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悲愴與升騰——中國統(tǒng)一的歷程

第一篇 天下大勢話統(tǒng)一
一、中華民族的由來
? ? ? ?在中國歷史上,中華民族與炎黃子孫基本上是同義語。然而中華民族作為人的一個族群,本身有一個形成、發(fā)展的過程。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以漢族為主體的,生活在中華大地上各個民族逐漸融合,共同發(fā)展的歷史。
? ? ? ?史前時期,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各個民族生活在各自狹小的地域范圍內,彼此間缺乏交流交往,基本上處“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態(tài)中,盡管如此,各個民族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chuàng)造了中華民族非常輝煌的遠古文明。
? ? ? ?隨著人類社會的演進,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夏、商、西周構成了華夏民族的具體社會形態(tài)。據史料記載:歷史上的商朝在當時的諸小國中被認為是唯一的中心國,亦稱“中國”,在《詩經》中,西周及遵守周禮的諸侯國亦被稱為“中國”;而另據《詩經》《尚書》記載:歷史上,凡是遵守周禮,崇尚赤色的人類族群,即被稱為華族,而夏族則指生活在邊陲地區(qū)或偏離華族的人類族群。因此,無論“中國”也好,“華夏民族”也好,均是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先民的總稱。
? ? ? ?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言:在相當早的時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黃河中游出現了一個由若干民族集團匯聚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稱為華夏,像滾雪球般地越滾越大,把周圍的異族吸收進入了這個核心。它在擁有黃河和長江中下游的東亞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稱為漢族。漢族繼續(xù)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壯大,并滲入其他民族聚居區(qū)起到凝集和聯系的作用,奠定了這個疆域內許多民族聯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的基礎,成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經討民族自覺而稱為中華民族。
? ? ? ?在春秋時期,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各個民族的基本分布情況是:
? ? ? ?華夏族:主要生活在黃河中下游流域,聚居在周王朝及所分封的諸侯國北邊上。
? ? ? ?南方蠻族:生活在長江中游地區(qū)。
? ? ? ?東方蠻族:在地域上生活在長江下游地區(qū)。
? ? ? ?西方戎族:生活在黃河上游地區(qū)。
? ? ? ?北方狄族:生活在黃河中游地區(qū)。
? ? ?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化,各個民族開始打破各自的地域和族群界限,開始擺脫自身的封閉狀態(tài),相互的聯系和交往逐步增強。但是由于各個民族的社會生產力發(fā)展不均衡,社會進步程度和文明程度有高低之分,隨著各個民族相互之間的交流交往的深入開展,各個民族間開始出現利益的沖突和較量。在此過程中,民族的融合基本上是生產力較發(fā)達、社會形態(tài)較先進的民族征服弱小、落后的民族,使之融合到先進民族的群體生活之中。
? ? ? ?然而民族之間的相互征戰(zhàn)和討伐使各族人民飽受戰(zhàn)爭之苦,人們特別渴望穩(wěn)定與和平的生活方式,渴望各民族結束兵戎相見的日子,渴望各民族之間的和平共處,這就促使各個民族打破狹隘的地域觀念和局部利益觀念而走向融合,走向統(tǒng)一。而中華民族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民族集合體正是在中華各民族的族群走向融合統(tǒng)一過程中形成的。
? ? ? ?統(tǒng)一的中華民族的最終的形成不僅直接刺激了各民族自身經濟的發(fā)展,也促使各個民族發(fā)揮自己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優(yōu)勢,相互取長補短,共同向前發(fā)展,由此而使中華民族從最初的族群融合走向社會形態(tài)的統(tǒng)一,從而揭開了中國統(tǒng)一的序幕。
?
