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退才能進

以前有個人,不管什么時候都很淡定,別人問他為什么跟別人不一樣。
?
他說自己無法迷戀痛苦,也不會迷戀美好。
?
別人又問:啥意思?
?
他沒有回答,突然肚子痛,就先去上了廁所,然后回來坐著。
?
別人問他在思考什么。
?
他沒有說話,因為他不知道有啥需要思考的。
?
別人又問:你不無聊嗎?
?
他依然沒有說話。
?
別人又問:那你在干啥?
?
他無法說話,因為他找不到該說的。
?
但是,他必須又要說話,不是無法說話不是推卸責任的理由,而是尋求突破。
?
于是,他進入了搜尋模式。
?
搜尋什么?
?
不知道。
?
如果遇到謙虛的人,他馬上就能搜尋出答案。
?
而遇到自滿的人,他無論多想開口都無法開口。
?
所以,發(fā)生什么,他從來不決定,但他可以決定的是,讓自己不決定,于是,自己自然會做出該做出的反應。
?
然后有人問他:你做什么事情是最簡單的?
?
他說:做謙虛的自己。
?
為什么?
?
因為當自己謙虛后,也就是讓自己不做任何決定,也就是唯一的決定,就是不做任何決定,那么,就隨時是謙虛的狀態(tài)。
?
謙虛是什么狀態(tài)?
?
如果謙虛是一種狀態(tài),那就不是謙虛了。
?
就像自然被定義了什么是自然,那么,自然就很不自然了。
?
謙虛就是謙虛本身。
?
是不是感覺說了等于沒說?
?
是的,這就是謙虛的樣子。
?
既能呼也能吸,既有入口,也有出口。
?
所以,不是說了等于沒說,而是你感受到了入口和出口。
?
所以,你會感覺到空,實際上,你聽到了這句話,所以不可能空,而你感覺到空,是因為你希望懶惰不思進取,總想有個固定的套路好讓你擺脫付出,而只是等待榮華富貴。
?
所以,所謂謙虛,就是追求一個結果:不追求結果。
?
意思是:保留可進可退的狀態(tài)。
?
保留可進可出的狀態(tài)。
?
而謙虛的反面就是完美主義,而完美主義的意義就是必須好,而不能壞,隨著時間的推移,就導致了為了得到好結果,而扭曲整個過程,最后的結果就是不可進也不可退,那就是上不了臺面,也下不了臺,那就是最慘時刻。
?
所以,每天能歸零,要睡覺,要起床,就是讓我們培養(yǎng)好習慣。
?
讓我們能夠迭代自己,于是,習慣越來越好,那結果就是越來越好。
?
而如果我們沒有去培養(yǎng)好習慣,而是每天都沉浸在追求好結果,回避壞結果,那么,我們就會培養(yǎng)出壞習慣,比如好逸惡勞,回避責任,推卸責任,搶功勞,好處自己拿,壞處全推出去,那么,時間一拉長,就上不了臺面,也下不了臺。
?
所以,追求結果沒錯,但是追求結果的意義在于有個看得見的事物,好讓我們持續(xù)迭代我們的習慣,迭代什么習慣?
?
一方面讓我們有追求,但是差不多就好,否則過度了就是好吃懶做的開端了。
?
一方面讓我們適可而止,那就是讓我們練就,能進的時候,不要忘了保留后退的能力。
?
于是,我們不斷前行,差不多了就停下來保留可以退的能力。
?
而當我們能保留退的能力,那我們又繼續(xù)前行更大的目標,于是,前行到差不多又停下來,保留退的能力。
?
于是,你會發(fā)現(xiàn),無論什么時候,你都能夠有退路的情況下追求更好的生活。
?
而如果你凡事不留后路,那么,你遲早會進入不能退,只能前,但是前又出現(xiàn)問題,這時候,就會,無法退,也無法前,很窘境,不管如何都打臉,但打臉又疼,所以,為什么不早點明白道理呢?
?
你說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