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圖館】帝王禮服上的??汀獋鹘y(tǒng)紋飾“十二章”的由來和變化
本期作者:直江信綱
本文為史圖館專欄約稿,僅代表作者觀點(diǎn),與史圖館立場無關(guān)
《紅樓夢》第三回寫黛玉在賈府“榮禧堂”前,看到一幅對聯(lián):“座上珠璣昭日月,堂前黼黻煥煙霞”,這“黼黻”(音“輔扶”)便是古代禮服上的紋飾“十二章”的兩種,此處用來比喻文采。那么“十二章”又是什么?它又是怎樣成為了帝王禮服上的“??汀蹦兀?/p>
根據(jù)《周禮》記載,有“司服”之官,掌制各種衣服,其中帝王的禮服——冕服有六種,即所謂“天子六冕”,冕服上衣玄色(黑中帶紅),下裳為纁色(紅中帶黃,色如落日,音“勛”),但是并未提及有什么樣的紋樣。
《尚書·益稷》章中假托舜訓(xùn)誡禹,首次提及了被后世稱作“十二章”的紋樣:“予(舜自稱)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huì)(繪);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音“癡”)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睎|漢的鄭玄據(jù)此認(rèn)為,《周禮》中冕服上的紋飾即為所謂“十二章”;后代對十二章的使用,也多從之。(各家對于十二章的理解多有不同,由于本文是服飾史科普而不是思想史科普,暫且不論)
但是在先秦,十二章只是貴族中流行的服飾紋樣之一,《詩經(jīng)·終南》“君子至止,黻衣繡裳”(此“君子”,古人認(rèn)為是秦君,現(xiàn)代人認(rèn)為是歌者的心上人)一句,即為其證
十二章即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共十二種。其中,華蟲原指的是某種色彩艷麗的動(dòng)物,后來以雉雞代指;宗彝是祭祀中使用的一種酒器,兩只一對,上繪虎﹑蜼(一種猿猴,音“尾”),象征對祖先的孝敬、對神靈的供奉;藻即水草,象征潔凈;粉米即白色的米,象征農(nóng)業(yè);黼為斧形,象征權(quán)力;黻為繁體的“亞”字形,來源不可考,一般認(rèn)為其背向之形象征背惡向善。

“秦以戰(zhàn)國即天子位,滅去禮學(xué)”(《后漢書·輿服志》,下同),所以章服制度的真正確立恐怕要晚到東漢時(shí)期。東漢永平二年(59),漢明帝命有司研究古禮,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服制,其中就包括將十二章紋繪制在冕服上:“天子、三公、九卿、特進(jìn)侯、侍祠侯,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纁下。乘輿(天子)備文(有著齊備的紋樣),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七章”。
隋朝確定了十二章在冕服上的具體位置:“于左右髆上為日月各一,當(dāng)后領(lǐng)下而為星辰,又山龍九物,各重行十二,……衣質(zhì)以玄,如山、龍、華蟲、火、宗彝等,并織成為五物:裳質(zhì)以纁,加藻、粉米、黼、黻之四?!保ā端鍟ざY儀志》)日月分列在雙肩上,星辰位于后背,其他九種排列于正面,每行十二個(gè),上衣五種(加日、月、星共八種),下裳四種。唐制與之類似。
宋初之定制,與隋唐不同,“袞服青色,日、月、星、山、龍、雉、虎蜼(即宗彝)七章。紅裙,藻、火、粉米、黼、黻五章?!保ā端问贰ぽ浄尽?,下同)建隆元年(960),太常禮院上書請重定服制,其中對冕服的描述如下:“玄衣纁裳,十二章:八章在衣,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火、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衣褾(袖口,音“表”)領(lǐng)如上,為升龍,皆織就為之。山、龍以下,每章一行,重以為等,每行十二。”形制大略與隋唐同。仁宗景祐二年(1035),將衣改為青色;南宋“仍舊制”,用玄色。
元朝冕服與宋朝大體相同,只在每種紋樣的數(shù)量上有所不同?!靶桚埛?,制以青羅,飾以生色銷金帝星一、日一、月一、升龍四、復(fù)身龍四、山三十八、火四十八、華蟲四十八、虎蜼四十八。裳,制以緋羅,其狀如裙,飾以文繡,凡一十六行,每行藻二、粉米一、黼二、黻二?!保ā对贰ぽ浄尽罚?/p>
“十二章”冕服實(shí)物存在最早的,便是明代皇帝的冕服。洪武元年(1368),定冕服制,依照古制而進(jìn)行刪減,太祖認(rèn)為古代的“五冕”制度過于繁瑣,故只定一種冕服,“祀天地、宗廟及正旦、冬至、圣節(jié)、朝會(huì)、冊拜,皆服袞冕、玄衣纁裳……衣六章,畫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裳六章,繡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保ā睹魈鎸?shí)錄》,《明史》記載確定正旦、冬至等著冕服在洪武三年)明代“復(fù)衣冠如唐制”,所以冕服的顏色也恢復(fù)了古代的“玄上纁下”。與唐制不同的是,十二章的位置從上八下四變成了上下各六個(gè)。洪武十六年(1383),下裳改為黃色;二十六年(1393)又改回纁色。