二、天下大同的追求
? ? ? ?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本身就框定了中國統(tǒng)一的歷史和文化源頭。歷史上,正是由于各個民族一代又一代持續(xù)進行不同形式的分化和組合,分裂和融合,從而形成了今天中華大地上56個民族水乳交融的團結局面和整體意識。
? ? ? ?政治上“大一統(tǒng)”的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盡管商周時期,中華民族尚未形成一個真正統(tǒng)一的國家,當時的社會形態(tài)呈現的是小邦諸侯林立、民族割據分治的局面,但是商周時期仍有一個占據主導地位的民族或諸侯,君臨其他民族和諸侯之上,這頗具象征意義,從而構成了“天下一家”的政治上“大一統(tǒng)”思想賴以產生的最初土壤。
? ? ?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傳統(tǒng)的社會政治生活格局被打破,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由封建郡縣制、諸侯小邦向國家形態(tài)的演進。社會形態(tài)的進化,社會失序現象的出現,直接激發(fā)了人們對政治上“大一統(tǒng)”的設計和追求,由此而出現了先秦諸子百家對“大一統(tǒng)”思想的爭鳴和探討。
? ? ? ?先秦諸子百家思考的主要問題是如何盡快建立起新的政治秩序、社會秩序和人倫秩序,以拯救當時出現的時代危機和社會危機,解除人們生活在失序社會所經受的苦難。面對當時群雄并起的社會局面,先秦諸子百家有關政治上“大一統(tǒng)”的爭論占據主導地位,并對中國社會的發(fā)展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 ? ? ?中國儒家文化的鼻祖孔子有關“大一統(tǒng)”的思想非常豐富,也非常博大精深??鬃诱f:“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在這里,“天下有道”,指的是政治上大的一統(tǒng)局面已經形成,社會秩序、政治秩序和人倫秩序已然建立;而“天下無道”,指的是政治上仍處在諸侯割據的分裂局面,社會處在失序的狀態(tài)中。為了實現“大一統(tǒng)”目標,為了實現“天下有道”,孔子認為,只要做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天下就會順仁而成為一家。
? ? ? ?孟子也明確主張“大一統(tǒng)”的思想。他在回答梁襄王關于天下如何才能安定團結的問題時,明確回答:“定于一”。為達到并實現“統(tǒng)”的目標,孟子直接了當地提出,行仁道就能實現“天下一家”,即實現天下一家,關鍵在于使人性得以充分展開。
? ? ? ?荀子關于“大一統(tǒng)”的思想也非常豐富。他提出了“隆一而治”“一天下”、“四海之內客一家”的觀點,認為只要大儒居于君位或居君位者為大儒,就可以“一天下、財萬物,長養(yǎng)人民,兼利天下,通達之屬,莫不從服?!背艘酝?,荀子還特別重視教育和文化在實現天下一家過程中的作用。
? ? ? ?墨子也主張“大一統(tǒng)”和“天下一家”?!敖裉煜聼o大小國,皆天之邑也;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保ā赌印し▋x》)要達到“天下一家”和“大一統(tǒng)”的目標,就必須“尚同”韓非子從經世致用的角度闡明了“天下一家”和“大一統(tǒng)”的思想。他認為要達到“天下一家”和“大一統(tǒng)”的目標,不能靠道德的力量,不能靠政治權謀,關鍵要靠實力。他指出,“萬乘之主,有能服術行法以為亡徵久之君風雨者,其兼天下不難矣”《亡徵》并認為:“獨視者明,獨聽者聰。能獨斷者,故可以為天下主。”由于韓非的“大一統(tǒng)”思想頗具實用主義色彩,故深受當時的統(tǒng)治者的歡迎。
? ? ? ?除此之外,《管子·封禪篇》也特別探討了十二個古代圣王實現“大一統(tǒng)”的過程和事跡?!豆茏印ぐ匝云访鞔_指出,一個“大一統(tǒng)”的國家必須要做到守而不失,治而不亂,連合諸侯而不孤立,否則必將出現分裂局面。
? ? ? ?實際上,諸子百家關于“天下一家”和“大一統(tǒng)”的爭論,為秦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穩(wěn)固的思想基礎和文化基礎,更重要的是,歷史上各個不同朝代的當政者無不以“天下一家”和“大一統(tǒng)”作為目標,由此奠定了中國統(tǒng)一的政治基礎。
?
