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第一將,全家47口被清軍滅門,300年后他子孫把溥儀趕出皇宮
引言
1924年11月5日,一支國民革命軍荷槍實彈,闖入紫禁城,包圍了清朝最后一個皇帝傅儀的皇宮。
與其他部隊不同,他們并沒有燒殺搶掠,而是勒令傅儀及其住在皇宮里的所有人,限期搬出皇宮,否則,格殺勿論。他們禮貌而嚴厲,威武而堅決,皇宮里的人不得不行動起來,收拾自己的東西,準備搬出皇宮。
這支部隊,正是奉了馮玉祥、孫岳命令,來清理紫禁城的。他們這樣做,不僅徹底撕毀了《清室優(yōu)待條件》,更是鏟除了封建制度的禍根??梢哉f有劃時代的意義。
孫岳沒有想到,他把傅儀趕出皇宮這件事,無意間竟驗證了祖上的遺言,使祖先的話一語成讖。

(孫岳)
一、出身于名門忠烈世家
孫岳,是明朝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明末第一將孫承宗的第十代孫。
1878年出生于今天的保定高陽,在清朝光緒年間曾考取過秀才。年齡漸長后,看到清廷腐敗,民不聊生,再加上祖上殉國的事跡代代相傳,自然也對清朝仇視,漸有反清意識。
1904年,孫岳以優(yōu)異成績被保定武備學堂錄取。后又在北洋陸軍行營軍官學堂第二期速成班進修。在學習工作期間,結識了一些仁人志士,在他們的介紹下加入了同盟會。
武昌起義后,又與馮玉祥等參與策劃灤州起義,但因為事情敗露被革職,去南方參加國民革命軍。

(孫中山)
后來孫岳投奔直系曹錕,先后擔任旅長、大名鎮(zhèn)守使和京畿警備副總司令。
1913年,曹錕和吳佩孚掌控政權。孫岳雖然仍在他手下當差,但他更贊同孫中山的主張。為了配合革命形勢,1924年,孫岳和摯友馮玉祥密謀策劃了“北京政變”。
他把曹錕控囚禁在延慶樓后,孫岳把馮玉祥迎入北京城,二人一起簽署命令,命令部隊闖入紫禁城,把已經退位的皇帝傅儀趕了出去。于是出現(xiàn)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后來孫岳還擔任過直隸省省長、河南省政府委員等要職。1928年病逝于上海。
子孫優(yōu)秀,靠家風熏陶。孫岳的先祖--孫承宗,也不是等閑之輩。
二、從家庭教師到帝師

(孫承宗)
孫岳的先祖叫孫承宗。
他祖籍河南湯陰,1563年,出生于直隸高陽。據(jù)史料記載,他相貌奇?zhèn)?,聲音低沉渾厚,胡須張開像戟一樣。少時就聰明好學,16歲時就成了一名秀才。
但后面的科舉人之路有點不盡人意,32歲才中舉,中舉10年后,才考中進士。但殿試時,成績不錯,成了“榜眼”,也就是殿試第二名。期間26年的時間,他并沒有閉門苦讀,而是一邊讀書,一邊教書,賺取束脩費,養(yǎng)活自己和家人。
他曾給一些達官貴人家的孩子當家庭教師,最著名的兩家是易縣兵備道房守士、大理寺右丞姜壁。和這些官員接觸,他知道了很多國家大事,這對他的人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考取功名報效國家的念頭,也是在那個時候產生的。
房守士對孫承宗很欣賞,他升官到大同當巡撫時,仍然聘請孫承宗作為自己孩子的家庭教師。這樣孫承宗又有機會了解與高陽不一樣的生活。
大同在明朝時屬于邊防重鎮(zhèn),那里有很多駐軍。孫承宗閑暇時候,就四處游歷。他走進軍營,和邊防將士們交談,了解一些邊疆防務的問題,漸漸地對邊防軍務有所知曉,也有了很多實地考察的經驗和切身體會。
進士及第后,在翰林院干了10年編修,也就是從事文字編篡工作。1614年,孫承宗官升詹事,教太子讀書。幾年后,16歲的天啟皇帝朱由校,喜歡聽孫承宗講課,就升他為“經筵日講官”,孫承宗成了名副其實的帝師。

(孫承宗與同僚)
孫承宗給太子當老師時,已經51歲了。他想他一生也就這樣了,教教書,安度晚年,人生也算圓滿了。在太平盛世,這也是一種幸福??墒撬麤]有想都,他會從事另一種職業(yè),還被委以重任,會成棟梁之才。
三、從書生意氣到棄文從軍
1620年,沈陽遼陽相繼被努爾哈赤攻陷后,熊廷弼曾經略遼東。后因各路大軍配合不力,失敗后退回山海關。1622年,為收復失地,皇帝任命了解用兵打仗的孫承宗為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
上任后,他改革了不利于戰(zhàn)斗的軍事體制,結合明軍的實際情況,制定出了一套適合明軍對付后金彪悍鐵騎的方案。
首先是整頓關門防務。那時,邊關的士兵雖然在冊有7萬之多,但多數(shù)是濫竽充數(shù)冒領軍餉之徒。他召見士兵,自己審閱,將弱兵老兵淘汰。后又重新修改兵制,使得關門守軍的戰(zhàn)斗力大大提高,部隊面貌也煥然一新。

