室南端留有束腰形過道,長0.84、寬0.9米,內量青銅器。過道以南還有一石砌的殉葬人的墓室,東西向,東、南、北三面石
砌,長2.04、寬0.66米,西面由夯土夯實,未用石砌。內量木棺一具,棺長2、寬0.66、板厚0.1米。內殉葬一人,仰身直肢葬,頭東腳西,已朽成粉末,無隨葬品。
在墓槨北壁,還緊貼著一殉葬人墓室。為土壙豎穴,內量木棺一具,長1.86、寬1、板厚0.1米。內殉葬2人,均頭東腳西。北面為男性,仰身直肢葬,南面為女性,面向男性側身葬,均無隨葬品。棺底鋪墊碎石與土,厚0.2米,下為夯土,厚0.1米(圖一二)。
M2共出土器物1186件。
銅器 8件。
鼎 2件(M2:2、3)。形制墓本相同,紋飾有異,蓋覆盆形,上置三環(huán)形紐。身短居微斂,子口,附耳,圓腹壁,圃底,下接三個略高的獸蹄形足。M2+2蓋上、器腹部均飾蟠螭紋兩周,腹中部有絢紋。附耳正面為蟠螭紋,側面為絢紋。通高23、口徑24.4厘米(圖九:5;一三;一五(1),M213蓋上、體腹部均飾變形蟠螭紋兩周,腹中部有編紋一周。附耳正面為變形蟠螭紋,側面為絢紋。通高20、口徑17.2厘米(圖九:6;一四;一五:2)。兩鼎為實用器,腹部和底部有濃厚煙負痕跡。
豆 1件(M211),覆盆形蓋,上有低矮的喇叭形捉手,身子口,方唇微斂,圓腹壁,圃底,下接長喇叭形圈足。蓋和體腹壁均飾乳釘紋和蟠虺紋,且在蟠虺紋的上部或下部飾有垂葉紋,其內飾以乳釘紋。在高喇叭形圈足上有二次加工的痕跡。通高22、口徑16厘米(封二:2;圖一九)。
甗 1件(M2:6、4)。上甑下鬲。M2:6甑唇平折,斂頸,弧形腹壁,矮圈足。上有卯,與鬲口的榫相套合。M2:4鬲直口,溜肩,腹壁圓直,下接三個低矮的蹄形足,聯(lián)襠。肩部一對環(huán)形紐上掛環(huán)。甑頸、腹部飾變形蟠螭紋三周,用回紋作填紋。腹中部有
絢紋一周。通高40.2,甑高24、口徑30,鬲高18.4、口徑13厘米(圖八:4;九:4;一一)。
壺 1件(M218)。蓋平,中心環(huán)形紐上掛環(huán)。身方唇,侈口,斂頸,溜肩,圓腹壁,平底,矮圈足。肩部有一對獸首形附耳,腹部飾繩絡紋,圈足飾絢紋,附耳獸回首銜尾構成圓圈。
通高32、口徑10.5厘米(圖一六、二二)。
盤 1件(M2:5)。殘甚,無法復原,斂口,圓腹,平底。腹上部一對環(huán)形耳銜環(huán),外表素面,內鏨刻有魚紋等。為鍛壓成形的薄胎銅器。
勺 1件(M2:7)。體呈橢圓形,淺似盤,弧底。柄成彎形,空心,上有鍪,內殘存木柄。
通高10.5、長12、寬8厘米(圖一七;二0:3)。
柄首 1件(M2:7)。出土時距勺15厘米,應為勺柄首。器作獸形,上端有環(huán)形紐,下有鍪,器附近有穿孔,內有朽木。通高6、要口徑2厘米(圖一八;二O:4)。
環(huán)首刀 1件(M2:10)。殘。身略成弧形,首上翹,直柄,扁圓環(huán)。殘長12厘米(圖二O:5),
玉、石、料器 1177件。
玉珠 386枚(M2:13)。白中泛綠,素面,扁橢圓形,一端有圓孔,外徑0.5厘米,厚0.2厘米。
玉串珠 712枚(M2(12),白中泛綠,素面。圓形,中有穿孔。徑0.3厘米。
料器 74枚(M2:11)。半透明,管狀。分兩種,一種長圓柱鼓形;另一種長圓形,中腰起凸棱。中間均有穿孔。長2.2~6.9、徑0.5~0.6厘米。
玉琯 2件(M2:14)。白中泛綠,扁方形,中有穿孔。長1.8、寬1.5厘米。
