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烽火照京都
1937年7月7日,日本軍隊以走失一名士兵為由,強行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絕后突然向盧溝橋發(fā)起進攻。中國守軍第二十九軍奮起抵抗,日本全面侵華戰(zhàn)爭由此開始,八年抗戰(zhàn)序幕隨之拉開。 該事件發(fā)生前: 1928年夏,蔣介石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定鼎中原,7月張學良、馮玉祥、閻錫山、何應欽等軍閥與蔣介石表示愿意用和平手段統(tǒng)一全國。軍閥混戰(zhàn)暫告一段落。 1930年,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中央軍與馮玉祥、閻錫山兩個軍閥聯軍對決的中原大戰(zhàn),共有130萬人參戰(zhàn)。交戰(zhàn)之初,雙方勢均力敵,死傷達到30余萬仍難分勝負,此時張學良在宋美齡的規(guī)勸、利誘下,親率20萬東北軍入關助蔣,兩個軍閥聯軍土崩瓦解。年底張學良榮升中華民國海陸空軍副總司令。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不抵抗將軍”張學良率東北軍未放一槍退守關內,東三省淪陷。 1935年6月,中日《何梅協定》簽訂,中央軍撤出平津地區(qū),在日本人操控下具有半獨立性質的“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原馮玉祥統(tǒng)率的西北軍殘部在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后由宋哲元任軍長,駐守北平以東一帶,借此亂世風云,任職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得到冀、察、平津政權,大肆截留中央及地方財政收入擴軍,復現軍閥割據局面。 該事件發(fā)生后: 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主戰(zhàn),在廬山發(fā)表與日軍血戰(zhàn)到底,誓死捍衛(wèi)國土的戰(zhàn)斗檄文。宋哲元、張自忠主和,導致7月29日北平淪陷,次日天津陷落。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