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星辰的藝術家和追逐星辰的普通人們——至愛梵高·星空之謎 觀后感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lián)系作者。
作者:島某(來自豆瓣)
來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147676/
這部電影從一開始標榜的“純手繪油畫作畫”就已經讓我感受到了創(chuàng)作者們的誠意,但在上映前我一直很擔心這一部作品會淪為用油畫代替拍攝的鼓噪紀錄片或者是留給小圈子欣賞的意識流作品,但在欣賞這部電影后,我還是打消了這些顧慮,這部作品已經在我心里留下了極深的影響。
以油畫作畫是一種挑戰(zhàn),也是一種致敬,作品中的油畫畫風與梵高的藝術風格有這異曲同工之妙,一些近景確實有現(xiàn)代作畫的特色,但主流畫風還是盡量向梵高靠攏,以至于大多數(shù)觀眾只要一看到遠景就能意識到這是一部致敬梵高的作品。同時電影中有彩色的主線畫風與黑白的回憶線畫風,后者則更加有厚涂的風格,與主線的風格有些許區(qū)別,我認為這是創(chuàng)作者刻意為之,因為回憶線中是周圍當事人對梵高的印象,梵高和絕大多數(shù)普通人卻又是不一樣的,他是孤獨而又矛盾的,所以在厚涂的黑白畫面中,他顯得更加無助而脆弱。
談到電影的劇情設置,電影并沒有直接以紀錄片的形式以第一視角描繪梵高的一生,而是將時間設置在梵高死后一年,以阿爾芒·魯蘭(他的父親也是梵高的好友)替他父親投遞梵高生前給弟弟提奧寫的一封信為契機發(fā)生的一系列事件,這些事件的當事人都對梵高生前有著不同的影響,而阿爾芒·魯蘭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接近真相,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心理變化,迫于能力,下文我會對故事中人物的故事進行一一敘述。
阿爾芒·魯蘭是郵差魯蘭的兒子,與父親相反,他討厭梵高,不理解父親與“瘋子”梵高的友誼,但拗不過父親,只好同意替他投遞梵高生前給弟弟提奧寫的一封信。由于提奧已去世,他只好到梵高去世時所住的小鎮(zhèn),尋找能轉交信件給提奧遺孀的醫(yī)生。以他作為主角顯然是有考慮的,阿爾芒·魯蘭是一個熱血上頭的小伙子,他在故事中多次和小混混扭打在一起,但實際上他也是迷茫的,他并不知道自己人生的前途,所以一開始的不理解,也是摻雜了他內心的苦悶與無力,但在探索梵高生前經歷中,他逐步發(fā)現(xiàn)了梵高不是一個瘋子,而是一個熱忱的藝術創(chuàng)作者,一個頑強的命運斗爭者,他也逐步對梵高產生了認同感,以至于最后他毒打那些曾經欺辱梵高的年輕人,對梵高是否自殺產生了質疑,在這個變化中他也產生自我的認同感,開始思考自己的出路,最后加歇醫(yī)生將梵高的一封信送給他以激勵他,也是包含了創(chuàng)作者對像他一樣有迷茫但也有無限可能性的年輕人們的希望和鼓勵。他的父親約瑟夫·魯蘭與梵高也是“忘年交”的關系,兩人互相學習互相扶持,當梵高死訊傳來,老郵差也是悲痛萬分,而他派他的兒子送信,興許是自己太過悲傷無力再去直面現(xiàn)實,或許也是希望他的兒子能夠學習到梵高身上那些被他所欣賞的品質。
唐吉老爹和船夫這兩個角色也是在故事中鮮明的對梵高有好感的角色,前者認為梵高有著無限的潛力,唐吉老爹雖然是商人,也是有一定藝術眼光的,眼看著梵高這樣鮮活的藝術新星隕落,他心中也是無比悲傷,他代表的可能是那個社會中為數(shù)不多對梵高作品價值有認識的人們,而船夫不懂藝術,也不懂畫畫,他更多的是作為一個旁觀者,他欣賞了很多梵高的作畫場景與日常糾紛,他從梵高身上也看出了熱忱與善良的品質,或許他顯得對此沒有什么關心,但反擊阿爾芒·魯蘭的“你自認為是他朋友,那你懂他嗎?”他也不懂梵高的內心,但他卻很希望與梵高這樣的“好人”交往,而不是像絕大多數(shù)人一樣認為他是一個“瘋子”。愛德琳·拉武這樣一個鄉(xiāng)村女孩與梵高接觸,也感受到他正面的力量,這是排除利益與藝術觀,梵高骨子中透露出的人格魅力,盡管這一點也使他最后走向了絕路。
