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射炮科普: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

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又名40快炮、40機炮或博福斯炮)為瑞典博福斯(Bofors)所設計之高射炮,是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主要的中型地面防空武器之一,無論是同盟國或軸心國皆有直接采購或技轉,甚至擄獲使用。在二戰(zhàn)結束后并繼續(xù)改良,可說是中口徑高射炮的代名詞。因有大量雙、四聯(lián)裝版本,包括未授權仿制型,按火炮計算L/60型總產量超過6萬門,按炮管數計算,總產量超過12萬支。


開發(fā)
防空型
博福斯40高炮的研發(fā)濫觴源于1928年,瑞典海軍不滿意諾典飛爾德速射炮于是在1922年自英國采購,在一戰(zhàn)時由QF1磅砰砰炮改造開發(fā)的防空武器QF 2磅速射艦炮(pom-pom;QF 2-pounder Mark II),希望博福斯開發(fā)一種口徑近似但更加可靠的遠程防空武器。1929年博福斯交付原型測評,該原型運用諾典飛爾德速射炮裝彈設計原理,結果并未讓瑞典軍方滿意。后于1929年重新設計并使用了類似步槍的橋夾裝于該炮頂部,讓該炮從上裝彈側面拋殼,理論上是滿足了軍方對射速的要求且機械結構也較為可靠,這設計在1931年11月完成原型炮的制作,但直到1932年才逐漸成熟,1933年10月通過每分鐘130發(fā)的射速驗收標準并開始銷售。由于博福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受到德國軍火重工業(yè)大廠克虜伯收購三分之一的股權,并秘密派遣工程師團隊駐廠進行凡爾賽條約內不允許德國研發(fā)的火炮項目開發(fā),毫無疑問在戰(zhàn)間期兩間廠商有極度緊密的合作關系,因此一直有猜測認為德國工程師主導該高射炮的研發(fā),但瑞典只承認克虜伯在冶金科技方面引導瑞典大幅進步,在機械結構的設計上并不認為瑞典受到德國協(xié)助,加上后來德國自行開發(fā)的Flak 18 37系列高炮與博福斯40高炮的炮體結構幾乎無類似之處與口徑完全不同,所以至今并無實質證據可證明40高炮的研制有德國人的協(xié)助。
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在1933年問世,瑞典采購型號稱40毫米akan M/32高射炮,由于該型炮炮管僅有56.25倍徑,因此狹義上說它不是真正的40毫米60倍徑系列高射炮。
海軍型
真正使用60倍徑炮管的Bofors 40 mm L/60是1934年8月荷蘭皇家海軍為了德·魯伊特號輕巡洋艦所訂購,與火炮同時訂購的尚有可三軸穩(wěn)定并接受統(tǒng)一防空指揮儀控制的炮座,整組炮全重達7公噸;海軍型號隨后還為潛艇副炮需求研制只有42倍徑的短管版,該型號可在潛航時密封避免銹蝕,但火炮初速因此降低至每秒700米。
陸軍型
在海軍型得到外銷訂單后,博福斯開始研制陸用版40高炮,該型號在1935年8月在比利時展示,隨即大受轟動。 傳統(tǒng)野戰(zhàn)火炮是由炮架、前車兩個結構組成,前車裝載彈藥及火炮隨裝工具,在火炮移動時搭上火炮炮架才能戰(zhàn)術移動;但是博福斯40高炮炮架完善的整合機動性及穩(wěn)定性的要求,在普通的四輪車架載具上整合了可360度旋轉的十字型炮架,訓練有素的炮組可在1分鐘內完成火炮放列,且具備高水準的射擊精度。該型號一推出,隨即得到波蘭、挪威、芬蘭等國采購,實際銷售紀錄上到1939年德國開戰(zhàn)前夕幾乎西歐所有國家都是博福斯40高炮的客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博福斯開始釋出40高炮制造權,英美于是開始引進并大量改制。美國海軍于1940年購進雙管型后編號為Mk1,開始在各艦種裝配此型高炮,美國陸軍原主張使用自行設計之37毫米高炮,然而其效能不及自英國進口的六門40毫米QF 2磅速射艦炮,故美國開始商討自制此型高炮之計劃,以供應美國三軍廣大之需求。美國于技轉自制后的40毫米高炮稱為“40 mm Automatic Gun M1”,可發(fā)射三種不同的英制炮彈以及M18A1破甲彈。而博福斯于1947年又推出同口徑的后繼產品,即Bofors 40 mm L/70,兩者均被稱為“博福斯炮”、“40機炮”或“40快炮”,但戰(zhàn)后推出的型號除了增加炮管長度,亦一并修改彈藥尺寸,導致彼此所使用的彈藥不能互換。美國空軍的攻擊機AC-130空中炮艇也配備機炮用于攻擊地面目標,尤其是針對裝甲戰(zhàn)斗車輛,瑞典陸軍的CV90裝甲戰(zhàn)斗車與韓國陸軍的K21步兵戰(zhàn)車也以其為機炮。
規(guī)格及性能
膛線:16條(不等齊右旋)
駐退機:正常座長7.4─8.3吋,最佳后座長7.87吋,容量1.32品脫液壓油
彈倉容量:連彈夾8發(fā),不連彈夾7發(fā)
擊發(fā)機構:撞擊式
彈藥種類:榴彈、破甲彈、練習彈、曳光彈
結束了,福利

點個贊再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