三、中國大一統(tǒng)是中華民族歷史發(fā)展大勢
? ? ? ?歷史上,統(tǒng)一的中華民族的形成并不表明統(tǒng)一的國家已經形成。
? ? ? ?在商周時期,當時雖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當時的中華民族仍處于諸侯割據的狀態(tài)。隨著農業(yè)的發(fā)展,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興盛,促使了當時的社會政治生活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生活在中華大地的大小諸侯開始改變自己狹隘封閉的地域觀念,適應社會的發(fā)展要求,對各自的政治結構和社會制度作出重大的調整和改變,直接導致了君主集權制國家的產生。
? ? ? ?中國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統(tǒng)一國家,無疑始于秦朝,它削平諸侯稱雄割據,建郡縣,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無疑是劃時代的變革。正如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記》中所言:“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功蓋五帝,澤及牛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p>
? ? ? ?秦在短短十年時間內削平六國,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其根本原因是:
? ? ? ?第一,“大一統(tǒng)”的思想極為盛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子百家,除道家之外,大都主張帝王之業(yè),主張“天下一家”。即使是戰(zhàn)國中晚期興起的縱橫家、陰陽家及至雜家,都大力鼓吹“大一統(tǒng)”的思想,這為秦統(tǒng)一六國奠定了思想基礎。
? ? ? ?第二,當時的諸侯各國雖然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各有不同,但并未構成統(tǒng)一的的主要障礙,大規(guī)模的各民族間的相互往來和經濟文化聯系,統(tǒng)一的市場和交通網的形成,貨幣的流通,構成了秦統(tǒng)一六國的社會經濟基礎。
? ? ? ?第三,春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的會盟,戰(zhàn)國時期以中央集權為主導的郡縣制的建立為秦統(tǒng)一六國奠定了政治基礎。
? ? ? ?第四,秦始皇主政后,在經濟上大力增強國力,在政治上實行“符合尚賢”特性的郡縣制,加之秦始皇本人的領導才干和魄力,使秦國在人力、物力、財力和國力上都在六國之上,這是秦始皇能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的主要原因。
? ? ? ?然而秦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好景不長,統(tǒng)一大局僅僅維持了十年即宣告解體結束,之后,中國社會又陷入了分裂之中。
? ? ? ?東漢時期,光武帝于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先后削平各地的割據勢力,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使當時的社會出現“書同文,車同軌,人同倫,舟輿所通,人跡所至,靡不貢職”(見《后漢書·祭祀志》),“吏稱其官,民安其業(yè),遠近肅服,戶口滋殖”(《后漢書·顯宗孝明帝妃》)的升平景象。黃巾起義爆發(fā),東漢開始分裂。在國家分裂過程中,兵禍連年,災荒頻繁。對此當時的著名文人,享有“建安七子”美譽的王粲在其《七哀詩》中作了生動的描述:
? ? ?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 ? ? ?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
? ? ?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 ? ?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 ? ? ?東漢的分裂局面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繼續(xù)維持。但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極為興盛,通商貿易極為熱絡,這有利于各民族消除彼此間的敵意和仇視,有利于各民族彼此間的理解和溝通,從而為隋朝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而當時的統(tǒng)治者也一直將中國統(tǒng)一作為歷史的使命來看待。
? ? ? ?隋朝建立后,隋王朝以優(yōu)勢的兵力,充足的準備,于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正月消滅最后一個割據的勢力南陳,完成了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從而結束了中國歷史上長達四百余年的分裂局面。
? ? ? ?隋統(tǒng)一中國后不久,中國又陷入了分裂和混亂之中,盡管唐王朝出現了極其輝煌的局面,但并未完成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唐朝衰亡后,中國歷史經歷了五代十國的割據,宋遼夏和宋金夏王朝的對峙與爭戰(zhàn)局面,使百姓生靈涂炭,國家陷入山河破碎的分裂局面之中。
? ? ? ?元朝統(tǒng)一宣告了中國歷史上又一次大統(tǒng)一局面的形成。蒙元統(tǒng)一時的版圖,“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領土之大,超越漢唐盛世,奠定了后來中國疆域的規(guī)模。