(孫承宗在了解情況)
據(jù)史書記載:“乃定兵制,立營房,五人一房,三千一營,十五營為三步,而將帥以營部為署?!?/p>
二是發(fā)現(xiàn)人才,提拔了基層一大批能征善戰(zhàn)的將領,包括了名將袁崇煥。還把畢生所學傳給了他。至于袁崇煥理解得怎么樣,那得看他的悟性。事實證明,袁崇煥沒有老師的眼光和胸襟,他殺毛文龍,就是戰(zhàn)略失誤,也為他以后被殺埋下了伏筆。
三是重新修筑寧遠城。他命令祖大壽把殘垣斷壁的寧遠城修復好,鼓勵遼人回到家鄉(xiāng),開懇農田,重建家園。又重視經濟發(fā)展,開展采煤、煮鹽、海運等事宜。這樣記過幾年以后,遼東地區(qū)漸漸發(fā)展 了起來。
四是排兵布陣,建成關寧防線。寧遠城建成以后,派袁崇煥鎮(zhèn)守。自己帶兵坐守山海關,并將精兵前屯,充當其后盾。如此之下,寧遠城成為一座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重鎮(zhèn)。關寧防線初步形成。后金看到大明兵力強勝,軍備完善,軍需充足,自然不敢輕易攻打,最終努爾哈赤不得不后退700里。

(孫承宗在前線)
孫承宗在遼東的幾年里,修復9座大城,45座堡壘,前后召練兵馬11萬,建立12個車營,5個水營,2個火器營,八個前鋒后勁營,制造的戰(zhàn)備物資幾百萬,開疆拓土400里,屯田5000頃,年收入15萬。大大緩解了明朝的危機。
木秀玉林,風必摧之。皇帝的信任,自己的功績,成了魏忠賢的把持朝政的絆腳石。他拉攏不成,就想方設法對他迫害,他被迫辭官。

(魏忠賢)
他回到了故鄉(xiāng),閑賦在家,著書立說。
他也不忘教育子女,苦練武藝,精忠報國。在家的日子,充實而閑適。若不是清軍來犯,他可能終老在故鄉(xiāng)了。他沒有想到,已奔耄耋之年的他,會因一死而名垂青史。
四、難挽狂瀾滿門忠烈

(孫承宗在前線)
到了1638年,清軍已經占領了明朝的很多地區(qū)。他的家鄉(xiāng)高陽,也被清軍包圍。親朋好友都勸他出去避禍,但他認為,自己曾是一員武將,戰(zhàn)場才是他應該呆的地方。
殺身成仁,舍生取義,馬革尸還。
他命人牽出自己的戰(zhàn)馬,給自己穿上多年未穿的鎧甲,跨上戰(zhàn)馬,親自去組織官兵守城。
他也很清楚,大明已是一個病入膏肓的病人,已經無藥可救。大廈將傾,獨木難支。但現(xiàn)在只能是盡人事聽天命了。

(護城之戰(zhàn))
城破是必然的。
一個城的兵力怎能和大清的虎狼之師相比?何況還沒有外援。不過他和他的子孫都盡力了。他的5個兒子,6個孫子,2個侄子,8個侄孫全部在抵抗中犧牲,他孫氏家族百余人遇難。他被俘了。
他不投降,唯求一死。死不可怕。何況他今年已經76歲了,在一個外族統(tǒng)治下茍活,他無顏見他死去的先祖和已經戰(zhàn)死的子孫。
他請求給他一丈白綾,他要體面地死去,有尊嚴地死去。清軍首領也很佩服他,滿足了他的要求。就這樣,一代忠烈,魂消故里。
但是他臨死之前,仍然不甘心。他發(fā)下毒誓:“我孫氏子孫,但凡有一人在世,必與大清,不共戴天。”

(多爾袞)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他恐怕也沒有想到,他的遺言,300年后,魔力不減,一語成讖。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政權。但由于革命力量的薄弱,大清皇帝及其皇宮里的人,被允許住在紫禁城,享受先前的待遇。直到1924年,他的嫡10代孫--孫岳下令,把皇帝趕出皇宮,大清王朝才算徹徹底底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孫承宗一生才華出眾,忠心報國。后人都給予他很高的評價。崇禎皇帝說,他若生在漢朝,可與諸葛亮相媲美。在唐朝,可做像裴度那樣的賢相。言外之意,替他遺憾,感嘆他生不逢時。

(孫承宗在前線)
到了清朝,三朝首輔大臣張廷玉在編《明史》時,專門為他立傳。
孫承宗逝世后,埋葬在了家鄉(xiāng)高陽。他的墓地,在高陽縣西北,距縣城2里。期間曾被毀壞。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墓碑,是他嫡12代孫為其所立,在縣城某一小區(qū)內。
大清滅亡這件事,估計他的子孫,家祭已經告訴過他了。他可以含笑九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