玉耳墜 2件(M2(15)。白中泛綠,素面。扁圓柱體,中有穿孔。一件長3.7、寬1.2、厚0.4厘米;一件長3.3、寬1.1、厚0.4厘米。
玉扣 1件(M2:9)。圓鼓形,背面有一橫穿,白綠色,無紋飾。直徑1.8、厚0.6厘米。
包金飾 1件。腐蝕嚴重,重2.1克。外為金箔,內包有似銀質物,呈橢圓形。徑長0.5厘米。
三~五號墓
均為土坑豎穴小型石槨墓。M3長2.4、寬1.2、深1.6米,方向50度。M4長2.5、寬
1.2、深2.3米,方向50度。M5長2.8、寬1.4、深2.2米,方向40度。三座墓均無隨葬品,皆為仰身直肢葬。石槨,根據(jù)墓室結構和形制,M3~M5與M1、M2應屬同一時期的家族墓(圖二三~二五)。
結語
定襄中霍村東周墓的清理發(fā)掘,為研究山西北部東周時期戎狄族的葬制葬俗,以及青銅器特征和器物組合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M1出土銅器為有蓋鼎4、蓋豆2、壺2、瓶1、盤1、匣1,還有小件車馬器骨鑣1、節(jié)約4。M2出土銅器為有蓋鼎2、蓋豆1、壺1、瓶1、環(huán)首刀1、盤1、勺1.兩墓的器物組合均為鼎、豆、壺、瓶、盤,M1有車馬器,M2有大量的頭飾和佩飾。兩墓均為石槨,M1有兩邊箱,M2有頭箱腳箱,M1殉1人,在邊箱角部,只有頭顱和部分肋骨,顯然是不完整的人。M2殉3人,橫陳于墓室兩端。根據(jù)頭箱一棺所殉2人的情況,似乎是夫婦殉葬。M1、M2皆土坑豎穴,無墓道。
M1與M2的方向均為40度,在平面上一前一后,彼此相距僅5米。依據(jù)出土器物及上述種種跡象,可推測M1的墓主人是男性,M2的墓主人是女性,為夫婦異穴合葬。由于缺少直接說明墓主人身分的證據(jù),推測墓主人大約相當于中原地區(qū)大夫一級的身分。
M1、M2的葬制等有明顯的北方戎狄文化特點。出土的青銅器,許多則有晉國文化特點,說明這些銅器來自晉國。這批銅器與山西渾源李峪村東周墓①、山西萬榮廟前村戰(zhàn)國墓②、山西侯馬上馬村東周墓⑤、原平縣練家崗戰(zhàn)國銅器、原平縣劉莊塔崗梁東周春秋墓所出同類器物,形制極為相似。因此,墓葬的時代應屬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早期。
本文經陶正剛先生指教,謹此致謝。
參加發(fā)掘:李有成 徐海麗 ?王淑芳 梁建平 ?張永正 李建文 李培林 參加部分清理工作
攝 ? 影:李建生
繪 ?圖:李夏廷 ?暢紅霞
拓 ?片:李夏廷
溫馨說明:本平臺目的在于集中傳遞全國各縣考古成果,不作為任何商業(yè)目的,轉載請注明出處。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chuàng)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致,敬請原作者諒解!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圖文編輯校對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錯誤,敬請讀者批評指正,我們將及時糾正修改。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