? ? ? ?元統(tǒng)一中國后,其統(tǒng)治者并不善求“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但為鞏固國家的統(tǒng)一,元朝采用了延續(xù)以久的中央集權制度作為統(tǒng)治全國的主要行政制度,擴張了驛站制度,以加強中央與地方的聯系,開辟海運、貫通運河,以加強全國的經濟聯系和交通聯系;建立行之有效的鎮(zhèn)戍制度,以保證社會的安定;建立全國統(tǒng)一的貨幣和度量衡,統(tǒng)一賦役,以保證人民生活的安定;在司法制度中采取屬人主義原則,尊重文化的多元化。
? ? ? ?元朝統(tǒng)治者為鞏固國家的統(tǒng)一局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進了南北文化的融合和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融合,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祥和的局面。但由于族群和地域的差異,元朝雖締造了統(tǒng)一的偉業(yè),也引發(fā)了民族矛盾和沖突,游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的經濟勒索和政治歧視最終導致了元帝國的瓦解。
? ? ? ?清朝的大一統(tǒng)是中華民族二千年來第一次真正完全的統(tǒng)一。清朝統(tǒng)一之意義在于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無數政治家孜孜以求的“天下一家”的政治理想,把中國變成了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正如雍正皇帝所說:“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未有如我朝者?!薄肚迨雷趯嶄洝肪戆耸?,當代中國多民族國家的格局,是清朝奠定的。
? ? ? ?清朝的統(tǒng)一是在中國面臨著更大的分裂危險,在同周邊民族離心運動的長期斗爭中實現的。清王朝建都北京后,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退居陜西,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占據四川,南明政權據守江南,邊疆地區(qū)的少數民族,由于中央政權的瓦解而紛紛要求獨立,各自為政。在此情況下,清王朝打著“共舉大明之文物,悉還中華之乾坤”的旗號,先后消滅了大順、大西農民政權和南明政權;平定了三藩之亂,實現了對云南、貴州、兩廣、福建、新疆和西藏的有效管轄;統(tǒng)一了臺灣,在臺灣設置一府三縣,派兵駐守;抗擊了沙俄的侵略擴張,保衛(wèi)了東北邊疆的領土完整,進而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
? ? ? ?清朝的統(tǒng)一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它適應了國內各民族要求統(tǒng)一的歷史趨勢,結束了各民族的分裂對峙局面,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聯系,促進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fā)展。清朝的統(tǒng)一還有利于中國面對著當時世界的挑戰(zhàn),有利于抵抗西方殖民者入侵和沙俄侵略,使近代中國的版圖基本上確定下來。
? ? ?? 清統(tǒng)一中國并不是偶然的。正如著名的清史專家鄭天挺先生所言,清王朝雖是由滿族貴族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但“它是一個新興起的、進入一個較高階段的封建制國家,它的生產方式、工作作風、意識形態(tài)各方面都在上升,這是非常明顯的;特別在進入封建制幾十年以后最為顯著,最富于向上的青春活力,比起過去古老的封建國家的頹廢腐朽大不相同?!睂嶋H上,滿族是以中華民族一員的身份建立大清王朝的,清朝統(tǒng)一中國是長期追求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 ? ? ?中國統(tǒng)一的歷史充分證明,中華民族是酷愛統(tǒng)一的民族。正如毛澤東所言:“我們的國家,是世界各國中統(tǒng)一歷史最長的大國。中間也有過幾次分裂,但總是短暫的。這說明,中國的各族人民,熱愛團結,維護統(tǒng)一,反對分裂。分裂不得人心?!?/p>
唐正瑞 著
烏杰?主編
臺海出版社 1997.8
龍的悲愴與升騰(掠奪與繁榮、悲愴的龍影、港臺經濟繁榮與祖國大陸、中國統(tǒng)一的歷程)
此套書由于作者與主編身份特殊?所以本書的很多內容會與臺灣直接相關?
由于按照主編的思路進行排列編輯?也讓此套書帶上了官方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但部分觀點也有獲得了官方認證的意味?
? ? ? ?“1949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一直把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作為自己應實現的歷史任務之一。在經歷了半個世紀風風雨雨之后,隨著香港、澳門回歸的實現,臺灣與祖國大陸的統(tǒng)一成為海峽兩岸同胞面臨的共同歷史任務?!吨袊y(tǒng)一的歷程》就是通過對半個世紀中國人民在復雜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面前,堅定地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立場與行為的描述,通過對中美關系、美臺關系、兩岸關系、臺灣內部各派政治力量此消彼長的描述,使艱難、曲折的統(tǒng)一歷程盡現眼前,讓我們充分認識到,只有中國繁榮、富強,才能為最終達成統(tǒng)一創(chuàng)造堅實的物質基礎與現實條件,才能實現幾代中國人的理想?!薄蜓圆糠?/p>