加歇醫(yī)生為梵高進行治療的醫(yī)生,梵高因為他才搬到奧維爾。熱愛繪畫藝術,珍視梵高的天賦,被梵高視為家人,他無疑對梵高的創(chuàng)作產生了影響,但是作為一個“偽藝術家”他也無法做到像梵高一樣純真乃至狂熱得追求藝術,他有家庭,也需要糊口,也不能擺脫世俗觀念。所以在他看到梵高與自己女兒走得太近時,他也憤怒得阻止,他從梵高身上找到身為藝術家的同感,但同時他的天賦又遠不及梵高,所以在與梵高爭執(zhí)時惱羞成怒,以梵高兄弟為他的夢想而陷入窘境的現(xiàn)實來反擊梵高,導致梵高的抑郁癥發(fā)作,他認為自己間接導致梵高的死亡,從而陷入了自責與悔恨中,他收集梵高信件并關注梵高家人的行為,或許也是一種自我救贖,梵高曾在心中寫道“我覺得加歇醫(yī)生自己也是有病的,他又怎么能醫(yī)治我呢?”其實加歇醫(yī)生的“病”也是絕大多數(shù)普通人的矛盾,是現(xiàn)實與夢想,努力與天賦之間失衡而導致的撕裂感,他也有絕大多數(shù)普通人所有的世俗與理想,他最后也因為梵高而出名,不知道他自己的內心當時是如何的,這一點每一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也應該有自己的想法。
瑪格麗特·加歇是加歇醫(yī)生的女兒,與梵高關系密切到一起劃船,但她的母親是一個封建而又固執(zhí)的信教者,她認為梵高為了藝術而不擇手段的行徑是“褻瀆上帝的”“骯臟的”,而這也是當時這個大環(huán)境對梵高這樣的開拓者和狂熱者的歧視和攻擊,瑪格麗特或許一開始對梵高只是一種淡淡的欣賞,但最后也許發(fā)展成了愛情,但這種情感同時也是撕裂的,她欣賞梵高的才華和他熱誠天真的性格,但同時他那隨心所欲的生活風格和抑郁癥導致的情感變化也是她所受到的教育觀下無力承受的,所以她一開始也絕口否認她與梵高的關系,但她依舊每天去梵高墓前獻花,或許也只有他死后兩人才能恢復那樣近的距離。一個是現(xiàn)實的束縛,一個是理想的誘惑,她選擇了前者,梵高選擇了后者,所以他們最終沒有能走在一起,電影的描繪或許有更深的寓意,但在現(xiàn)實中我們不應該也無法再去探索二人的關系究竟是哪一個階段了。
對于梵高到底是因為射殺還是自殺而死的,我認為這一點并不是關鍵,電影中只是把這個問題用于推動劇情而不是作為主題展開,當事人的解釋是“他欺辱了梵高但最后的槍擊是意外”,其他的我們也無從考察。而實際上梵高的死與這把槍是沒有任何關系的,從偶然性講:梵高的家境并不富裕,梵高自己也患上當時可謂不治之癥的抑郁癥,在死前又與加歇醫(yī)生產生了激烈的爭論,最終導致他情緒奔潰而死,從必然性上講,梵高的理想占了他生命太多部分,他無法冷靜而客觀得處理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作為藝術家這是一個天賦,但也對他產生了精神的毒害,他的作品太超越時代,苛求當時的人理解近現(xiàn)代風格也是不現(xiàn)實的,梵高的存在,梵高的人生注定是一場悲劇,但他的作品,他的精神為后世所發(fā)掘而創(chuàng)作出了優(yōu)秀的各類作品,這也是值得欣慰的。
在畫風之外,制作團隊也在分鏡和敘事節(jié)奏上有過思考。故事中有很多時間交叉鏡頭,同一段劇情以不同角度描繪的手段,但作為一部電影還是太過粗糙,如果不是了解梵高的觀眾很容易看出疲態(tài),敘事節(jié)奏雖然沒有大問題,也沒有什么獨到之處,所以這部電影的創(chuàng)意也不是完美無瑕的,但這不影響它作為一部優(yōu)秀的致敬作品,一部優(yōu)秀的油畫動畫,一部獨特的人物傳記電影的地位,至少在我看過的電影之中,它已經留下了一個位置,在此也要感謝所有熱愛梵高的人們,以及為這部作品付出心力的創(chuàng)作者們,你們讓梵高在這個泡沫時代依舊顯露出光彩。
(個人對梵高,對藝術,對電影也是一知半解的程度,這篇文章是一時感動之作,如有不足請見諒,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