永樂三年(1405)再次改動(dòng)服制,將十二章的排布改為上衣八章、下裳四章,沿用至嘉靖初年。但是在實(shí)際穿著中,“衣常掩裳”,使得圖案有時(shí)候會(huì)被遮蓋。

議禮愛好者明世宗在嘉靖八年(1529)更定了冕服制度,改顏色為上玄下黃,合“天地玄黃”之意;上下各六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其序自上而下,為衣之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其序自下而上,為裳之六章。”六章排列也從左右各一行變成了各兩行。
在神宗定陵的考古發(fā)掘中,沒有發(fā)現(xiàn)上衣下裳中的玄色上衣(只發(fā)現(xiàn)了一件黃色下裳),但是發(fā)現(xiàn)了一種無記載的袍式禮服,相比上衣下裳制禮服簡化很多(戴翼善冠而非冕,也就不能再叫“冕服”了),無蔽膝、大帶、綬,僅配革帶。(如下圖)

定陵出土禮服復(fù)制品,團(tuán)龍兩側(cè)排列的便是十二章中的六章,從上到下分別是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穿上之后大概是這個(gè)樣子的:


穿著效果大致如下(注意紅色圓圈處露出的章紋,即嘉靖提出的“露裳之六章”):

明朝冕服制度的另一個(gè)變化在于,冕服和十二章成為了皇家專屬,皇太子、親王冕服九章(太子上衣為玄色,親王上衣為青色,因?yàn)樾笳魈煳疵髦畷r(shí),故親王及以下不得用),親王世子七章,郡王五章,其余人不得服。(此前從隋唐到宋,一定品級(jí)的官員均可服冕、用減等的十二章紋樣)
藩國受冊封之后,也會(huì)受賜十二章冕服,比如朝鮮,就把明制冕服用到了1910年(大韓帝國建立后,國王以天子禮制著十二章冕服,仍明制之舊)。清初禮制未定,所以十二章的用法也并不規(guī)范,只有部分朝服、吉服(龍袍)使用了十二章紋樣,而且形制也不規(guī)范,多有減損。
沈陽故宮藏乾隆早期吉服,自上至下畫圈的分別是日月(左肩紅日,右肩白月)、黼、星辰、黻、華蟲、宗彝六種。來源:《明清皇家服飾十二章考》,下同


相比明朝后妃只可以使用黼或黻紋,清代后妃在十二章的使用上相對寬松,現(xiàn)存的清代后妃常服和吉服中,均有使用完整十二章或者減章的實(shí)物例證,可見明清對后宮的禮制規(guī)定還是有一定區(qū)別的。
清朝滅亡,民國建立,1913年北洋政府征集國徽。在設(shè)計(jì)國徽的過程中,魯迅(對沒錯(cuò)就是那個(gè)魯迅)、錢稻孫和許壽裳三位設(shè)計(jì)者將西方式紋章與十二章結(jié)合,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gè)國徽——十二章國徽(又名嘉禾國徽)。

圖解:
1-星辰
2-白色的顆粒,即粉米
3-藻
4-一對金杯,即宗彝
5-華蟲(雉雞)
6-由黃色絲帶結(jié)成的山形(紅線圈出部分),魯迅在解釋中稱“因山作真形,慮無所置,則結(jié)縷成篆文”
7-黻
8-斧形,即黼
9-龍和龍背上的火焰
10-嘉禾后的盾形,象征穩(wěn)定
11-龍頭處的月亮
12-嘉禾,吉祥的象征,取自漢代《五瑞圖》石刻
13-太陽
在國徽極小的篇幅內(nèi)能夠融合如此多的要素,而且中西合璧,這一國徽的設(shè)計(jì)可謂別具匠心。這,也是十二章這一歷史悠久的紋樣最后一次代表國家出現(xiàn)在歷史的舞臺(tái)上。
參考資料:
安平秋分史. 二十四史全譯(全88冊)[M].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004.
李理. 論明宮服飾對清宮服飾的影響——以明、清宮廷服飾上的“十二章”及“補(bǔ)子”為例[J]. 故宮學(xué)刊, 2014(2).
李理, 車冰冰. 明清皇家服飾“十二章”考(上)[J]. 收藏家, 2016(5):57-64.
李理, 車冰冰. 明清皇家服飾“十二章”考(下)[J]. 收藏家, 2016(6):85-89.
尚民杰. 冕服十二章溯源[J]. 文博, 1991(4):57-62.
王秀玲. 明定陵出土帝后服飾(一)[J]. 收藏家, 2009(10):17-24.
趙中男. 明代宮廷典制史[J]. 2010.
董進(jìn). Q版大明衣冠圖志[M]. 北京郵電大學(xué)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