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09】巴納姆效應(yīng) ,Barnum Effect


釋義
The phenomenon that occurs when individuals believe that personality descriptions apply specifically to them (more so than to other people),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description is actually filled with information that applies to everyone.
人們會對于他們認為是為自己量身訂做的一些人格描述給予高度準確的評價,而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以致能夠放諸四海皆準,適用于很多人身上。
巴納姆效應(yīng)能為不少偽科學(xué)如占星學(xué)、占卜或心理測驗以及抽簽擲筊等被普遍接受的現(xiàn)象,提供一個十分完全的解釋。
例子
(1)有很多人在請教過算命先生后都認為算命先生說得“很準”,因為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點,而事實上算命先生對每個人說的都是差不多的內(nèi)容,都是一些籠統(tǒng)的、一般性的概括和描述。
(2)廣告詞(如可口可樂),通過捕捉到廣大顧客的一般性普遍心理,從而產(chǎn)生巴納姆效應(yīng)和促銷作用。
原因
(1)主觀驗證: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們總可以搜集到各種各樣支持自己的證據(jù)。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個邏輯讓它符合自己的設(shè)想。
(2)諂媚效應(yīng):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讓他們自己看起來更正面和更積極的事情。所以他們會認同自己還有很多未能得到發(fā)揮的潛力以及自己是喜歡獨立思考的人之類的描述。
(3)自我認同偏差:巴納姆效應(yīng)也反映了一種對一般性、非精確描述的高度自我認同趨勢,類似于統(tǒng)計學(xué)上的“第二類錯誤”(原假設(shè)是錯誤的,卻沒有拒絕原假設(shè))。
如何應(yīng)對
(1)保持懷疑:考慮對立面,即反向思考假設(shè)、觀點和結(jié)果,比如多列舉自己和星相描述不一致的地方。
(2)意識到巴納姆效應(yīng)的存在,避免“無意識代入和認可”。
相關(guān)文獻
Claridge, G.; Clark, K.; Powney, E.; Hassan, E. (2008). "Schizotypy and the Barnum effect".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4 (2): 436–444.
Forer, B. R. (1949). "The fallacy of personal validation: A classroom demonstration of gullibility" .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44 (1): 118–123.
Tobacyk, Jerome; Milford, Gary; Springer, Thomas; Tobacyk, Zofia (June 10, 2010). "Paranormal Beliefs and the Barnum Eff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52 (4): 737–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